这是头条上海【迷之上海】的第11篇文章。
上海有很多地名都带“门”这个字,比如地铁10号线与8号线交汇于两站,一个是四平路站,另一个是老西门站。
相信很多朋友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老西门是指什么?是不是从前有座城门叫老西门?”、“上海这么多带门的地名是源于有城门吗?”答案是:是的!
老西门是上海曾经的一座城门,东至复兴东路曹家街,南至中华路尚文路,西至西藏南路,北至人民路,曾是旧县城城门仪风门,旧址在今复兴东路中华路口,因为其位置在城垣正西,故又称为老西门。
上海除了老西门外还有很多城门,这些城门就连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人也未必都知道。有一块区域被称为老城厢,为何被称为老城厢呢?城,指的是城内,厢指的是城外居民生活的地方。
老城厢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北宋时期,出现了上海早期的居民聚落和官方机构——上海务。南宋时期形成市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立上海县,从此成为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代中叶倭患不断,上海人民“众志成城”,建筑起城墙,有效地抵御了倭寇侵扰。
在这片老城厢的土地上,一共有过十座城门,它们分别是:新北门、小北门、老北门、新东门、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这些都是民间通俗叫法,大家应该略有耳闻,但是它们的“大名”或许你只知道其中个别。
上海的10座城门
小东门又叫宝带门:
大家对于“小东门”三个字可能不甚了解,但是提到另外三个字,想必不会陌生。它们就是——“十六铺”。大家千万别小看了十六铺,明清时期,此地是长江流域的贸易中心。每年有无数海外的名贵海参、燕窝在此进行交易,这里也是全国六大药材集散地之一和零售商业中心。
抗战前,这里聚集了一大批至今都耳熟能详的名店:宝大祥、童涵春堂、德兴馆、吴良材、曹素功等。解放后,上海市第五百货商店、上海第四食品店等一大批商店入驻使得十六铺更加繁荣。
老西门又叫仪凤门:
老西门原来并不繁华,地处水域、商店很少。百姓要购物必须坐船过桥,非常不方便。这种情况直到1912年前后,才得以改观。填河、增加店铺、电车通车等一系列动作,使得原本冷冷清清的老西门成为交通枢纽。张大富贵酒楼、老大房茶食店、冠生园食品店、西门子钟表店等纷纷在此开业。解放后,有新开了一大批五金交点、钟表照相、百货绒线等商店。
小南门又叫朝阳门:
明清时代,这里是手工业和木行聚集地。解放后,小南门商业圈进行了调整,日用百货、绸布呢绒、服装鞋帽、粮食油酱、饮食服务、烟糖果品、副食品等行业共75户零售网点。1986年,小石桥街建立修配服务一条街。随后,又有从事修理家用电器、五金白铁、百货服装、钟表眼镜、水电及红木、方作、圆作摊位相继入驻。
此外,还有新北门(障川门)、小北门(拱辰门)、老北门(晏海门)、新东门(福佑门)、大东门(朝宗门)、大南门(跨龙门)、小西门(尚文门)。
如今,曾经见证上海兴衰的城门已不复存在,城墙也只留下了小北门,大境阁那段50米左右的遗迹。虽然城市的变迁已大大地改变了上海的面貌,但却抹不去历史留下来的文化和精神。
本文所有权归头条上海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