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土归流及意义 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区实行时间很早,在元代初成制度,先后设立自上而下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土知府、土知县等。在国力较弱,朝廷管制不到的地方,朝廷允许地方自治,只要纳土称臣,不反对朝廷即可。土司相当于地方皇帝,权力极大,土民任由宰割和盘剥。明代,朝廷开始削弱土司权力,并设立朝廷委派的流官,派驻军队,将土司管制的地方纳入中央直接管理。
明洪武中期,朝廷开始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事宜,首先将一些小的土司改土归流,如普定土府,都云定云安抚司(今都匀)。永乐十一年 (1413)将贵州思州、思南两个较大的宣慰司实行武力镇压,废除宣慰司,改土归流,分其地为八个府,随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这是贵州建省的起点。但播州宣慰司的改土归流直到明万历中期平播战争结束后才得以实现。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廷指令李化龙率二十四万大军兵分八路攻入播州,废除世袭 725年的杨氏土司政权,同样以武力实现了改土归流。万历二十九年(1601),朝廷诏令将播州土地一分为二,设立遵义军民府和平越军民府。遵义军民府仍留归四川管理,平越军民府划归贵州管辖。
遵义军民府改播州长官司为遵义县,真州长官司为正安州,设桐梓县、绥阳县、仁怀县,共辖一州四县。府内设置机构与中原地区各府机构一致,规范了作为地方政府对内对外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平越军民府改黄平安抚司为黄平州,余庆长官司为余庆县,瓮水安抚司为瓮安县,新设湄潭县,共辖一州三县。
新设龙泉县(今凤冈)划归石阡府。
除行政建置完全改变,官员由朝廷任命外,改土归流的另一个变化是由朝廷在遵义军民府留中 央驻军、设囤卫、恢复驿站、恢复生产等。平播后,遵义军民府设威远卫,留兵一万,设前、后、中、左、右五个卫所,每所驻军一千。军事由中央直接控制。卫所每名军士各领24亩田土耕种,另每人6亩土地作为 冬衣布花 之费,总计各领 30亩,自种自食。解决田土荒废和军士生活日杂费用。平播后,朝廷立即恢复驿道、驿站等交通通信网点,根据重要与否配置马匹与人夫,最大驿站配马 40匹、人夫 80名,最小驿站配马 10匹、人夫 20 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了解和控制。
另外,还实行了清丈田土、限田制度。平播后,杨氏田土全部予以没收,并且逐一丈量,分成等级,造册登记,制定纳税定额。规定上等田土纳粮 4升,中等田土纳粮 3升,下等田土纳粮 2升,从此规范了田土等级和纳税制度,结束了杨氏任意定夺、掠取民财的历史。在田土的占有方面,规定原有播民每人田30亩,上、中、下三等参酌配发。汉民不得超过50亩,指挥、千户、百户不得超过100亩。空余田土,招摹外来人员承种,纳粮当差。
改土归流后,对那些反对杨应龙谋反,或者主动归降朝廷的,也安排了适当的流官位置,示以安慰,稳定了局势。
同时,按照中原作法,增设遵义府学、真安州学,设教授、训导、学正等教职传播文化教育。
明代,播州改土归流,设遵义军民府,使遵义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直接管辖之下,设立较科学、规范的封建官僚机构,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从形式上杜绝了奴隶制的主官专权、治外特权的弊病,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这是一个历史和社会的进步。
改土归流后,汉民与地方各族人民的交往加多,共同开发建设遵义,促进思想、文化、经济的交流,使遵义的社会经济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以后遵义成为贵州大城镇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遵义军民府与下属一州四县
遵义军民府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四月二十九日设立,府署设于遵义老城,内设职能机构齐全,配知府、同知,管理军、政、民、刑等各项事务,实行了与全国职官配置和工作方式的完全统一。府管一州四县,即正安州、遵义县、桐梓县、仁怀县、绥阳县,包括今遵义红花岗区、汇川区、桐样县、赤水县、习水县、仁怀市、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等地域。当时今遵义地区的务川县属思南军民府,湄潭县、余庆县属平越军民府,凤冈县属石阡军民府。
遵义府设立后,实行流官治理,全境以遵义县为中心,招收大量外籍汉民入遵义定居,以补充战乱流失的人员,加强政权统治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境内减少的人口逐渐增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商业贸易与工艺技术、修造等各行业均得发展。
平播以后,明军驻守遵义,承担安全、防守任务;同时承担耕种田土的责任,以替代俸禄。朝廷还允许一人在军,合家前往,无妻室者皆予婚配。新开土地或无主田土雇人耕种,以作公费。仅遵义一县,到明末时就由万历二十九年的 2650 多顷田土增加到 3371 顷田土。随着汉民的进入,中原的耕作技术进一步推广,龙骨水平、筒车、铁犁、铁耙等新式农具引进和广泛使用,提高了农村生产能力。农产品种类增多,玉米、小麦、柑桔等也开始大面积栽培,水稻等主要粮种的品种得到优化。茶叶、蜂蜜、靛青等产量提高,农副产品向外交流速度加快,自由集市贸易规模增大,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与全国的交往日益密切。
然而,由于明朝廷的腐化,遵义军民府恢复不久的经济又开始受到政治、军事动乱的影响,直到最后被清政权所替代。
初,由于经济得到恢复,遵义军民府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赋税制度,按照重新丈量划分的田土数量和等级确定税额。除粮食税外,还征收染蜀绢税、茶税、鱼课等。以后随经济的发展和统治者的意志随意增加。至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又追加田赋每亩三厘,超过明万历三十九年定额的三倍。当年九月,朝廷又欲追加每亩三厘六毫,遭到遵义民众强烈反对,才最终取消追加数额。到明末,越来越深化的矛盾促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以及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战乱频繁,不仅造成明政权下遵义地方政府的混乱,而且给普通老百姓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明天启二年(1622)九月,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公开反叛明王朝,派他的部将扶国祯攻占遵义城,扶国祯在遵义城疯狂洗劫、掠杀,遵义民众损失惨重。当年十二月,明军经过激战,收复遵义城。次年三月,奢崇明再次攻占遵义,五月,明军再度收复遵义。七月,奢崇明又派兵攻下遵义,连绵的争夺,轮番的战火,造成 恣意掳掠,地荒人绝,千里无烟 的惨状,遵义的政治、经济遭受到空前的劫难。天启三年,朝廷派大将军秦良玉率精兵大破奢崇明,再次收复遵义。政权始暂时有所稳定,但此时的遵义已处于 田荒民散,斗米数金,僵浮在道 的境地。天启七年,明朝廷不得不应遵义府的请求,撤销了遵义的军屯制度,归田于民耕种,以利吸引更多汉民入遵定居,军队则只管安全守卫职责。归田于民以后,重新统计田亩造册,依此征收税赋。崇祯二年(1629)遵义府定税标准为每亩十分之二,次年即增加到十分之三,而且除田税外,又增派粮税带征马价科目。由于征收官员的腐败,层层加码,征到老百姓头上,往往超过正规田税的两三倍,甚至连 里党头人无不充役 。这些人反过来又把税赋转嫁到普通老百姓头上,虽然战事暂时平息,但百姓的日子却越加艰辛。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吴尚贤起兵反明,攻占遵义,很快被平息。南明永历元年(1647)正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攻占遵义军民府,自立政府,行使职权。十月,南明大将王祥收复遵义,恢复遵义军民府政权。永历四年(1650)九月,孙可望再次派遣部属白文选攻下遵义,明军大将王祥兵败,逃奔至乌江,投河自尽。第二年,孙可望经劝说投降南明王朝,派部属田干禄驻守遵义,恢复遵义军民府。清顺治十五年(1658)六月,吴三桂率清军攻占遵义,建立了清政权统治下的遵义军民府。
遵义军民府附属一州四县:
正安州:其前身为真州长官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土归流时改设为正安州,从属于遵义军民府。配设知州、同知、判官、儒学等官职,设州署于思宁里贑水园 ( 今道真旧城 ), 其余机构及人员配置与全国州县配置相同。管辖思宁里、德溪里、三江里、小溪里 4里38甲。万历四十八年(1620)迁州署至三江里七甲毋敛坝(今新州)。清顺治十五年,清兵攻陷正安州,明设立的正安州消亡。
遵义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四月二十九日,明朝廷废除播州长官司,以其地建遵义县,县衙设遵义老城,配知县、县丞、主薄、典史、教谕、训导等职,其余机构人员有吏、户、礼、兵、刑、工6房及其他职能机构。管辖4乡13里130个甲。东乡置东隅里,通平里、乐安里;南乡置南隅里、忠庄里、清潭里、平水里;西乡置西隅里、天旺里、沙溪里;北乡置北隅里、永安里、大溪里。遵义县是遵义军民府所在地,是遵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清顺治十五年,清军入占,明遵义县政权消亡。
桐梓县:原属播州长官司境域,置有松坎安边厅。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首置桐梓县,属遵义军民府,县署设桐梓驿新站旧城,后迁播川驿冬青坪(今桐梓县政府址),配知县、县丞、主薄、教谕、训导、典史等职。管辖境内东流里、蒿芝里、葫芦里、大溪里、夜郎里、娄化里、溱溪里等 7个里。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攻占桐梓,建立了清政权统治下的桐梓县,明桐梓县政权消亡。
绥阳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后以旧播州宣慰司绥阳、乐源两地设绥阳县,配知县、县丞、主薄、典史等职管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刑狱等事务,机构与人员与其他各县相同,管辖金筑里、旺草里、郎水里、赵家里等 4里里下设40个甲。清顺治十五年,绥阳县被清军占领,明绥阳县政权消亡。
仁怀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后设县,县署设复兴场,后迁留元坝 ( 今赤水市城区 )。 配知县、典史等职,管理县政,其余机构、人员职责等与各县相同。管辖六怀里、郎城里、丁溪里、赤水里、赛罗里、李博里等6里、60甲。崇祯二年(1629),又增设河西、吼滩两个里;分丁溪里为丁山里、小溪里;分郎城里为土城里、二郎里,全县由6里增为10里61甲。清顺治十五年,仁怀县城毁于战火,明仁怀县政府权消亡。
(史小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