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去天津税务局修改密码带什么(天津市电子税务局网上登陆密码如何修改)




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打工人来说,过年最开心的就是与家人聚会聊天。




大年初二,我们和小姨一家都去姥姥家拜年。




当说到上大三的表妹准备考研时,小姨问表妹复习得怎么样了。




表妹却说:“现在复习还有点儿早。”




“你这孩子,干什么事都是拖拖拉拉,从来不知道提早做好打算。”




“我怎么拖拖拉拉了?我的事儿不用你管!”听到小姨这么说,表妹生气地喊到。




原本和谐的聊天氛围顿时变得尴尬无比。




小姨伤心地抱怨道:




“这孩子现在说什么都不听,从来不跟我好好沟通,我问问她考研的事儿,她就这个态度。”




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随意的评判、指责、对比都是语言暴力。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对阻碍我们沟通的交流方式进行了总结,并形象地把他们称之为“疏离生命的语言”。




而评判性语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01


什么是评判式语言?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在天津交通广播节目《红绿灯》中,男女主持人因为对“乾隆白菜”的讨论发生激烈争吵。




男主持人情绪失控摔门而去,造成了严重的直播事故。




当网友们对男女主持人的是非对错评论不休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




节目一开始,男女主持人在关于“北京美食”的讨论中虽然意见不同,却仍在正常交流。




而矛盾的爆发集中在女主持人对男主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为什么每一句话都要跟着杠一下?”




不管之前两人如何尽力缓解气氛,但这句话彻底激怒了男主持人,他发飙后摔门离开。




你就是喜欢抬杠!你总是这么自私!你太懒了!




想想在我们的沟通中,这些话是不是总能起到使气氛陷入紧张、矛盾立刻升级的作用。




而这些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充满了主观评价色彩。




有人说,一个人情商高、会说话的人从不轻易对别人进行评价。




因为在沟通中,观察和评判是一个保持理性、善于沟通的人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使用评判性语言。




妻子对晚归的丈夫说:“你从来不关心家庭。”




妈妈对把脏袜子放在地上的儿子说:“你总是乱扔东西。”




老板对印错文件的员工说:“你最近经常心不在焉。”




这样的语言表达出的都不仅仅是我们观察到的事实,而是内心的评价和判断。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评判的形式。”




当你用“刻薄、冷漠、愚蠢、懒散“等词语评价一个人,或者用“总是、从来、经常”等词语描述一件事,评判就不知不觉地存在于你的语气和态度中。




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往往会遭到沟通对象的防卫与抗拒,引发悲剧的结果。









02


暴力沟通,暴露了你的低情商




我们经常说,所谓高情商就是会说话。




在与人交流中,我们都希望听到客观真实、诚恳善意的话语。




评判性语言,却总是充满了情绪、偏见和敷衍。




(1)评判式沟通,是一种情绪的爆发




与陈述事实相比,语言评判无疑是引发情绪反应的助推器。




因为评判意味着你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对善恶好恶的理解去分析一个事实。




人类天生会对和自己价值观不符的东西,对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行为产生厌恶,所以评判必然引发情绪。




男朋友约会迟到,你生气地说他“自私”;




孩子没写完作业,你忍不住骂他“贪玩”;




客户修改你的方案,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挑剔”。




当你有这样的想法或者说出这些语言时,想想你到底是想和他们沟通解决问题,还是仅仅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2)评判式沟通,是一种偏见的表达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段歌词,深刻地说明了评判性语言是如何表达我们的偏见。




早上九点没起床的人就一定懒惰吗?




没有按照你的吩咐做事就一定是愚蠢吗?




一个在做饭的人就一定是厨师吗?




很多时候,眼见未必为实,即使你看到的事实也并非事物的全部真相。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就越容易随意评价。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好坏永恒不变,世界非黑即白。




如果你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就不会贸然评价他人。




因为你只是知道他的名字,却不知道他的故事,你只是听闻过他的行为,却不知道他的经历。




评判,最容易导致偏见。




(3)评判式沟通,是一种懒惰的思考




美国记者李普曼说: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看到,然后定义。而是先定义,然后看到。”




评判式沟通,就是一种先定义性质后看到事实的行为,这其实是一种偷懒。




因为我们的大脑,并不是时时刻刻喜欢思考。




把原本固有的判断直接套用在发生的现象上,无疑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看到一个孩子骂人,你没有想他为什么做出这种行为,而是直接在心里判断他不讲礼貌,所以你说“你怎么这么粗鲁?”




看到老公没有洗碗,你没有考虑他是不是有临时工作,而是直接把这种行为等同于懒惰,所以你说“你就不能勤快一点儿?”




当我们把自己的主观评判当做通用指标时,一旦他人不符合这个指标,评价性语言就会呼之欲出。









03


沟通的态度,决定生活的温度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评判式沟通,是引发我们痛苦的一个根源。




学会以下几个非暴力沟通技巧,就能掌握人际交往的神奇密码。




(1)用描述性语言代替评判性语言




《非暴力沟通》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卢森堡博士在处理一个小学校长与教职工之间的纷争时,问大家:“校长做了什么不符合你们的需要?”




有人说:“他是个大嘴巴!”




有人说:“校长的话太多。”




还有人说:“他认为只有他想说的话是重要的。”




卢森堡博士认为,这些都是评判语言而不是描述语言。




可以想象,如果校长在场,他一定会想,凭什么说我是大嘴巴?我怎么话多了?什么叫我认为最重要的?




一场争吵就是这么产生的。




而用描述性语言应该是这样的:在全体教师会议上,校长讲述他的童年和战争经历,导致会议超时。




这完全是一个事实,校长无可反驳。




当我们和别人沟通时,用描述性语言比用评判性语言可以减少90%以上的纷争。




而描述性语言的关键是说具体,说细节。







(2)用观察事实代替评价判断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学校看到一个男生和别人打架,他制止了男生后让他去办公室等自己。




男生以为自己肯定会被批评,没想到陶行知先生来了以后却奖励了他四颗糖。




因为陶先生通过调查发现,他打人是为了保护受欺负的女同学。




陶先生没说这个男生一句责备的话,男生却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道歉。




设想一下,如果陶先生在没弄清事实就训斥男生会是什么后果,男生绝对不会这样心服口服。




从这里,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伟大的教育智慧。




观察而不评论,是一个人最高的情商。




(3)把评判藏在心里,说出具体需求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在自传体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




小豆豆在一次上厕所时把心爱的钱包掉进了便池,脑洞大开的她竟然找来工具去排污口掏粪便。




如果一般的老师和家长看到,肯定会觉得这孩子真能搞事情。




于是批评、训斥,一场矛盾似乎不可避免。




可小林校长看到后却只是对小豆豆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都放回去啊。”




小豆豆就听话地把弄脏的地方恢复了原样。




如果你只是想让孩子保持整洁,请把说他邋遢的话藏在心里,你只要说“把书桌收拾一下”就可以达到目的;




如果你只是想让爱人多陪伴你,请把他冷漠的话藏在心里,你只要说“今天陪我吃晚饭吧”就能避免一场争吵。




卢森堡博士说:“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




与其让评判性语言阻碍我们的沟通,不如直接告诉对方我们的需求。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对与错、好与坏的区分之外,还有一片不带任何偏见的广阔田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