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国企t5级别是什么意思(国企的等级)








不得不承认从2018年冬天开始,CY潮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各大互联网公司的CY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业内员工间不得不面对一个“35岁现象”的焦虑,每天都有人在职是什么言、知乎及各大网站分享自己的“焦虑感言”。面对这样的困窘,几乎清一色的人都会回复“去国企”,若偶尔有人回复不一致的,也会被炮轰“没有意思经历过生活的摩擦”,那么真的去国企就没有中年危机了吗?我先分享几个我身边是什么的案例吧。


案例一:主人公A

A是某省会城市省直事业单位员工,70后,那时候不存在考试入编,是从乡镇政府基层行政人员开始做起,后来到县城,一路走到省会城市,从32岁开始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一共干了18年,因为有编制,岗位会被一直保留,截止t52020年,相同的工作做了18年国企,至于工作内容,大家应该也可以自行脑补,亲戚待人处事非常热情,在我毕业后曾经跟他交流过关于职业的选择和未来的规划等问题,他说“这种单位非常稳定,生病住院基本上不需要自己话费,年龄越大越能体会到这种单位的好,年轻的时候看着同龄人南下做生意,也心动过,后来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就放弃了,专心做好本职工作教育好孩子”。现在A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回到父母身边做起了小生意。


案例二:主人公B

B校招进入某二线省会某通信行业国企,工作了五年左右,最近带了一个刚入职的小C,小C人很聪明,名校毕业,之前在互联网大厂实习了一年多,说话也很耿直,我朋友跟这位小C年龄相差1-2岁,私下里关系比较好。刚入职时候,小C的热情度很高,做什么事情都很有激情,也积极努力的推进,但是没过多久,小C开始没有级别以前那么积极了,某日在团建的路上,我朋友就跟这位小C聊起了公司的事情。


我朋友:“如果时间重来让你再选一次,你还会来这里(国企)么?”


小C:“会吧。”


我朋友:“为什么?”


小C:“私企虽然大厂,有些事情你不想做,就得走,国企不一样,你不想做可以拒绝。而且即便我去了互联网大厂,那些钱在北京我依然买不起房,不想那么跟自己过意不去。”


入职前的B和小C可以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两个缩影,只是最终小C还是选择了体制内,他说的话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当下的年轻人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


案例三:主人公C

师兄C,一毕业入职央企,拿了户口,为了落户,咬咬牙借了双方父母的养老钱,凑够了首付在北京上车了,但是央企的工资相对来说比去互联网公司来说少了不是一国企点,双方也是为了房贷努力拼搏,生活质量也相对下降了很多,相比赶上购房好时节的75-85之间的这一波儿人,90后在北京的生存难度更是雪上加霜,一毕业房子涨上天,如果没有父母的钱包凑上,买房基本称为奢望。但所幸师兄C是幸运的,父母给凑够了首付,买了一张通往一线城市的船票,后面就只为换大房子,学区房,孩子教育奋斗了。


案例四:主人公E

E是我同学,技术男,一毕业就去了某互联网大厂当码农,级别T3,一路升级打怪兽到第三年的时候升到了T5,然后在T5停留了两年,晋升无果,离开去了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后来我们一起吃饭,唠嗑的他说:“随着互联网红利的耗尽,如果没有新的业务模式出来,在大厂做一些维护性或者无商业化收入或者收入较低的业务,晋升只会更难,因为很难产生经济效益的,尤其是到更高层次的晋升,毕业多年以后发现不是你技术好,就能怎么样的,只能保证有饭吃,但是面对“35岁现象”也感受到了一丝迷茫。”


分享这四个案例都是我身边的真实案例,只是想表达无论身处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有危机,案例一中的A在职业生涯的18年中从科员升到了正科,不出意外最后将从该级别退休,不过他心态很好,活得也比较洒脱,平时逛街、跳舞、研究食谱,研究穿搭,现在依然闲的很年轻,当然钱也得看着花。


B、D都相对比较年轻,属于工作时间不长的那一类型,校招入职都在国企,走的路线也都是和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利用父母的原始积累来买一张通往一二线城市的船票,平时也是各种出差和加班,因为相对年轻,暂时没有遇到特别大的晋升方面的危机,因为体质内的晋升本身就非常慢。


E因为在某互联网大厂,晋升一年两次,所以在参考前人晋升的速度上略显较慢,除了自身素质等原因外另一因素是时机不同,前面的人进去的时候业务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容易出成绩,而近年来业务增长趋于萎缩,市场行情下行时新的业务增长乏力导致工作上没有那么容易出成果,最终导致晋升无果。


小C是看清了现实,选择保险的一类,也是经历过生活的压榨,想寻找稳定的那一部分年轻人的代表,“在我实习了两个月的时候,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什么,我可以奋斗,但是基于过来人的足迹,即便是我一天奋斗24个小时,我好像依然买不起北京的房子,还不如换一个城市,不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选择放过自己。”这是后来我通过B认识C,在一顿火锅的聚会中他说到的。作为职场摸爬滚打了五年的伪90后,说老不老,说年轻也不太年轻,C的话也让我在求证自己对于职场选择等级最优解的难题上又打了一个新的问号。从小到大,父母说你要听话,好好学习,老师说好好学习可以考一个好大学,以后会找一个好工作,衣食无忧,现在还有多少硕士博士毕业后依然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呢?


我们所谓的危机的根源在于内心的欲望,表面上体现在晋升上。体制内的危机在于别人晋升了,你却原地踏步,在自认为该有的年龄t5没有获得预期的职级,但是因为体制的保护伞我们依然可以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而体制外的危机在年龄增长的速度没有达到晋级别升的速度,你很可能就被淘汰了,后果就是吃饭的碗会被夺掉。虽然现在已经不再会出现没有饭吃的情况,有双手自然会创造价值意思,自然会有饭吃,只是这中间需要自己再去寻找新的生存项目,对于年纪较大,且习惯了当下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人再去尝试新的一种挑战难度尚大,另外社会提供给这一批人的岗位和机会与其在职时候有巨大的落差,又有多少人能很乐意的去接受这种落差呢?


如果我们都逃不掉终将老去的宿命,那从现在开始,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做点关于Plan B 的规划,很多人在该干什么上显得比较迷茫。根据自己周围朋友的经验和各大社交网站的统计,我整理了一的部分关于副业的方等级向和建议(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购、开淘宝我就不列举了,难度大,耗费精力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