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深夜,一则消息在基金圈内传开——某国内头部量安全化私募的一款海外产品,1月份巨亏近40%,该产品为量化对冲产品,加了一定的杠杆,从离岸私募基金市场反投A股。业绩如果去掉高倍数的杠杆,与国内产品业绩相当。
量化私募业绩遭滑铁卢
此次九坤净值暴跌40%的消息并未在圈内引起巨大波澜,这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但这也部分反映了在A股单边下挫的背景下,市场对包括量化策略和基本面多头在内的明星私募净值跳水已司空见惯。
成立于2012年的百亿私募九坤,除了在私募国内募资并发行布局A股的量化产品,亦在海外市场募资并通过离岸市场反投A股,而上述1月回撤高达40%的产品正是九坤的UbiquantAsiaPacificQuantitativeHedgeFundClassA。该私募于2月16日发布的一份“UBIQUANT亚太对冲基金2022年1月ClassA投资报告”显公司示,该安全基金1月的收益为-39.13%,产品自2019年私募4月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为55.09%。
据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上述海外产品为量化对冲产品,加了近五倍杠杆,并反投A股,底层策略与内地同类产品的策略类似,业绩如果去掉高倍数的杠杆,与国内产品业绩相当。离岸市场对杠杆的容忍度更高,且融资更便利、成本更低,这也可能是近年来众多私募转战离岸市场的原因之一。
九坤方面于2月17日凌晨独家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本次回撤主要来自超额回撤和市值敞口暴露。今年以来A股波动加剧,市场资金环境剧烈变化,多个行业板块出现巨大反转,不管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业绩都颇为惨淡。我们经历过多次海内外资本市场动荡阶段,已经有成熟的机制妥善应对,未来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持续有效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记者获得的一份九坤产品投资报告显示,“在不考虑杠杆因素的情况下,总体收益回撤约-7.8%,其中-4.7%来自alpha,-2.1%来自市值敞口暴露,费用和基差(对冲成本)分别贡献-0问题.5%左右的亏损。叠加杠杆(一月份杠杆维持在5倍左右),本基金回撤管理人预估为-39.13%。”1月的第四周,也就是A股跌幅最为剧烈的资金一周,当周中证500指数下跌约-5.6%,市场成交显著缩量,从万亿元以上回落到7000亿~9000亿元之间,其中该基金市值敞口暴露在单周市场大幅下跌的影响下,贡献了50%的亏损。
截至2月17日收盘,创业板指数年初以来跌幅高达12.91%,中证500跌8.03%,沪深300跌6.30%。不过,九坤海外产品短期内出现如此巨大的回撤仍与杠杆有关。该基金产品已经表明“高波动的风险特征”的定位,即该产品在创造较大收益空间的同时,也可能面临较大幅度的回撤与波动,盈亏同源。为了安抚投资者情绪,该机构也对记者表示,已于2022年2月4日以自有资金3000万美元申购本基金,称“与投资人共担风险,共公司享收益”。
风控、治理问题频发
九坤的净值大跌也引发了各界对于量化产品风控的担忧。
某位从事宏观对冲的私募投资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1月时机构方向做反了,例如买成长、空价值,再加上杠杆效应,的确足够他们亏了。”去年四季度以来,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景气赛道遭遇大幅杀跌,机构换仓、估值过高等都是主因。
亦有量化私募人士对记者提及,“一般机构会判断市场方向,偏高的杠杆也是海外市场增厚收益的惯常做法,而下行风险往往会用衍生品进行对冲,但能在一个月内出现高达40%的跌幅,的确可能与风控问题有关。”
今年以来,头部机构发行的产品普遍难敌市场集体下挫的压力,新发行产品净值在“水上”(1以上)的寥寥。早前关于正心谷300亿元产品净值跌至0.66的消息一度在市场上发酵。此外,汐泰的多只产品在开年以来也出现超10%的回撤,该机构投资总监在回应中称,“如同噩梦一般”“将竭尽所能给大家一个交代”。
而近期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朱雀今年以来收益-11.46%,聚鸣-11问题.54%,高毅(冯柳)-9.41%;就量化策略来看,衍复指增今年以来收益-7.37%,灵均中证500收益-10.01%,天演中证500收益-11.02%,幻方中证500收益-12.27%,九坤中证500收益-12.37%。相比起基准指数(中证500)期间近10.9%的跌幅,不难看出很多产品根本不存在超额收益。
除了风控、业绩问题,私募机构的公司治理问题也层出不穷。例如,去年10月13日,一张截图在业内广泛传播,疑似涉及鸣石投资内部的控制权纠纷。“相信大家都已经知悉我与李总之间在进行的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纠纷,对此事给大家带来的困扰我深感抱歉。”截图中这样写道。该文字或出自鸣石投资创始人之一的袁宇。
截图内容显示,袁宇和总裁李硕间已就公司控制权产生纠纷,李硕已解除袁宇在公司的职位及其对策略组的管理。这直接触发了“关键人条款”,打破了二人之间“不损害鸣石利益”的默契,接下来鸣石投资可能将面临大量赎回。随后,记者也获悉,不少理财子公司等专户投资机构私募基金都出现不同程度地赎回。去年12月8日,记者获悉,李硕已辞任总裁及市场部负责人职务,总经理袁宇全权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这场夺权风波也终于告一段落。
消化规模需修炼内功
未来,对于私募机构而言,尤其是大规模的头部私募而言,如何修炼技术、消化规模才是最为关键的课题。
李明鸿称,观察到部分量化策略可能在下跌当中触发止损的点从而形成“多杀多”,这都会在短期内加大市场的跌幅,甚至导致部分股票超跌。
此外,对于投资者而言,李明鸿也认为,2022年对量化产品的投资也需要做一定的选择,当指数跌出安全边际或跌到长期均线时,投资者可以适度参与指数增强产品。同时,当市场恢复信心并存在一定动能时,相关量化策略表现会更好,因为往往这些策略赚取的就是投资者情绪面上追涨的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