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最新持仓数据显示,受益于可转债的普及,可交债市场2019年明显放量,发行规模超越去年,达到1600亿元。可交债在条款设计等方面与可转债极为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可转债发行方为上市公司,可交债发行方为上市公司股东。
华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表示,公募可交债与可转债“形似而神不同”。“形似”在于可转债与可交债都具有期权特性,都可以转换为上市公司股票。“神不同”表现为,传统转债发行人为上市公司,转股为新发股份。而可交债发行人则是上市公司股东,换股后只是股份之间的转移。
从历史表现看,在牛市中,可交债的表现往往不弱于传统转债。张继强认为,原因在于多数可交债赎回压力不大,甚至根本不设置赎回条款。因此,在牛市中相对转债约束更小,表现往往不弱。此前的14宝钢EB便是典型案例。
从沪市持仓结构看,可交债持仓主体机构主要是由保险、基金和信托组成。受益于可转债的普及,可交债发行今年明显放量,已经完全超越去年1300亿元的规模,达到了1600亿元的水平。从发行数量看,2018年共计发行了30只可交债,今年已经突破50只。
张继强表示,尽管热度升温,投资者仍需要对可交债细微条款进行分析。其中,判断可交债发行人资金意图最重要,“减持”与“低成本融资”要区分对待。一般而言,可交债发行人无非两类目的:减持或低成本融资。如果发行人目的是减持,则在换股需求方面与转债一致;但如果发行人目的是低息融资,发行人不愿看到可交债换股,这种情况往往从条款设计中也能看出端倪,偏债特征明显。
左大勇认为,虽然当前存量EB对应正股的吸引力普遍有限,但2019年新发行的G三峡EB1、19蓝星EB、19华菱EB、19中电EB在这一点上有所改善,同时,发行条件、发行时点也有优化,未来可交债“折价”的修复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