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新田县土地使用税税率(新征用耕地土地使用税)


周宣王抛弃“帝藉”制度、全面私有化之后,周王室从此不再直接经营土地,必然要推出新的措施来确保西周“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减少。


要做到这点,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收税。



收税


但是,收税其实并不是解决政府财政收入的万灵药。税收太高,就会遭受权贵阶层的强烈对抗;税收过低,周王室又会入不敷出,再度陷入财政赤字。


对周宣王来说,核心难题是,在抛弃了“国营”农场后,如何确保周王室的收入要比改革前增长得更多呢?


在《诗经·大雅·崧高》中,有“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之句,这里的“彻”,就道出了周宣王在土地制度改革同时所进行的另一项重大改革。现代人对“彻”的解释,就是“丈量”、“测量”。


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彻”却不仅仅是测量这么简单。



朱熹


朱熹《诗集传》云:“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这就是说,“彻”不只是简单地划定土地疆界,更重要的是明确这块土地该向“中央政府”交多少税!“彻”,其实就是历史文献中经常提到的“彻法”。周宣王的赋税制度改革,就是把“国营”藉田制下的“助法”和针对诸侯、卿大夫的“凡颁赏地,叁一食”税制(《周礼·夏官·司马司动》),统一改革到“彻法”。


这是西周“中央政府”适应国内经济形势发展需要,主动对周王国原有的二元制征税体系进行了统筹合并,实现了税制统一。




税制统一,这也是迫不得已。


以前各诸侯国的高税率,在诸侯国逐渐强大后,征税难度加大,征税成本高企。万一碰上诸侯因收税过高反叛,周王室不但数年收不到税,还得倒贴钱去平叛。所以,旧时诸侯国应缴税额名义上是岁入的三分之一,但真正能做到足额征收的,可能连诸侯国的一半都达不到。现在周王室主动降税,表面上是让利于诸侯,实际上也是给自己找台阶下——法定税率降了这么多,诸侯国再不缴税,就怎么都说不过去了吧?


推行“彻法”还不单只是为了降税,其中还蕴藏着周王室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的一次变革。相比僵化的“助法”,“彻法”可以称得上是土地管理思路上的一次突破性变革!



孟子


“亚圣”孟老夫子,曾经对此有过一段引起后人无数“板砖”的著名论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借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是观之,虽周亦助也。”孟老夫子认为,夏代是采取“贡法”,就是每年固定税赋,不管是丰年还是灾年,都按这个税赋收取;商人采取“助法”,即“藉田”法;周人则采取“彻法”。


虽然孟老夫子对夏商周三代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有些模糊不清,但是他所说的“(彻法)其实皆什一也”,却接近于事实。毕竟,在“贡法”、“助法”、“彻法”三者之中,“彻法”最晚出现,距离孟子生活的年代也不是那么遥远,他有可能对彻法更为了解。


然而,“彻法”究竟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让周宣王毅然放弃了周人维持长达数百年的“传家宝”——“助法”(藉田制)呢?




郑玄在注解《诗经·公刘》中“度其原隰,彻田为粮。”之句时,曾经提到:“度其隰与原田之多少,彻之使之出税,以为国用,什一而税,谓之‘彻’。”赵岐在《孟子注》中也说,“耕田百亩者,彻十亩以为赋。……‘彻’,犹人彻取物也。”从上述两家注解可知,“彻法”与“贡法”、 “助法”一样,都是“什一而税”;表面上看来,三者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郑玄


形式上看起来是一样,但玄机却已暗藏其中了——“彻法”与“助法”、“贡法”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合“贡”、“助”二者之意而行。(《井田制与贡助彻》王希岩著)


周王室“不藉于千亩”后,不管公田、私田,一律都私有化,交给“民营”和“私营”农场主去打理。在收获季节来临时,周王室向王畿内各处派出田官,“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下行敛法”。(《周礼·地官司徒·司稼》)所谓“敛法”,就是正常年份实施“彻法”,什一而税;灾年则根据灾情,酌情实施减税,减轻民众负担。(《井田制与贡助彻》王希岩著)


这种赋税制度,取“贡法”之意,是把税率相对固定;取“助法”之意,就是“官家之田”还是由民众“代耕”,等到收获季节时,再由官方现场勘查,从中选定十分之一替代以前的公田,作为“税”上交给政府。


藉田“公社”时期“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弊病,因为这次小小变革,已得到有效解决!


藉田公社时期,公田和私田界限分明,“社员们”到了公田之上就有气无力、懒懒散散,仿佛得了重病一般;到了自家私田上,就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又好像是吃了大力丸。“彻法”改革后,到了收获季节,官府要先看哪块田地上的庄稼长得好,才会去要哪块田上的庄稼,你还怎么偷奸耍滑?即便“民营”和“私营”农场开垦了新田,田地面积变大了,现在也无法偷税漏税,反正都是农场所有田地的十分之一!


所以,“彻法”,本质上就是周宣王在征税制度上的一次“微创新”。然而,周王室主动求变,创新管理模式,就成功地解决了西周王室“公田不治”这一数百年来的顽疾。




但是,争议仍然存在。


“休克疗法”改革完成后,周宣王统一天下税赋,把“民营”和“私营”农场上的税率都由33.3%降低到了10%——这个降税额度实在是太大。普通人都会下意识觉得,改革后周王室的财税收入必然会大幅降低。旧时征收那么高的税,周王室都常常入不敷出,现在周宣王将税率大幅降低,周王室还不得更捉襟见肘?


可是,道理却不是这么简单。


有关收税,现代经济学家们也有个理论,这就是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供给学派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所提出。据说,拉弗教授在一次宴会上,为了说服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拉弗即兴在餐桌上画了一条抛物线,以此描绘高税率的弊端。这就是“拉弗曲线”的由来。



阿瑟·拉弗


一般情况下,提高税率确实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当税率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由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减少,那么他们对企业的投资就会减少;多数投资人都减少投资,政府的收税对象基数必定大大缩小,最后反倒会造成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西周时期,高额的税收使得部分“民营”农场主自暴自弃,不肯将精力和资源花在经营土地上,宁愿选择用土地更换其它奢侈物品,来满足个人的消费欲望。土地转给别人,土地的经营就由其他人负责,交税的负担也由别人承担;用土地换来的宝马、大车、宝石、皮革等等奢侈品,却是自己独享,而且还不用交税——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农场在不停地更换主人,就好比一家企业在不同的炒家之间不停地更换老板,根本无从谈发展,怎么可能稳定盈利?大多数农场无法盈利,周王室自然也就失去了征税的来源,税收总额也就大大减少。




周王室“供给侧”改革之后,各级农场主的土地经营积极性立刻就被激发了出来。


以前,在土地上投入得再多,自己所得也极其有限。现在,土地经营的利润,因为周王室的减税政策陡然增加了20%还多,投资回报率大幅增加。王室的大幅减税,让各级农场主增加投入去经营土地,千方百计地去改良土地、开垦新田,以增加农场收入。


《诗经·小雅·采芑(音起)》,是赞美周宣王时大臣方叔讨伐南方的事迹,在方叔帅兵出征之际,路边的农夫们正在农田里忙碌着:“薄言采芑(音起),于彼新田,于此菑(音资)亩。”(大意:“采呀采粢米,在那新田上,在那菑亩上。”)按《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音奢)。”在广阔的田野上,到处都是“新田”和“菑亩”,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正忙着采摘粢米;威武雄壮的军队,在方叔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穿过充满新希望的田野,军车隆隆、军旗招展、军鼓如雷,意气风发地向南方出征,……。从诗歌中描述的场景可看到,在周王畿内的广阔田野上,刚种一岁的“菑亩”和才种二岁的“新田”处处可见。



各级农场主积极开垦新田、大力发展经济的势头,在《诗经》中被充分体现出来。


周王畿内的各大农场都不再像以往那样,“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旧时代下的荒地、山林等等,都被大片开垦,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显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崭新气象。农场规模都不断扩大,数量不但增加,盈利大幅增长,周王室的“税源”自然也大大增长。


周宣王的“供给侧”改革,大获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