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国内造车新势力目前面临的“订单不缺,市场和用户的认可不缺,无奈车就是交付不了”情况,电动汽车开创者特斯拉,3年之前就经历过。
难以调和的争议分歧,让那段时间的特斯拉弥漫着令人不安的氛围:
众多高级人才的巨大损失,甚至引发员工和股东焦虑,让特斯拉陷入混乱。
这些进进出出的钱,用来做围绕Model 3项目的自动化生产架构调整。具体有:
来自用户和资本的认可是压力,也是动力。
如此来看,要完成Model3的产能目标,特斯拉的周产能需半年内提升3.5倍,达到7000辆。
但事实上,在这些环节,相比人工的灵活性,机器的执行性和准确性很难把控。
收入不足,成本高企之下,特斯拉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如下图,2016Q4-2018Q2,特斯拉的毛利率、净利率大幅降低,现金流状况也极其紧张。
爆出内忧的同时,一再被推迟的交付日期,也耗尽了投资者的信心。
产能不振和资本市场低迷的双重打击下,特斯拉频频在破产边缘试探。
然而,起初帐篷工厂并不被看好,有人嘲讽称:“除了战区维修汽车的军人,我觉得没人见过这样的设施。”
而就是这条部分自动化的生产线,效率水平超过了最初的两条自动化生产线。
资本市场也开始风向反转,特斯拉股价回暖,逆风翻盘。
和特斯拉一起,走出“地狱”模式的马斯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是我傻X,太信任自动化。
另一方面,助力上海工厂避免产能问题,快速渡过爬坡期,产能和交付量很快实现指数式的增长。
如今,特斯拉的产能问题已得到很大改善。据2021Q3财报,特斯拉每季度产能已达到25万辆,2021全年产能约100万辆。
小结
过度追求生产自动化,让有着明星光环的特斯拉,在Model 3项目上迈入了“产能地狱”,拖累公司几近破产。
直到将总装环节挪入“帐篷工厂”,重新定义超级工厂模式后,才再次“王者归来”。
如今看来,特斯拉当年遇到的一切困境,都源于激进的产能规划,和脱离实际的“技术崇拜”。
但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特斯拉这一“血的教训”,尤其是已验证成功的超级工厂模式,或许能给正面临产能问题的蔚来、理想、小鹏们以宝贵经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