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谨慎性原则自身的主观臆断(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有无矛盾)


第二,在对飂叔安和辛佰廖的问题上和对待其他廖姓上存在根本分歧和不同认识。首先,飂淑安的来历没说清楚,出生时代也没说清楚。据我们所知,飂叔安也可以追述到中华民族共同承认的祖先——黄帝。飂淑安下的37代,子孙飂伯高(约在周朝春秋时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始改飂为廖。这也是《中国廖氏通书》上所记和所承认的。由伯高上追37代根据科学的、客观的,每代人大体上占25年至30年。古代和现代人一般都是百年内有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因此,按每代28岁往上推36代。可推出叔安约生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属于夏朝末年时代之人。而黄帝传昌意,颛顼、—称、→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叔安。叔安是黄帝9世孙,封于飂国,以国为姓为飂。这里面也有个代数缺失的严重问题。黄帝至叔安(夏朝末年),其中差距很大,黄帝出生仍在部落时代,已从母系社会转为父系为主的时代,约在大汶口文化中期。黄尧等几帝都应该是距今五千多年以上,中华文明至今也应在五千多年以上。从夏末前1600年往上推,至前2070年,夏至黄帝也应有1000年。黄帝至叔安中间相距至少应在千年以上。所以说,并不是区区9代人所能代替的。


再有,飂国为何人何时所封,黄帝?尧帝?或是夏启王?事绩及贡献不甚明确。叔安之子曰董父,叔安之父为何?世系交代不清,年代混乱。


辛伯廖世系,按《史记》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后稷(姬)……姬昌(文王)→伯廖。廖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这是众所公认的。但是,黄帝至周朝公元前1046年建立,中间相距也是在1500多年以上。现在所说黄帝至姬昌,也有缺代,而非19代或34代可以说清。


综上两个世系,飂叔安系存在严重代数缺失,辛伯廖也有代数缺失。《史记》总体上说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但也有不足之处。这是历史久远,缺少文字记录所至,后人写历史时,距前代去之已远,再加上其它各种原因,后人所追述先祖之谱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失。三千年或更长时期,后人无法详细考据,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世界上,还找不出一本几千年来一贯正确的谱书,而没有错误之处。


黄帝实际上是一个部落首领,“帝”是后人为了表彰他的功迹追加的尊称。黄尧舜禹之间,有的不是父传子,而是禅让制。黄、尧、舜、禹之间也并非是只隔一代,有的史书和学者认为他们之间是有代距的,至于中间隔多少代,已无法完全弄清楚。一是当时文字记录没有,只有一代一代口传为主。这些部落首领们的功迹,表现对部落内有号召力的(凝聚力),对群众有恩德的,人们就把他记了下来,那些表现一般或平凡的部落首领就逐步被群众遗忘了。而黄、尧、舜、禹等几位杰出首领,就深入人心,被记了下来,其实他们之间是隔了很多代的。在古代的很多史书的记录中,早就对此有认识,提出了异议,提出了黄尧舜禹时期存在“禅让制”,而非传与子孙。黄、尧、舜、禹之间的间隔年代也不是几代人的问题。《曲礼正义》:“《六艺论》云:燧人至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祭法正义》:“《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次是帝喾,传十世”。据《大戴记》的《帝系篇》说《五帝德篇》的五帝,是及身相接,原不免武断。所以说:古人已看出黄、尧、舜、禹之间的间隔,不是人们常说的几代人。《补三皇本记》中说 :“……但古书亡矣,不可备论,岂得谓无帝王耶?”这中间还杂有九皇六十四民,这是上古无名号之君,《郑注》中和《疏》在解释时承认这些无名之君,可能属于早期相互禅让和没有文字记录,口口相传。而黄、尧、舜、禹等几位杰出首领被人们牢记了下来,因为他们为人们或部族作了贡献,其他首领因“政绩”不突出等原因,而渐被人们遗忘。古书中早对黄帝至禹的时间发生了疑问,有的说间隔9世,而《竹书记年》说黄帝至禹三十世,还有的说六十世,暂没有定论。我们认为《竹书记年》所记较合理,较客观,因此,绝非几代人的问题。


因此,黄帝距飂叔安中间缺少多少代,黄帝至周文王和子辛伯廖中间也存在缺代。这是历史久远,古人没记谱书或流失所造成的。那些说黄帝至禹间隔数千年,上万年的记录只是一种说法,没有确切的证明,但是我们也可知,黄帝至禹也并非只缺几代人的问题。


在序言二中说:“周武王灭商后,同时并吞了古飂国,并封其弟伯廖于古飂(廖)国之地。”此一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飂国是何人所封,何时立国,古人也没说得很清楚,但有一点,飂国与蓼国,在晋书上有记载: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木刻本《晋书·卷十四》中讲到其灭亡的事:“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於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百三十九知其所居(举例国名,其中有蓼),三十一国尽忘其处(举例国名,其中有飂国)。而有人还别有用心的不顾史实的说是廖国被灭亡了,欺骗没看史书的人。从这中间,可看出,飂国被灭亡的时间大约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因此,并非是周武王灭商后,同时并吞了古飂国。封其弟伯廖是在周朝之初,并非在春秋战国时封其弟,而同时并吞飂国,飂国是在诸侯战乱中所亡国的。写史一定要慎重,有据,主观臆断有误我们这些后学。


《晋书》卷末“晋书音义序”中,又专门提到:“飂”的读音为“留”。这说明后朝之人,都很注意飂、廖之分。告诉更后的人,不要乱读音。


序言二中所谈飂国与廖国两族的问题,是整个文章争论的中心。一是要以飂国代替廖国,以飂叔安代替辛伯廖,并且排斥辛伯廖,召伯廖,以及张廖、双姓廖、缪颜廖、赐姓廖及其他廖姓等等,妄图以飂叔安为各廖姓始祖,故意混淆飂与廖的界限,乱扯飂、廖、蓼等字。为我独尊,并美其名曰是“天意,于礼尊叔安为始姓祖,是合乎情理的”谬论。何乎甚么情理?是你自己意见还是上天之意?是道理还是不讲理?


首先必须肯的一点,飂叔安与辛伯廖没有血源关系。飂叔安是传说中尊黄帝为始祖,下传昌意、颛顼、称、卷章、吴回、陆终,昆吾(中间缺代)……叔安,再下传37代到伯高、始易飂为廖,从此姓廖。首先要讲明源流,使人清楚经过,不要怕羞,遮遮掩掩,含混其辞。


辛伯廖系在《史记》和各自的家谱中已明白、清楚,并不是闪烁其辞。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后稷(后稷姬姓),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朴、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古公亶父、季历、姬昌、伯廖(黄帝至伯廖间也有缺代)。周朝建立之初(公元前1046年),封为伯。因与出生时间或封国时间有关,因此称辛伯廖。辛伯廖祖先后稷,在舜帝时为农官,大至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如果要像飂伯高改姓廖,再往上推36代,以飂叔安为始祖,那么辛伯廖族也可往上推至后稷,尊他为始祖。廖姓又是源于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子孙,完全可尊黄帝为始祖。而飂叔安一个小国(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的大小)的国君,来历并不十分清楚,事迹也无记载,并没甚么名气,与黄帝下传至周,文王为诸侯方伯,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伯廖助兄灭商有功,封其弟辛伯廖相比,辛伯廖历史上追述清楚,同样是一个小国国君,很多廖氏族家谱上说得十分明白,家谱上也有记载,而且是直接姓廖,比飂伯高改姓廖要早几百年。为甚么非要尊飂叔安为始祖才心满意足?而还要将其他几支廖姓统一在飂叔安的大旗下?辛伯廖下约在50多代,也出了一个廖淑安,此叔字是有三点水的淑,与飂叔安有区别,非为一脉。这在一些书籍和很多家谱中都能见到这样的记载:“文王之子伯廖之后,有淑安者,仙表不凡,古志之矣,数传而后递至光景公。”有的谱记:“文王之子辛伯廖、伯廖之后有淑安者”。叔字加了三点水,以示与飂叔安相区别。而有人则乘一些人暂时对廖氏历史了解不多,而鱼目相混,以飂叔安代替廖淑安,造成混乱,误会,售以自己私货。


为什么会造成这些误会、误读、误解呢?归纳其原因人九条,主要分历史原因和现在人为原因。


一是历史上的原因,年代久远,考据复杂、困难;


二是史书上对廖姓,飂姓记载较少,就是有记录,也不一定十分准确;


三是廖氏族人的谱书因兵、火、水、虫等灾害,或因保管不善,谱书散失,被毁;


四是谱书记录、传抄中也可能有误,记录不全;


五是近几十年来,新中国建立后,主要精力抓国家的安定,或其他原因,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加剧谱书的散失,人们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上、工作上、经济上、生活上,对于谱书,氏族湖流,基本上无人过问;


六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或族中有这方面知识的人,也因年事高,不断地离我们而去,活字典也越来越少;


七是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有一部份人寻根问祖 ,开始谱书的整理、修定,同时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在这时期,有极少数的人,抢先修谱、出书、成立全国性组织,以图流芳百世。宣传一家观点,误导别人,更是人为造成混乱;


八是现在大多数廖姓人对廖姓还不是很了解,看见有人成立宗族组织,修谱、出“廖氏全国性的资料或书籍”,由于没这方面的知识,人云亦云,你怎么说我就听你的,岂知产生了误会。不是飂叔安子孙的,也默认了,或者不是辛伯后代的,结果又划到一处了,很是混淆。


九是加上辛伯廖后代中又恰巧有个廖淑安,与飂叔安互相扯混了。


所以有以上九条原因,才造成了误会,误解、混乱。现在讲清楚,各人自己看一看自己流传下来的谱书中,是说飂叔安多,还是周文王之子辛伯廖的文字多一些。自己动脑,自己确定属于哪一个世系的,不要随大流,而自己无主张。


有人说:不管他飂叔安或辛伯廖也好,总之后来飂叔安也姓廖了。其实飂叔安不姓廖,姓飂(音溜),字典上都是有的,查一下注音。飂叔安的后代,37代孙飂伯高改姓廖,或者说好听一点,易飂为廖。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飂国被灭亡,而廖国是周朝周武王所封的,毕竟是属于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各诸侯国还是清楚的,不敢过于乱对待廖国的。飂与廖的读音属平、仄声,因此易飂为廖,同时也可摆脱亡国后受到世上的歧视和不公待遇,这也是改飂为廖的原因之一。祖宗的姓氏,按常礼说来,后代子孙是不能改易的。如果飂叔安活到今天,一定会骂他的后辈子孙“出卖祖宗”。因此,召伯廖支脉、辛伯廖支脉、双廖姓支脉、赐姓廖支脉,其他廖姓支脉也好,都应各脉信奉各人的祖宗。而祖宗、始祖、祖先是历史上形成的,后人要把自己这一脉先祖叫其他支脉的人信奉,于理、于情、于法是说不过去的。这不是一般问题,我们到商场去买商品,买回家后发现不好,可以退换,而祖宗的信奉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他关系到血缘问题,姓章的不可能去认姓武的为父,那不成了“认别人为父”了吗?《三国演义》小说上就说,吕布认董卓为父,在历史上落下了“认贼作父”的骂名,这句成语也上了《成语大词典》。


有人又会说:世上一笔难写某个字,都是一个姓,都是同宗,要团结,要友爱,和谐嘛。初听起来好像是对的,仔细一分析,也就是发现问题了。因为任何事都有一个前题,因果关系。在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条件下,这样说是对的;在不是原则问题上和平共处是对的,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就要在头脑中多思考,在大是大非,关系到是否乱认祖宗的大问题,就要认真考虑了。同姓是不同宗的,也不同血缘,而不是一个姓就是一家亲,一个血缘。一笔难写某个姓,我们认为:看一个人,而不是看他是否与你一个姓,评价一个人,也不是看他是否与你一个姓;而是看这个人对国家、对人民是否作了好事,是否作了有益的事。历史上,同姓相残,弟兄相残的悲剧是有的;而有的虽然不是同姓,但胜似亲人。同一个姓中,也有少数违法乱纪,甚而杀人放火的,但是同一个姓中,绝大多数是好的,遵纪守法,爱国爱人民的。要讲和平、和谐,这是对的。在国际上也应和平相处,但是有个别国家实行侵略政策,霸占别人领土,挑起纠纷,挑起战争,我们能与他和谐、和平共处吗?


关于血缘问题,血缘递减的问题,如果姓汪的第一代与姓白的结婚,生下第二代,二代纯血液中就只有百分之五十;第二代与洛姓结婚,生下第三代纯血液中又会在这百分之五十中再减少百分之五十,如此一代一代传下去,多少年之后,这家姓汪的后世子孙,他的纯正血液又有多少?如果举例中所说的汪姓,如果他的始祖有几支脉,是否能说明这几支脉同姓同血缘呢?我们认为:同姓不一定同血缘,也不一定同宗。因此,大家应正视,面对现实。就算是同宗、同姓。假设你违反了某项法律、某同姓手中有大权,但他能为你说情吗?又假设你没工作,请他能为你安排一个公务员的职务吗?所以要靠自己努力、辛勤劳动。虽然是同姓,也必须奉公守法,而不能为同姓之人作违规之事。


关于飂、蓼、翏、鄝、廖几字的问题:首先要说到文字起源。最初,约在部落首领时代,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进而书契,再甲金钟鼎篆隶等,是有一个过程的。《中国史》引《白虎通》说,文字大约起源于三皇时期。《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世本》说苍颉造书。有的史书说是苍颉是黄帝时的史官。文字不是一人所造,在发展中逐渐产生和增加。《辞源》说:“仓颉也作苍颉。传为始创汉字者,仓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一个著名人物。”


在上古时,仓颉积前人的经验,开始创古文字,我们今天称为上古文字。根据清代文字学家闵寓五著书考据,初创为五百四十字,然字太少,不能完全表达所要发表和记录的意思。在三皇五帝后,直至夏商周三代,后人仍在增加创造字。这些字属于上古之字。自秦焚书之后,上古之字大多亡失,不可复得,原先创字,一字一义,并非后世之可以通假。乃至后世之人,几乎不识上古字。许慎以及一些研究古文字之人,又从各方收集古书,进行研究,解释。在石刻上,甚至孔子家墙壁中,其它地方收集到了一些书和字,再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研究,许慎出了《说文解字》一书,帮助后世之人认识古书、古文字。岣嵝碑刻是秦焚书之前之物,乃至于汉时的文人学士识者不多。岣嵝片石其文皆说文之字,而文字非说文,其略同于说文者十余字,说明岣嵝刻石是很早的。汉代的众多学者,包括许慎在内,潜心研究,著书立说,识别上古文,不认识或不知音义者,可以“通假”,这样才能解释造字者原意。由于这些文人学士的努力,汉代文字才逐步振兴,文字才得以增加,流传后世,功劳大焉。因此才得有“汉字”流传至今。汉朝重视文字学,汉制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诵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至少汉时文字已创造在万数以上。后又经三国、隋唐而至今,汉字的表意符号有四至五千个,连同使用过的汉字,超出四万个以上。


廖字:辞海970页,音liào,新华字典,辞源553页均作仄声(料音)。


飂字:辞源合订本1858页音liú,辞海1729页音liù或liú,古今汉字典588页音liáo聊或liú流。汉字源流字典1832页作liù,异体翏风 liá。


蓼字:辞源1470页,音liǎ,植物名,水蓼等,辞海694页liǎo,音了,蓼,如蓼子草之类。


鄝字:辞源1697页,音liǎo,辞海522页liǎo。


翏字:辞源1560页,音liù、liǎo。高飞、风声之意。


只有廖字的音标为(料),其余飂、蓼、鄝、翏都不读料音,但还是有人把这几个字一律注为liào料音,这其中是为了什么?故意混淆廖、飂读音,以达到其目的。


《篆字汇》、《说文解字》、《甲金篆隶大字典》、《小篆疑难字字典》、《汉字源流字典》等,都用篆字的规范字,在当今书法界是公认的。


廖字,本义空旷或空虚,或姓篆规范为廖。


飂字,本义高风、或作姓。


蓼字,文字源流是声字,草为形。篆规范为蓼。


鄝字,从邑翏声、卢乌切。篆规范为鄝。


翏字,高飞,风声之意,说文四上羽部,篆规范为翏。


这几个字的意义在各种字典中都说得十分清楚,并不神秘。廖表示空旷、高远,或姓。飂表示高风,古国名,又作姓。蓼本水边植物,如水蓼等,又作姓。翏,高飞之意或风声。这几个字在字典中已说得十分清楚,并没有别的意思。但是有人把这几字说得十分神秘,加上自己的臆测,说得十分美好,动听。甚么在飂风中狩猎,是飂族人,而且是廖姓之启始;然后由狩猎进入水边游牧;进而去草加阝,进入农业定居,并有小城镇。最后发展到去阝,加广为廖,到东周惠王使召伯廖赐齐王命。这里避而不谈辛伯廖,辛伯廖早于召伯廖(召伯廖也是周王室)数百年就以廖为姓或国为姓。还说廖字具有荣华富贵等俗味,完全凭自己臆想,不按字典原意解释。


飂通廖字,前面已讲了,上古造文之时,一字一义,并未通假,秦焚书后,不识上古之文,后来变通执行,可通假,毕竟是经过“通假”二字而来的,甚么叫通假?《辞海》1188页上说,也叫“通借”,借他字而代已字。“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因此,本源字与“通假”、“假借”还是有区别的,毕竟还是“通假”了的,所以,要认真区分。有人说这几字音谐字异,但这音也是有差异的,按韵书上所说,廖字读仄声,仄声的去声。飂字读平声,平声的阳平。字的读音不准会造成误会,如陌字,应该读mò音末,是仄声中的入声,不应该读bò音白。


序言二中说:“叔安封飂国,姓廖,史学界已有定论。我们认为:不能“一言以蔽之”。这在一部分研究者之间学术上还存在争议,争论,这是很正常的。是否是全国所有的历史学家、专家们都承认这一说法呢?中国权威的社科院,历史研究机构是否都承认,并发表全国性的认证或公告呢?所说的史学界是指哪些人呢?我们觉得飂叔安是否是所有廖姓的始祖呢?很值得商榷。


廖姓也同其他张、王、李等姓一样,存在很多不同血源的支源流派,不同的脉 ,是否都要以其中的某一支脉作为其他支脉的始祖呢?有这方面的规定吗?先例吗?其他廖姓支脉是否会同意呢?我们认为:不管是廖姓、张姓、王姓、李姓,或是其他姓,各支脉之间不分大小,不分历史长短,应该一律平等。这是公正公平的原则,正如当今世界上国不分大小,不分历史长短,不分人种一样,一律平等。不能以自己这一脉为中心、核心、唯我独尊,当上领头老大。


序言二中和这些年来均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对飂叔安大肆宣扬,而对其他廖姓则压制,不作正面宣传,致使一部分人不明不白,发表一言堂讲话、资料、文章。为将真实情况弄清,也就是说:“首先要弄懂自己的历史”,将真实情况告诉族人。现在将辛伯廖这一支脉情况,有必要告诉大家。辛伯廖始祖源于黄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帝王世纪》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氏。”这说明,姬姓始于黄帝。而后稷是黄帝后裔。周族(周朝)是姬姓族,所以周文王名姬昌,被商朝封为方伯,镇守一方,非一般小国所比。辛伯廖是周文王庶妻所生,而周武王是正妻所生,因此周武王与辛伯廖是同父异母的弟兄关系,因此,周武王灭商朝后,建立了周朝。为巩固周朝的统治和政权,封协助灭商有功的弟兄,宗室为伯,有的还分到一些地方作为诸候,或分封到一些地方作小国的国君。


据史记载:黄帝娶西陵氏女嫘祖为正妃。嫘祖生二子,一是少昊(即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即高辛氏),帝喾四妻,姜嫄为元妃,生弃(即后稷,周人祖先)。高辛氏(帝喾)立,以长子后稷继黄帝之后,正式赐姓姬。据史记上载,后稷是黄帝五世孙,为周始祖,后稷是其尊号。周族在后稷时,在邰这个地方建立据点,成为有邰(在今陕西武功县渭河北岸)一带发展为半定居的农业部落。后稷在舜帝时为“大农”,主管农事,教人适时播种、栽植各种农作物、谷物,以解决民众为饥饿所困厄,他在中国农业史上作了很大的贡献,被后人尊为“谷神”。后稷(即弃),生子叫不窋。不窋生子名鞠陶,鞠陶发展并壮大了周族。鞠陶生子名公刘,周族酋长。居在有邰的周族,受到东方一些部落的侵扰,不能安居,公刘率族选定以北方豳地(今陕西永寿和邠县间),并击退了戌犾,才安定下来,周族逐步富强起来,又传九世,到太王古公亶父,又受到熏育、戌犾侵扰,又举族南迁到周原,占领肥沃的渭河流域,建城邑(歧邑),分建村落,设置官吏,建立国家机构,发展生产,从此便以周为族名和国号(不是图腾号),逐步强大。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祖父,后来周朝灭商后追称古公为“太王”。亶父三个儿,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生子叫姬昌(即周文王)。古公预见昌的贤德,打破君位传长子的惯例,而传了季历,从而传给了昌,太伯为实现父亲的意愿,便同仲雍一起迁至勾吴,后来成为吴国始祖。季历又称公季,周朝后人追称王季。季历贤德,周族强大起来,又同商朝的任姓挚氏通婚,密切商的关系。季历为商朝征战多年,立下了很多的功劳。商王文丁封季历为方伯,权力大于一般诸侯国。由于周族的强大。季历被商王文丁所杀。季历生二子,长子昌,次子曜。姬昌继父志,立为周国领袖,为殷纣王的诸侯,称西伯(西方诸侯之长),也称伯昌。周灭商后追称为文王。后来孔子评价文王:“(商)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文王仍是殷商下诸侯。文王为周首领五十年,国力逐步强盛,为后来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纣辛二十年,姬昌逝世,葬于毕,终年九十七岁。文王多子,他为方伯,多妃子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他子女很多。据说文王百子。《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庶母所生不在此数内)。母为太姒,文王正妃。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朝)。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同母兄弟十人中,唯发、旦贤,左右辅佐文王。文王所娶的庶妃还有一些,她们所生的是庶子,没计算在正妃所生的十弟兄之内。辛伯廖据谱书所记:大多言是庶妃所出十六子(此多数谱记),有些谱说九子、十二子等,但都指辛伯廖。


周人早期姓氏。姬姓《帝王世纪》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氏”。这说明姬姓始于黄帝,而辛伯廖得廖姓之前,是属于姬姓的,后人将后稷立为周族始祖,是黄帝的血缘后裔。姬姓是既古老且人数众多的姓氏之一。所以,辛伯廖世系可追源于姬姓,乃至黄帝始祖。


鞠姓,系出姬姓。不窋之子生下后,手掌中纹路似蝌蚪文“鞠“字,故名鞠陶,其后代以鞠为姓。


麹姓,出于鞠姓所分出。


周姓,后稷裔孙古公亶父建邑于周原,文王称周文王,后裔中一部分就以周为姓;姬旦食采于周(歧山),称周公,后裔中一部分以周为姓,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人称其为周家,后便姓周,周朝结束后,周王族后代以国为姓,一部分人改姬为周,姬周乃同族人。


古姓,古公亶父后代,一部分以此为姓。


文姓,周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的以谥号“文王”的文字为姓,多居于陕西。文姓中还有四个支脉。


周武王诸子受封和姬姓姓氏的发展有关联。


于姓,武王次子封于邘,子孙以封国为姓,姓邘(于),上述子孙中的一支迁居代州,也姓于,唐代淳于氏避李纯与淳音同,改为于。


怀姓,武王三子虞初食于怀(河南陟县),子孙中一部分以封地怀为姓。


唐姓,西周初,将叔虞封于唐(今山西翼城)为唐侯,称唐虞叔,后代中的一支以封地唐为姓,属姬姓源。


晋姓,叔虞子燮父继位,将国都迁晋水旁,改国号为晋,孙子中一支以晋为姓,另有一傍支,也姓晋。


解姓,叔虞八子名良,食于解(今山西解县),子孙中以解为姓。


张姓(非百家姓上所列张,此张出于姬姓)。姬挥曾任“弓正”,又称“弓长”(职官名),其子孙后来合弓、长二字为张,故有姬源之张姓。


周文王、周武王,以姬姓为脉络的,或一些支脉,发展到后来,还有温、简、杨(宣王子封于杨),余、韩、何、管、鲁、颜、柳、孟、汪、蒋、邢、蔡、曹、成、康、卫、常、寇、石、孙、南、冉、沈、邵、雍、潘、魏、冯、庞、令狐、原、毛、荀、狄、赖、吴(太伯之后裔),虞、宫、百里、仲、樊、郭、岺。以上姓氏是系出姬姓演化而来,如郭姓中,其中有一脉是由姬姓来,周姬姓中,除以上姓氏外,还演化有闫姓等一百多姓,不再一一列举。


周王室支脉中还有由姬姓演化为翟姓、单、郑、翁、家、方、宣、汝、甘、王(王姓多源,其中一支为姬晋演化而来),晁、郑(姬友后)、段、国等数十姓,也不一一列举。


另外还有周姬姓族人中的一些支脉中演化为濮,习、刁、焦、项、耿、万、吉等等。


经过以上的文字说明,廖氏族源于黄帝、姬姓、尊后稷为始祖,源流(历史)十分古老而悠久,名望也很高,直到周朝绝大部分的辈份都有正规史书记载(我们觉得中间可能还有缺代),而不是来路不明,不清不楚的。周初,武王封庶弟辛伯廖后,廖姓就已开始了,辛伯廖后下十多代,飂伯高才易飂为廖,比辛伯廖晚姓廖数百年,不得不说明,不能含含糊糊的。伯廖,伯是封为伯爵,“辛”,是伯廖出生的时间或封伯,或封国的时间,古人当时是讲天干地支的,而周文王对易经、八卦是很有研究的。


可以通过对比,将辛伯廖与飂叔安相比,辛伯廖源于黄帝,属黄帝本族,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飂叔安不知何人,何时封在飂国,姓飂。其37代改为廖姓,而伯高距飂叔安37代,每代28岁算(比较科学合理),共计1036年,伯高上推至始祖飂叔安应该是夏末商初之人。有的书说叔安子董父养龙,供帝舜观赏,这就造成了飂叔安是与尧、舜等同时代之人的误会,实际比尧舜短出千年,代数大不相符,事迹无处可查,时间混乱;而后稷是种养殖五谷,为民生,而非是养神话中之龙。就出生时间,显然是众多史书上所说的,后稷在前;就事迹来说,也是后稷和他的后裔突出,为建立周族和周朝打下了基础;特别是灭商后,建立周朝,并保持其朝代八百余年;姬氏,从黄帝起至周,中间的脉络较为清楚,不但是诸侯,为一方国君,而非小国之君,并成为方伯,直到建立周朝,统一全国,作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堂堂中华大国之君,能人辈出,贡献卓著;而非是一个历史上不太清楚的一个封国小君,无名无迹,直到《晋书》中所说的那样,飂被亡国。为巩固周统治,实行分封制,因此,周王室的姬姓族人,乃至为助周灭商的功臣,均实行分封,据史书上说分封了八百诸侯,其中就有文王庶子辛伯廖。所以说,无论比历史时间,比功迹,比贵族,显然是辛伯廖及其祖宗的事迹名声远播;而且周初就开始姓廖,而在辛伯廖族人姓廖之后十多代人后伯高才易飂为廖,可回忆周初廖姓之兴盛,姬氏族的兴盛。那为什么有人偏偏要一口咬定飂叔安历史长久,一国之君,要现在所有的其他几支廖姓统一在飂叔安的旗帜之下,尊其为始祖呢?并将其叔安说为上古时期封廖国,改变历史上封飂而强加廖字,不明不清之处甚多,不一一例举,反说是“天意”,是天意还是你“人意”?并乱说甚么“于情、于理”,合甚么情?甚么理?这正是:四海横流,泾渭分明;姓字后同,同姓不同宗,并无血缘关系。强人之难,非要别人(别的廖姓支脉)硬要尊你那支脉的祖先为始祖,统一于飂氏大旗之下;不搞民主,一言堂封锁消息,压制其他廖姓,以自己这一支为老大;是非不明、不清、不公、不正,唯我独尊,排斥他脉。首先动机不纯,还说甚么溶为一体,精诚团结,这些言语曾经出于蒋某人,又拿来说廖氏之脉。


另外,序言中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故意制造迷局,欺骗群众和族人。自己要推行飂叔安,但是又要把廖扶(即飂扶),廖立(飂立)说成是辛伯廖系的,又把明明是辛伯廖系的廖化说成是飂叔安的后代。逻辑上是唯我所取,唯我所需,可以随便乱改。张冠李戴,拉名人作大旗,壮大自己所属派系。事实如下:《中国廖氏通书》,以及后来的所发表的文章,均按照“黄帝传昌意→颛顼→称→卷章→吴回→陆终→昆吾→飂叔安(黄帝至叔安,代数差得太远)→明→闺→晖→信→渊→光→颖→玦→诚→重→垫→珊→卿→谭→介→祥→潜→华→瑞→昌→澄→荣→盛→良→辟→高→毕→展→宣→云→振→平→隐→桓→闵→伯高(改飂为廖姓)→成→襄→敬→玉→定→真→考→安→和→惠→慎→范→周→嵩→理→中→元→凤→节→嘉→新→斌→扶→祀→延→立(约三国时代)→化。


廖立与廖化不是父子,无血缘关系,而偏偏要把廖化作为叔安下,经有识之人指出后,马上变脸,又把自己承认的廖扶、廖立说成是辛伯廖系的,而把廖化说成是叔安系,这完全是实用主义,拉大旗作虎皮,移花接木,乱点鸳鸯谱。用史籍说话: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的木刻本二十五史,《后汉书上》112卷,方术传中所写廖扶,现引用原刻原文:“廖扶,字文起,廖音力弔反,又音力救反,汝南平舆人也”。史书上所用的注音是古人的一种注音法,不是现代拼音,类似于现代拼音。为了怕后人读为廖(料)音,所以专门作了注音,廖扶之廖应读溜或流。说明廖扶是飂叔安系无疑了。这原来就是《廖氏通书》上的本意,承认是叔安脉。而又在同二十五史上的《三国志》蜀志卷十,廖立传,引用原文:“廖音理救反、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这里又专门注了音,就是怕后人误读为廖(料)立。说明古人是清醒的。《廖氏通书》上过去也是承认是叔安之脉。还是在同一书中《三国志》蜀志卷十五,引用原文“廖化(这里未注音),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甚么古人在写史书讲廖化时,不再注音,因为廖(料)化的廖字,所有人都读廖(料),大家公认是(料)音,所以就不需要再像廖扶,廖立那样注音了。但有人确不顾历史事实,硬说廖化及他的后裔是叔安的后人,这不是天大之笑话吗?是拉大旗作虎皮,拉名人壮自己,采取实用主义的典范。既然廖扶、廖立是读溜,流之音,是飂叔安系无错了,反之,廖化则应是辛伯廖系,不可能廖化也变为叔安系去。历史上恰有那么巧,辛伯廖下50多代。也有一个廖淑安,各谱书上都说得很清楚(非飂叔安),因此,增加了认识的难度,淑安与叔安容易混淆,应特别注意了。再者,《康熙字典》上讲:廖,《广韵》注音为落萧切,《集韵》注音为鄰萧切。《广韵》说:“廖姓,周文王子伯廖之后。”而飂,《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注为立立力求切,音刘。首先写史书,要自己读懂自己,读懂自己家乘,还要把音读准,再学一下韵学,不要急急忙忙写出洋洋大观的谬史来。


序言二中的“廖叔安先祖世系”的提法非常不妥。首先,飂叔安当时还不姓廖,通假(变通)也是后来之事,后代之人所为。叔安后37代飂伯高根据当时之情况,才易飂为廖,开始姓廖,这是可以的,但比辛伯廖晚了数百年才姓廖。我们也承认,姓廖不分早晚,不管你原姓廖或后来改姓廖,应一视同仁,一样平等,但有人不这样认为,而认为飂叔安高于他支脉。飂伯高改姓廖是否得到他本族之长辈同意,不得而知。如果泉下有灵,飂叔安是否会说后代子孙出卖姓氏和祖宗呢?不姓廖的远代叔安,能作为廖姓始祖吗?我们认为应从伯高始祖起,可作为另一支廖姓始祖。即使是这样尊伯高为始祖,也与伯廖无血缘之亲。后代之人(主要是现代人),如果硬要把飂叔安作为廖姓始祖,那么,辛伯廖也可将姬后稷作为始祖,后稷历史更长一些,接近黄帝,而且是黄帝直系嫡亲,并且史书有记,功绩突出,来龙去脉清楚,或者可直接将黄帝作为廖姓始祖。为什么后来的飂叔安能作始祖,后稷不可作呢?你姓都不姓廖,还作甚么廖姓始祖,来统领各支廖姓脉呢?你看一看自己的谱书上,写的周文王及伯廖的文字多、清楚,还是记飂叔安的文字多。同时,伯廖谱上所记:“伯廖之后有淑安”,不要误为飂叔安。伯廖谱中记:“伯廖封于廖国……至汉宣帝时(公元前73年左右),淑安公学问渊博”。此非小国国君叔安。又有谱记:“文王之子伯廖之后,有淑安者……数传而后递至光景公”。陆九渊先生为廖氏族谱作序说得十分明白:“廖氏宗谱,相传淑安而上(注:不是下),莫考其详(注:不是很详细)。而自西晋子璋以后,代有达者”。此淑安非飂叔安,而有的谱书肯定的写道:“辛伯为百世不迁之祖”。


从黄帝起,至禹之间不止几代人,夏470年,17帝;商300多年,31帝,合计约800年,黄帝至文王所传20代,可能有遗漏,中间距离应在1500年以上,推算应传60代或以上才合理。这在公元2000年我们写《廖氏族谱》时,已经作了说明,不再多说。司马迁《史记》是一本很好的历史记录,从黄帝至周文王的代数上记录不全,但主要的脉络,事迹已比较清楚了。


序言中说到飂、廖两族族徽是“凤凰鸟”形象。这就谈到了图腾的问题。首先你必须要了解甚么是图腾?甚么是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有的人认为是来自印第安语(totem),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崇拜(totemism),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大约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时期分四个阶段,18000年前至前6000年,比如山顶洞人;河姆渡氏族,距今约6000多年前,我国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半坡氏族,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是我国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距今也在五、六千年前。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造弓箭,也是新石器时代。也能制陶器,器体上有符号,可能属早期文字的起源。原始农业已有发展,种植粮食作物和粟。大汶口文化,其中晚期距今也有五千年,而三皇五帝时,后稷已开始作农官,种植农作物。因此而分析,三皇五帝至少应生活在半坡氏族后期(或母系氏族转父系期间),距今也应在五千年以上或六千年,而并不亚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那时的氏族或部落,还没有文字记录,在平时或战争时,为了分清敌我,因此用图腾来表示本族与外族的区别。夏朝成立后,一般在旗帜上用文字(甲金文)来区别,用于作战,逐渐不再使用图腾。有如现在蓝军、红军 (蓝旗、红旗)作区分一样。中国境内各种族和部落,都以一种生物或其它无生物为群团组织的图腾标志。如食蝉的“舜”之先族被称为“窮蝉”图腾,食三青鸟的“西王母”群团则以“三青鸟”图腾。图腾最早可追述到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时代。黄帝先族有“蟜氏”(国语、晋语),黄帝少典之族“有熊氏”(古史考),神农先族“神农氏”(帝王世纪),舜之先族“窮蝉氏”、“桥牛氏(五帝本记),尧之先族“有骀氏”(帝王纪),契之先族“有蛾氏”(帝王纪)等等,这些都是作为图腾的。在生产进步,人口繁衍中,图腾也随着发展。从图腾中分化出子图腾、孙图腾来。比如属于楚先族的祝融氏系统的,又分化出柏霜氏、中霜氏、熊叔氏、豕韦氏、豢龙氏(国语、郑语);蚩尤氏中分化出的有虎氏、豹氏、熊氏、羆氏。蚩尤率他们与黄帝战;庖犧氏的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竹书及竹书笺注);轩辕氏的有青云氏,缙云氏、白云氏、黑云氏(左昭十七年传、正义引服虔说);金天氏的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爽鸠氏、鹘鸠氏(左昭十七年传);有熊氏的又分为二类 ,一是熊氏、羆氏、貔氏、貅氏、虎氏(通鑑外纪),轩辕教熊、羆、貔、貅、虎与炎帝战。毛泽东主席曾引此作为诗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二是鵰氏、鹖氏、鹰氏、鳶氏(列子黄帝);满族图腾为鹊,回族先祖为狼图腾,蒙族先祖为苍狼或白鹿图腾,苗族先祖为狗图腾(槃瓠),子图腾、孙图腾分化出来后,便不再以母图腾为标帜,而以另种物名为其独特标帜,也分化为不同的子姓氏来。从古书中,我们知道,图腾是用来区分识别本族、外族的标帜,在没有文字或文字初创时期是适用的,而且时间是古老的,大体上都在五至六千年或更远一些。黄帝族及分化的图腾中,是使用较为凶猛的熊、虎、豹等动物;或者是凶猛的飞禽,如鵰、鹰、鳶等,根本不是什么温和的鸟图腾,更不是人们传说想像中的凤凰。再者,辛伯廖、廖伯高(甚至飂叔安),都远离图腾时代至少千年或两千年,已经用金文旗帜或篆文代替图腾了。人们都有一个文明的进步,与时俱进了,尤其是在人类科学发展的今天,还脱离实际现实,还回到原始社会去住树上、钻木取火,树叶为衣,茹毛飮血吗?我们认为,应根据历史,结合现实,很多支廖姓,现在均姓廖,符号或标帜(不再提图腾),就以正规的廖字篆书为准,大家都能接受:廖。为什么非要回到原始社会去呢?使用图腾时,当年廖、飂姓还没产生。


“通史”辞海上说:“通贯古今的史书。司马迁史记,梁武帝命群臣编通史,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都是通史性的著作”。近人有编“世界通史”的,这才是通史,一般氏族之谱能叫中国的通史吗?


有人说,我是为了大家好,为了廖氏家族,为了后代才写通书,通史之类的,是出于公心、好心。我们也认为,一些人是为了此,但好心也有办坏事的。如果误写,误说,误导,带来后果更为严重。有的事,有的历史,要研究确有很多困难,硬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去作一件“好”事,匆匆忙忙,难免出现错误,或有方向性的重大错误。有时不作为比作为了更好;作为错了,后果比不作为糟得多。本来有很多历史可能长期存在分歧,学术争论很正常,言语过急也是有的,弄不清的可留待后辈子孙去研究。好大喜功在历史上是有的。还有的人,借写文章,宣扬祖先,结果误导、引导别人去乱认先祖,实则宣扬自己;想名扬千古,整错了会骂名万载。有的是为宣扬自己这一脉之先祖,而压制其他脉络的先祖;有的自己本来就是伯廖之脉,但言已出,书已写,错已成,骑虎难下,以错就错。把书写成,发行到全国、世界去,流毒全球,罪过更深。但很多廖氏族人是不知情的,你怎么说,怎么写都可以,反正我不懂,人云亦云,随大流;懂英语的在不懂英语的人面前,随便你乱说,反正别人听不懂。如果知错即改,是为俊杰。


我们认为:廖氏族各支脉一律平等,并无上下级和领导被领导关系。如果不怕“行会主义”,硬要成立全国性组织,也应在总会下设立各廖姓分会。不分长短、大小、一律公正平等对待,没有特权。广泛吸收各支脉意见,不能压制、歪曲封锁别人的信息,独倡自己的观点,将自己观点强加于人,而我们广大廖氏族人也应多在头脑中考虑一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随大流。


我们出言多有不中听的,但还是要先说在前,以免今后出现了问题,更加麻烦,到时悔之不及。


重庆市荣昌廖氏联谊会


2013年12月初稿


2014年1月10日完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