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周浦税务筹划法律服务(周浦代理税务筹划费用是多少)



文学情怀的心灵释放

——浅说浦东作家唐根华其人其事



说起作家唐根华,我熟悉。在我的概念里,他既是一个挺拔俊逸的男子汉,更是一位温良儒雅、热衷文学写作的书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印刷装订企业担任负责人的我,在日常交往中和他有了不少接触。我知道他在县属水务部门工作,但他对业余文学创作和相关活动,非常热忱。在浦东地区的许多文化活动场合,都有他的身影穿梭奔忙。


他待人诚恳谦和。几十年前他对我说过的那句话,我始终没有忘记:“你们如果需要写些报告之类的相关文章,可告诉我,帮助你们写。”盛情之意,印象深刻。


对唐根华先生的为人处事,从相识到相知,从概念到感悟,是从我加入浦东惠南文学社以后的频繁交往中,有了更为深层的了解。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喜爱文学。自从参加文学社后与各位同仁研讨创作实践和各项文学活动时,对唐根华这样的文化耕耘者和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深为敬佩。对于他在文学作品中反映社会面貌,讴歌时代精神的创作热忱和真诚,确是写作者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唐根华先生在追逐文学梦的美好征程里,以日积月累的勤恳写作以及相助文友实现心愿、出版文集等事务中,结出了丰硕可喜的成果。就其个人而言,系统整理了30多年来对社会变革、时代进步、先进事物、美好生活等现实题材的采访记录,汇集出版了《唐根华作品选》、《追梦者足迹┈┈唐根华报告文学精选》等纪实文学书籍。在这些纪实报告中,采访对象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和先进事迹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了各企事业单位与优秀个人在科技强国、振兴中华的实践中,怀着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自信和努力,作出的优异成绩,彰显出促人奋进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


在唐根华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更有着诸多贴近生活,放飞心灵的美丽诗篇。比如在他长期生活中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时代发展前景的美好感悟,创作出《美啊,浦东的水---浦东河道管理之歌》《浦东河道抒情曲》《打造河道新景观》等一系列热情洋溢、意蕴深广的诗歌作品,读来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唯美知遇的幸福。


唐根华在帮助文友出版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能不厌其烦地帮助校对、策划、编辑、送审联系等来回奔忙。在文友的作品出版成书后,还热情地组织研讨会、分享会等推介活动。根据每位作者出版书籍的不同体裁、不同内容,唐根华均会热情地、有针对性地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作者真诚的祝贺。每一首贺词均能慎重其事地请书法家润笔写就,予以装帧后在庆贺会上赠与作者留念。他的良好祝愿和对作品的精湛评说,无疑是一种对文学创作的热情鼓励和推动。他说过,要用自己的笔写100首诗,为100位作者的成就赞美!


在惠南文学社不断开展的各项文学活动中,笔者有过多次与他一同采访的经历。在一次次踏访现场,与采访对象促膝长谈,了解各项事迹的细节及当事人的真情实感。在对唐镇镇、祝桥镇、书院镇、泥城镇、周浦镇、康桥镇等多地的专题采访中,唐根华先生总是细致地做好笔录,并将先进事例作出清晰生动的还原报告。


唐根华在掌握采写主题和捕捉人物事迹的细节及故事的亮点上,是颇有功夫的。他不但善于记录外在环境、事件的完整性,更能注意人物形象与行为过程中的思想动态,以有机结合的笔触,正确反映“故事”的精神内涵和唤起可复制的宣传效应。


在一次去书院镇乡间,采访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过程中,唐根华在详细了解到民间手艺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实用价值的同时,与被采访对象对面而坐、促膝长谈。他认真地询问了制作竹器产品的整体程序,对取材、拣料、劈蔑、编织、成型等一系列操作过程的细节,作了具体翔实的记录。


在采访的2个多小时里,老师傅谈兴十足,饶有兴趣地讲述了他的手艺生涯和制作技艺。唐根华不断地、像“拔毛针”似地向他发香烟……。我坐在旁边不禁猜想,这老师傅是否会考虑:“这个先生难道是想来拜师学艺的?”。正因为唐根华对了解情况的细致入微,使他采写的纪实内容更具知识性和触手可摸的感性传授。


唐根华先生对文学严谨、务实的态度,给笔者颇有启发和触动。使笔者在向另外二位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采访后写成的《一枝一叶藏乾坤》《铁艺铸就完美人生》二篇纪实文学报导中,吸取了应有的营养成分,充实和提高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可读性效果。


在惠南文学社成立以来的几年中,唐根华作为文学社的副社长,密切配合姚海洪社长积极组织相关命题的征稿采写、集约审稿、编辑出版的工作。他亦借助自己担任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的工作条件,为推动浦东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和浦东崭新的社会风貌,组织策划了几十次采风活动。在采写惠南镇成就的稿件之外,先后举办了“浦东作家看唐镇”、“浦东作家看周浦”、“浦东作家看万祥”、“浦东作家看祝桥”、“浦东作家谈小康”、“上海作家看康桥”等集体采写活动,并编纂成书出版。


唐根华在文学创作的社会活动中,不辞辛苦、尽力奉献的精神,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而笔者看到的,他对文学同仁的关心帮助、协作共进的态度,是值得赞许的。他不但自己依照时间节点完成撰稿任务,并在时间段内不断与文友联系,了解采写进度并解释相关问题。正如笔者在一次踏访采写浦东横沔古镇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使撰稿进度遇到困难时,唐根华对笔者给予的帮助和鼓励,无疑是一种落实使命感的潜在力量。而他对文友的帮助不仅于此,更能在协助文友意欲将写作成果结集出版的时候,他会在书稿内容、文学质量符合出版要求的条件下,予以帮助编辑、装帧策划、联系出版社事宜,促成写作者的美好夙愿得以实现。


从2009年起,唐根华每年组织30多位作者赴各地采风,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年底集稿、编辑出版一本报告文学专辑。至今已经出版了由他主编的《岁月回眸》《大地放歌》《魅力人生》《走向辉煌》、《见证风采》《梦圆之旅》《时代先锋》等众多记录时代精神,讴歌社会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品集。


2016年起,唐根华在现有作家群体的条件下,开始组织作者抱团向出版社申请丛书号,极大地提高了作者的创作热情。


由唐根华筹划的第一套丛书《在追梦路上》由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题词、上海文汇出版社发行,取得社会良好反响。为满足作者需求,唐根华又同北京团结出版社取得联系,联手组织集稿。自后的第二套丛书《浦东作家》,第三套丛书《东南风》,分别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至今已有9套丛书付梓成就,使一大批作者圆了文学梦。根据不同条件,一些作者分别加入了中国作协、上海作协、浦东作协、惠南文学社等相应的作家文学团体。在这一过程中,唐根华发挥“伯乐”精神,给予了助你成功的热诚和推动力。促成了作者们才华的展示,实现了追梦人生的价值,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的认知中,唐根华是一个性格内敛、待人谦和、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他在待人接物的人际交往中,总是彬彬有礼,从不与人争个面红耳赤。在公共场合的文学活动中亦是力求规范守正、令人敬佩。最使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在提倡公共场合讲普通话方面,唐根华的态度也是认真的。在文学社开展的活动中,有时他作为主持人出场或作为与会者发言时,也总是“潇洒”地讲起了普通话。虽然这种带有浓重浦东韵味的“洋泾浜”普通话,听后常会使人“啼笑皆非”。然而,从客观上讲,对一个在学生时期从未接受过正规普通话教学的人来说,他是无法掌握住发音“标准”的。但应该相信,他在主观上为力求正规,已经尽力了。


我认同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是需要有精神支撑的。


唐根华对文学事业的热忱态度,对创作实践的锲而不舍以及协助文友实现文学梦、作家梦等情况来看,他是怀有一种对文学、对知识、对社会的敬畏的。这种对自己在人生追梦路上体悟到的,“受益回报”式的思维逻辑,始终贯彻在他的行动中。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世间一切善举的必然因果。唐根华的文学之源、创作之路以及取得的成果,是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和受到“贵人”相助所取得的善果。对于内因与外因的融合,客观条件的推动力不容小觑。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身农村的唐根华作为一名爱好文学写作的小青年,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姚学的赏识,把他抽调到大队部担任文宣工作,当上了“土记者”。后来又在机缘的巧合下,南汇县境内启动了开挖浦东大治河的水利工程,唐根华又被抽调到水利指挥部专职抓宣传工作。


在群情振奋、热火朝天的挑泥队伍里,在你追我赶的号子声中,唐根华被眼前的景象激发了创作灵感。当他将自己写的民歌:“两手一拉挺起胸,二座泰山似流云,公社小伙学大寨;改天换地力无穷!”送到县指挥部所属《大治河简报》编辑部投稿时,得到简报编辑姚海洪的认可,又给予提炼修改后刊登在了下期的《大治河简报》上。然后,姚海洪又将稿件进行推荐,发往了解放日报编辑部。不久,《解放日报》“朝花”副刊的“大治河诗抄”专栏发表了这首诗。这对唐根华来说是一种自信的激励,为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起到了催化作用。


村党支部姚学书记看到小青年唐根华的作品登上了市级报刊,非常高兴,便鼓励他继续努力,写出好作品。自后姚书记不但为唐根华订阅了《解放军文艺》《诗刊》等多种文学类杂志供他学习,并把他送到县文化馆主办的“南汇县文学创作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使唐根华又认识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文学先行者以及许多文学界的知名作家和老师。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里,使他的文学情愫和创作热情得到进一步提升。他说:“自己体味到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热心人的指引和帮助。”他领会到了像编辑姚海洪先生这种“伯乐”精神的可贵。更不能忘却党支书姚学那种“孺子牛”般鼎力相助的高尚情怀。


平时我常听到,人们给了唐根华一个“集作家、编辑、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美称,甚至又送了他一个“出版家”的雅号。在我看来,这些定义的由来并非空穴来风。这与他的文学作品,对应他的工作能力和实绩是相匹配的。


在惠南文学社成立至今的5年多时间里,唐根华不但协助本社文友出书,还为外乡镇的作者也出版了不少文集和诗集,弘扬了文化自信的正能量。在这种活跃的文化环境中,文学社的写作者们创作热情更是高涨,逐年有新的文学作品问世。如熟知农耕春秋的“农民作家”姚良官,凭着他对乡土、乡情的朴素情感,撰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乡愁文章,结集成书出版,并以他的文学成果,已被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文学社成员施国标、夏敏等作者,凭着他(她)们自己的创作成果,经资格评审后加入了上海市作家协会。


更为奇葩的是40年前,唐根华在开挖大治河的工地上遇到的“简报”编辑姚海洪先生,40年后因文学的机缘,两人又相遇了。


当年的“伯乐”姚海洪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准备申请书号出版,找到了唐根华。这次是轮到唐根华可以发力的时候了。协助工作立马启动。


姚海洪的第一套长篇小说“白龙港传奇”三部曲:《风波》《风流》《风雨》由唐根华策划,文汇出版社出版后,姚海洪的创作犹如山洪暴发,短短几年里井喷式出版了长篇小说“南汇嘴传奇”三部曲:《海啸》《海神》《海恋》,长篇小说“百年允约”:《浦左剑月》上下部和《城墙下的那个女人》上下部,以及戏剧剧本等计十余部作品。对这些共计500多万字书籍的编辑、策划、排版、校样、出版等事宜,唐根华参与了全过程。姚海洪先生亦因此丰硕的创作成果,光荣地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近日又听到唐根华先生说,由他创作第二部报告文学集《策马奋楫为书香》也要在今年出版,这真是“奋蹄文学路,再留新财富!”




2022年2月22日于农工村11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