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工资180两奖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鸟,让大清多活百年

养廉银不“养廉”,为何还推出?雍正帝的算计让大清多活百年

雍正皇帝,应该算是清朝定鼎中原之后,出得最富有实干精神的帝王。

任上,他用十多年殚精竭虑的苦劳,将老爹留下的亏空补齐,还给了自己儿子乾隆,十全老人霍霍的空间,这政绩无疑是666。

后世风评很差,因此也在这666的政绩之中出现。

这最大的政绩,就是如下这表单中的官员薪金。

(雍正朝工资表)

注意其中的养廉银一栏,再看岁俸也就是年薪一栏!

按一品大员算,正式工资180两,作为奖金的养廉银是多少?答案20000,是工资的111倍。

这数额巨大的奖金,就是雍正首创的养廉银

那么养廉银是什么?何以能为清朝续命百年,就值得深究了。

一个王朝要延续,最关键就是钱的问题,而能让朝代内耗不断,最大的因由就是贪腐问题。

作为上位者的雍正帝王而言,知人心懂权谋是必修课。

雍正懂这个道理,也知道人心不足,于是顺势而为,推出养廉银制度。

目的吗,从不是杜绝腐败,而是让腐败变少,变缓,变收敛,最后让内耗來的晚点,慢点,给子孙留下个干净点的朝堂。

通过养廉银补贴官员,让官员的日子相对好过,以求减少官员沉沦的几率。

这样做的原因吗也很简单,设置了养廉银还有部分好官,要是不设置,那就天下乌鸦一般黑了。

而且这养廉银出处的本质,其实也是封建时代官场规则左手倒右手的互补而已。

用的都是“火耗银”。

(银子)

“火耗银”是个很具特色的产物,初开始意指:运输途中造成的损耗。

比如部落联盟时代,部落领袖说,将一车粮食运到200里地外的另一个部落。

这中间,人吃的粮食,马吃的饲料就是火耗,按照一定比例,要扣除出去。

至于扣除的比列,有的人吃的少,有的人吃的多,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后续这无数朝代演变后,渐渐成约定俗成的规则,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终于成了常态。

张居正改革,无疑是华夏税务史上重大改革之一。

改革之前,明朝税收制度是实物税配合银钱征收。

这样制度下,钱粮丝绸甚至稻草都是可以算税收的。

不过这制度的弊端,在明朝中后期渐成顽疾,国库没钱,只有一堆杂物,弄得当官的一个个都成了叫花子,油水多的衙门有孝敬,没油水的衙门,一年指望发个工资,最后发的都是些杂物。

国库空虚,官员俸禄都难发出去,不改咋办!

于是,一条鞭法改革税务开启,国库只要银子,别的杂七杂八的就不要了。

(张居正改革)

可是这银子收上来依旧有问题,那就是火耗

简言之,老百姓吗,都不是有钱人,全收银子,都是零零碎碎的银子,这不适合交税啊。

于是收完了之后,就要熔炼重新铸造成合规大小含银量的银锭。

经火这么一熔炼,无论成色也好,重量也好,都会有损耗丢失,这就成了新的火耗。

至于火耗比列,打个比方说:一个州府上缴了十万银子,在重铸之后大多只有九万两多点。

这,貌似也不对啊,亏谁也不能亏政府,于是地方在下派税收的时候,也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在定额税基础上,附加一成作为火耗银,总之一句话,大明的钱不能少,那么只能找老百姓要多点呗。

这办法,看上去不公平,却存在了很久很久,而且后续越发的变味了.

因为火耗的比列,谁说了算,还不是收钱的吗,于是火耗成本,就成了约定俗成的额外税负,在正规税额外被发扬光大,10%就成了火耗税基准。

至于到底是多少,从未有明确规定,都是地方说了算。

那这活动空间就大了去了啊!

遇见好官,严格按照10%计算,老百姓还能省点。

遇见坏官,上不封顶老百姓就遭殃了。

(火耗咋来的)

那么明清时候,好官多吗?

看看明清两朝的工资就懂,真不多,明朝不过一海瑞,清朝也就一个于成龙

这两人成标杆,皆因为他们不收火耗,至于其他人,那就呵呵哒了!

工资不够俸禄低,钱从火耗來,养家不够养小妾不够,钱也从火耗來,最后火耗成了明清两朝仕宦们弄钱的最佳渠道。

火耗的数目也从10%上升到了最高50%.......

这一进一出,就是近半收入啊。

面对这个问题,明朝皇帝是没撤的,张居正用强硬手法收拾了一波,最后自己差点被鞭尸。

明朝也因此,最后因为钱的问题报废。

清朝入关之后,顺治时问题还没凸显,到了康熙时代,问题也越发的严重起来。

打仗了得的康熙,面对这问题,虽然心知肚明,却少有办法,只能默许。

(永不加赋的康熙)

但明面上的架子还是要端起来的,因为康熙有言在先:永不加赋

所以,火耗在康熙时没有成为正经税。

康熙就这样熬过了60多年帝王生涯,打仗厉害,至于治国吗,呵呵哒!

到了雍正接班的时候,国库已经空的可以跑老鼠了。

这不是坑娃吗?上位的雍正,面对空虚的国库,也是一头包。

在老鼠都没的库房,雍正暗下决心,要改,必须要改,要不然大清就要完蛋。

于是雷厉风行弄改革,扼杀官场腐败,成了雍正一朝的主旋律。

雍正的改革,最主要针对的就是官员的腐败风气,原因也很简单!

风气不变,就没钱办事,没钱办事,再好的政策也施展不起来,但扼杀风气是一个长期工程。

在长期工程见效前,清朝就要穷死了,咋办?

雍正只能将目光,盯上了自己老爹定的“永不加赋”祖制,这也成了雍正后续风评不好的最大因由。

那就是与民争利啊!

说好的永不加赋,最后却把火耗银当做赋税收入,这不是跟文人官僚抢吃的吗?

火耗银,几乎成了清朝官员的钱袋子,动它当然是虎口夺食,面对无数老虎,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

(康熙打老虎)

雍正的选择是,打!

于是老百姓的火耗银成了约定俗成的定数,正式变成了赋税,这钱也成了国库的收入。

但这样一刀切的政策,无疑让官不聊生。

这群读了一辈子书,才有点油水钱可寻思的人,面对即将断粮的窘迫还有微薄的工资,各个都开始抱怨了起来。

如此情况要是一直延续,会有两个结果。

第一:官不聊生的状态,让官员们致力于开拓新的捞钱渠道,最后百姓遭殃。

第二:当官的活不好,最后事情干不好,形成恶性循环,危及国家稳定。

这两个结果都是反向的,于是只能找到个折中点。

由此,才有了养廉银的出炉。

原因吗也很简单,事情还是要人做的,队伍还是要稳定的。

大清官场腐败,根源就是工资太低,每个当官的都缺钱花,才有火耗的日渐增多和越发的不规矩。

我断了你们的火耗钱,国家占了大头,总要回馈点给官员啊!

(一石三鸟)

由此可见,这所谓的养廉银,无非是用火耗银扣出一部分,给官员发福利。

至于目的也很明显,一石三鸟而已。

首先:对当清官的人,可以让本就表现好的官员,获得更多银子,告诉所有人,你们要好好干,钱不少。

其次:对准备贪的官,可以让因为钱少,寻思着铤而走险的官僚获得希望,改改你们的办事效率,事办好了有钱拿。

最后:对正在贪污的,主要目的是警醒和提示,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别继续胡来。

如此一石三鸟谋划,可谓算尽人心。

所谓拉一派、打一派,遏一派,一个举措,就自动将官员们按照品行做了分类了。

如果放太平盛世或和谐时代,还是很有作用的。

可,雍正后续的乾隆时代,还有晚清是何光景,大家心里都有数。

缺乏了严厉的监管,加上乾隆时候的所谓盛世,让无数人心痒难耐,好大喜功的乾隆,花钱无数,又用无数敛财的政策,将人性中的丑陋给放大。

(花钱如流水的乾隆)

最后在乾隆默许下,官僚们发挥想象力,发明创造各种收费明目,也直接促成了巨贪和珅的出现!

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两朝,在风气已然形成难以逆转的情势下,也早已无力回天。

原本精于算计,一石三鸟的养廉银,也彻底失败了。

究其原因,不过是财帛有限,而人的贪欲无限。

最后结果就是,拿着养廉银的官员,都是洁身自好的标杆官员,不值得夸赞反而在官场成了备受鄙夷的对象。

帝王不管,因为缺钱,需要他们,大臣不管,因为他们也是受益者,下层又那会在乎。

后续的西方入侵,引发的白银大幅度贬值,也让这一情况进一步放大, 原因很简单!

曾经丰厚的养廉银,在银子贬值之后,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即便有也过不好生活了。

于是,最后的洁身自好之辈,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唯一清廉的衙门,居然是英国人掌舵的海关总署,这个衙门的收入,也成了清朝后期的财政支柱。

时间到了清朝灭亡时的宣统年间,无官不贪成了清朝主旋律。

最后回主题,雍正帝改革绝对是好事,在当时也起到了正向效果,杀人配改革逆转了官场风气。

也让贪腐问题的总爆发延缓了数十年!

但,通过杀人还有制度改革,只能防范一时,却无法永远持续。

能永远持续的,只能是健全的监管机制和完善的惩戒方法,以及随时代而变的策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