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农历2000年1月6公历是(农历2000年1月初6是公历几月几号)

山东潍坊年画。萧放/摄


2007年,北京春节东岳庙庙会。萧放/摄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真正的新年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的春节,其社会意义逐渐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1月1日定为元旦,传统农历新年岁首被易名为“春节”。虽然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1月1日,但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农历的春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年,因此百姓仍然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或“大年”。


民国政府为了用公历替代传统历法采取了很多措施,曾经一度禁止百姓过旧历新年,1929年到1933年之间,春节曾随农历一起“被打倒”,1929年,湖南《国民日报》还专门出了一期名为《打倒正月初一》的专号。由于公历元旦是舶来品,没有任何民俗内涵,而农历春节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民俗事象丰富,因此老百姓对政府的禁令并不买账,照旧过自己的春节。所以在1934年年初,国民政府也停止了强制废弃农历的举措。


“过了腊八就是年”


“大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一个好年,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准备工作。进入腊月,也就进入了“忙年”的阶段。人们忙着清洁扫除,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忙着购买带给家人的礼物,年节也因为人们的忙碌而显得生机勃勃。


萧放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解说,腊八是年节的起点,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吃完腊八粥,便意味着进入了年节阶段,因此腊八粥又有“报信儿的腊八粥”之说。


腊八过了是小年。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民谣里有“二十三,祭灶王”之说,这一天,人们要祀灶,给灶王爷供奉糖瓜,送灶王爷上天换岗。送走灶王爷,人们就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地迎新年了,因此民谣有“二十四,扫扬尘”的说法。扫尘是人们年终除旧迎新的仪式之一,具有时空净化的象征意义。


在“二十五,磨豆腐”的民谣声中,人们进入了年节食物的准备阶段。豆腐因为有“兜福”的谐音,寓意美好,因而成为家家户户年夜饭的必备食品。另一种全国共享的年节食品是年糕。过年吃年糕有“年年俱高”的寓意,是人们对于“一年比一年好”的愿望的祈祷。


“二十七,洗疚疾”。忙完了年节食品的准备,人们就要沐浴斋戒,准备迎接新年了。岁末进行人体清洁行为是一道必备的仪式,沐浴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七、八日,禁忌腊月二十九日洗澡。除了沐浴之外,岁末还一定要剃年头,干净过年。旧俗禁忌正月里理发,直到“二月二,龙抬头”。


清洁沐浴之后,人们就要装点门庭,所谓“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包括春联、门笺、年画、窗花剪纸等。当春联、窗花贴满千门万户时,年节的高潮也就到来了。


寓意美好的年夜饭


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是年节中的重中之重。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就有了年夜饭。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全家人的团圆聚餐,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传统年夜饭的菜肴充满美好的寓意,饱含对未来幸福的期待。因地域文化不同,年夜饭也有所差异。中国南方地区的年夜饭中有两道菜肴必不可少:一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在南方俗称“圆子”的丸子,象征团团圆圆。在闽南地区,许多食物特地为过年而做,不可缺少而且不可不吃的有:韭菜,“韭”与“久”同音,寓意年寿长久;豆腐,与“兜福”“都富”谐音;萝卜,在闽南逾中叫“菜头”,与“彩头”谐音,寓意好兆头等。传统北京人的年夜饭里必有荸荠,谐音“必齐”,意思是全家人一定要整齐。北方年夜饭要吃饺子,南方则要吃糍粑或年糕。


吃完年夜饭,长辈还要给晚辈发压岁钱。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平安度岁的祝福,其象征意义远超实际价值。年夜饭后,各家都要闭门守岁。全家人围在火炉旁,拉家常,谈天说地,一直聊到五更天明,迎来新岁。人们在除夕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这种形式叫作“守岁”。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2000年的历史,其目的是祈求长命。在古代,守岁是为父母或家中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会坚持守岁。如今这种习俗仍然普遍流行。


伴随除夕守岁的是爆竹和烟花。民俗认为,鞭炮的响声可以驱除鬼邪。同时,喜爱热闹也是中国人的天性,因此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人们会尽情燃放烟花爆竹。为了迎接新年,人们还会换上洁净的新衣。在民俗社会中,新衣不仅是庆祝年节的漂亮装扮,同时也具有神性意义。穿新衣是为了祈福除灾。穿新衣、戴新帽象征着人们进入了新的生命旅程。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一样,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时间更新意识。


正月初一,新春到来。初一到初三是人们开始拜年贺年的时间。中国人春节拜年大多遵循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原则。初一在家拜祖先、家尊、宗族至亲;初二出门拜姻亲、初三拜邻里。


萧放特别提到,正月初七也是民俗中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叫作“人日”,是人繁衍的节日。“人日”这天要吃七菜粥,这一习俗现在在南方地区仍在流传。现在广东的七菜粥里包括:芹菜、芫荽、韭菜、葱、蒜五种菜,另外两种灵活配置。芹菜代表勤快,大蒜代表会算钱,葱代表聪明,韭菜代表天长地久,芫荽代表缘分,这七种菜放入粥里吃下去,代表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压轴大戏“闹元宵”


如果说大年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元宵节就是这部大戏的压轴节目。元宵节这天人们除了吃元宵、观灯之外,还流行“走桥”和“摸门钉”,据说这一天走桥是“走百病”,可以保证一年身体健康,无腰腿疼痛之患。路过城门、庙门前时,那些已婚但尚未怀孕的妇女还要悄悄地摸摸大门上的门钉,这一习俗被称为“摸钉”。“钉”与“丁”同音,预示着家丁兴旺,因此古人认为,“摸钉”可以帮助实现生男孩的愿望。


萧放说,在过去,“男妇嬉游”是元宵节特有的人文景观。人们在这个时候打破了日常秩序的约束,纷纷走上街头,看戏、逛灯、猜灯谜、闹夜。平日深藏闺中的女子,此时也有了难得的游玩机会。


出门看灯、看人是元宵节的主题,因此很多爱情故事也发生在元宵。“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描绘情爱的诗句,讲述的都是元宵节发生的浪漫故事。


隋唐时代还有戴“傩面”闹元宵的习俗,人们戴着面具,在街上赏灯,游玩。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描写的太平公主初见薛绍,揭下了他的昆仑奴面具,就发生在元宵节。在萧放看来,男男女女戴着面具在街上游玩,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故事发生的可能。


今天的元宵节已经没有了戴面具游街的传统,很多繁复的节俗都已不复存在,而是简化为“吃元宵”的习俗。萧放认为,元宵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社会娱乐形式有着充分可利用的文化价值,“如果利用元宵这一文化资源,有意识地为城市居民拓展社交娱乐空间,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市社区的‘狂欢节’,可能对于活跃民族精神,稳固社会秩序有着特定的社会意义。”


在萧放看来,春节作为文化民族遗产,不仅需要呵护和珍视,更需要经营。他说,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节俗的传承是当务之急。对一些传统民俗项目不应简单地禁止。事实上,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圆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年俗营造了春节的气氛,让年更有“年味儿”。他认为,作为年轻人,在面对传统的时候,应该多一份敬畏,用身心去贴近传统,去感受和体味春节民俗中的温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