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盛京银行开户受限吗(盛京银行开户必须本人去么)



恒大财富理财爆雷经过

9月9日,网上曝出恒大财富一款名为“绿野”的理财产品于8号到期未兑付,2017年发行的名为“超收宝6期“、“超收宝7期”的内部理财产品至今也没有兑付。


9月10日,恒大官方公告说许家印表示要确保所有到期的财富产品尽早全部兑付,一分钱都不能少。


据称恒大目前能够提供的偿债资产超过800亿元,足以覆盖400亿元的理财债务,并给出了最长为5年的兑付方案:本金10万元以下的,到期当日全额兑付;对本金10万元的,到期当日还5万元,12个月后再还5万元;对于10万元-30万元的以上的投资者,则在4年内分次兑付;对于30万以上投资者,则在5年内分别兑付。


投资者显然对此方案无法认可。


特别是9月12日又有消息传出,恒大财富高管在理财出风险前已经“先跑”,高管杜亮于2021年5月起计息购买的730万恒锦悦融原本在2022年才到期兑付,但是在今年5月31日杜亮自己审批自己的赎回申请,提前跑路。


9月13日,多位投资者赶往中国恒大集团总部所在地深圳卓越后海中心进行线下维权对话,恒大财富再次推出新的兑付方案,共有3种选择:


第一种是现金分期兑付方案,投资产品到期后,每满3个月支付10%;第二种是实物资产兑付;第三种是冲抵购房尾款。


毫不意外,对此方案投资人依然不可能同意。


9月23日,恒大进一步公告了实物资产兑付的具体方案,即理财产品投资人需要通过“房车宝”APP在线选择抵款的资产,包括恒大开发的住宅、公寓、商铺和车位等等。


而抵款的物业价值多少,位置在哪里,是否会遇到限购能问题,依然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



名为“理财”,实则借道自融

一个合法合规的理财产品,必须是由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经过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备案或批准,有明确的用途,而且只能对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的投资者进行发售。


恒大理财产品的管理方是恒大财富,工商登记资料中并没有以恒大财富为名注册的公司。恒大旗下有两家公司从事理财业务:


一个是恒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原名为恒大互联网金融服务(深圳)有限公司,于2020年11月26日更名。另一个是恒大金融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


根据查询,恒大财富旗下公司没有在证券基金协会办理登记,也没有任何产品在金融监管部门办理备案,因此恒大理财开展的各类业务都是不合规的。


事实上,除了银行、证券、信托等少数金融机构,其他任何机构都不能以“理财”的名义开展业务,甚至监管规定金融机构不能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宣传理财业务,规定极其严格。


从网上流传的信息来看,恒大各类理财产品融资方主要有5家:河北新成就、湖北凤辉、青岛港融深、湖北钢盾物资、青岛绿野国际工程等。据产品推介书和理财经理的介绍,这5家融资方都是与恒大地产项目有合作的上下游供应商,恒大通过开出商票的形式支付货款。


然而,经过查询工商信息,湖北凤辉、青岛港融深、湖北钢盾等3家公司注册地址异常,无法联系。另外青岛绿野被恒大集团入股,河北新成就实际上是恒大集团的关联公司。从种种特征来看,这些公司更像是为了融资而设立的壳公司,实际融资方就是恒大集团。


从市面上流传的合同内容看,投资者被要求直接将资金转账至绿野生物及湖北凤辉筑家等企业在恒大控股的盛京银行账户。此外恒大宣称该产品已在“辽宁锦战登记备案服务有限公司”、“商丘市国茂信用资产备案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广西中马新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等机构备案。这些机构在恒大的理财说明书里面被称为“金交所”。


金交所(即金融资产交易所),需要由当地省级政府批准后方可设立,且通常由地方国资控股。在2017年治理金融乱象过程中,涉及P2P、私募基金等违规金融活动的金交所被国务院责令清理整顿,数量也大幅减少。



而实际上,恒大宣传的理财登记机构和正规的“金交所”相差甚远,既没有经过省级政府批准,公司名称也没有金交所字样,更像是为了规避国家规定而设立的“伪金交所”。


从种种特征来看,恒大财富发行的所谓“理财”实际上已经涉嫌非法金融活动:


其一,恒大财富不是正规金融机构,使用“理财”的名号进行经营活动本身就不合法合规;


其二,所谓“经过金交所备案”其实是“伪金交所”,只是走了一个登记的形式,针对个人发行的金融产品不可能通过正规“金交所”备案;


其三,融资方实际上是恒大集团关联企业,募集资金被恒大集团占用,与2018年大量爆雷的“P2P”和“第三方财富”特征高度相似。


早在2020年1月,长沙市雨花区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下发红头文件对恒大财富理财产品进行过风险提示,称其已涉嫌非法金融。


因此,恒大财富理财产品“爆雷”其实早有预兆,并不是偶然事件。


恒大财富理财兑付还有希望吗?

第一,看资金走向。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投资者的资金直接打入恒大集团关联壳公司的账户,最终实际用途大概率被恒大集团挪用。由于恒大财富的理财产品完全缺乏第三方的监督,最终的资金流向已经成为一个谜题。


第二,看产品形式。从恒大财富的理财产品形式来看,可以肯定从发行、募集到资金使用全部不合规。2017-2018年全国6000多家“P2P”、近万家“第三方财富公司”陆续爆雷。恒大的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自融”,与“P2P”没有区别,不属于合法合规的理财产品,因此也不可能获得法律的保障。


第三,看项目的风险。恒大集团本次“爆雷”是因为无力偿还银行到期贷款而被提起查封财产等保全措施。“三道红线”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影响是致命的,华夏幸福、蓝光、苏宁、宝能......今年以来爆雷的房地产企业无外乎都是因为过去积累了太多负债,融资渠道受限导致出现流动性风险。恒大集团看似业务板块众多,但是除了主业房地产之外其他业务都是亏钱的,无力为集团提供造血能力。





恒大财富当时发售理财产品时,给予投资人的承诺是20-25%年化收益,不包括项目的超额收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8年就曾发出警告: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如果纯粹盯着高收益去买理财,就应该做好本金损失的准备,而不是要求国家承担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