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原广东省国税局杨立三(广东省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局长)

有种信仰的力量能够消除个人的欲望,它使每个人真正忘记了自我的存在,能使自己投身与民族共呼吸同命运之中



【导读】


▎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对他的总是这样评价:杨立三的一举一动事关军计民生啊


▎周恩来对他的请示报告总是这样批示:除加此处,余均同意


示意图



【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全国解放后,经周恩来总理提名,由毛泽东主席任命,杨立三兼任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


在对渔业、糖业、烤烟、米面和油脂五大行业进行初步调查之后,食品工业部的干部上下一致要求接管企业


他们提出渔业接管大连中苏渔业、油脂接管大连油脂、糖业接管广东糖厂、面粉接管天津面粉厂,等等。


杨立三对这种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认为,食品部只能搞宏观管理,不能插手企业经营,更不能接管企业。


他的看法得到陈云李先念薄一波同志的赞同。


据此,政务院于1950年9月撤销食品部。


自然,同时也免去了杨立三食品部部长职务



这何尝不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最好写照


——不为当官,只为服务。



【一】立德——“远绩不辞小,立德不在大”

军委后勤部曾在石家庄待过一段时间,期间,杨立三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大家开荒种菜。


后来他因去华东前线指导后勤工作,参加劳动少了。


秘书将业余生产所得红利按人头分给了他一份,但他认为自己出差多、参加劳动少,写信给秘书徐镇江尹文清予以回绝:


镇江、文清:


基于下面两点理由,把分给我的钱退回去:


一、无功不受禄。


二、攫取他人的劳动果实谓之剥削。


古语今云,其义一也。


杨立三


九(月)四(日)


“无功不受禄”,杨立三写给秘书的信



【二】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工作和生活中,杨立三都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军队的各项规定,有时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1950年夏,杨立三因忙于工作,劳累过度病倒了,被送到医院治疗。


出院后,秘书处的同志见他的身体仍很虚弱,决定每天给他加点儿水果,以增加营养。


杨立三看到办公室多了一盘水果,不仅予以拒绝,还给秘书处写信,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信的内容如下:


秘书处:


我从医院回来三天了,不知从哪里又来了一个新制度,每天配给水果了。


第一天送来水果以为是偶然的事,第二天我有点怀疑了,但今天仍然又送来了,这就不是偶然的,而是成为规矩了。


查我们是吃小灶的,小灶规定是两个菜一个汤,并没有规定有水果。现在不知不觉来了水果,这完全是超制度的了,超制度就是违法。


我既从未享受过此待遇,上级也未规定有,又何必使我们违法呢?


杨立三


七月十五日晚


“超制度就是违法”,杨立三写给秘书处的信。


身为总后勤部部长和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的杨立三,管理着众多军需服装厂和食品厂。那时,各厂都会送些生产的服装和食品给领导人试穿、试吃。杨立三对此很反感,他不但拒绝试穿、试吃,而且规定:


要试穿,去找战士试穿;


要试吃,去找老百姓试吃。


李达给杨立三关于用自己钱买广柑事的信。



【三】立德——“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毛主席:


家有老母今年已九十四岁,身体很不好,天天望我回去一见。


五月间,曾经呈请周副主席、聂代总长准假二十五天回家省视,当时因有很多事务需要亲自处理,不能请假,故未呈请主席。


现在较大事情,如后勤整编方案、今年雨预算、五年计划初稿、下年供应计划、三反总结等,均已次第完成,暂时可以抽身回家一次,业又呈经周副主席、聂代总长允准,特此呈请批准假期二十五天。


总后勤部一切事务已商得张令彬同志(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负责。


如蒙批准,拟过七一后即行启程,在八一以前赶回。可否,请示。


此致


敬礼


杨立三


六月二十九日


秋收起义的时候,毛主席要求设计一面军旗,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立三


自1927年离别后,当地反动势力知道杨立三为“共匪”,就对杨家人进行百般打击与迫害。


杨母更是受尽了磨难,成天提心吊胆,以泪洗面,担忧着满崽的安危。


直到全国解放后,听说儿子在北京当上了大官,老人家悲喜交加。


喜的是儿子有出息当上了大官,忧的是这下儿子会更忙,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他。


年届90高龄的她思儿的心愈来愈迫切,多方托信给儿子,天天盼着和儿子见上一面。


杨立三事母至孝,却因公务繁忙而未能如愿。


1952年5月,实在不忍心94岁高龄的老母亲整日为他泪眼婆娑, 自己身体本来很虚弱的杨立三下定决心请假回长沙一次,了却探望老母亲的心愿。


请假函按程序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那里,即刻被批示同意,但杨立三又因公务缠身未能成行。


待到6月底,时间上好不容易稍有空档,在精心安排好工作后,杨立三再次报请周恩来、聂荣臻批准,然后又直接向毛泽东递呈请假函。


以上就是请假函的原文。


1936年毛主席在陕北保安与红四军部分将领的珍贵合影


离家24年,抽空回家看望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这是最起码的人之常情。


毛泽东当即批示:


“同意。”


7月4日,杨立三起程,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长沙,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和父老乡亲。


大家都喜极而涕,互相倾诉思念之情,表达恭敬之意。


20多天的假期,杨立三在家乡停留了9天,陪伴老母亲拉家常,尽孝心。其余大多数时间是忙于接待来访、调研考察。


前排左四为杨立三,左一为罗荣桓,右一为林彪。


7月28日,杨立三如期返京,并于当天就及时给毛泽东销假。


毛主席:


前蒙批准假期二十五天回家省母,遵于七月四日下午由北京启程,经京汉路到武汉,在中南军区后勤部(正在搬往广东中)湖北后勤部各住一晚。


经粤汉路到长沙,在湖南后勤部住一晚,在家住九晚。


回经浙赣路,在浙江军区住三晚,在南京华东后勤部住三晚,并到了军事学院总高级步校,看了杭州及南京的医院、仓库、工厂,与湖北、湖南、浙江三省后勤部交换了一些工作意见,了解了一些情况,并游览了杭州、南京的风景,于七月廿八日上午回到北京本部。


谨此报告销假。


敬礼!


杨立三


七月廿八日


毛泽东批示:


“已阅,七月卅日退杨立三同志。”


秋收起义将领在延安合影,后排左一杨立三、左三毛泽东


杨立三作为一位德高权重、功勋卓著的中央领导,离家多年才回家探亲一次,且正常的请假与销假程序如此规范,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在中央高层,高级干部的请销假制度是相当严密的,更体现了杨立三恪守制度严于律已的崇高风范。


1953年10月,也就是杨立三回家省亲的一年多后,他95岁的老母亲去世。


杨立三轻车简从回长奔丧。



【四】立德——“吾立于天地间,只思量做好人,乃第一要义”

1954年5月,杨立三总是觉得头昏脑胀,左耳旁起了一个疙瘩,导致左脸麻木。


夫人李琴催他去看看,他仍不舍得丢下工作。


李琴心里着急,趁着自己感冒,硬拉着他一起去看病。


门诊部军医给杨立三做了检查,建议他马上去北京医院做详细的检查治疗。


经过一系列检查分析,初步怀疑是癌症,但不能确诊。


示意图


诊断意见被反馈到中央军委后,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彭德怀周恩来作了汇报,当即决定送他去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


聂荣臻把这个决定告诉他时,杨立三却表示:


去苏联治病,花钱太多,还要花国家的外汇,还是留在国内想办法治吧


他自己是管钱的,不想给国家造成负担。


后来,还是在周总理和军委领导的一再劝说下,他才同意去苏联治疗。


示意图


莫斯科后,我驻苏大使馆的同志接应他住进了克里姆林宫医院。


经专家会诊,很快有了结论:


恶性脑瘤晚期


他吃不惯西餐,为了保证营养,增加抵抗力,营养必须跟上。


夫人李琴问他,能不能到我们的大使馆去吃点儿中餐?


他摇着头回答:


那太麻烦人家了,还是不要这样吧,也许慢慢会习惯的。


当我驻苏联大使张闻天的夫人刘英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说服他,由大使馆每天中午为他们供一顿中餐,可由李琴打回医院吃。


他这才同意了,但没忘记提醒夫人,从大使馆打回来的午餐一定要付款,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示意图



【陆续更新,敬请关注】


【下篇提要】


十万貔貅彻夜驰,


华东子弟出征时。


将军莫问输将事,


一鼓全歼匪五师。


上面这首诗是杨立三于1948年5月底,在山东阳城送别粟裕南征时所作。


“将军莫问输将事”一句表达他将全力以赴保障粟部后勤供应的决心;


“一鼓全歼匪五师”一句表达他对粟裕率部南征必将获胜的信心!


输将,运送之意,泛指后勤供应;


“匪五师”指以邱清泉兼任师长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五师;


……


示意图



【郑重声明】


本文所回顾的这段往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请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深入理性阅读,切莫误解。


笔者无意于激发、引导各种不良情绪,更无意于影响、重构读者朋友们的心理认知。


▎友情提示:


研究历史,建议多读史书。


史书也未必是真的,依旧需要自行判断。


示意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