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就有这样的经历。小杨告诉Tech星球,他此前曾在自己快递上看到了贴有领取手机靓号的二维码,当时他要换手机号,正好可借此机会去换一个手机靓号,于是就拿起手机去扫描快递单上的二维码,然后进入了选号界面,在选中了心仪的手机号后,按照订单流程,不假思索地填上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并付了3000多元。
Tech星球了解到,套取网友身份信息的广告千奇百样,并不仅仅是领取手机号,还会让网友领取保险、信用卡等。
上述广告商表示,每天他都会有生意找上门,一般一天可以接到200张左右的广告生意,一张广告利润在2元左右,量大有优惠。如果按照这个广告商的数据,一个月净赚1万元不成问题。
当Tech星球进一步询问他如何投放这些广告时,该广告商没有说明,只表示钱到位什么都好办。小星补充道,这类广告商接到客户的生意后,会按照客户的需求,将客户的广告做成简单的文案和二维码,然后在让客户看看设计好的广告样式,敲定设计方案后,就会开始投放。
投放的形式有两种,一种就是与快递员或驿站合作,当然这种行为是被各快递平台明令禁止和打击,但仍会有人冒着能赚则赚的想法,以身试险。他们会将广告商准备好的带有二维码的广告贴纸贴到快递盒上,一单能赚1.5元。
还有一种投放形式,就是广告商直接找到商家这个源头,让他们在发送包裹时,在包裹内安置广告图纸,广告商给商家的利润同样为1.5元一单,商家很难不接受。
作为平台方能赚到多少钱暂未可知,但小星表示,相比于在网上的一些头部渠道投放广告的成本而言,便宜了约30%左右。这吸引着正规平台往快递单广告砸钱,同样也会让一些灰色产业的人,将自己的生意投放到快递单广告上。
至此,一条从上游到下游,多方参与的灰色产业链形成,如果仅仅是正规商家或平台的广告宣传倒好,如果被一些打歪主意的人利用,可能会对网友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不断变化的广撒网捞鱼
实际上,除了“快递单二维码”的生意外,如今也出现了其他的新型“二维码生意”。
比如,有居民会在楼道中发现一些打着社区旗号,并附有一些官方用语的二维码贴纸,号召业主扫码加群。
当业务加入这些假社区群、业主群后,所谓的“群主”会要求业主将昵称一律修改为“X楼 X室 姓名”,“群主”能够轻松获得业主的个人信息,为之后实施诈骗等非法活动提供便利。
此外,有些“群主”则会在群内发送所谓是社区提供的附带病毒的链接、二维码。业主无意间点击这些链接,手机就有可能中病毒,进而导致手机信息被窃取,甚至手机绑定银行卡里的钱款损失。这类事例在媒体公开报道中,也并不少见。
有行业人士透露,目前这种二维码广告生意已经成为当下割韭菜的新型模式,不仅是老年用户,年轻用户同样容易中招。而造成这种灰色生意层出不穷的原因,则是因为制作成本低、获利高、传播广,而且由于被割的金额少,导致用户有着得过且过的心理。诸多因素,使这类灰色生意暗流涌动。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快递面单上发布的“二维码广告”,诱导消费者扫码,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其行为已涉嫌欺诈;诱导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的,侵犯了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受保护的权利,主管部门可对其处罚。用户也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挽回损失的同时,共同打击此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