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贸易地区代码表基隆(特殊贸易区域代码)




公元1662年,随着热兰遮城的全体驻军投降,原属荷兰的福摩萨领地被郑氏集团给彻底占据。在很多后人的认知图景中,这就是台湾明郑时代的正式开启。若非郑成功本人的过早离世,似乎还有能力将菲律宾的吕宋也抢夺过来。





攻破热兰遮城后不久 郑成功便在台湾病死




然而,东印度公司并未彻底放弃对台湾局部地区的掌控。他们在次年就派出援军北上,再度占据了位于岛屿北部的小城基隆。尽管未能做到经济领域的复兴期许,却在稍后爆发的第二次基隆战役中获胜,从而给郑氏集团的休养生息政策构成巨大阻碍。





荷兰人绘制的台湾与澎湖列岛地图




事实上,早在郑成功的军队登陆台湾之前,许多荷兰投资者就抱怨福摩萨领地的收益偏低。这既有明清易代所引发的战乱使坏,也是台湾本身的长期欠缺开属性发所致。因此,无论最早抵达的尼德兰先驱,还是尾随而来的西班牙竞争者,都意识到要加大投入力度去改善基础民生。由此而来的成本过高,直接促成东印度公司对防务部署的漫不经心,也间接成全了南明国姓爷的跑路计划。





台湾的关键性位置 让东印度公司不愿轻易放弃




不过,台湾的特殊地理位置,还是让荷兰方面无法立刻割舍。首先是由于自己无法击败马尼拉的西班牙驻军,造成贸易船队很难从爪哇岛直接北上日本。往往要绕道占据时间不长的马六甲,才能走台湾海峡进抵长崎。其次便是郑氏家族的存在,阻碍了南洋地区与福建沿海的贸易传统。因此,唯有用武力手段回福萨摩建立新据点,才能一举两得的解决上述问题。考虑到东印度公司建立之初,就喜欢派劫掠船队到海峡水域伏击葡萄牙对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急迫感。





再次返回基隆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武装




于是仅仅到1663年,就有300人的荷兰远征军被火速派往台湾。这次,他们避开有大批郑氏部队驻扎的岛屿西南,而是选择到北部的基隆落脚。在毗邻太平洋的滨海小岛上,找到了最初由西班牙人建造的桑蒂西玛-特立尼达要塞。在前一年爆发的战争中,原本负责防御的少量驻军选择直接逃亡日本,让这里得以免受烽火摧残。于是,新来者只花费不多的时间和功夫,便重新恢复了堡垒的日常功能。负责运输他们的17艘武装舰队,则继续向西航行到福建水域,准备联合清军对盘踞在金门和厦门两岛的郑氏残部进行围剿。





荷兰人绘制的基隆岛与淡水地图




此时,勉强横跨海峡两岸的郑氏家族,正迅速步入可怕的至暗时刻。由于不愿放弃毗邻大陆的金厦基地,他们必须在空间有限的岛上部署重兵。但满清当局很快在贰臣指点下,寄出明太祖就用过的严密海禁,从而成功瘫痪了闽浙沿岸的海洋经济。





郑氏集团的第三代领导人 郑经




更要命的是,登上台湾的郑氏拓殖团也发现自己似乎是选错了地方。不仅难以寻觅到适合造船的优质木材,还要花几倍的力气开垦农田。荷兰人的离去与西班牙人的警惕,进一步加剧了涉外贸易的急速衰减。如果不是由前明投诚者拼凑而成的福建水师能力太差,他们恐怕会在当年就失去对金厦两岛的控制。但也是因为东印度公司舰队的参与,让郑氏水军无法全歼这些孱弱对手。于是,处于困境之中的第三代首领郑经,终于将目光聚集到北面的基隆。





17世纪的郑氏集团船只




公元1666年5月,首批40艘大小战船抵达基隆岛,顺利将3000名郑氏部队送上岸。虽然是在守军的岸炮射程之外,却还是没能躲过观察哨的重点监视。荷兰人也基于当年在北线尾战役中的失败教训,采取了比较讨巧的诱敌深入战术。明郑士兵才完成抢滩后的队列调整,就立即遭到密集的火枪齐射攻击。随即发现有百人级别的荷兰火枪手,在位于要塞外侧的一片菜园内布防。于是就仰仗数量优势,用手中的弓箭和小型土炮予以回应。直到对方开始往堡垒方向逃窜,又忙不迭的大举发起追击。结果自然是没能全歼敌军,反而在进入要塞炮兵的射程后被重火力所压制。先前佯败的荷兰步兵也调头反杀,击毙了这股先遣队的指挥官,从而迫使明郑部队撤回到原先位置。





荷兰与明郑步兵的岛屿交火




次日,第二支郑氏船队抵达战场,将另外3000名步兵输送上岸。他们还发现岛上的最高峰位置,已经被荷兰人建造的1座小型堡垒占据。后者当初正是靠控制这片山头,用重炮逼迫主要塞内的西班牙人投降。因此在重返基隆后,马上到原先的炮兵阵地上建立工事。除防止其他人来加以利用,也直接充当起监视全局的瞭望哨所。





重修的基隆岛防御 比之过去更加成熟且完善




明郑方面也很快领悟这个原理,在凌晨3点时派大约2000名尖兵发起偷袭。负责守卫那里的20名荷兰士兵,则配备着包括大炮、火枪、手榴弹和火药桶在内的几乎全部武器。他们依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原始动力,成功挡住了数波规模浩大的群体围攻。期间甚至因操作失误,导致有4人被提前引爆的火药桶炸死。但围攻者的损失无疑更为惨重,只得在天亮后放弃对全岛制高点的激烈争夺。





郑氏集团的精锐铁人军




最后,人数近6000的郑氏军队只能搬来4门欧式大炮,在另一方向的丘陵山建立炮兵阵地。他们一共向桑蒂西玛-特立尼达要塞发射了109枚炮弹,却因为不懂弹道学等基础性技能而没有任何命中记录。直到非常有限的弹药储备耗尽,也只打死1名非常倒霉的荷兰守军。眼看自己似乎是不可能靠强攻夺下基隆,便在9天后全部上船撤离当地。这场耐人寻味的第二次基隆战役,便以300名荷兰士兵的完胜而告终。





郑氏集团手中的黑人火枪手造型




负责看守要塞的军官则始终想不明白,为何人数占如此大优势的对手,居然只有4门真正形成威胁的大炮。更不能理解,对方为何不靠挖地道的方法摧毁堡垒护墙。但这恰恰是明郑武装的海盗式结构缺陷,从而注定除快速劫掠外,很难在复杂度极高的大型会战中取胜。





清朝的海禁政策 让欧洲商人只能去广州完成贸易




当然,独守基隆的荷兰据点还是没能坚持太长时间,最终在1668年被东印度公司彻底放弃。除了像西班牙人那样曾屡屡卷入土著部落冲突,对岸福建水域的海禁也福萨摩不再有过去的那种据又价值。而大型海船也继续顺着保守路线,满足于从广州到长崎的固定收益。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荷兰人的彻底远离台湾。郑经也如愿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充到本岛北部,但对于既有的危机根本没多少改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