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上海工商局黄东明(上海崇明工商局官网)


老板跑路,预付卡充值余额无处可退;互联网订餐平台“失察”,成为无证照餐饮“窝点”;中介隐瞒真实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带病”房屋……一段时间以来,这类侵害百姓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无良行径屡有所闻。


降低出生门槛不表示放任


上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的背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有力推手。新设企业不用交“起步费”,注册资本何时缴清由企业自己承诺并兑现;改年检为年报,年报何时交、怎么交、交哪些,企业全部按规定“DIY”。这些举措,极大地解除了企业开业及应对年检的负担。


但为企业减负,并不意味监管减负、从此“只放不管”。实施认缴制和年报制度后,不诚信企业未按承诺缴清注册资本、年报弄虚作假等行为,监管部门仍旧不会放过,而且对于这类“辜负信任”的企业,事中事后的监管只会更严。


今年伊始,上海工商部门就推出“双随机”抽查制度,明确本市工商部门对辖区内不特定企业进行实地检查开展综合监管前,必须摇号,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并公示,让全民参与监督。


“这样做,监管效率和震慑力都能提高。”市工商局监管处处长黄东明介绍说,综合监管随机抽查的工作情况,将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和效能监察。这意味着,监管人员如果有问题没查出来,将被追责。这势必提升监管效率。其次,市场主体的相关信用信息都在工商部门的掌握之中,即使他们通过公示得知要被抽查并突击整改,也会留下“痕迹”,无法规避监管。处于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等状态的市场主体,更将无需摇号,直接被列为检查对象。通过持续的威慑力,这些失信企业将时刻感到自危。


然而,“双随机”抽查制度,本质上也是一种事中事后监管,许多老百姓会质疑监管部门事前干什么去了。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放开事前监管是一种趋势,监管部门的角色也在随之转换,不再紧盯企业有无资质“入行”,而是对企业依法履行市场主体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管。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权利还给企业,但同时,企业也要担负起和权利对等的义务,对社会作出承诺,接受公开监督。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都有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当然,市场上的确存在少数别有用心的骗子企业,对于这样的过街老鼠需要加强警戒,稍有异动就要即时介入,使百姓利益得到有效保护。这也是检验监管部门水平和能力的一把尺子。


新业态“短板”拿什么填补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如果设计合理、执行有力,的确能既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也能维护好市场的秩序,但这一切的实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被监管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从业者的诚信水平都要足够高。


下转◆6版 (上接第1版)然而现实是,许多传统行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后,过于追求扩张规模,过于追逐市场利益,反而抛弃了最基本的诚信和自持。对于这种新业态,是否要依许可经营,即开展事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要求。面对这类没有“门槛”的行业,及时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管好一些没有‘门槛’的行业,通过核发经营许可、抬高市场准入标准等事前措施,固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开放部分监管信息、建立行业诚信体系等事中事后的做法,显然更有效。”市食药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11月,市食药监管局直接曝光了7个网络订餐平台上的52家问题餐饮单位,存在无证、套证、假证、过期证等问题。事后,许多平台叫屈,称对于入网者伪造证照的行为,缺乏鉴别能力。于是,监管部门主动将掌握的大量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和监管信息共享给符合条件的平台,只要平台能严格参照审核,就能有效阻止“问题饭店”入网;还和大众点评、百度外卖、外卖超人等平台合作,在这些平台上公示了上万家餐饮单位的“脸谱”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经过去年的两次集中整顿,在上海开展业务的10余家主要网络订餐平台共下线网上无证餐饮单位1.5万余户次。


不过,由于法律未要求平台必须使用官方数据来审核入网者资质,仍有一些平台拒绝和食药监管部门合作。就在本月,《上海市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已经起草完毕,正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公示相关证照等信息、平台符合相关条件才能自行送餐、违法违规情节恶劣的平台吊销其网络经营许可证等,都被视为“撒手锏”。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出现,监管的政策覆盖面、手段创新性、措施有效率都存在短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应该说,监管部门在这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许多工作仍待抓紧去做。实践永远走在政策条例前面,这话不错,但不能让实践消失在政策条例的视线中。


混合业态需要监管合力


许多新业态还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就是横跨多个行业,属于“混合业态”,对应的监管部门众多。众所周知,“九龙治水”的结果往往是“没人治水”。


今年被曝光涉嫌无证照经营、虚假宣传、强制消费等问题的农家乐行业,就是一种“混合业态”,服务功能相对齐全的农家乐一般涉及“一照三证”: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此外还可能涉及旅游、农业、消防、环保等领域的主管部门。正是由于“多头管理”,一直没有明确统一的主管部门,造成了行业的乱象。目前,上海接待游客能力超过1万人次的农家乐约有近百家,数量不少,服务质量却良莠不齐。


还有专家指出,一些问题曝光后,很多监管部门可以马上形成合力,但这种合作往往是“项目制”的,“项目”结束了,又重走了分头监管的“老路”。比如上海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查询平台,筹备期间,只有食药监管等为数不多的部门“起劲”,导致一些食品生产经营领域的追溯信息无法汇入平台,消费者可以追溯的食品种类仍相对有限。


追溯体系要覆盖多种类的食品并非难事,难点在于如何打破各食品环节之间的信息壁垒。去年,上海食药监管局、商务委、农委、法制办等部门达成一致,各监管部门联手破解人为的信息“孤岛”,通过统一产品代码,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一码追溯。通过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查询平台,消费者只要动动拇指,就能追溯到粮食、畜产品、禽产品、蔬菜等四大类13个品种食品或食用农产品的“身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