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济南市国家税务局刘世(济南市国家税务总局)

中共在商水县的活动








资料来源:


《商水县志》、《项城县志》、《淮阳县志》、《西华县志》、《陈州府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春秋》、《史记》、《三国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胡天生《读懂汝颍古河道—汝颍乱名八百年解读》、程必定吴春梅《淮河文化纵论—"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第915册、《商水党史》、《周口党史》。




(1) 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1920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连年军阀割据混战、兵匪抢劫掳掠,给整个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人民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急切需要有一个革命的政党领导他们打碎这黑暗的旧世界,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安居乐业的太平世界。正在这时,1923年10月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共同推翻北洋军阀。革命势力首先在北洋统治薄弱的南方得到发展,农民运动在南方各省蓬勃兴起。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北方的革命运动在共产党员李大钊的领导下有很大的发展,在城市多次举了反对军阀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大示威;同时派共产党员到中小城市和县城传播革命火种,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即将到来的北伐战争。1926年春,正在开封东岳艺术学校学习的共青团员李子纯(西华县东夏亭镇杨树李村人),怀着一腔革命的热情,回到了家乡西华。同西华县城内知识分子马西山(后来叛党给81师作引线)在县城城隍街创办了一所新新公学(有时称师范讲习所),举办青年训练班、妇女识字班。以此做掩护,宣传革命思想,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讲中国革命在南方的胜利。由于经费困难,更因他们感到革命知识的贫乏,讲不出更多的东西,学校被迫停办。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1927年4月4日,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武昌开学。中共中央决定河南作为农民运动的重点,吸收河南100多位学员到农讲所学习(全国800名)。西华的李子纯、马西山等人参加了第一期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在讲习所里,他们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讲话。为了提高河南、陕西学员的水平,毛泽东把两省学员组成"豫陕区农民问题研究会",每周开会1~2次。李子纯、马西山等经常参加毛泽东主持的研讨会,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提高的很快。在学习期间,二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驻西华境内的奉系军阀,企图以沙河作屏障,阻止北伐军向北推进。5月23日,贺龙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独立15师,在邓城一举突破奉系军阀的沙河防线,于24日下午占领逍遥镇。李子纯、马西山、苗洪轩(汝南城关人)受党的派遣,从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随北伐军贺龙师来到西华,从事党组织的发展工作。他们参与了国民党西华县党部的筹建(因当时国共两党合作)。6月在建立国民党西华县党部的同时,他们秘密建立了第一届中共西华县委,负责人苗洪轩。随后县城内建立了党支部,并以合法身份成立了农民协会、"光蛋会"等群众组织。与此同时,1927年春在淮阳中学入党的张仁甫(西华县奉母镇岗张村人,当时属临颍县)回到家乡,在岗张村发展党员十余人,建立了西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不久又在西(华)、临(颍)、郾(城)三县交界处的吕家、夏城、黄连城、魏村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和农民协会。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搞暴动"的口号,带领群众同土豪劣绅展开了斗争。 1927年,中共党员李子纯、马西山等从西华来商水,在商水县城东街开办训练班,编印刊物,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救国道理。1928年5月,中共党员李子纯受豫东特委 委派,以国民党周家口党部组织部长身份来到周家口从事地下活动。



1927年8月,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实行合流,建立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独裁统治,在全国普遍建立了所谓的"清党委员会",对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实行疯狂的血腥镇压,全国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西华也不例外。1927年7月15日.河南驻军冯玉祥,支持将介石的政策,在河南实行清党。西华的党组织在国民党的清剿下,公开身份的苗洪轩、马西山被迫转移外地,李子纯、胡电生负责县委工作。在岗张、吕家庄一带,被农会赶走的地主劣绅乘机兴风作浪。1928年1月,临颍县陈庄乡夏城村大恶霸黄子仁勾结郾城县保安队,对这一带农村实行"围剿",岗张村的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张仁甫、农会委员张启云被捕,张仁甫中途逃脱。形势日渐恶化,5月西华县委遭破坏,县委负责人李子纯不得不于1928年春先后转移周口、密县等地。 但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党的活动并没有停止。西华县境西南部地区张仁甫、王幼如、王负五等人又建立了一个特区党支部,属中共漯河中心县委领导。11月,国民党清乡局抓走了址坊村的中共党员王幼如,王负五组织11人去县里保释,结果全被抓捕。又因漯河中心县委遭破坏,西华的党组织与上级失去了联系。



1929年,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的红四军主力相继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来,这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成为中央根据地。红军胜利的消息使白区党组织很受鼓舞,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增加了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前后,白区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先后整顿和改组了北方部分省委,加强和健全了白区党的组织。中共河南省委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斗争,很多党员冒着危险,秘密地进行着地下工作。李子纯从密县返回西华,来到远离县城的青年村(当时属西华县四区,今属郾城县/召陵区)学校任教,马腾霞(又名马学铭、马梦霞,西华县南陀村人,在开封东岳学校读书时加入共产党)也同时回到青年村任教。他们以教书作掩护,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因为青年村位于西华、郾城、商水交界处,距距西华县城45公里,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带。


青年村学校校长王拱璧(1886-1976),原名璋,西华县孝武营村人(今属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王拱璧幼读私塾。1907年赴上海中国公学学习,后转入中国体育专科学校就读,其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文娱干事。1912年参加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筹建,并讲授预校两个班的体育、音乐课程。1913年辞去教职。1917年冬,他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教育,被选为河南留日学生会会长和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1919年5月,赴上海支援五四运动。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他选择了去农村实践,在家乡创建了青年公学,实行"农教合一",探索新村建设和普及农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由于成效卓著,省教育厅1925年为其颁发"惠嘉青年"匾额,北洋政府教育部颁给他二等金质嘉禾奖章,冯玉祥也曾派人到校调查,并捐3000元资助办学。美国、日本学者赴校参观,对王氏兴办乡村教育大加赞扬。1927年春,王拱璧任《河南民报》总编。1929年他受聘为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教授,自编主讲农课,深受学生欢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到河南大学校园,王拱璧兼任该校教授。因多次做反日讲演,营救和掩护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1935年年终他被解聘,后到汝南契税局担任局长职务。1938年1月辞去税局工作,在镇平组织战时工作十人团。后携家眷抵成都,任西昌禁烟监运所长。1942年春回到家乡,将青年公学改为青年中学,担任董事长和校长,继续从事乡村教育的探索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


王拱璧是老同盟会会员,他反帝爱国,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极为不满,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活动同情、支持。李子纯、马腾霞来校后,经王拱璧举荐,马腾霞任青年村学校校长,李子纯任教导主任,王拱璧担任校董。在学校里,李子纯、马腾霞二人一方面认真教书育人,宣传马列主义,一方面在青年教师中培养党员对象,发展党的组织。1929年春,经二人介绍,发展了青年教师张学六(张学陆, 商水县谭庄乡碱场村人)、楚运芝(楚润枝,商水县谭庄乡碱场村人)、刘济/继/季生、庞凤歧、庞青等入党,并成立了青年村党支部,李子纯为支部书记。 1929年夏,又发展张九成、王国瑞入党。以后又发展周围农村部分青年入党。到1929年秋天,附近村庄共发展党员30多人,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小组。1930年11月,楚润芝的隔壁村三李村人李子干入党。


1931年5月,在青年村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发展孙占远、张昆领、王芸芳加入共青团组织,孙占远任团小组长。


到1931年,共建立三个党支部:①碱厂(今宁洛高速谭庄出口)支部党员有:楚润枝(1938年叛党)、张久/九成(1944年叛党)、王国瑞(1944年叛党)、张学陆,三李村李子干、李白云、李善明;②青年村支部包括青年村、纺车刘(青年村北边)、庞墩(青年村南边),党员有:马腾霞、李子纯(1930年离开)、刘季生(后来家住国民党河南省反省院,投降了国民党,解放后在桂林市)、庞凤岐(后去归村);③归村支部党员有:吕昆吾、庞凤岐,大军李村李凤章、李元(1931年1月叛党告密,导致竹园寺暴动失败),小军李村李天才。 1932年春(阴历腊月廿八日),在王明路线指导下,青年村和归村支部搞了竹园寺(漯河市召陵区姬石镇东边的竹园村)暴动,被国民党砖桥区长刘启亭镇压。庞墩的庞凤岐、庞青被逮捕,张学陆、刘继生、楚润枝被通缉。


从此,党的组织在西华全县各地纷纷建立,1930年夏,西华县城关建立了党支部,县城四门建立了党小组,西华县城东 清河驿等地都建立了党组织。到此时,西华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均有中共党的基层组织,全县共建立党支部23个,发展党员100多名。


这一时期,中共西华县委几经建立与破坏。1928年5月,西华县委遭破坏。1930年2月,西华城关建立了新的西华县委,张吉甫任书记,当时归中共许昌特支领导。1931年2月,张国安任西华县委书记,县委改归豫东特委(周口)领导,1931年9月,西华县委遭破坏。1932年6月,西华革命形势好转,在青年村学校又重新建立了中共西华县委,庞青任书记,仍受(周口)豫东特委领导。8月,西华县委又遭破坏,不少共产党员如刘少楼(西华县城人)、杨体波等被捕,西华县城关仅有一个区委会,陈自欣任书记。以后直到1936年10月,中共豫东特委在西华县艾岗乡三岗(陵头岗、都城岗、苗里岗)建立后,西华县才恢复重建了县委,王子英任县委书记。




(2) 在掌握武装地设豫东特委、西华县沙南工委成立、商水东部党的活动


1930年代初期,具有爱国忧民思想和正义精神的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等人,在西华县城西约15公里的三岗、屈庄一带,拉起了一支30多人枪的看家队,他们打富济贫、保家防匪,曾带领群众打退了老王太、刘黑七两股杆匪对陵头岗寨子的围攻,保护了乡里人民的生命财产。他们仗义疏财,扒庙毁神,开办学校(普理学校前身),为当地人民办好事。他们一方面收缴散兵游勇的枪支,一方面开设作坊,自造武器,不久就发展到300多人枪。 由于他们与官府作对,曾几次遭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路岩岭,又名李延岭,扶沟县城关镇人,早期曾在吉鸿昌部和西北军十七师任职,后调二十三军魏凤楼、赵博生部先后任文书、军法官。1933年6月在张家口参加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在许昌霸陵中学任教期间,经沈东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夏,中共北方局通过路岩岭了解到西华三岗武装不为国民党所用,是可团结争取的对象。正当三岗武装在政治上无所适从,考虑归宿何处的时候,中共北方局于1933年9月,派沈东平到三岗一带工作。以后又相继派王子英、刘作孚、王其梅、樊亚峰等来到这里。他们通过交结朋友的形式,团结、教育、争取了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等人,并先后发展胡、屈、侯为中共党员。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三岗这支地方武装成为革命队伍。为了掩担中共地下党的工作,1935年冬,地下党决定,由胡晓初、屈中亭、侯香山出面,自筹资金,在陵头岗把原来国民党围剿时破坏了的学校恢复起来,命名为"普(普及)理(马列主义真理)学校"。胡哓初任董事长,王子英任校长。普理学校提出"向工农开门"、"贫苦子弟免费入学"的口号。沈东平、王子英、路岩岭、施德生、樊亚峰等均以教书作掩护,到各村了解情况,发动群众,讲江西红军的革命活动情况,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后又在麦庄、朱湾、枣口、凌庄等地办起八所学校,学生很快发展到800多人。


经过几年的工作,共产党在三岗、屈庄、西湖(黄桥乡)等周围十几里范围内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经中共北方局批准,于1936年10月,在西华县陵头岗建立了中共豫东特委。沈东平任豫东特委书记,王子英、路岩岭为委员,王子英兼任中共西华县委书记。不久,又增补胡晓初、屈申亭、王其梅为特委委员。1938年7月,特委书记沈东平牺牲后,周季方继任豫东特委书记,王其梅为组织委员。中共豫东特委活动范围包括第七区淮阳专区(商水、周口、西华、淮阳、项城、沈丘、太康、扶沟)、第五区的许昌-鄢陵-临颍-郾城、第十二区开封专区的睢县、第二区商丘专区的鹿邑-宁陵等县(市)。豫东特委原属中共北方局领导,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成立(因国共合作抗日,共产党可以公开活动,故始按国家正式省份划分下级机构),豫东特委始归河南省委领导。


1938年10月10日,中共豫东特委在西华召开扩大会议,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等十七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改组了豫东特委,吴芝圃任特委书记。此次会议后,吴芝圃就随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敌后,特委书记即由王其梅代理,李耀、郑平、刘作孚、路岩岭、王学武、胡晓初、屈中亭为委员。1939年7月,为了加强豫东的工作,中共河南省委派组织部长向明到西华三岗兼任豫东特委书记,郑平、王其梅、刘道安、王学武、胡晓初、屈申亭为委员。1939年12月,向明等人随西华部队东进以后,刘道安任特委书记。1940年4~5月间,豫东特委书记刘道安到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胡锡光代理特委书记。与此同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共产党的干部都先后转移外地。1940年9月,胡锡光转移到延安,中共豫东特委的活动至此终止。


豫东特委建立之前,由于国民党的镇压和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干扰,河南的党组织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因叛徒的出卖,河南的几届省委连续遭到破坏。尤其到了1935年3月,叛徒徐风山建立了假省委,疯狂破坏河南地下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河南的各级中共党组织损失殆尽。在豫东地区,党的组织几乎完全破坏,多数党员被捕,个别人员转移外地,党的活动基本停止。豫东特委建立后,使党的组织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发展党员是秘密进行的。新党员都要履行严格的手续,党员部必须遵守组织纪律,只能单线联系,不发生横的关系。开始,大部分新党员是在先进知识分子中吸收的,以后在农民和其他阶层中也大量发展。到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的威信迅速提高,豫东特委在豫东各县市举办了多期抗日干部训练班,每期结业后,都要吸收一批优秀分子入共产党。到1938年春,西华各区、乡、保都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豫东其他各县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到同年夏秋之季,豫东大部分县(除商水县)都建立了中共县委会,党组织迅速发展和壮大,据1940年5月不完全统计,豫东地区仅地方就有支部101个,党员达983人。




1 西华县沙南/商水县西部


1938年春,中共豫东特委利用地下党员侯香山担任国民党砖桥区长的有利条件,派王子英(山西省五台县人)到砖桥(青年村)一带开展工作。王与当地党员张学陆(商水县谭庄乡碱场村人)、李子干(碱场村东南三李家村人)取得了联系。张学陆同村的楚润枝受不了苦,坚决脱党。


1938年5月,与竹沟派来的王世/士杰(西平人?在涡阳牺牲)、刘应全,西华县委派来的张吉甫、索应甫、常国华等,组建了中共沙南区委(类似于之前的西华县青年村的砖桥区委),属西华县委领导。区委由张吉甫任书记,王世杰任组织委员,索应甫任宣传委员,常国华(张吉甫妻子)任妇女委员,李子干任民运委员,谭西海任青运委员,张学陆和赵明初任统战委员。1938年7月,沙南区委改为沙南工委,直属豫东特委领导,王世杰任书记,张吉甫任组织委员。


1938年夏中共沙南工委在西华县砖桥区办了抗日救亡训练班,当然公开是打着国民政府的旗号。训练班主任姓冯,国民党砖桥区委派;副主任是中共沙南工委书记王士杰。国民党冯主任仅挂个名,没有授课;副主任王士杰负责训练班主要责任,教政治和救亡歌曲,张学陆教国际形势,李子干教防空知识,刘应全负责军事训练。


训练班,招收了120多人,因为日寇逼近、各学校停课、学生正在家徘徊找出路,所以招收的多数是青年学生。经过考验,逐步择优吸收吕复权(吕福全吕烽,张明乡葫芦湾村人,当时属西华县四区砖桥区)、周光武(邓城乡周庄村人)、张清廉(谭庄乡碱场村人,张学陆侄子)、李沦海(李子干同村)、李太宾(李子干同村,因叛党解放后被镇压)、支天恩(巴村乡小支村人,后去确山竹沟、留王国华部队做政治工作,后在湖北孝感转移时英勇牺牲)、庞凤言、孙占远、赵天佑、屈凤舞、王庚辛/新、周元英、张卫国、连海亮、叶居运/印(淮阳人)、邵坤/昆士(前邵村人)、冀孔武(本立,建国后在周口教育局工作)、张明望(张吉甫女儿)、王秀芝(女,西华人)等入党。先后建立三里桥(三李村南边,属谭庄乡)、东崔(巴村乡崔庄村,吕刘村西北)、呂刘(黑朱家村西边,属巴村乡)三个党支部。1939年冬,沙南工委的王世杰、张吉甫、刘应全、常国华、程震寰等调往豫皖苏前线,工委由郭锋任书记。1940年元月,沙南工委派王庚辛回碱场村恢复党的活动,建立了中心党支部,王庚辛任支部书记,张卫国任组织委员,李沧海任宣传委员,吸收王念文等人入党。不久,工委决定王庚辛、吕复权、邵坤士去延安学习。


中共沙南工委下属各个支部情况是:张清廉、吕复权负责万金乡东南的新庄赵、龚堂,叶居远/印负责三里桥,李沧海、李士敏负责大王(大武乡西贾庄北)、崔庄,庞凤言负责河崔(砖桥西 汾河边)、回墓(河崔北),孙占远、刘少楼(西华县城人)负责青年村,张清廉后来负责老家碱厂,侯修文负责侯庄(冷饭店西、前后谢南)。


1941年春,沙南工委张学陆、于元性等被捕,工委书记李斌转移外地,党的活动被迫停止。




2 商水县东部、周口镇


1938年秋,商水师范学生刘基干(刘国良,平店村人,1921年生,儿子叫刘进)、王性凤、王珍(商水城东人)、刘剑冰、郭文之(读书会)等,在县城附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后到周口国民党河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举办的(实际由中共地下党领领导)"抗战建国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他们参加了由中共党员郝建成、张侠(周口人,商水第三完小宣传队)、王文芳领导的宣传队,在商水县的邓城、肖谭一带,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剧目。 刘基干后来任彭雪枫新四军四师参谋(一度派驻水东);1945年春任中共华中局组织部交通科副科长(护送参加中共七大代表到延安);1948年8月济南战役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委员;淮海战役后任徐州市政府秘书长;建国后任烟台市副市长、上海市委行政处长。




1938年豫东特委统战国民党七区专员公署专员刘莪青,派中共党员王子英、张先舟、李波人、孙世贤等人来周家口,创办"抗战建国干部训练班",在第二期抗战训练班建立了直属豫东特委领导的"中共周家口抗战建国训练班支部委员会",这是中共在周家口建立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支部书记张先舟、副书记李波人。10月,豫东特委为加强对周家口抗战的领导,决定建立周家口地下市委,抗战训练班党支部书记张先舟任周家口市委书记,委员贾兼善、汪治、李波人,下设电话局支部(书记白毅之)、骑兵14旅支部(书记由市委委员汪治兼任),市委办公室直设在电话局。1938年底.国民党派顽固分子刘庄甫来周口接任专员,解散抗战训练班,搜捕地下党员,第一任周口地下市委活动告停。


周口市委解散后,抗战训练班的党员和准党员、积极分子分散下乡,其中刘波人带16人(冯贞、陈维坦、范长愍是党员,陈道修、李金龙、苑明晶等是民先队员)去淮阳县三区做民运工作。淮阳县三区,区长黄亦周是邓城进步人士李典则的内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钱粮员姓杨;区丁2个。民运队员们去了苑明晶老家苑寨演戏,效果良好,不断有外村青年要求参加民运队。抗战训练班学员刘基干(国良)已经分配到槐店,但和丁碧岩关系不和,三次要求回到刘波人这里工作,被刘波人劝回。后来,第七区专署反共越来越厉害,民运队员被迫退到西华根据地。




为继续加强党对周家口抗战工作的领导,1939年2月豫东特委书记刘道安来周家口,重建周家口地下市委(即第二任市委),书记白毅之(电话局局长),组织委员王文芳(周口人,从西华根据地过来)、宣传委员韩敬才(张若雪,周口人,从西华根据地过来)、民运委员张希康(张文斌,豫东特委从外地调来的),下设苑寨(韩敬才兼支书,当时属淮阳县杨寨区,后属商水县李埠口乡)、市内(白毅之兼支书)、杨脑(王文芳兼支书,今周口川汇区太昊路五一路口西边)、黄楼(韩敬才兼支书,当时属商水县,今属西华县李大庄乡)四个支部。


1940年2月11日,由于国民党追捕,韩敬才、王文芳逃到项城县新桥乡王文芳同学熊国银家。熊国银弟弟在南顿学校校长,而韩敬才、王文芳在周口抗日救国培训班的同学司峻(尤其王文芳与司峻又曾在一个党小组过组织生活)也在南顿学校教书,于是接上线,不久和西华县委书记李斌也碰到一起,共同隐居南顿。同时,不断潜回苑寨和杨脑活动,并在苑寨周围的杨楼、新站、焦炉埠口活动,并通过杨脑渗透到周口镇里活动。1944年初夏豫湘桂战役,国民党溃败,周口沦陷、焦炉埠口也被日寇袭击屠杀,周口到苑寨一带人心惶惶。为了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隐蔽在周口的广大党员的信心,韩敬才、王文芳在沈丘县北郊乡兀术营村,将周口广大党员集中起来,共同学习一下,练练兵。1946年秋,韩敬才、王文芳离开兀术营,王文芳至苑寨、杨脑,韩敬才赴鲁台镇淮阳简师。




3 沈丘县(含项城县、淮阳县泛区南)


槐坊店处于蔡河入沙颍河的交汇处,所以漕运兴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西周时是项子国国都。春秋,项子国被楚国吞并,置县。前278年,楚顷襄王迁都于陈,廓项以为别都。秦、汉、魏晋,项县均属豫州,曾为曹魏豫州治所。南北朝,东魏侨置秣陵县(与土著项县同城并存)。隋撤销侨置秣陵县,只保留项县。1428年,项城县治被黄水淹没,民庐殆尽,项城县县署遂迁原南顿县殄寇镇(今项城县老城秣陵镇),然旧城池则沦为废墟,人烟廖落,殊失昔日之旧矣。随着洪水退去,槐坊店由于位置关系,又重新兴盛起来,但被项城、沈丘、淮阳三县分割。1846年,清廷在槐坊置槐坊散厅(与县平级),析槐坊周围十里以内原属沈丘、项城、淮阳县的管辖区域并入散厅版图。民国成立后,废散厅,区域复归三县分管。1928年,在原槐坊散厅区域上,划设省直特别镇。1943年2月,河南省第七区专员公署由秣陵镇迁入槐坊,10月初迁往淮阳。1949年3月槐店镇并入沈丘县。


槐店自北伐战争以来一直都有中共在活动,而李立三路线时,党组织被破坏。


方中铎(1912~1986),沈邱县莲池乡人。1920年入家乡私塾,1924年赴北平第24小学读书。1926年入西北军 军官子弟学校(育德学校),因受高年级同学彭雪枫的启发,开始阅读左翼书籍。1932年毕业于北平宏达中学高中部。翌年9月回到沈邱县,担任高小教员,后到察哈尔商都县任小学教员。1936年初就职宋哲元所属二十九军骑兵司令部。同年5月,入党。1937年10月赴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参加了八路军,4个月后调到竹沟新四军八团留守处教导大队。1938年5月只身赴信阳国军王修身师和泌阳县绅士王有梅处做统战工作,并到汝南、项城等豫东各县找当地党组织了解情况,为新四军游击队东进作准备工作。同年10月调任豫皖苏边区新四军游击支队民运科长,月余,为加强统战工作,又改任商丘专署保安队四总队(在鹿邑县)政治部主任,在张爱萍领导下,对国民政府商丘公署专员宋克斌及鹿邑县县长魏风楼进行统战工作,从而解决了彭雪枫部队东进后的给养和冬衣等问题。1939年春,豫皖苏边区的豪绅和顽固派经济封锁新四军游击支队,他奉命带领一个步兵班,赴郑州、洛阳面见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孙桐萱、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陈述新四军忍饥挨饿坚持抗战等情况,经力争,卫立煌终于批给部分经费和弹药。5月,调任新四军六支队三团政委,东进到萧县、宿县、永城、夏邑、毫县一带活动。1941年任新四军四师保卫部长。1945年任新四军四师34团政委。1947年后,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五师14团政委,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第三野战军31军政治部主任。在淮海战役初期,率五师的一团包围了向徐州逃跑的国民党107军军长孙良诚的军部,后奉命与孙谈判。之后,又率部参与指挥阻击杜聿明部,直捣杜的司令部。解放上海战役中,31军夺取上海外围的周浦、高桥等国军重要据点,迅速占领了黄浦江与长江交口处的东岸,为切断国军的水上逃路、解放上海市区扫清了道路。建国后,先后担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解放军第22军政委,舟嵊要塞区副政委,上海警备区副政委,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在上海警备区工作期间,积极宣扬"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先进事迹。



1937年12月初,在中共河南省委文委和开封市委的领导和帮助下,开封女师、开封师范等学校的18位学生和北仓女中教师林亮(又名林英亮,金寨县果子园乡人,跟刘庄甫有亲戚)组建了河南省文化动员委员会光明话剧团,林亮任团长。1938年4月,光明话剧团由开封经西华县、淮阳县来到槐店。1938年底,光明话剧团到达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的所在地确山县竹沟镇,剧团中的大部分人随李先念开赴豫鄂边区敌后开辟根据地。


光明话剧团在槐店时,在此发展了三个新党员:赵卓如(沈丘县付井镇南杨集村人,1937年淮阳师范毕业后,任教沈丘一小,后被委任为槐店五小校长,1938年7月到豫东特委接组织关系、在特委抗敌干部训练班学习一个月)、丁兆一(丁国祯,沈丘县范营乡大丁营村人,淮阳中学、开封师范毕业)、白麟阁(沈丘县老城人,槐店镇私立颍滨中学教师,在光明话剧团帮助下成立颍滨中学前锋话剧团)。


贾兼善,字达夫,商丘市宁陵县乔楼乡小贾楼村人。1931年秋,考入河南省立三中(商丘);1934年秋,考入河南省立第二师范(后改为省立淮阳师范),结识了赵卓如等进步同学。1937年底,入党。1938年6月到西华任中共豫东特委组织部秘书。10月任周口市委委员。


1938年底,豫东特委书记周季方派贾兼善从周口来到槐店五小,成立沈丘县委,县委书记贾兼善、组织部长赵卓如、宣传部长白麟阁、委员丁碧岩。沈丘县委管辖淮阳县泛区南部、项城县、沈丘县,下辖槐店区委(又辖街道、苏楼、郑郭东南王楼、天乙阁、纸店、南顿水牛刘几个支部),书记丁碧岩(豫东特委联络部长刘作孚派来);沈丘老城区,书记白芳勋;东杨集区,书记郑明五;范营区,书记程兰谷;李楼区,书记李茂亭。


其中槐店区委有五六十个党员,占整个县委党员总数的半数以上。槐店区委只有书记丁碧岩(丁士成),没有委员。1939年3月后,槐店区委增加了组织委员宋凤兰(宋颖潜,白麟阁在前锋话剧团发展的党员)、宣传委员司清敏(司峻,周口田园培训班结业后就分配回南顿老家了)。宋凤兰很快去新四军豫东支队随营学校学习了,司峻主要在南顿[1939年7月到10月,通过回民兵团司令部派到国民党纸店中队(抗敌自卫团五大队)当指导员,在纸店秘密发展组织、建立武装,未遂],区委只开过三次会。


宋凤兰在豫东敌区被派出去工作,部队转移,没来得及通知她。她辗转蚌埠,写信让大哥宋集英把他接回老家。1942年,宋凤兰因为参加几个月剧团,在外边读过几年书,作为洋学生却嫁给了一个农民,引起了国民党怀疑,被抓捕,后被白麟阁营救出来。宋凤兰弟弟宋集礼(丁碧岩发展的党员)回老家探亲后返回涡阳新四军驻地,不料,部队已经转移,国民党看他口音不对,不分青红皂白枪毙了。


1939年初,白麟阁离开颍滨中学,到沈丘师范当教师,开展地下工作,建立沈丘师范党支部。1939年秋,县委派白麟阁加入国民党,负责统战。丁兆一继任沈丘县委宣传部长。


1938年下半年到1940年初,豫东国民党最关注的就是西华县和槐店。因此,1939年底以后,沈丘县委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1939年,黄水淹没陇海路南,界首成为从敌占区到大后方的通商要道,人口增至20万。投资商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国民党的官僚兵痞视界首为肥肉,蒋介石嫡系汤恩伯以界首属于"重建区"要控制界首;桂系李品仙以界首属于安徽,要抢占界首;东北军何柱国以驻军名义要盘踞界首,三方争执不休,中统、军统特务也混扰其间。界首北面是中共豫皖苏解放区,是与豫鄂边区党委、中原局联系的必经之路,是新四军四师和五师联系的重要通道。界首的地位异常重要,能否搞好界首地下党工作,对中共党军关系重大。1940年6月底,沈丘县委由豫东特委划归豫皖(皖北)地委领导;同时,沈丘县委书记贾兼善(贾达夫)调走,由县委宣传部长丁兆一(丁国祯, 沈丘县范营乡大丁营村人)接任县委书记,李文钦任县委组织部长,司峻任县委委员。7月,豫皖地委决定界首由临泉、太和、沈丘三县分管改为由沈丘县委一家独管,沈丘县委工作重新由沈丘、项城农村转到界首城里,地委抽调优秀干部加强界首工作,任务是掌握敌人动态,保证豫皖苏解放区与河南地下党、豫鄂边区党委联系的安全。沈丘县委机关由槐店搬迁到界首。


沿沙颍河周口到界首公路一线是抗战时大后方的交通要道,因此沈丘县委沿线设立了活动据点(界首、纸店、槐店、南顿、王老家),有了这些据点,既有利于活动,又便于掩护,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南顿(水牛刘)党支部由纸店支书司峻创立,他们成功打入国民党内部,刘振海任水牛刘保干事、刘芳周任保长,司峻任南顿乡公所财粮委员。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部分经费,而且掩护了大批同志和办理了很多路证。 比如上级政治交通员王治国经常来往于豫南、豫皖苏地区,落脚点常常在水牛刘。


1940年2月,水牛刘支部派丁碧岩、尹海斌、刘耀先、滕崇文 去北面靠近周口界首公路的王老家学校任教,建立了党支部,丁碧岩任支部书记,先后发展王日祥、王四贺入党。两三个月后,丁碧岩离开王老家去解放区,腾崇文接任王老家支书,后来腾也离去,尹海斌打入国民党七专署做内收发(但回老家时被同族仇人黑枪打死),王老家支部遂停止活动。


在槐店五小,常有竹沟留守处去彭雪枫六支队的同志路过,如向明、雷明、刘玉柱等。彭雪枫部下方中铎到沈丘订购军衣也住槐店五小。豫东特委组织部长郑平去彭雪枫六支队也住槐店五小。周口、水寨的小学教员、校长也常到槐店五小找赵卓如校长或贾兼善老师。




4 淮阳县党组织


淮阳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没什么党组织,当时比较引人注意的韩继文(淮阳县临蔡镇人,1924-1933 年先后在淮阳县立第一小学和县立师范学校读书, 1934 年8月考取开封师范学校普通科,1941年被捕牺牲)也仅仅是一个共青团员。


193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淮阳开始有共产党前来活动。韩继文入党,薛朴若(1910~2000,原名薛丕淳,曾化名崔廷,淮阳县西北30里薛孟庄人。1929年考入县立师范。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校长等职。1933年考入淮阳农林专科学校)、张文彬(淮阳县城人,淮阳县委书记)、赵伦(淮阳县刘振屯乡北 赵楼人,北京某中学学生,1941年在新四军任营长时作战牺牲)入党。


此外,当时由西华(豫东特委)、竹沟(河南省委)派来淮阳活动的共产党员,在淮师、淮中有所发展。 真正成批发展的,是在淮阳简易师范。但是简师这一批党员,在淮阳快被日军侵占时,被派往该校的刘作孚带走了。淮师、淮中的同志,有的随校南迁,有的回老家了。 因此,后来真正留在淮阳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创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还有薛朴若、张文彬、赵伦等本地同志。


1937年秋,救亡工作要求知识分子要乡间去,宣传和组织群众,培训群众(农民夜校),准备游击战争。党有计划地派薛朴若还乡,开始一个高堂(薛孟庄北)小学工作。韩继文夫妇也来了。1938年6月,薛朴若通过堂兄、观音堂乡联保主任薛畅若搞来20多支枪,多数是坏的。


1938年11月22日,中共淮阳县委成立,书记张文彬,委员薛朴若、徐济生,都在薛孟庄游击队坐阵指挥。1940年8月,水东特委(豫东特委已经停止活动)派马一鸣来任淮阳县委书记。




淮阳县第四区(新站),包括窦门、买臣、新站、水寨、洪仁(颍南乡)等牌,水寨牌辖水寨镇、三埠乡、时集乡(郑阜高铁淮阳南站东南)、虾蟆乡。1937年下半年,进步青年孟宗鲁、张德斌、任德性发起,联络水寨镇学生袁家麟、孔庆明、张阜民、黄家香等组织青年读书会,受到水寨镇启明医院医生李子模的支持。1937年冬,河南省七专署设置民运督导委员会,成员有郝久亭、刘作孚、孙思贤、宋亮友,都是共产党员。孙思贤到水寨视察,对青年读书会讲话。1938年春,任汉基从陕北抗大毕业,前往敌后根据地工作,路经水寨,住在读书会,给大家讲了中共的抗日救国纲领、抗日根据地情况及共产党培训干部所设立的学校。


1938年5月,淮阳即将沦陷,在农林学校任教党员刘作孚,将淮阳县城近百名进步的中小学师生组织成一支学生军,从淮阳县城到鲁台、再到新站,沿途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6月,学生军派出苏君实(苏训诚,淮阳高师毕业)到水寨联系读书会,计划另行组织抗日宣传团体。于是孟宗鲁、苏君实一起到附近县、镇联系进步学生到水寨镇会集,淮阳来了韩绍诗、张颍波、王香远、张敏英,周口来了卫希尧,槐店来了马子卿,沈丘来了李凌霄、李凌云。于是,在读书会基础上,成立了众声剧团。


众声剧团设在水寨镇西门里一家粮行,在水寨镇内火神庙前搭台演出。接着到附近的豆门、南顿城等地公演。当时豫东各地与住在西华县三岗的豫东特委之间,华东各地与共产党中央之间来往联系的同志,路过水寨镇的很多,其中有的把众声剧团当作休息站。如刘玉柱、雷鸣、贾兼善、白麟阁。


1938年夏,国民党淮阳县政府迁水寨镇,害怕、嫉恨众声剧团的"赤化",众声剧团被迫离开水寨,经过练集、苑寨前往周口,受到七专署民运督导委接待,住在训练班内食宿。不久,剧团编为七专署民运督导委政训处,宋良友/由为主任。后来,为进一步组织广大农村的抗日力量,打击土匪汉奸的扰乱,剧团迁到申庄(沙河西岸,今西华县李大庄乡时埠口村),黄楼人、开明人士李典则和黄楼的联保主任李昂甫都积极赞助。此时,西华县过来的齐建三、申庄当地学生申应聘也加入剧团。1939年初,国民党罢刘莪青,解散民运督导委,众声剧团被迫解散。孟宗鲁、张德斌、韩绍诗、齐建三、申应聘、李凌霄、张敏英决定前往陕北学习,于1939年4月初到西华县逍遥镇。孟宗鲁、张德斌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转往陕北抗大;韩绍诗经豫东特委王其梅介绍,先到竹沟,又到陕北。




豫东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使人民群众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周口人民坚持豫东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3) 豫东特委的统战工作


1938年初,中共豫东特委遵照长江局的指示,积极和国民党淮阳专署(第七行政区)开展统战工作,委派刘作孚作 专员刘莪青(南阳市唐河县源潭镇贾营村人)的思想工作。1938年2月,中共豫东特委和刘莪青商定,在淮阳北关太昊陵内,举办了第七区抗日工作人员训练班,刘莪青兼任训练班主任,中共派人具体主持。这个班的任务是训练县以下的各区区长(管几个乡)、区员、联保主任(管几个村,类似乡长)等基层行政干部和在乡的无业学生,为"在豫东坚持抗战、发动组织群众建立武装开展游击、培养纯洁的青年干部、改造旧政权"做准备。训练内容包括军事和政治,军事上包括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步兵操典、野外勤务,政治上包括国共合作的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哲学、群众工作、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十大纲领)。这个班每个县招100人,9个县累计900人。


在第七专署由淮阳迁到周口以后,又在周口举办了两期抗日救国训练班,中共派王子英、张先舟、李波人等去担任主任教官。第一期(1938年7月中旬--8月下旬)校址在周口镇的田园(油坊街,今中州路沙颍河桥东南),后因敌机袭扰,迁至西郊胡营(龙源路交通路口西北沙河南岸)。第二期(1938年9月上旬--11月上旬)校址在专署后院(周口联合中学旧址)。两期训练班的班主任都是专员刘莪青,副主任是专署(国民党)党务特派员张善与或张天放(周口镇党务特派员)、郝久亭(专署督导员,曾任中共鄂豫边苏区军事部长)。第一期主持教务工作的主任教官是王子英,生活指导员是思想反动的马道本(国民党周口镇党部干事),普通教官是思想进步的李典则、孙思贤。第二期主持教务工作的主任教官是张先舟,教官有李波(朴)人、范中天(寰亭、行克,李埠口乡范营村人,当时属淮阳县)、孙思贤。


两期学员都是招收的知识青年(多数初中生,少数高中生),多数来自商水县(含周口镇),部分来自西华县、淮阳县、项城县,还有个别学员是天津、济南的流亡学生。第一期学员50余人、第二期学员70余人。学习内容是:《抗战建国纲领》(蒋介石被迫抗战时公布的全民族性的共同纲领,内容接受了中共16条纲领的一些主要部分)、三民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形势(《论持久战》)、群众动员与组织、游击战术、战时谍报、战时救护。


第一期学员结业后,郭文之、赵鸿昌随王子英调到抗大学习;张侠随汪治(中共周口市委宣传部长)去国民党独立骑兵14旅开展统战工作;刘国良、叶本端、李天伦随训练班政治指导员丁碧岩去了槐店开展地下工作。 第二期学员结业后,十多人跟李波人去了淮阳县三区开展民运工作;范长愍、王珍、齐建山等7名学员跟张文彬(张持久,1936年入党,淮阳县城吉庆街人)去了淮阳县四区黄文彪游击大队工作,不久,该部东渡新黄河编入薛朴若部队,范长愍、王珍未随队东渡,而去了李波人那里;学员司峻被贾兼善、张仙舟介绍入党,与王文芳一个党小组,结业后司峻回到了老家南顿(属于槐店的沈丘县委管)。




刘莪青支持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的光明话剧团莅临淮阳演出,支持中共在水寨青年读书会基础上成立的众声剧团,后将该团归属于民运督导处直接领导,该团演出于槐店、周口镇及二者乡间。淮阳失守前后,刘莪青在专署成立了以郝久亭为主任、以中共地下党为主要成员的民运督导处,以增强与中共的联系工作和做好抗日民众的发动工作。


刘莪青同意中共的建议,让西华县第一区区长魏凤楼去扶沟任县长和以后去鹿邑任县长,给淮阳县西北游击队加了委任状、并任薛朴若为司令,




中共豫东特委还积极开展友军中的兵运工作。1938年夏,豫东特委根据河南省军事部长彭雪枫的指示,曾派汪志、方正、张侠等十几人去周口驻军独立骑兵14旅,开展兵运工作。旅长张占魁赞成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曾邀共产党派干部去该部工作。在该部基层军官中,有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汪志等人去后,控制了该旅的政训处,在官兵中发展了一部分中共党员,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后来该旅一个团在太行山战场参加了八路军,剩下一个多团到解放战争时在芜湖举行了起义。


东北军分为105师、51军、53军、57军、67军和东北骑兵军(骑兵2军),105师(实则为一个军的兵力,是张学良的卫队师,装备最精良,兵员素质最佳, 师长刘多荃)后来被升级为49军,下辖第105师(师长高鹏云)和第109师(师长赵毅)。蒋介石为了分化张学良的力量,将东北军分散驻到全国各地。1937年~1938年春,东北军105师在西华驻扎,逍遥镇驻一个团、红花集驻一个营,他们的任务就是监视共产党。豫东特委派人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宣传打回东北老家去。邀请该师长赵毅到三岗普理学校给师生讲话,赵毅主动赞助学校法币10万元。中共与驻红花集一营一连连长胡兰亭、军械库主任李化臣的关系更为密切,李化臣送给中共一些子弹。1938年春,灾荒严重,国民党豫皖绥靖主任刘峙妻杨庄丽,在周口一带抢购粮食,装17船,准备外运高价出售,中共豫东特委在龙池头到上郭桥段的贾鲁河中截获之。豫东特委夺粮前,先派路岩岭去做胡兰亭连长的工作,结果,夺粮结束好久了,驻红花集的部队才出来到河岸虚放几枪,以便向上交差。


另外,对驻在周口的国民党22师(第56军撤销后,其第22师转隶12军),豫东特委也派人做过一些工作,争取与他们友好相处。1939年11月,王其梅抗日游击大队,就是利用22师某旅长的关系,从周口渡河东进到敌后抗日的。


1938年冬天,国民党40军(原西北军)的三个团,由副军长庞炳勋和旅长李正清带领,从漯河经西华渡河到水东抗日。中共与他们合作,为他们派了宣传队(由刘作孚带队)。在西华抗日游击队的帮助配合下,于1939年元旦前后,在淮阳的齐老乡张大庄、于集一带痛歼日寇近千人,敌中队长香月敏清、小队长柳山享作等被击毙,指挥作战的联队长石井自尽。


豫东特委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为周口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39年初,刘庄甫(刘基炎,信阳市新县人)接替刘莪青担任河南省第七区专员,不属于蒋介石嫡系,早于蒋介石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瞧不起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的贪生怕死,但也想努力表现受重用。他串通第一战区将亲共的国民党40军(庞炳勋)及其下属独立骑兵14旅,从周口调到中条山,调来22师和马彪骑8师陈兵周口镇,监视中共西华部队。


1939年5月,刘庄甫借口周口河防吃紧,把中共领导的西华部队从根据地西华调到周口驻防,企图分化瓦解并控制这只部队。刘庄甫认为外地人都是共产党,并以此把政治部主任王其梅、参谋长宋斌排挤出去。西华部队的番号变更为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七路,下辖两个支队,一支队司令胡晓初、副司令屈申亭,二支队司令侯香山。西华部队从西华县城东边的茅岗村出发,到了周口后,一支队住沙颍河北,司令部在贾鲁河西的西寨(永宁集);二支队住沙颍河南。




丁碧岩,淮阳县北关蔡河北街人,农林实验学校专科班未毕业,日寇侵略徐州,于是在淮阳北关太昊陵参加抗敌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一个多月后,1938年5月初,被淮师学生贾兼善介绍入党。5月下旬,徐州失守后,豫东形势紧张,淮阳党的地下工作负责人刘作孚(怀化市沅陵县人)组织学生军四五十人,准备日寇侵占淮阳后打游击保卫家乡,丁碧岩、张文彬、贾兼善都参加了学生军。学生军由淮阳城关到鲁台、又到新站,由于日军迟迟未到,学生军解散,其中的不足10个党员,大部分分配到各地做党的地下工作、一部分去陕北学习、一部分送西华新兵连学习。丁碧岩分配到淮阳县第七区焦炉埠口做党的地下工作,当时七区区长孙思/师贤原是上海中共地下党,后被捕变节,由于国共第二次合作又想重新入党,靠近党组织,是淮阳专署政治督导处委员,群众都认为他是共产党(实际上党组织未接纳他入党)。丁碧岩在焦炉埠口工作2个月,七区区长换成了王契臣,于是被迫去淮阳县城张文彬家,找到了薛朴若。薛朴若说刘作孚去了专署(周口)上班,让丁碧岩去找刘作孚。丁碧岩去周口路过北关时,叶本瑞、李天伦、郝殿成要求同去。刘作孚此时已经是中共豫东特委联络队长,也在专署政治督导处做统战工作。政治督导处主任是郝九亭,他原是中共地下党,被捕后与党失联,还未恢复组织关系。政治督导处工作人员还有豫东特委宣传队长王子英、特委委员宋良友等同志。


丁碧岩到见刘作孚时,正值七专署在周口举办第一期抗日救国训练班(在田园)。刘作孚要求丁碧岩不再回焦炉埠口,而是到周口田园的抗日救国训练班任政治指导员,国民党周口镇党队宣传干事马道本辞任政治指导员,改任生活指导员。丁碧岩把同来的叶本瑞、郝殿成、李天伦安插在训练班学习。训练班上,刘作孚讲游击战术,宋良友讲政治经济学,郝久亭讲政治形势。


当时,蒋介石扒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水已经到了西华县、淮阳县,日军也已侵占了淮阳县城,接着向新黄河西南岸进攻。周口有庞炳勋的40军,西华、扶沟有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而周口以东到水寨没有军队防守。刘作孚派丁碧岩到李埠口、苑寨、新站,动员农民把看家的大土炮运到新黄河南岸,没有正规炮药就用破锅、破犁铧、麻秆火、木炭做土炮药。丁碧岩朝农民大喊:"我们要团结起来保卫家乡。老日渡河,我们用土炮轰;倘若老日侥幸过河上岸,我们就用大刀、长矛和他拼。绝不能让老日来了强奸我们的姐妹,杀害我们的父兄。宁愿战死,不做亡国奴。"农民很气愤,纷纷动员起来,从李埠口到新站一带抬到黄水南岸的有三四十门大土炮。有几次日军的气筏子在距离黄水南岸有二三里路的水中 朝我方开枪,但始终不敢靠岸。就这样,过了六七天,一直平静下来,丁碧岩就在苑寨动员了苑明昌、苑明晶、苑乃容等5个人到周口田园参加训练班学习。


当丁碧岩到周口找到刘作孚时,专署已迁到时埠口(胡营西边,沙河西岸),训练班也迁到胡营。丁碧岩于是到了时埠口,刘作孚把丁碧岩在训练班的工作移交给张先舟,派丁碧岩到槐店做党的地下工作,任务是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和宣传党的抗日政策。丁碧岩带来的训练班学员叶本瑞、李天伦初次离家,在周口没熟人,于是跟着丁碧岩同去槐店。训练班学员刘国良(刘基干,项城县平店村人)也要跟丁碧岩同去槐店。


1938年秋,丁碧岩一行4人东行,路过苑寨,在苑明昌家过中秋节。离开苑寨,又去了平店刘国良家吃顿饭。离开平店一天后到达槐店,首先投奔那里的河南省七专署沈项淮抗敌工作团。


工作团团长是七专署视察员孙师贤(与丁碧岩同在焦炉埠口俩月,很熟,又有模模糊糊的同志憧憬)。工作团包括槐店镇公安局(局长张步云)、自卫团(王锡九)、前锋话剧团(白麟阁、李恒初)、救亡话剧团(李槐奎)、油印小报(李俊/苏堃kūn、流亡学生北京人小燕)。工作团的任务是宣传中共的抗日救亡政策,发动群众武装起来保卫家乡。孙师贤任命丁碧岩为工作团组织股股长;丁碧岩把叶本瑞放在工作团油印小报工作,把李天伦、刘国良放在工作团部工作。刘国良不太满意工作分配或者是瞧不上丁碧岩,不辞而别,去了西华三岗根据地,又从那里去了豫皖苏找彭雪枫。


1938年底,丁碧岩介绍了同伴叶本瑞(1943年随刘基干从彭雪枫师部派驻睢杞太,1944年6月刘基干返回师部,而叶本瑞和薛丕渡受命南下开辟淮太西,建国后叶本瑞任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河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油印小报李俊(建国后任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李俊表弟马学敏(马捷,建国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前锋话剧团张润深(高克雄,解放后在抚顺市委组织部)、槐店中镇黄历田、槐店中镇宋集礼(宋琦,哥哥宋集英,姐宋凤兰)、苏楼村(槐店西3里)李景舜(解放后任旅大海军基地保卫处长)、苏楼村李端张(云亭,建国后任桂林地委书记、广西省农垦局副局长),王楼(郑郭东南)渔民王立臣入党(这是当地第一个介绍农民入党的)。


1940年4月20日,丁碧岩离开沈丘,经陈观村、临泉县、太和县到了豫皖苏边区。1941年,彭雪枫东撤,丁碧岩被捕,在赵旭的手枪监视下逃走,江湖传言丁碧岩是青帮的人,所以被放走。丁碧岩逃回沈丘县委,找丁兆一。先后潜伏在鲁台济民医院杨存质家、苑寨苑明昌家、项城田老家、南顿。1941年12月,到大别山新四军五师李先念处工作。




(4) 豫东特委武装抗日、建立根据地




1 西华县武装


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和北方局、长江局,根据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河南将迅速陷入敌手,我应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和"华中各地党委动员城市大批学生、工人、革命分子和党员到农村去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游击区"的指示,立即将工作重心由一般救亡运动转变为武装抗日斗争。并派栗在山、王学武、张先舟、王青锋、王少庸等百十名干部到豫东工作。中共豫东特委动员西华县人民群众"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支持抗日",首先动员党员和各种抗训班培养的学员参军,到1938年5月底,全西华县组织起3000多(后来发展到近6000)人枪的抗日队伍,定名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县长楚博被举为自卫军司令,共产党员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任副司令,沈东平担任参谋长(实际是政委),王其梅任政治部主任。为了加强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




2 淮阳县武装


1938年下半年,薛孟庄周边的地主武装、汉奸武装迅速发展:西边张大庄(齐老乡东南)张亮宏汉奸队,南边小郑庄(郑集乡东北)土匪段国珍,东边临蔡城伪区队,北边大崔(齐老乡北)崔定国汉奸。根据当时情况,公开以共产党名义成立游击队很难存在,只有用合法名义拉起队伍,才能保存自己、打击敌人。薛朴若找七专署民运科长张文彬,张文彬通过专署督导处主任郝久亭,请示刘莪青批准,以专署名义任命薛朴若为淮阳第五区区长、淮阳县西北区游击支队司令。


1938年10月,薛朴若在老家(淮阳西北薛孟庄)南面的双楼村建立 "淮阳抗日游击队",队员26人,长短武器14支,韩继文、赵伦、齐武齐(老观村人,中学学生,后在苏北领导地方武装时作战牺牲)、孟凡馨是主要领导人。豫东特委派曾任红军连长的秦明俊、罗明榜到淮阳游击队任军事教官,使部队发展很快。


1938年10月24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离开西华县红花集杜岗村,从县城东渡过新黄河,过了东夏亭,住袁楼。薛朴若、韩继文过来汇报。彭雪枫又到大崔(齐老乡北)西北的于楼村看望了全体游击队员,说:"游击,就是敢游敢击,不要因为人枪少不敢动,要学习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精神,在战斗中消灭敌人、发展自己"。


1939年3月13日(农历正月廿三),日伪军500余人突然包围淮阳县薛孟庄,除地主薛广凯九间瓦房外,村里所有房屋400余间全被烧光,绑架两名游击队员孙玉路、赵副官和游击队家属5名、群众5名至淮阳县城,除薛广明是厨师认识汉奸张老亮、齐维忠被汉奸于省三取保、游击队赵副官叛变外,其余遇难。


1939年5月,因国民党制造反共摩擦,王其梅因共产党员身份暴露被迫离开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到西华县红花集寇寨村组建了一支180人的武装大队,俗称"王其梅部队",年底,王其梅率队渡新黄河东进,与"淮阳抗日游击队"配合活动,后转赴睢杞太地区,编为睢杞太独立团三营。


1940年8月,水东特委派孙其昌来淮阳游击队任大队长,徐济生任教导员。游击队发展到四个中队、一个特务排,400多人枪。第二中队杨探生负伤,孟繁馨接任。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发动反共高潮,西华部队已经东进,睢杞太根据地蓝桥独立团东去豫皖苏,只剩下四连王法洲的联防会20多人,周围敌情严重。为了保护睢杞太根据地,水东地委指示淮阳游击队北渡新黄河(北支),援助并坚持睢杞太。但淮阳很多同志乡土观念浓,并且对即将到来的淮阳敌情之严重估计不足,比如创始人薛朴若、第三中队长靳东山。最后决定:淮阳县委书记马一鸣、大队长孙其昌带一中队走前边,徐济生带三中队走中间,孟繁馨、丕渡带二中队走后面,顺利到达睢杞太。半个月后,薛朴若、齐武齐化装成卖牛商人也过来了。




③ 沈丘、太康武装


后来,沈丘、太康等其他各地都组织了数量不等的抗日武装,这些为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初期,中共豫东特委以西华为中心创建的抗日根据地范围包括第七区淮阳专区(商水、周口、西华、淮阳、项城、沈丘、太康、扶沟)、第五区许昌专区的鄢陵、第十二区开封专区的睢县-杞县、第二区商丘专区的鹿邑等县(市)。






④ 西华抗日


新黄河以东各县沦陷后,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承担了据守西岸、阻止日军进犯水西的任务。部队组建之初,在扶沟吕潭、西华道陵岗和周口抗击了西犯之敌,粉碎了敌人想从吕潭和周口找一个突破口来切断平汉路,夹击洛阳、郑州的阴谋。 1938年7月,根据河南省委指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除留一部分保卫西华根据地(防国民党顽固派)、据守河防(防日寇)之外,其余2500多人分两批东渡新黄河到达"睢、杞、太",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第一批西华部队1500人,由特委书记沈东平、部队副司令胡晓初、侯香山率领,约1500多人。从东夏亭渡过新黄河,经过淮阳县东北,直抵太康境内,收复了日军据守的太康县城,继续北进,消灭了一些伪顽队伍。进军途中在太康四柳树村遇到了肖望东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先遣大队(70余人),西华给肖大队补充了一个加强连使其发展到250人。然后两支武装分头北进睢、杞。 7月28日,西华部队到达睢县南部平岗乡,发现日军从睢县县城往河堤岭据点运送给养,遂在河堤岭北部马路口村伏击敌人,日军反扑,沈东平牺牲。


接着,第二批西华部队1000多人,由副司令屈申亭、政治部副主任王学武率领,东渡新黄河,任务是开赴杞县付集,支援吴芝圃的游击第3支队,配合他们打击"日、伪、顽"。吴芝圃、王海山等领导的游击第3支队约1000人枪,与当地伪顽张玉如部多次战斗,相持不下,张玉如部的猖狂活动,直接威胁着以傅集为中心的"睢杞太"根据地。8月29日,王学武、屈申亭率其西华部队与游击第3支队和肖望东的大队密切配合,迅速歼灭了张玉如部,巩固了这块根据地。 9月,西华抗日自卫军返回西华县。




⑤ 淮阳抗日


淮阳县抗日游击队建立后,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


1938年11月底,观音堂汉奸王老振在他村安据点,薛朴若乘其立足未稳,枪毙了他。三官庙(安岭乡东北)保长、汉奸是薛朴若表叔,薛朴若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处决了他。杀掉这两个汉奸,震动很大,在我们的游击区域内,再无人敢当汉奸保长了。


1939年1月,雪下的很大,半汉奸孙二虎一个排住在大杨庄(薛孟庄西北、高堂西)齐老厚家,薛朴若派孟庆海化装成群众,摸到了敌窝里,一枪未发,俘虏28名、缴枪24支。


同时,国民党40军李正清旅,在张大庄、于集(齐老乡西)、大王庄抗击日寇,连战告捷,歼灭日军千余人。薛朴若很快跟李正清接上头,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游击队军事教官秦铭俊带队包围了碱庄(双楼东南)张老振的汉奸队,秦教官穿着绿军装、操着四川口音,冒充40军向汉奸喊话,机智地缴了张老振汉奸队的十多支枪。接着,秦教官又打掉了梅庙(碱庄西南、淮阳城西北)汉奸王老文的据点。部队接着住到朱仙寨(大崔北)休整。第二天,大崔的汉奸崔定国领着日军进攻朱仙寨,秦教官牺牲。


游击队撤退到苗集(朱仙寨西),偶遇西华特委王其梅部队,当晚,王其梅派一个班在大崔西边的白庙捉住了崔定国及其帮手崔国弼,在大崔寨西门枪毙,为秦教官报了仇,拔掉了日寇在我游击中心区的一个钉子,扫除了由薛孟庄到西华县东夏亭的交通障碍,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1939年2月,游击队头天到袁楼,第二天听说,双楼张亮宏的汉奸队抓游击队家属,派粮派款。王其梅、薛朴若决定联合夜袭双楼。西华部队攻西门,薛朴若攻北墙,毙敌10余人,俘虏13人,拔除了双楼这个伪军据点。


由于游击队连战皆捷,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壮大了自己,到1939年初发展为一个中队、100多人枪,编成了三个分队、一个手枪班,游击区扩大到方圆40多华里、100多个村庄。




1939年9月,游击队和国军81师、孙二虎(孙志刚)配合打日寇。81师驻郑集西北,孙二虎驻史庄寨以西黄泛区,游击队一二中队在石庄寨、特务排在史庄寨西的黄河大堤上。中午,日军开始进攻,81师、孙二虎立马逃跑了,日军迅速向游击队扑来,游击队撤退。国民党企图借日军消灭游击队的企图暴露了,孙二虎与游击队矛盾更激化、公开化了。


1939年10月,游击队在高堂包围了国军石友三部一个排,一枪未发,他们投降,游击队得水连珠步枪12支、捷克式机枪1挺、二把大镜面手枪1支、手榴弹50余枚、子弹千余发。游击队没有伤害国军,而是招待了他们,并赠送路费。这样游击队又增编了第三中队,队长靳东山、指导员李耀南。


1939年下半年,小郑庄(郑集乡东北)伪据点段国珍,背靠日寇,西联半汉奸孙二虎,东接临蔡汉奸查学连,常到游击区派粮派款。农历11月26日黄昏,游击队特务排包围了小郑庄,缴获20支步枪、一支手提式冲锋枪、两支手枪、400余发子弹,并处决了段国珍。


1940年6月,半汉奸孙二虎已经死心塌地投靠日军,彻底成了汉奸,孙部有400多人,住柳林北小季庄。在同一个晚上,双方同时发动进攻,孙部用三个中队进攻朱仙寨,游击队用两个中队和特务排进攻小季庄。此战,毙敌10余人,缴获步枪10余支、手枪1支、子弹200余发,游击队排长王振文、手枪班长孟庆海、通讯员小梁牺牲。此战,虽然游击队没有全胜,但孙二虎从此龟缩在小孟楼(淮阳城西门外)、付楼(小孟楼西北)一带,再也不敢到游击区了。




淮阳抗日游击根据地刚开始只有淮太西一小片,后来扩大为淮太鹿、淮商西、沈项淮、鹿亳太(和)等9个县的大区。淮阳游击根据地不仅在抗日期间起过牵制敌人、发展自己、维系人心的作用,而且在刘邓大军从黄河北南下、跃进大别山时所起的跳板和后方作用。1947年,刘邓从黄河北一跳而至冀鲁豫之鲁西南,再跳而至豫皖苏之睢杞太,三跳而至大别山(李先念地盘,中原突围后撤离西去)。这时,淮阳充当了刘邓南下时的跳板,南下后又充当了刘邓大别山(对抗桂系白崇禧的前线,重武器又丢黄泛区了,很苦)的有效的后方。




⑥ 鹿邑抗日


1938年11月14日,日军骑兵百余人,纠集伪军一部,在三辆坦克的掩护下,第二次侵占了鹿邑县城。次日夜,张爱萍、魏凤楼率部攻袭鹿邑县城,全歼日伪军一个中队,收复了县城。1939年4月,日伪军以两个团的兵力攻占鹿邑县城,张爱萍率100余人在西南角砂礓山一带阻击敌人,魏凤楼率部在城内坚守,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由于寡不敌众,最后主动撤离战斗。


各支抗日武装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连连向敌人出击,有效地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豫东和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并对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援。




(5) 豫东(西华)根据地的丧失与豫东特委的终止


1938年夏,中共河南省委把开展敌后游击队战争作为河南全党的中心任务,10月10日,中共豫东特委在西华召开了扩大会议,研究了巩固和扩大中心基干武装,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开展豫东及邻近省区的游击战争问题,成立了以彭雪枫为书记,吴芝圃、张震、肖望东等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以具体实施党对抗日军队的领导。豫东特委新的组成,王其梅代理特委书记,周季方、郑平、刘道安、刘作孚、路岩岭、王学武、胡晓初、屈中亭等任委员。


11日上午10时,新四军游击支队、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游击支队先遣大队 计三支部队在西华县红花乡杜岗村会师,合编为三个大队,共1020人,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部队整编后,于27日渡过新黄河东进,首战窦楼,毙日军林津少尉等10余人,士气大振,尔后,进驻鹿邑。 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鹿邑期间,曾两度西征睢杞太,给日、伪、匪以沉重打击。之后,在白马驿整训月余,即挥师东进豫皖苏边区,在日伪顽匪的夹击下,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部队从弱到强,发展为逾万之师的新四军第四师,为华中乃至全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岗会师,将豫东分散的抗日力量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先导和中坚,加强了党对豫东敌后抗战的领导,对坚持豫东抗战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豫东根据地(西华县)也从兵员、军需等方面给予新四军游击支队以有力的支援,成为游击支队的可靠后方,仅从武装力量一项就先后为其补充近5000人。


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没有跟随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这主要因为:一方面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豫垸苏边区后,要有一个可靠的后方,根据当时的局势,西华便是最可靠的后方,而西华部队担负了保卫后方的任务。另一方面,西华是沟通抗日前线与省委所在地竹沟、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交通柩纽和中转站。因此,有西华部队留在后方也就解除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后顾之忧。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反共方针,国民党撤换了与中共密切合作的淮阳专员刘莪青,接着秘密杀害西华县县长楚博。 1939年12月,国民党企图吃掉西华部队,西华部队被迫向东转移到豫皖苏边区,被编为新四军6支队(游击支队)2总队。


西华部队离开西华根据地后,中共豫东特委机关仍然留在西华根据地。特委书记刘道安、县委书记胡锡光、县委委员李彬等留下来坚持斗争。部队领导人屈申亭在家养伤,也留下300多人的武装。对于西华这块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犹如眼中钉、肉中刺,急于拔除。1940年2月,国民党的81师(韩复榘旧部)纠集地方团队何相臣、范莱臣、张坦然等地主武装,共计约八九千人,分三路向三岗、屈庄、西湖等根据地核心地带围攻。由于当时中共己清楚认识到失去军队保护的根据地,必将无法自保,所以,暴露身份的党员干部和外地干部,均已事先撤到豫皖苏边。国民党军扑空,则把愤怒发泄到群众身上,杀百人以上。


在白色恐怖下,西华县的中共组织活动转入了地下。有的地方有个党支部,有的地方有个党小组,只好一个支部、一个小组的独立存在着。特委机关在西华县已无法存在,只好转移到郾城县的黑龙潭。1940年4月,特委书记刘道安去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胡锡光接替了特委书记职务。9月,特委书记胡锡光去延安,豫东特委工作终止。 1940年5月,西华县委书记郭峰调任洛阳八路军办事处,李彬(山东高密人)接替了西华县委书记。这时李彬和秘书赵华(夫妇)以小学教员身份,先后转移到郾城县的王岗寺、西华县沙河南的回墓(青年村西南)、项城县的南顿集水牛刘、商水县城关等地,不定期来西华联系指导工作。随着形势逐渐恶化,李彬撤到大别山区,西华县委工作基本中断。


1940年9月中原局豫鄂边区党委之豫东特委终止活动后,豫皖苏彭雪枫新四军四师发展起来了,整个周口地区的党务(虽然没什么公开活动)归彭雪枫豫皖苏党委之 睢杞太地委(沙河以北)或皖北地委(沙河以南)领导;1941年5月彭雪枫撤退到津浦路东后,整个周口地区新黄河以南(商水、项城、沈丘)以西(鄢陵、扶沟、西华)的党务归李先念新四军五师豫鄂边区党委之豫南地委领导,新黄河以北以东的党务仍归睢杞太地委(1942年起睢杞太由中原局豫皖苏党委划归北方局之冀鲁豫党委)。




南顿人司峻,1938年中由贾兼善在周口田园训练班发展入党。1938年秋,司峻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到沈丘县工作。通过统战分配到纸店,做抗敌自卫团五大队的抗日宣传。司峻在党员韩思九协助下,在纸店建立了党支部,受沈丘县委槐店区委领导。1939年暑假,由于五大队队长太坏,工作不好开展,司峻离开纸店,支部撤销。


于是,沈丘县委槐店区委派司峻回老家南顿开辟工作、建立据点。1939年秋,南顿支部在南顿初小创立,后迁南顿完全小学(项城三小)、水牛刘村。先后发展的党员有刘振海(韩波)、腾崇文(附近腾营村人,丁碧岩农林专科班同学,解放后任淮中校长)、刘芳洲(解放后在项城郊区医院)、熊国望(南顿校长,后曾打入国民党党务训练班,其哥是王文芳同学)、刘振同、刘芳芝、刘芳贤、刘振乐。1940年,南顿支部派出部分党员在南顿北30里王老家(当时在淮阳县项城县交界处,属项城县,今属商水县黄寨乡)建立党支部,作为维护周口界首交通的据点,同时也用于隐藏一批干部。


1940年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时,公开半公开的豫东特委、各县委、支部由于暴露,基本上无法继续活动,只有南顿水牛刘成立晚、秘密成立的,所以得以保存下来,并得以持续活动。另外一个原因是,1942年后,上级抽调国统区的部分同志回解放区,沈丘县委组织部长李致远(文钦)、丁碧岩(士成)、南顿支部刘振海、王楼支部王宝臣先后调走。李致远离开时,只向司峻交代了郑郭东南王楼支部的关系,由于疏忽,沈丘县其他支部没有交代。从此,只有南顿水牛刘支部能够跟上级联系。


南顿(水牛刘)党支部成功打入国民党内部,刘振海任水牛刘保干事、刘芳洲任保长,司峻任南顿乡公所财粮委员、1945年甚至打入国民党项城县党部宣传干事(巧妙利用国民党党部和三青团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部分经费,而且掩护了大批同志和办理了很多路证。


国民党反共高潮时,水牛刘支部转来、隐藏了豫东特委下属各县委、支部的很多党员干部。如西华县委书记李斌夫妇,西华县党员尹海滨(西华县人,延安抗大毕业后回西华工作,因西华政治环境恶化来南顿)、刘耀先(因西华政治环境恶化来南顿),周口镇宣传组织委员韩敬才(张若雪)、王文芳(林若琴),沈丘县委组织部长李致远,沈丘县委委员、槐店区委书记丁碧岩。这些同志的转来,不但有利于项城境内党的工作,而且继续坚持了他们原来领导的地、县地下工作。


上级政治交通员王治国经常来往于豫南、豫皖苏地区,落脚点常常在水牛刘。1946年夏中原军区北撤时,大批干部经过水牛刘休整、北上。如李彬、丁碧岩、豫皖边区组织部长刘世/士杰、罗山-大悟-新县-光山中心县委书记张占光等经水牛刘向东北与山东转移。




豫东特委终止工作后,水东特委(地委)接着领导了豫东的抗战。1941年4月底,王其梅任睢杞太(水东)地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马玉堂任独立团团长,王广文任独立团副团长兼二营营长,马一鸣任独立团政治处主任,薛朴若任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兼二营教导员,孙其昌任三营营长,孟繁馨任三营副营长。


1939年1月,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到达涡阳北新兴集。接着,彭雪枫豫皖苏党委派人在阜阳市建立皖北特委,书记周季方。1939年12月,豫皖苏党委撤销皖北特委,成立阜临太中心县委,领导阜阳、临泉、太和、新蔡、沈丘几个县委,中心县委在临泉老集秘密办公。1940年9月,豫皖苏党委撤销阜临太中心县委,成立豫皖边区特委,书记吴皓。1940年底,豫皖苏党委撤销豫皖边区特委,成立皖北地委,驻临泉,书记李轩。1942年夏,皖北地委书记李轩撤到大别山新四军五师工作,皖北地委停止活动。




(6) 水东独立团挺进淮太西


1941 年,淮阳抗日游击队和新四军四师(彭雪枫)的水东独立营合编,重建水东独立团,马玉堂任团长、马一鸣任政委,下辖两个营:原独立营为二营,王广文任营长;淮阳游击队整编为三营,孙其昌任营长。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水东独立团在睢杞太已经站稳了脚跟,于是决定向南发展淮太西根据地。


1944 年是睢杞太地区(冀鲁豫军区称为水东地区)开始大发展的一年。由于水东党政、军、民团结抗战,活动地区不断扩大,敌(日伪)占区逐渐缩小、扫荡抢劫减少,国民党河南省第十二专员公署(类似今开封市)所辖的十几个大队的窜扰已为少见。特别是冀鲁豫军区派来了 余克勤团长、袁振政委为首的大批优秀干部和英勇善战的南下大队,水东形势有了飞速发展。 三个独立大队(南下大队来水东后,改为独立一大队;原水东独立团直一、二、三3个主力连合编为独立二大队,毛春林所在的独立第二营改编为独立三大队),东打张岚峰和睢县汉奸孟昭华;向西开辟和巩固陈留-汴(开封)-通许,打顽专员;向北逼进陇海线;南征涡河两岸,孤立太康,拔除敌(日伪)据点,打击来犯之敌。因此,睢杞太(水东)根据地周围小股敌人,只能在据点附近筹粮筹款,大股敌人也有所收敛和畏惧。睢杞太根据地有较大的发展,中心区得到了相对的巩固,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为扩大根据地和发展抗日力量,水东独立团领导命令独立二大队开辟淮阳-太康-西华地区。


淮太西的敌人(日伪)力量和睢杞太差不多,国民党军主要是高兰田支队在那里活动(高部名义上是国民党抗日游击支队,而暗地勾结伪军,他们常来常往、互相利用、和平共处),但群众对薛朴若(化名崔廷)的淮阳游击队有较深的感情,同时二大队还有一部分干部士兵是淮太西的(原淮阳游击队来的),对那里的地理、民情都熟悉,这也是开辟淮太西的一个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最西面是黄河,东西距离短、但南北迴旋百余里,如果淮太西能和中心区联成一片,将使水东根据地扩大两三个县。


7 月 15 日,水东独立团独立二大队前进到太康西北独塘乡,在那里再次作了动员准备,于第3天下午,把枪支弹药、背包、面袋等装上了小船,部队涉水约20里,于日落前到达南岸,佩带上武器、弹药等,就开始南进了。经过一夜行军,于次日(19日)拂晓到达淮阳西北的蔡阳寺(彭雪枫东进时驻扎的袁楼之东)营,踏进了要开辞的淮太西地区。水东专署任命了段锦堂为淮太西县长,并带一部分工作人员随独立二大队一同进入淮太西,要在那里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开展群众工作,为扩大水东根据地和发展武装力量共同奋斗。


此后,部队每到一处,都认真做群众工作,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群众都认为是薛朴若的游击队回来了。因此,部队的影响很快就传遍了方圆数十里的村镇。


水东独立团(原属新四军彭雪枫,后属八路军冀鲁豫)独立二大队的突然到来,日伪军和国民党高兰田部都有些震惊,他们纷纷威胁驱离。独立二大队为了在淮太西站稳脚跟、争取主动,决定主动军事进击。可是打仗的伤员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安置,等多了再集中护送回水东中心区,这样可以减少护送部队的往返,也不拖累部队。可是这里是新区,群众工作无基础,怕敌人搜抄,于是选到了黄水里面的洪庄、孙庄。这两个村位于黄河东岸三四里、运河(已经被黄水吞没)西岸,是黄水中的两个孤岛,日本鬼子一般不会进到水里搜抄的,所以比较安全,适合安置伤病员。


洪庄、孙庄驻有高兰田所部。独立二大队一中队,半夜从袁楼向西出发,涉三、四里的水(水浅者大腿深、深者没及胸部),到达洪庄,半个多小时就把驻洪庄的伪军全部解决。在洪庄南边约一华里的孙庄,还住着伪军一个排。一中队做被俘伪军的工作,向其交待共产党的优待政策、解除其顾虑,让他给一中队带路。由于被俘伪军的带路和喊话,孙庄半个小时就被拿下。洪庄、孙庄累计消灭高部一个中队,然后把俘获的人枪全都如数送还高兰田支队(驻东夏亭)、给高兰田说误会、并讲了些团结抗战的道理,虽知道这是对牛弹琴,但努力做到仁至义尽、争取他团结抗日。


汉奸、淮太西自卫团赵广朝,盘踞在淮阳县石槽刘(安岭北),势力并不大,为扩大势力范围,他企图吃掉刘花皮的队伍。因此刘花皮就主动与水东独立团联系,愿意做内应,于是独立团顺利地消灭了赵广朝。


接着,水东独立团团部命令独立二大队王广文大队长、罗凤岐(罗枫奇)政委、刘颖(刘影)副大队长带二、三、四、五中队回中心区(睢杞太),然后东进宁陵、柘城、商丘,打通和新四军四师(彭雪枫)汇合的道路,仅留赵如卿参谋长带一中队和大队教导队约百十人坚持淮太西斗争。


中共水东部队进入淮太西,国民党顽固派高兰田看成眼中钉,但因水东部队人多势众,所以未敢轻举妄动。水东部队主力东进后,高兰田部探听到水东独立团只留百余人坚持斗争,便依仗自己有近千人的部队和良好的装备,开始向淮太西地区进攻。高兰田倾巢出动,把水东独立团开辟的淮太西地区几乎全部占去。此时,中共淮太西根据地东边是日伪军、西边是通日反共的国军高兰田部队,腹背受敌,活动比较困难。


独立团二大队罗枫奇政委、刘影副大队长带领三、四中队,由水东中心区赶来淮太西救援,在蔡阳寺村宿营。次日晨,突然发现高兰田部就在蔡阳寺南边一二里地远。当天下午二时,部队向高部发起攻击,三中队进攻马庄(蔡阳寺西南),一、四中队阻止袁楼之敌增援。战斗半个小时后,高部逃到马庄西北的郭庄,三中队跟踪追击,高部继续逃离郭庄。部队集中力量攻打袁楼,袁楼之敌向东夏亭逃跑,于是,高兰田的部队全被打回了老巢。部队决定乘胜将高部赶出淮太西,次日,部队从袁楼出发,攻克东夏亭。独立团敢打敢拼、连续作战,仅用 3 天时间就把通敌、反共的国民党高兰田支队赶出了淮太西县。


打败高兰田部后,改变了部队腹背受敌的局面,形势大为好转,但同时也带来了麻痹轻敌的思想,部队在潘庄,陷入前来扫荡的敌人的包围。这次袭击独立二大队的是日本鬼子骑兵小池联队、商丘张岚峰伪军、太康伪军、淮阳县齐老齐老义(齐毅斋)伪军三千多人。最后虽然成功突围,但损失很大,仅次于 1943 年1月常营战斗独立团政委唐克威牺牲的那次。潘庄战斗,淮太西新成立的县大队没在,淮太西县长和县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和水东独立团独立二大队一起行动,但未受什么损失。


水东独立团决定讨还血债、消灭汉奸齐老义部。齐老义部有四百多人,驻扎在淮阳县城西北的齐老家。1944 年 10 月 31日,水东独立团余克勤团长亲自指挥,独立一大队的一中队和独立二大队的二中队担任主攻,二大队的一中队作为机动,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消灭了齐老义部,独立团活动区域向南扩大数十里。完成扩大水东根据地、开辟淮太西的任务后,独立团于 1944年年底撤回了水东中心区。




1944年下半年,水东地委和军分区派独立团恢复了淮太西根据地后,建立了淮太西县,县委书记兼县长段锦堂,县政府联络站长周晓来,下辖三个区:一区区长王治国、二区区长冯祥儒,三区区长孙照初,各区发展了武装、建立了区队。为了保护根据地,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以各区队为基础,很快建立了县大队,县长段锦堂兼大队长,薛丕渡任政委,下辖三个连:一连连长李世海、指导员郭震;二连连长周锦堂、指导员李家臣;三连连长孙照初。1945 年 6 月,以四区队为基础,扩充成第四连,连长王福录。1945年10 月在大崔村,水东军分区参谋长孙子植宣布淮太西县大队改为太西支队,支队长王荆耀、副支队长孟繁馨、政委薛丕渡,四个连的番号改为一、四、六、八,一连连长于华国、指导员孙三奎,四连连长王福录、指导员冯学敏,六连连长孙照初、指导员王泽民,八连连长周锦堂、指导员孙廷柱。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淮太西的部队也进行了集结。1946 年二、三月间,副支队长孟繁馨带三个连,到水东乃至豫东中心区睢杞太去了;政委薛丕渡带通讯班和一个连不足八十人,坚持淮太西根据地。国民党74师、81师、181师,加上各县保安团,对淮太西实行大规模地清剿,环境相当恶劣、斗争十分残酷。在这种严峻的考验面前,战士们高唱:"我们是淮太西的儿郎,淮太西是埋葬敌人的战场。誓死保卫淮太西,淮太西是我们的家乡。"


1947 年初,太西支队上升为豫皖苏二分区独立团,团长王荆耀、副团长孟繁馨、政委沈思良,淮太西又组织了新的县大队,副大队长周锦堂、副政委叶西华。




(7) 冀鲁豫军区老八团南下与挺进水西、郾上西县建立


1944年6月,冀鲁豫军区根据党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开辟辟河南工作,扩大陇海路以南地区和水西根据地,向南迅速发展,加强水东武装力量"的指示,组成307人的南下大队,由余克勤、袁振率领,向水东挺进,建立了水东军分区、水东地委和水东行署,余克勤任分区司令员、袁振任地委书记、李中任副书记、郑华任专员、薛朴若任副专员。水东军分区将泛东挺进支队和分区三个主力连队合编为独立团第2大队(辖6个连队),王广文任大队长、罗枫奇任政委、刘影任副大队长。


同时成立"淮太西"工委,工委书记段锦堂,委员王广文、罗枫奇、刘影、叶本瑞、薛培渡等。他们受命开辟"淮太西"抗日根据地,恢复党的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县区政权。同年7月,部队在王广文、罗枫奇带领下,挺进"淮太"边区。首先攻击兵力最强、危害最大的顽军第8纵队高兰田部,直捣其长期盘踞的老巢东夏亭镇。高率残部逃往河西,余克勤部以东夏亭为根据地,先后打垮了袁楼、齐老、刘屯(安岭-老冢之间)一带的地主武装,建立了中共"淮太西"县委和抗日民主县政府。经水东地委批准,段锦堂任淮太西县委书记兼县长,薛培渡任组织部长,叶本瑞任宣传部长兼政工部长,刘祥熙任县委秘书。淮太西县下辖6个区,1区东夏亭、2区老冢、3区高堂(安岭与齐老之间)、4区五里口以东、5区五里口以西、6区道陵岗(西华县聂堆镇北)以东。





1945年初,冀鲁豫军区老八团欲南下"挺进豫中,开辟新区",这是八路军对日寇进行战略反攻的一招好棋。1944年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后,河南大片国土沦陷,八路军新四军进军河南敌占区,开辟和扩大了多个抗日根据地;但豫中地区,仍然在日伪顽的控制之下,日伪顽犬牙交错,日寇控制着平汉线、陇海线以及商漯公路(商丘→淮阳→周口→中州路沙颍河桥→赵集→韩庄→谭庄→冷饭店→漯河)等交通干线以及沿线的城镇,伪军33军郭受天部盘踞在鄢陵、扶沟一线,国民党顽军(何柱国第五战区所属霍守义12军/暂9军)则猬集在项城以南地区。老八团这次南下,就是要插入敌占区的心脏,实现"中心开花",彻底粉碎日寇"控制中原,打通交通线"的阴谋。老八团从山东梁山附近的官庄出发,经过郓城、东明、兰考等地,挥师南下。1945年元月28日凌晨,老八团顺利通过陇海线日伪的封锁,到达杞县东北部,受到水东地区(即睢杞太)军民的欢迎,遂定代号"128"部队,并归属水东军分区统一指挥。进入水东后,老八团在睢县河堤岭全歼伪军孟昭华部300余人。



2月12日,老八团途径太康县彭庙(逊母口乡南)、叶寨(彭庙西南)时,受到顽军"泛东挺进军"的阻击,在水东独立团、杞太县大队、淮太西等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老八团聚歼泛东挺进军第5纵队2000余人,活捉了顽司令耿明轩、顽太康县长郭馨坡,中共控制了吕潭以东、淮阳以北广大地区,从根本上扭转了水东局面,并为渡河西进扫清了道路。3月6日,成立了冀鲁豫第十二军分区,水东地委和专署亦分别改为十二地委、十二专署,袁振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余克勤任分区司令员。同时,水东独立团改称冀鲁豫军区主力团(第30团),王广文任团长,苗丕一任政委。


叶寨战斗结束后,主力部队撤出休整,留下了一个连的兵力,支持配合地方活动,建立"扶太西"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3月,经水东地委和行署批准,成立"扶太西"县委和政府,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张超海,县长兼县大队长孙卫和。"扶太西"县下辖4个区政权:清集、逊母口、吕潭、白潭。 1945年8月初,孙卫和去"冀鲁豫"边区党委党校学习,张少耕接任"扶太西"县县长。"扶太西"从1945年3月建立,到到1945年10月,国民党81师进进犯该地,县委、政府机关北撤至杞县。原辖区改为黄泛特区,一部分归"淮太西"县。


1945年3月12日,老八团攻占扶沟县吕潭镇,吕潭镇乃是共产党员、抗日将领吉鸿昌的家乡,为了表达对吉鸿昌的敬重,老八团随将部队代号改成为"吉鸿昌部队"。为响应毛泽东"解放大河南"的号召,5月12日夜,老8团(128团)从扶沟县白潭镇渡河西进,到达水西后,消灭了尉氏县南部南曹乡 日伪一个营,然后迅速向豫中腹地挺进,于5月18日夜晚到达砖桥镇附近。


当时的砖桥镇,是国民党西华县第四区所在地,地处西华、郾城、上蔡、西平、商水的结合部,是个"5不管"的地方。这里麕jūn集着三股武装:第一个是青年村西北井庄的地主头张坦然(是国民党"三县联防主任"及"西华县自卫团团长"),第二个是季馨斋,曾任砖桥区副区长,汉奸头衔是砖桥镇镇长,第三个是林繁乡乡长刘鸣歧(是张坦然、季馨斋的傀儡和打手)。128团在砖桥脚步未停,又挥师西进,直奔五沟营(当时属郾城县,今属西平县)一带。五沟营由汉奸暂编第8师盘距,师长是臭名昭著的朱心则,还有伪宪兵队长李跃东。128团孤军深入,行动不便,为此,便作了一次轻装,将笨重的东西坚壁在上蔡境内的一个小村庄,派干部轮训队留守,主力则避实就虚,向东发展。朱心则得悉128团主力东移,认为有隙可乘,当晚便向128团后方袭扰,被128团干部轮训队和司号排击溃。翌日黄昏,128团主力又杀了个"回马枪",一举攻克了伪暂编第8师的师部宋庄。从此,日伪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128团在后方得到巩固的情况下,于5月26日清晨再度回师东进,拿下了砖桥镇,生擒了张坦然、季馨斋和刘鸣歧。接着乘胜追击,连夜奔袭,连克18个村寨。第二天,便在"万金张"村宣布成立了郾上西抗日民主政府。128团建立的这个县本来可以叫郾上西商县,但这一带的村镇各属哪个县,历史上是经常变动的,大家的主要意图是连北向南发展,为把名称简化些,就称为郾上西县了。其疆界是:北至沙河,西到平汉路,往东往南则依128团的力量扩大或收缩,没有准确的界线。


郾上西县首先建立了3个区政权:一是砖桥区(当时属西华县),包括砖桥以东以北地区,任命张超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二是华陂区(属上蔡县),由太行区派来的干部陕西人李健任区委书记,张学六任区长。三是万金区(当时属西华县),区委书记是太行区派来的干部、广东人陈戈贝,区长是水东干部盛××。郾上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人是:县委书记兼政委是128团群众工作队政委赵舒天,县长兼县大队长是128团群众工作队队长侯杰,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冯明高(任职不足两个月就调到西临郾县任县委书记去了)。为知已知彼,克敌制胜,128团配合地下党,在庞墩村设立了地下情报联络站,并在回墓、归村、三李家(属商水县谭庄乡)、碱厂、砖桥、新庄赵(今属漯河召陵区万金乡)、庞墩(砖桥东南)、邵庄(归村东)、小军李(邵庄西北)等村设立9个联络点,及时掌握敌伪活动情况,向团部和县、区委报警。


6月初,何柱国纠集霍守义部111师和112师中的5个团以及商水、西华、上蔡、西平、郾城等五县保安团(队)共约14000余人,杀气腾腾地向128团扑来,敌人兵力十倍于128团。128团指战员抓住敌人骄纵自恃的弱点,采取速战速决之战术,派一小部分兵力在小岳寺(在今上蔡县华陂东南7公里)主动袭击霍部前哨的加强营,弄得前哨营慌忙放火防守,大部主力却乘敌不备,迅猛奔袭60多里,仅30分钟就攻下霍部的兵站基地贾寨(在今上蔡县小岳寺东南),全歼驻守贾寨的商水县保安大队500余人,生擒保安大队长朱占彪(1949年9月被镇压)。霍部急忙回军。翌日,包括用山炮在内的各式武器围攻了一天,128团则利用霍部在贾寨修的坚固的工事,一连挫败了敌人的5次围攻,阵地上丢下了敌人的大批尸体。入夜,128团则把缴获的武器弹药绑在俘虏身上,请他们当运输队,向东安全突围而去。霍部调兵向东追寻时,128团却经过经白寺、雷坡转回了砖桥。这两仗霍部损失不轻,对128团虽有觊觎之心,却再也不敢冒然行进了。


霍守义见正面不能取胜,便暗中策动盘距在五沟营(当时属郾城县)的暂编第8师从128团侧后袭扰。128团决定拿下五沟营,扩大解放区,解决128团的粮食钱款,打通与新四军五师的联系,把敌人挤回铁路线上。于是,128团乘霍部不敢冒然进攻之隙,突然挥戈西进奔袭五沟营。伪暂编第8师师长朱心则万没想到,128团在大敌当前还会走这一步"险棋"。待敌人清醒之后,128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五沟营,敌人被消灭800多人,余匪向西逃窜。


贾寨和五沟营两战后,郾上西县又建立了两个区:一是五沟营区,区长是当地回族阿訇吕玉斋;二是百尺集区(在五沟营东南10公里处,属上蔡县),由王威任区长。所有县大队和区中队的干部均由128团配备。8月初,日寇扫荡五沟营,13日,惯匪头子朱心则又来趁机抢劫。128团迅即派两个连协助县大队将其击溃,毙敌20余名,俘敌60余名。这样一来,郾上西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接着,128团先后在逍遥镇、邓襄、望田(临颍东北、逍遥西北)等地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战斗,粉碎了日伪顽的围攻,站稳了脚跟。于是,128团建立"西临郾"边区县,县委和县政府设在逍遥镇,冯明高任县委书记,甘文枝任县长,李海涵任民政科长,赵明初任财政科长;同时建立了老窝、张明、归村等区政权,张学六、孙占远、李学文等任区长。


1944 年4月河南战役,国民党一战区几十万大军溃逃,中原大地大部沦于敌手,日军派大汉奸郭受天任伪32军军长兼尉氏-鄢陵-扶沟-西华四县成立的伪行政公署的长官。1945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的命令,128团攻克扶沟县城;同时淮太西县五里口(今属太康县)、东夏亭两个区队,向西渡过新黄河,击溃驻守西华县城的日伪军,收复西华县城;冀鲁豫军区15团与30团并肩战斗,攻克杞县、太康、通许,肃清日伪顽势力。


于是,128团建立了中共冀鲁豫第十三(水西)地委、专署、军分区,军分区司令部和行署设在逍遥镇。李士才(汪家道)任分区司令员,王其梅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未到职),管大同任专员,孙廷甫任地委组织部长。下辖郾上西、鄢扶、西华(合并了西临郾)三个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10月,因水西是刚解放的新区,西临京汉铁路,东濒黄泛区,与豫东(水东)根据地相隔离,128团为战略目的奉命转移。"郾上西"和"西华(西临郾)"的所有战斗人员和工作人员到逍遥镇集中,休整两天,计划兵分两路,渡过黄泛区到水东:能步行的都轻装随部队一起走;病号和女人,随后勤一起由民政科长李海涵带领,乘小船直接东渡。第三天早饭后,128团从逍遥出发,沿颍河北上,当天行至鄢陵县境,所有渡口己被国民党主力81师抢占,128团被迫撇到望田(鄢陵县西南部25公里),又被蒋军包围。经过一天的激战后,决定突围去嵖岈山,向新四军5师(李先念部)靠拢。当夜突围后,经临颍县繁城、叶县、方城,边走边打,日夜兼程,进入嵖岈山西边的土山村,与5师胜利会合。乘小船东渡的后勤人员,少数人去了水东,多数人疏散开了。中共部队撤离"郾上西"、"西华(西临郾)"、"鄢扶"地区后,水西一带又暂时处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