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旋耕机税收编码查询(2021税收分类编码查询平台)


4家企业入选2019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名单,企业上榜数连续三年居台州第一;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全社会R&D经费支出、工业研发投入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市第36位,耕机首次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市和工业强市……


去年以来,临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临海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海将深化战略谋局,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全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临海’。”临海市委书记梅式苗说,“建查询设‘创新临海’,基本路径和实践举措就是科技新长征。我们将全力打造以市场为需求、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分类强市!”


强化创新主体建设,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今年,我们再次获得德国‘红点奖’产品设计奖,这也是我们企业第五次获得该奖项。”10月20日,浙江正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辉说。


德国“红点奖”产品设计奖是国际工业设计行业一个顶级奖项,堪称设计界“奥斯卡”奖。“正特”五次获奖的背后,是该企平台业在产品设计领域不断创新的结果。


“正特”专门在上2021海成立创新税收中心,去年科技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3.3%。得益于创新,今年前三季度,该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9%。


近年来,一税收大批类似“正特”这样的企业不断涌现,创新已成了融入临海企业血脉编码的一个基因。


近年来,临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印发强化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科技新长征的行动计划(2017-2021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培植创新沃土。


“科技是今天投入,后天产出。我们必须要有前瞻性意识,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临海市科技局局长王平介绍,临海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工作,已有三批共103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培育库中有49家企业已成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率达47.57%。“今年我们向77家企业提前拨付研发费补助3067.44万元,为企业研发按下‘加速键’。”


目前,临海企业已建立海外研发机构5家、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6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3家,400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以前我们搞科技推荐会,企业老总来得少。现在很多企业提前打电话询问,组团参加,活动现场气氛非常活跃。”临海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科科长吴方伟说。


建设“科技飞地”,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我们是通过层层选拔才进入的,很珍惜这个2021机会。临海市各部门对我们也很关心支持。”浙江橙欣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伟说,企业在今年5月进驻临海市科创中心后发展良好,业务量同比增长30%以上。


“临海科创中心正式启动于2017年10月,整个孵化园包括科创大厦,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临海科创中心运营方负责人王乙西介绍,目前中心通过了3批路演评审会,已有40多家企业及项目入驻。“我们每年进行考核,目前已清退了10家企业,后续招商活动在实时进行。”


走进复旦大学分类张江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展厅里的一项项科技成果让人目不暇接,这是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与临海市政府“联姻”的结晶。


“科创园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创业生态链条,服务临海产业高质量发展。”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负责人邱风介绍,科创园采用“上海前孵化 临海产业化”双基地模式,已储备项目60余个,在孵项目20余个,其中去年已在临海落地5个。“今年我们已走访旋调研临海企业150余家,举办集中性技术、人才对接活动5场,先后组织15名专家、教授实地对接洽谈。”


临海还联合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在世界级科技园区“墨尔本Bl编码ackburn”内共建“临海墨尔本跨境融合创新中心”,吸收海外人才项目进查询行孵化和转移落地。目前,临海科创园累计申报台州市“500精英计划”项目18个,已引进2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临海创业。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里的创业创新氛围以及具备的市场潜力很吸引我。”入驻临海科创中心不久的浙江成商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志海说。


优化创新生态服务,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一家企业想要持久发展,创新是根本。只有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诚说。


医化产业,是临海一大主导产业。去年,临海医化园区共有入园医化企业62平台家,全年医化行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6.5亿元,R&D支出5.3亿元,R&D占主营业务收入较2018年度增长9%,当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去年2月,省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获批列入省科技厅第二批创建名单。“该综合体建设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的运行模式。”临海市科技局副局长林凤翔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运营,综合体已为园区内医药化工企业提供各类创新耕机服务。去年,综合体累计集聚各类人才100多人,并在一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突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