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 2020)

pixabay.com


人才计划对人才培育的效果显现,往往需要10年、20年的时间。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相继布局了一系列面向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上海市的培育计划,目前已形成结构较为完整、覆盖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各类人才搭建起无缝衔接的人才“天梯”。随着创新沃土越植越厚,越来越多顶尖人才从中走出,金字塔型人才结构、高品质人才生态正在形成。


从“青科”到院士,他们的成长与人才计划一路相伴


在今年上海11位新科院士中,有5人曾获上海市科技精英的2020称号或提名,分别是李劲松、朱合华、吴明红、范先群和贾伟平。如果把“聚光灯”扩展到16届(历时32年)的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全过程,可以发现,从1572020名科技精英和200多名科技精英提名者中,已经走出了81名两院院士。也就是说,历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或提名者中,逾1/5成为了院士。


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十分强调候选人学术理论水平的超前性。药物学家陈凯先、空间电源专家李国欣、计算机化学拓荒者郑崇直、精细化工专家钱旭红等,都是先获“提名奖”再被评上科技精英的。


如果说每两年评选一次、青年每次至多评选20人的科技精英评选是“优中选优”,那么由市科委于1995年设立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则给了更多科研中坚向领军人才成长迈进的机人才会。它把目光投向在某一学科、专业技术领域做出过具有国际水平研究成果,或对相关学科领域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突出贡献者。迄今为止,该计划已经资助了1966位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中走出了57位院士。


定位于“科研第一桶金”的启明星计划,30年来也从一点星光发展到群星闪耀:20人当选两院院士,209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7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成为上海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蓄水池”。


平台舞台不断扩容,从重视学术到产学兼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上海科技人才培养、选拔计划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支持广度不断扩容。参与多年科技精英评选工作的市科协工作人员回忆,最初几届精英们几乎清一色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近年来,人才选育的触角越来越广。从创造了汽车钢板精益成形技术的上海交大教授林忠钦,到拓荒氢能源领域的上海众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拔尖理胡里清,越来越多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专家出现在科技精英的榜单上。


从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需求出发,2005年,市科委同时设立启明星计划(B类)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B类),由此培养和选拔一批引领企业技术创新的“青科”和科研骨干。2012年,为鼓励产学研合作,又增设技术带头人(高校、科研院所)计划项目,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可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申报优秀技术带头人。今年,为支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该计划再次扩容,增设优秀技术带头人(技术转移类)。


截至目前,入选启明星和优青年秀技术带头人计划的企业人才累计分别达816人和650人。


人才阶梯不断前移,为“青科”成长“续航增程”


2014年,上海将优秀科创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从“启明星”的35岁再往前推了3岁,设立面向32岁以下年轻人的“扬帆计划”,鼓励崭露头角的优秀“青科”大拔尖胆探索,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推动新科研领域的诞生。至今,先后有1344位“扬帆计划”获得者(占比60%)后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14位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9年市科委又增设青年学术带头人计划,为42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单独开辟一条“赛道”。去年,李伟联合复旦大学两位青年教授,人才以“能源上海市介孔材料”课题申请了该计划,今年结果公布,他榜上有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