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林俊杰上海一九四三(林俊杰一九四二那首歌)



从2000年出道,周杰伦以第一张个人专辑《Jay》进入华语乐坛,用《龙卷风》、《星晴》等开启了80、90后的共同青春记忆。到今年,周杰伦已经出道20年,他的每一次新作发布,都会引起一波全民“致青春”的热潮。


如果将周杰伦看成是华语流行乐坛的一个产品,那这个产品无疑是特别的。即使产出作品的数量在下降,即使如今有无数歌星和歌曲爆红又黯然失色,他依旧还有自己很大一块的“自留地”。





◆那些天马行空的“Jay之作”


在金字招牌研究室的采访过程中,无论是粉丝还是乐评人邓柯,都用“天马行空”来形容周杰伦的歌曲。这指的是他用编曲和歌词在音乐中构建了一个想象的世界。


要知道在2000年周杰伦发行第一张专辑之前,华语流行乐坛大行其道的还是情歌。而像《威廉古堡》那样,用“伯爵”“古堡”“占卜”构建出欧洲哥特式画面的歌曲,就像是为歌迷和乐坛打开了另一扇门。


“流行音乐的主力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原来70后听的大部分流行歌曲是情歌,但80后从小看漫画、动漫,对更具想象力的题材有共鸣和需求。这从同期爆发的网络玄幻小说、各种传奇类游戏就能看出。”乐评人邓柯说道。


在从那至今的20年里,周杰伦高关注度的基础,也就是他所拥有的一众高质量的作品。



不少人都从周杰伦的歌里感受到强烈的“画面感”——无论是《印第安老斑鸠》《上海一九四三》还是《红尘客栈》,词曲都很容易将人带入美国大峡谷、上海老弄堂、江湖武侠客栈这些背景设定中,去经历一个特定的故事。邓柯认为,这种“画风感”正是使周杰伦区别于其他歌手的地方。


这种“画风感”的实现还依靠了多元的音乐元素。“《忍者》用的是日本的都节调式,还用了日本特色乐器三味线,中间有日语的短念白;《威廉古堡》用的是欧洲的管风琴;《花海》融入了冲绳民歌《岛呗》。”邓柯解释道。在周杰伦之前,华语乐坛的听众在流行音乐层面还很少听到这些融合了全球各地音乐元素的大胆尝试。


某种程度上,周杰伦就像一个音乐领域的实验者,尝试过流行、嘻哈、电音、爵士甚至是乡村音乐,几乎在每张专辑中都有编曲上的创新,而中国风则是周杰伦创作中最亮眼的部分。


中国风系列的成功是基于周杰伦高超的旋律写作和编曲能力。邓柯常常能在周杰伦的歌中感受到曲折精巧的旋律设计、杂糅多种元素的编曲,而陈飞龙则听出了新颖的和弦变化,“他是旋律和节奏的天才。”陈飞龙说道。


“当时整个华人乐坛一直在探索怎么把中国传统元素跟流行音乐结合,屠洪刚、李玉刚、王力宏、林俊杰等都有优秀的中国风作品。但只有周杰伦在这个类型上有持续稳定的产出,十几年来每张专辑里至少有一首中国风作品,而且形式很丰富——有静有动,还有对唱,像《千里之外》。”邓柯说道。


在华语流行乐坛工业化的传统造星模式里,非创作型歌手往往会有专门的词曲团队为其量身定制歌曲,这些歌曲会在一段时间内广为传唱。但在邓柯和陈飞龙看来,专人团队为非创作型歌手提供的作品,首要目的是迎合当下市场需求,它们也因此容易在听众口味发生变化或者听腻了过后便无人问津。


相比而言,周杰伦全权自主创作的做法,则让他的作品有了更多“可持续性”。他自始至终向歌里输出着有一些超前、却不会太超前的创新。这使他很快形成了个人品牌,也一直受到大众的关注。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现在再回过头去听他最初的代表作《爱在西元前》《印第安老斑鸠》,也鲜有人会觉得过时。


不过,尽管周杰伦依旧保持着“高产”,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现在的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迷也在长大,”陈飞龙说,“如果还是推出十年前那样的歌曲,就不符合新的市场,所以像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这批同时期的创作歌手目前都处于这种两难的境地。”




◆粉丝眼中的周杰伦


◇“刚开始觉得很丑,后面越看越喜欢”


读初二时,高扬通过电视台的流行音乐风云榜偶然听到《爸,我回来了》。当时正值她叛逆、不想随大流的年纪,周杰伦“不一样的风格”,在情歌泛滥年代给予她一种新鲜感。“谢霆锋他们的歌,我觉得就那样吧,没有特色”,再后来她翻出周杰伦其他的歌听,觉得“时间越长,即便不是主打歌也会越来越喜欢”。


被歌曲吸引后,高扬才从电视上的MV中看到了周杰伦的长相。基于当时的主流审美,公认只有谢霆锋、陈冠希那样的明星才属于长得帅的类型。对比之下,她对周杰伦的第一印象是“长得很丑,这样的人竟然也能唱歌”。


但这种态度很快随着粉丝滤镜而扭转。“后面越看越喜欢,这样的长相能火,是有才华垫着了”。如今高扬已经29岁,初听周杰伦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但她房间里还贴着一张超大的周杰伦海报。


青春时期的女生难免会因为“看脸”喜欢过帅气男星,高扬也不例外。她喜欢过一两部日剧里帅到让自己“酥起来” 的男主角,但她总结这种喜欢“全部是一时冲动,过后就没了”,对周杰伦的喜欢却是“一种很日常的存在,像家人一样,融化在生活里”。


周杰伦的流行期,刚好也贯穿了85后和90后歌迷的学生时代,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不少歌迷会和高扬一样,在写作业时,复读机里播放的是周杰伦的歌曲,笔记本上抄有他的歌词,在校园宿舍和舍友一首接一首地唱他的歌。


高扬还记得在2003年7月31号她买到《叶惠美》时的喜悦心情。当时专辑下午4点发售,她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冲到步行街的专营店里挨个问询,最后走到一个很远的图书城,才在架子上买到最后一盒卡带。




◇“周杰伦像一座图书馆”


一般男歌手的粉丝都是以女性居多,但在QQ音乐提供的《等你下课》播放量数据统计中,他的男女粉丝的比例为51:49,相当均衡。29岁的高中乐理教师陈飞龙就是在初二时“因为快歌而疯狂迷恋周杰伦”的男粉丝之一。


打开陈飞龙音乐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是 “连词都听不清”的《断了的弦》,却让他意识到“原来音乐不仅可以用来写情歌,还能这样说唱”。


随着乐理知识的积累,陈飞龙看待周杰伦的视角逐渐开阔起来。拿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来举例,他认为周杰伦虽然不是这一概念的原创者,却将它做成了像产品一样的歌曲,并发挥了最大的商业价值,这也激发了之后更多的歌手展开类似的创作。陈飞龙甚至将周杰伦比作苹果,后者并非触屏手机的缔造者,却开启了触屏手机时代。


如今作为乐理老师的陈龙飞在课堂上时常向00后的学生们推荐周杰伦。他会用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歌手做比喻,“薛之谦、汪峰、李荣浩他们就像一本书,歌曲风格虽然会有一些转变,但不是很明显,而周杰伦就像一座图书馆,什么样类型的歌曲都能尝试,并且做得很精。”


◇“爸妈很古板,但也会听周杰伦”


听周杰伦的第一首歌时,95后的孙凤稚才读小学一年级。既听不懂歌词的寓意、也没有经历过情歌时代的她,喜欢上周杰伦仅仅是“觉得他的歌挺有旋律”。她回忆起7岁时,当地电视台有专门的音乐点播频道。印象里,“每次一打开电视绝对是周杰伦,没完没了地放《龙卷风》,慢慢就喜欢上了”。


如果明星想要维持粉丝黏性并获得商业价值,通常做法是精准定位群体,并按照他们的口味喜好来推出作品或者包装自己。但周杰伦似乎没有刻意这样做,各个年纪的听众都能从周杰伦那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年龄跨度甚至能到20岁以上。


在孙凤稚眼里,她70后的父母“比较古板,始终认为周杰伦的歌听不懂”。但她有次却意外发现爸爸的车里下载了《发如雪》,而妈妈爱听《蒲公英的约定》。在这之前,孙凤稚并没有和他们提过周杰伦。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