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邮政银行开户联行号(邮政储蓄银行开户行联行号查询)


2019年,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走向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一年诞生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已走过了71年的发展历程。71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诞生于炮火,成长于和平,发展于改革,和新中国一样,有着太多要说的故事,太多的追忆和往事!


央行的历史,是所有央行人共同创造的!回味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只有深入一线,走近基层央行人,才能深切地感受70年新中国金融的变化,感受央行人70年的奉献与伟大。为此,本刊走访了中国人民银行临汾中心支行行长侯龙。


技术创新,便捷金融服务


记者: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谈及70年来的金融变化,央行在提升金融技术为百姓服务的探索上,一直没有停止。您能否以切身的体会谈一谈,央行人为百姓提供便捷金融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侯龙:众所周知,金融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小到我们每天使用的货币,大到国际之间的贸易,都和金融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在这些资金来来往往的交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资金的支付、结算、清算。对于老百姓生活而言,央行在提升资金清算服务方面的努力,是可以切身体会到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除了发行货币以外,还办理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兼具国家银行和唯一的商业银行的双重属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比较单一,对金融需求也就相对简单,同城之间主要就是存款、取款,经济往来是面对面通过现金进行结算,少量涉及支票。异地之间的金融业务也较为单一,主要就是单位与单位的异地商品交易涉及的汇款业务。


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逐步破冰,四大专业银行及各类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相继成立,同城之间也出现了资金清算业务。但如果一家银行想与所有银行实现通存通兑,就需要在其他所有银行里开设备付金账户。当时的出纳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于各家银行进行资金清算。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央行职责后,为有效解决单位出纳人员往返各银行网点的问题,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设置了票据交换所,作为各银行资金清算的中介,所有银行网点作为交换单位,在人民银行统一进行资金清算,但当时的处理方式仍是手工处理。以当时的临汾票据交换所为例,业务最多的时候,能够达到50多家银行网点同时进行交换,顺利的话,需要两三个小时,有时还会为了一分钱差错,查对一个上午。


1989年之前,异地之间的资金清算都是通过全国手工联行方式进行。这其实跟民国时期的票号转账没有大的区别。


比如,临汾供销社要往西安汇一笔款,就需要临汾的开户银行出具联行信件,然后通过邮局信件或者电报将支付信息传输到西安收款单位的开户行,进行账务处理。由于中间的信息传输工具是邮局或电报,所以资金安全隐患大且在途时间长,处理一笔汇款快则一个星期,慢则3个多月甚至更长。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支付结算业务基本依靠手工处理、资金在途时间长达半个月的落后局面,越来越无法满足经济的需求。1989年12月,央行发布了《关于改革联行清算制度的通知》;1990年,央行建立了清算中心,专为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由此,我国进入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时期。


1991年4月1日,基于金融卫星通讯网的应用系统——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开始试运行。这一系统的开发,将异地支付信息传输方式由邮局、电报转变为卫星信号,大大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但同时,由于电子联行系统与各业务系统无法连接,资金落地后,仍需以同城票据交换的方式进行手工处理,资金清算出现“天上三秒、地下三天”的尴尬局面。


1991年10月,我国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从此,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逐步向CNAPS过渡。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的支付清算步入了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时代,从而推动了与普通老百姓关系密切的各种日常支付发展。


今天,在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支撑下,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层出不穷,老百姓在家即可办理转账、取款,时时刻刻都在享受着支付方式变迁带来的便捷金融体验。


优化金融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


记者:精准脱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以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既能扩大扶贫资金的覆盖面,又能促使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基层央行作为具体的执行者,是如何提升金融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呢?



侯龙:用金融的力量为百姓谋福利的脚步,央行人从未停歇,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是忠实履行人民银行职责的迫切需要。


政府性补助资金是21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而制定的一项惠民政策。对许多困难户、低保户来说,每分每厘的补助金都是“雪中送炭”。


我在人民银行运城市中心支行分管国库工作期间,经调研发现,政府要发放一笔补贴资金,需要经过国库、财政局、农业局等职能单位,各乡镇财政所、村委会(或在金融机构的补贴专户)等5个中间部门,正常情况下需要7-10天才能最终发放到补贴对象手中。


这种资金拨付模式环节多,缺乏有效监督,资金被挪作他用,甚至被截留、贪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老百姓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拿不到补贴资金,极大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发挥国库直接支付服务民生的职能,2009年年初,我们提出了国库利用高效便捷的小额批量支付工具直接将惠农资金发放给老百姓的创新工作做法,并自主研发了“国库直接支付拦截系统”“涉农补助资金便民提醒系统”等配套系统,在全国率先让老百姓的“补助款”搭上了“直通车”。老百姓可以即时足额地获得国家给予的补助款项了,政府得了民心、赢了民意。


现在,这一补助资金拨付模式已经成为全国人民银行系统国库部门的一项日常业务并常态化运行着,直接惠及亿万老百姓,这都是央行人转变金融服务方式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各部门必须落实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临汾市是山西省贫困面积较大、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我们按照“55513”工作思路,即通过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市级金融机构定点包联、金融扶贫主办行统计监测制度、脱贫攻坚金融服务专项评估制度、金融扶贫的简报制度”等5项机制促联动,瞄准“建档立卡、特色农业、易地搬迁、重点项目、就业就学”5个重点领域,对应开展“一户一档、产业强农、幸福新居、项目富民、助力圆梦”5个工程,创新“金融服务站”1个载体强服务,整合“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加强金融与财税政策协调配合、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3项政策送资金等措施,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相互配合、做好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我们通过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持续探索金融扶贫机制创新,逐年研究制定计划,细化落实各项措施,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额取得大幅增长,为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不忘初心,传承央行精神


记者:在基层央行员工中,肯定不缺乏一些感动人的故事,他们用平凡的事迹再现了不平凡的作为和精神,展现央行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能否说两个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故事?



侯龙:第一个与大家分享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央行人王淑英的故事。


王淑英1933年出生,1950年进入临汾人民银行工作,直到1990年离休,为央行事业奉献了40年,现年86岁高龄。她在临汾人民银行工作期间一直从事出纳发行业务。当时的出纳员,既要收款,又要付款,还要管库,可以说一人身兼多个重要岗位,但王淑英对工作细心认真、任劳任怨、一身清廉、尽职尽责。40年,她所经手的金子、银子、票子数量不计其数,直至离休,从未发生库款不清、金银流失等差错。离休时一起工作的老同志送给她“常站河边未湿脚,久入淤泥不染身”的条幅,单位送了“德高望重”的牌匾。“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她常说的一句话。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辖区汾西县信用社发生的挤兑存款事件。


1998年5月的一天,汾西县传出谣言,“如果今天不到信用社取钱,钱就再也取不出来了”。得知消息的储户,纷纷拿着存单到汾西县信用社门前排队取款。而时任人民银行汾西县支行行长的孔洪生,刚刚调任汾西县支行没几天。


感言:细细想来,我进入人民银行工作已经有33年。当时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楼房是租赁的,住房是借用的,冬天取暖用的是铁炉子,烧的是蜂窝煤。工作人员经常从早上工作到晚上,天黑就点着煤油灯加班,但是大家从不叫苦叫累,一心扑到工作上,物质虽然匮乏,但精神富足。


70年来,国家经济金融事业飞速发展,人民银行的办公条件不断改善。一代代央行人初心不改,使命如磐,优秀的央行传统文化在后辈的传承中接续延绵。我相信,未来的金融事业必将在新一代央行人的奉献、担当与奋斗中更加辉煌、灿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