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仲轩故居
“昨晚吹来西北风,惊醒甜梦坐牢中。豺狼当道民遭劫,斗魔战鬼誓不躬。为民为国学英雄,视死如归追天祥。今日无法报母恩,死后作鬼孝爹娘。”
潘仲轩,武胜县真静乡观滩村人,岳(池)武(胜)合(川)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后转送至重庆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27日深夜,国民党发动大屠杀,潘仲轩与狱中众多地下党员英勇就义,时年38岁。1983年10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潘仲轩为革命烈士。
侠情仗义的保长
潘仲轩,1911年生,原名潘宣,因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故又在姓名之间加一“仲”字,后又把“宣”改为“轩”。父亲潘锡五,是一位普通农民,但家中有少量土地,母亲出身贫寒。
潘仲轩生活俭朴,态度和蔼,喜欢与穷人接触。他敢于仗义执言,常常为民众打抱不平,因此在群众中威信很高。1937年,年仅26岁的他便被乡民们推选为真静乡第二保保长(相当于今天的村长)。他人虽年轻,但工作大胆,处事公平,时时处处为穷苦人民着想。
有一年清明节,家住武胜县城的一位姓秦的大地主要带着一大家子人回乡扫墓,便叫佃户潘利文为他办几桌清明会宴席,如果潘利文不愿意,秦家不但要收回租给潘家的地,还要潘家搬出秦家院子。这让潘利文很为难:办吧,没钱;不办吧,又惹不起。正当潘利文一筹莫展之际,潘仲轩派人出面给他壮了胆:“我说的不给办席,也不搬家,看他怎么办!”秦家慑于潘仲轩的威望,扫完墓后就灰溜溜地回城了。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为补充兵源,抓壮丁之风盛行。由于八年抗战,此时农村青壮年所剩极少,一些保长为了完成任务,常常跨界抓丁。一次,第五保保长带了几十名保丁,来到嘉陵江边的观音河坝拉船工当壮丁。当时河边甘蔗成林,抓丁的保丁们就躲在甘蔗地里吃甘蔗,等候拉上水船的船工路过就动手。二保的乡民发现后,赶紧去报告潘仲轩。此时,潘仲轩已不是保长,但仍有极高威望,他说:“你们立即多组织一些人去打,只要不打死就行。一定要把枪缴了,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这次行动由于组织得好,二保的乡民们很快就把五保保丁们的枪缴了,人也被打跑了,五保的保长只好给潘仲轩说好话:“潘保长,我们真不该拉你们的船工当壮丁,保证今后不再干这种事了,请求你把枪还给我们。”潘仲轩趁机教训道:“枪是可以还给你们的,不过话要说清楚。一个人要讲点良心,你我都有父老妻室儿女,国民党打内战急需壮丁,你拉不到就算了嘛,何必干这种丧天害人的事呢?你不要再糊涂了,否则,小心你的脑袋!”五保保长连连点头,灰溜溜地走了。
不是党员的“党员”
人们一直以为,潘仲轩参加了岳武合起义,最后又死于渣滓洞大屠杀中,他肯定是地下党员。其实不然,潘仲轩虽然积极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地下活动和起义,但他却一直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早在抗战期间,他就有了另一政治身份——“民革”会员。
1942年,潘仲轩的保长任期届满,乡民们又要推举他继任保长,但他力辞不就,只应诺作保民代表,希望选出好人作官,以达到社会清明。他四处奔波,联络各方人士,宣传自己的主张。然而,新选出的乡长并无多少建树,且多虚伪,让他逐渐对国民党政治有所失望。不久,潘仲轩经一位好友的介绍,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此,他按照“民革”的要求,积极支持共产党的革命活动。
1947年秋,地下党员刘石泉受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的指示,在合川金子乡和武胜真静乡一带发动和组织群众,为武装起义作准备。潘仲轩认为刘石泉等人才是为穷人办事的真正代表,很快结识了他们,并常常邀请刘石泉等人在茶馆一起喝茶,评论时局,探讨国家命运。在刘石泉的引导下,潘仲轩报名参加了农会,并积极发展农会会员。他动员群众说:“一根竹片易折断,捆成把把扳不弯,打倒老蒋分田地,我们必须抱成团。”由于潘仲轩深得群众的尊敬和信任,在他的影响下,真静农会会员日渐增多,连他所在二保的几个甲长也加入了农会,并且凡由他出面召集开会,人们总是来得早、来得多。在潘仲轩的带领下,抗丁、抗粮、抗税等农民斗争在真静蓬勃开展起来。
1948年秋,潘仲轩按照中共地下组织的部署,积极为武装起义作准备。起义前夕,他召集全保的甲长宣布:“这次起义,大家要精诚团结,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积极支持,听从指挥。”并鼓励大家,“不要怕,我就不怕,他们要关就喊他们来关我好了。”
8月25日,真静起义爆发这天,潘仲轩四处联络人员,组织农会骨干送枪送弹,还通知邻近乡公所的油坊店铺不要开门,以免影响攻打乡公所。在群众的支持下,起义队伍一举攻占了真静场,在街上宣传党的政策,贴标语,散传单,开仓放粮。
尔后,起义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合川金子乡进发,先后与武胜石盘乡王屏藩领导的三支队、蒋可然领导的第八支队会师,又在王璞等同志的指挥下,先后打下了石盘、鄢家等乡公所,打死南充警察局长,辗转合川、武胜、岳池、南充等县,成为华蓥山武装起义的一支主要部队。
狱中效仿文天祥
岳武合起义最终在国民党政府强大武力镇压下遭到失败,武胜县参议长黎在文、真静乡乡长康宁以“清剿共党”为名,“检举”潘仲轩。
9月15日,潘仲轩被捕,关进武胜县监狱。黎在文和康宁按捺不住复仇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联名上书,要求立即就地枪决潘仲轩。而真静乡二保的群众却联名签字上书县长张洪炳,强烈要求释放潘仲轩。
不久,县长张洪炳亲自主审潘仲轩。法庭上,潘仲轩怒火万丈,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黎在文、康宁与张洪炳勾结起来整人的阴谋,坐在审判台上的张洪炳脸红一阵白一阵。为摆脱窘境,张洪炳不得不装着笑脸来给潘仲轩松绑,以期达到劝降招供的目的。不料,等张洪炳刚转身,潘仲轩立即扑上去把张洪炳推倒在地,撕扭着不放,义正词严地痛斥张洪炳。
这时,其余人员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弄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张洪炳吓得瞠目结舌,许久才结结巴巴地叫出声来。旁边的警察这才如梦初醒,蜂拥而上,把潘仲轩的双手掰开,拖到行刑室,严刑拷打。但潘仲轩却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初夜,潘仲轩由于受刑过重,昏迷不醒,直到凌晨才苏醒过来,他忍着剧痛,写下了本文开头的这首诗——在他心中,誓死不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他的榜样。
潘仲轩在武胜监狱关押的4个多月中,虽然多次受到严刑审讯,每次被拷打得血肉模糊,但他苏醒过来后总是大骂不停,让敌人无计可施,最终只得将潘仲轩押往重庆渣滓洞。在蒋可然等同志的领导下,潘仲轩多次与特务展开狱中斗争,直到牺牲。
【链接】
渣滓洞革命烈士王锡敏
王锡敏,1926年生,武胜县真静乡大桥村人。1936年秋,陈伯纯、刘石泉邀约王锡敏、张伦等10多人,以结拜兄弟为名,在金子乡毗庐寺歃血为盟,成立邻谊社(实为秘密农会),由王锡敏负责联络工作。此后,王锡敏即在真静乡大力发动农民加入农会。
在王锡敏等人的努力下,1947年,真静乡农会秘密成立,会员达200多人,并建立了10多个农会小组,王锡敏担任农会文书兼小组长,带领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抗税的斗争。不久,王锡敏考入合川县高级中学,但仍利用节假日回家时间秘密参加农会活动。
1948年春节,王锡敏回家结婚,眼见农民运动如火如荼,他不恋新婚之乐,整日为农会奔忙,有时还到秘密军事训练地接受训练。这时,陈伯纯等领导人被敌怀疑,撤离合川金子乡,王锡敏也被迫回校暂避。
同年8月,中共地下组织积极筹划在金子、真静发动武装起义,王锡敏毅然回乡参加斗争。25日,金子、真静起义爆发,王锡敏兴奋地在街头做宣传,书写张贴标语,随后又同部队前进,参加了大龙山战斗、三元寨战斗等。
起义失败后,王锡敏奉命回乡隐蔽。不久,敌人大肆搜捕中共党员和参加起义的农会会员,王锡敏不幸被捕。敌人见其文弱,便妄图从他身上打开缺口,对之施以酷刑,但一无所获,敌人只得将其转押到重庆渣滓洞监狱。
1949年11月27日,王锡敏在渣滓洞大屠杀中惨遭敌人杀害,年仅23岁。
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锡敏为革命烈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