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网友反应问题,银行拒绝了其贷款,原因竟然是征信报告查询的次数过多引起的。
自从在网上可以自行查询信用信息后,很多人都定期回去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难道这样做反而会影响自己申请银行贷款?
查询次数过多
正常情况下,居民个人可以随时登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到自己的征信信息,征信信息中包含了信贷记录、公共记录、查询记录等信息。
需要明确的是,对个人征信信息查询次数确实不宜过多,但也并非是所有的查询记录都会影响贷款。
目前,居民个人查询征信报告的记录,对申请贷款尚且不会产生影响,真正影响个人贷款的是过多的“硬查询”记录。
据了解,凡是涉及贷款业务,例如申请房贷、车贷、申办信用卡、申请商业贷款等,银行及机关机构都会在得到个人授权的情况下,对其客户的个人信用进行查询,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查询记录,被称为“硬查询”。
具体来讲,居民在申请信用卡、房贷、车贷时,银行需要查询个人征信记录,如果居民自身信用以及资金状况良好,大部分申请都会通过审批,那么这些查询记录并不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反之,如果居民的信用以及资金状况较差,那么银行为了慎重考虑对其的融资申请,就会频繁查询居民的个人征信报告,这些查询记录,就将会对其信用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确实这些需要查询个人征信记录情况外,如果发现征信报告被越权查询 时,居民可以向查询局质询,也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反映。
当然,查询记录并非硬指标,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查询记录多少才算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银行对于查询征信的频次要求并不一致。
查个人征信小心陷阱
个人信用被称为居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别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需要提醒的是,央行目前并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提供个人征信的查询服务。
在央行征信中心网址就挂有提醒:“征信中心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敬请广大用户注意。”
根据央行征信中心数据,目前,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知识接入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房贷机构‘
也就是说,网上流传的所谓可以“直链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24小时快速查询”或者号称“无需银行排队,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个人征信记录”的APP,实际上非官方授权认可。
央行调查发现,这种APP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填写真实姓名等信息,部分APP还要求用户输入身份征、银行卡号,开户行等个人信息。对于使用这种APP查询个人征信信息的用户来说,很可能不仅无法获取正确查询结果,还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实际上,目前想要查询个人征信情况,有两种方式;
第二种是进行互联网查询,通过官方征信中心提交查询申请,并在第二天可以获得信用报告。个人有权每年有两次免费查询本人征信报告机会,其余查询每次将收费10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