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年终奖72000扣多少税(年终奖被扣了七千的税)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的计多少税方法有了两种选择。纳税人关心的问题无外乎两个:


一是,年终奖和奖外综合所得既定的情况下,是单独计税更优,还是合并计税更优;


二是,员工年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日常发放工资和年终奖如何搭配才能更省税。


01、年终奖如何计税能交的最少?


第一个问题属于事后管理范畴,先写出结论:在奖外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多少为正数的情况下,年终奖单独计税交税可以实现交税更少,这验证了财税〔2018〕164号关于年终奖过渡期政策的意义和必要性。具体规律如下:


规律1:当综合所得为负数时,全年一次性奖金与综合所得合并计算,一定是最优。


例1 琼先生2019年每月工资收入8000元,个人承担的三险一金2000元,专项附加扣除3000元,无其他综合所得和扣除项目。2019年3月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48000元。


(1)分别计算


不考虑年终奖,琼先生2019年综合所得应纳税额为零。


年终奖按照财税〔2018〕164号单独计算,应纳税额为4800010%-210=4590元。


合计纳税为0 4590=4590元。


(2)合并计算


琼先生2019年综合所得为:800012-200012-300012-60000 48000=24000元。


应纳税额为240003%=720元,合并计算最优,少交税4590-720=3870元。




规律2:当综合所得大于等于零,且综合所得与全年一次性奖金之和小于等于36000元时,年终奖单独算和并入综合所得算没有区别,无论二者怎么组合,总的应纳税额都不变。


例2 钟先生2019年综合所得为5000元,2019年3月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30000元。


(1)分别计算


不考虑年终奖,钟先生2019年综合所得应纳税额为50003%=150元。


年终奖按照财税〔2018〕164号单独计算,应纳税额为300003%=900元。


合计纳税150 900=1050元。


(2)合并计算


钟先生2019年综合所得为:5000 30000=35000年终奖元。


应纳税额为:350003%=1050元,与单独计算相同。











规律3:当综合所得大于等于零,且综合所得与全年一次性奖金之和大税于36000元时,年终奖单独算和并入综合所得算差别较大,有时候单独算比合并算更优,有时候合并算比单独算更优,但是最优点一定是年终奖单独计算,且年终奖的最优金额顺次出现于36000元、144000元、300000元、420000元和6600的00元等五个临界点。


例3 付先生2019年综合所得为200000元,2019年3月发放年终奖300000元。


(1)分别计算


不考虑年终奖,付先生2019年综合所得应纳税额为20000020%-16920=23080元。


年终奖按照财税〔2018〕164号单独计算,应纳税额为30000020%-1410=58590元。


合计纳税为:23080 58590=81670元。


(2)合并计算


钟先生2019年综合所得为:200000 300000=500000元。


应纳税额为:50000030%-52920=97080元,与单独计算存在差异,单独计算更优,少交税97080-81670=15410元。


例4 72000接例3,假定付先生2019被扣年综合所得为80000元,年终奖调整为420000元,则合并计算交税仍为97080元,年终奖单的独计税则发生变化:


不考虑年终奖,付先生2019年综合所得应纳税额为8000010%-2520=5480元。


年终奖按照财税〔2018〕164号单独计算,应纳税额为42000025%-2660=102340元。


合计纳税为:5480 102340=107820元,合并计算更优,少交税107820-9708七千0=10740元。


实际上可以测算出,在付先生综合所得和年终奖为500000元的情形下,最优点是年终奖144000元,综合所得为356000元,且年终奖单独计算,此时只需交税71270元。


02、日常发放工资和年终奖如何搭配才能更省税?


现在解决下第二个问题,即,从事前规划的角度,寻找纳税人年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交税最少的薪资结构。


具体说明过程如下:


1、术语界定


(1)奖外综合所得:不考虑年终奖的情况下,居民个人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用A来表示,A=综合所得年收入额-60000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


本文以下讨论,均以A大于零为前提。


(了2)年终奖:即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72000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发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用B来表示。


2、当(A B)∈(0,203100](即大于扣零小于等于203100元,下同)时,B=36000元属于最优薪资结构之一。


(1)当(A B)∈(0,72000)时,最优点有多个,存在于A和B适用税率均为3%时,B=36000元属于其中之一。


(2)当(A B)∈[72000,203100)时,最优点只有一个,即,B=36000元。


(3)当(A B)=203100元时,最优点有多个,包括B=36000元和144000元,此时单独计税比合并计税的节税额达到最高值,为6120元。


除B=36000元外,其他最优点七千均存在于A和B适用10%税率时。


注:203100元为第一个拐点,(A B)只要不超过203100元,在此区间内,B=36000元均可保证最优,超过这个区间,B=36000元不再为最优点。


3、当(A B)∈(203100,672000]时,B=144000元属于最优薪资结构之一。


(1)当(A B)∈(203100,288000]时,最优点有多个,存在于A和B税率均为10%时,B=144000元属于其中之一。


(2)当(A B)∈(288000,672000)时,最优点只有一个,即,B=144000元。


(3)当(A B)=672000元时,薪资结构最优点有两个,分别是B=144000元和300000元,此时单独计税比合并计税的节税额达到最高值,为29610元。


注:672000元为第二个拐点,(A B)只要不超过6扣72000元,在此区间内,B=144000税元均可保证最优,超过这个区间,B=144000元不再为最优点。


4、当(A B)∈(672000,1277500)时,薪资结构最优点仅存在一个,即B=300000元。


5、当(A B)=1277500元时,薪资结构最优点有两个,分别是B=300000元和420000元,此时单独计税比合并计税的节税额达到最高值,为76410元。


注:1277500元为第三个拐点,(A B)只要不超过1277500元,在此区间内,B=300000元均可保证最优,超过这个区间,B=300000元不再为最优点。


6、当(A B)∈(1277500,1452500)时,薪资结构最优点仅存在一个,即B=420000元。


7、当(A B)=1452500元时,薪资结构最年终奖优点有两个,分别是B=420000元和660000元,此时单独计税比合并计税的节税额达到最高值,为86600元。


注:1452500元为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拐点,(A B)只要不超过1452500元,在此区间内,B=420000元均可保证最优,超过这个区间,B=420000元不再为最优点。


8、当(A B)∈(1452500, ∞)时,薪资结构最优点仅存在一个,即B=660000元。


当年终奖和奖外综合所得合计金额超过145.25万元时,年终一次性奖金66万元是唯一最优点,超过66万元和少于66万元,都要多缴税。





以上所述可图示为:



32019年个人所得税税率、预扣率表格大全(建议收藏)


1、《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两个税率表


适用于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汇算清缴



适用于纳税人取得经营所得预缴和汇算清缴



2、《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


(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住房租赁市场税收政策的被扣通知》(财税〔2000〕125号)第三条:


对个人出租房屋取得的所得暂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4、《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了点的通知》(财税〔2018〕22号)《第一条第(二)款第3项:


对个人达到规定条件时领取的商业养老金收入,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税,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计入“其他所得”项目。


5、《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1号)规定的三个预扣率表:


适用于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扣缴义务人预扣预缴



适用于居民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扣缴义务人预扣预缴



适用于非居民个人取得四项劳动性所得,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



6、《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64号)规定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



适用于居民个人2019年后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中央企业负责人取得年度绩效薪金延期兑现收入和任期奖励、个人按年领取或除特殊原因外一次性领取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单位低价向职工售房职工少支出的差价等情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