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精神病人可以银行开户吗(精神病人可以办银行卡吗)


(兰德尔 · 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著名社会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主要的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社会冲突等。


主要成就


著作包括《冲突社会学》(1975)、


《社会学三大传统》(1985)、


《互动仪式链》(1986)、


《哲学社会学》(1988)等。


与迈克尔 · 马科夫斯基合著《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


摘自百度百科)有网络介绍,他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


兰德尔·科林斯认为,《新教伦理》之所以能够普及,一是因为它是韦伯的文字最出类拔萃,而内容最平易近人的作品。二是这本书有不同层次的重要性,对初学者和对理论和超理论问题的行家里手都非常有用。


兰德尔·科林斯认为,韦伯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一个喜欢争论的理论家,一个功能主义者,一个对文化进行阐释,但也是一个对合理性进行分析的人。


兰德尔·科林斯认为,《新教伦理》成功有一个根本性的标志:从没读过它的人也知道它。


本书标题表明韦伯想要说明的意思:新教徒有一种“伦理”,资本主义则有一种“精神”,而资本主义的精神乃是产生于新教徒的伦理。


兰德尔·科林斯指出:书名集中体现了那场有助于使该论点闻名遐迩的思想斗争:


韦伯把马克思彻底颠倒了过来,使唯物主义矗立在了观念与文化——“伦理”和“精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客观物质世界是基础,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同时通过意识引导行动,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因的。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对否。)


兰德尔·科林斯认为,一部伟大经典的外部层次得自内部层次,韦伯正是在他对现代人生活于其中的“铁笼”所做的令人难忘的思考中,总结出了本书的观点。他以机敏的方式对史学专家们表示敬意,同时又作为一个局外人跨越了他们的畛域(界限,范围),坚持自己有权作出总体论述。


兰德尔·科林斯认为,本书可以看成是学术畅销书的写作指南。


一、新教伦理的论题。

(一)新教、天主教与资本主义。


  1. 韦伯指出,在新时代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更有可能成为商人和熟练工人。
  2. 美国的新教徒一直到1960年仍在支配着商业和熟练工人阶级从事的各个行业,但是此后天主教徒在高级职业中就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的新教徒。
  3. 兰德尔·科林斯认为,由于传统的天主教徒不断皈依新教教派,最近几十年间,新教也在拉丁美洲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个运动恰好以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扩张相重合,而且正是那些皈依了新教的人们领导了发展小商业的趋势。这看上去像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又在另一个地域中大功告成。(注:我在前一篇读书笔记中做了评论,新教伦理可能只适合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新教伦理自然会被其他的意识形态所替代。反过来说,在天主教徒不断皈依新教教派,天主教徒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美国的天主教徒在高级职业中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的新教徒,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代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高级职业中,天主教的意识形态战胜了新教伦理的意识形态?)
  4. 韦伯认为,新教并不是走向世俗化的一步,新教并没有引发向世俗享乐的转变,文艺复兴时期的天主教社会,早已大大超前做到这一步。宗教改革的重要性就在于新教推动了宗教虔诚与商业的结合。

(二)传统资本主义与理性(现代)资本主义


  1. 韦伯作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分。资本主义并不是由宗教改革发明的,它曾存在于中世纪和古代历史上的许多社会之中。他们缺少的是一种使他们与现代资本主义有别的,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组织。韦伯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资本主义,一种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另一种则是现代的,或者理性的资本主义(注:这里明显就是不对了,商人,奴隶市场,商业企业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只要出现了分工,那么就会产生交换,有交换就有商业,交换与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化与社会化大生产模式深度结合才是它的本质特征。)
  2. 传统的资本家关心赢利,但是丝毫没有把这一点视为一种社会“伦理”,不会变得为了赚钱而不停的奋斗。舒适的贵族生活方式才是他们的目标,经商就是为了尽可能容易地得到这种生活方式。(注:如果韦伯把商业等同于资本主义,那么他这个基础就是错误的,顶多可以理解为商业资本,产业资本作为最主要的资本主义构成要素,被他摒弃在外了)
  3. 韦伯把由此而诞生的一种商业模式叫做“政治取向的冒险家资本主义”或者“掠夺式资本主义”的版本,一种兼有军事和政治远征性质,以期获得商业利润的投资形式。
  4. 韦伯认为,理性的资本主义并不是以奢侈品贸易,而是以大规模生产日常生活必需品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的驱动力是合理价格大批量的稳定销售,推动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并不是产业革命,和新技术发明,而是到处都另有通途:随着大规模日用品市场的出现,而使用大规模生产技术。(注:感觉韦伯这个划分不太科学,他重新定义了公认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事实上,韦伯认为的理性的资本主义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惯常使用的资本主义的概念。我们认为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韦伯把它划分到了历史上的商业经济当中,共同形成了传统资本主义的概念。而这个传统的资本主义概念,事实上就是商业的概念,贯穿到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部历程当中)
  5. 韦伯认为现代机器乃是先期的资本主义精神革命的成果。(注:这真的有点看不明白了,我真想问一下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等等,他们在发明蒸汽机和飞机的时候,新教伦理起什么作用了?当然,也许这背后有瓦特和莱特兄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一些潜在影响
  6. 韦伯引用本杰明·弗兰克林的说法,以阐述和证明理性资本主义中新教伦理的观念:浪费金钱和挥霍时间是一种罪孽。
  7. 理性资本主义的宗教动力是在若干阶段中形成的。一是17世纪20年代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中得到传播的教义,由约翰·加尔文,在16世纪40年代阐明的极端版本,是所谓激进的新教主义的一个分支。二是比较温和的形式,由马丁·路德在15 17年发动的,反对罗马天主教廷的新教起义中创立。韦伯的著作,先是路德的天职观,继而是加尔文主义,最后韦伯梳理出一些松散的终端,论述了某些其他激进的新教教派,他称之为“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比如虔信派、贵格会、徇道宗、和浸礼宗。

(三)理性资本主义中新教伦理的主要内容,结构。


  1. 路德的决定性贡献是阐明了这样一个观念:劳动即是“天职”。路德认为任何一种劳动,即凡界的任何活动,都是得到宗教认可的活动,一个人乃是“奉召”从事劳动的,或者作为工人,或者作为农民。韦伯认为这是宗教动力转向日常劳动的关键一步,它最终将产生一种新型的资本主义精神。
  2. 禁欲主义新教徒,转而又分为两大支脉。一是加尔文教徒,他们教义的核心点是得救预定论。二是激进的各教派,他们彻底否定日常的尘世生活,试图像早期的基督教使徒共同体那样生活。韦伯主要关注加尔文教徒,因为他们领导了17世纪40年代 英格兰的清教革命,而且他们其中的一个旁系,到新英格兰拓居,并给美国的资本主义带去了加文主义精神。

(三)理性资本主义中新教伦理的主要内容,加尔文主义的得救预定论。


  1. 加尔文主义的得救预定论教义认为,上帝已经选定了,谁将得救升入天国,谁将受罚堕入地狱。(注:这么说就是没得选了,否定了自身努力对命运的改变,这和中国哲学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命运的观点大相径庭。而且显然不科学,如果某个人知道他自己注定会堕入地狱,那他还努力什么?而且不是会变本加厉的做恶吗?这和宗教对人精神的救赎不是大相径庭吗?宗教存在的意义何在?或者说是我的理解不到位。
  2. 韦伯认为,这种信念必定会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焦虑感,信徒们想知道他们自己究竟属于得救者还是受罚者。
  3. 该教义认为,我们人人都是罪人,同样应当被罚入地狱,我们的罪孽如此深重,无论我们如何作为都不值得被拯救。唯有上帝,以他自己的意志选出了那少数人,因特选而得救。
  4. 因此,践行善举,“祈祷、礼拜、忏悔、施舍”对于一个人的得救没有任何价值。(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上帝是如何特选哪些人得救呢?什么方式?什么标准?)有一条心理安慰:每天都要在每个方面,每一时刻过着虔诚的生活。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把个人的劳动变成了一项天职,遏制一切轻浮享乐的冲动,最终就会体验到一种安全感,这实际上就成了被特选的一员。(注:宗教的观点,咱不评论。这里也回应了我前面所提出来的疑惑,自我救赎的路径就是虔诚的生活。)
  5. 作为对得救预定论教义的反应,便形成了清教徒的生活方式。
  6. 得救预定论教义是一整套观念,韦伯为观念如何能够影响社会历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例证。韦伯讨论的时代仍然是一个传道士盛行的年代,宗教并非仅仅由观念构成,它还是社会实践,比如参加教堂的宗教仪式。
  7. 宗教改革时期,神学信仰在普通人当中也引起了广泛争论。韦伯指出,观念在这个历史时代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他们与行动密切相关,但他回避了究竟是观点还是行动,首先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这一问题。
  8. 天主教强调的是通过善举而得救,这意味着一个好基督徒为了得救,什么都可以做,包括祈祷,忏悔,做礼拜,为穷人和病人行善,朝觐圣地,膜拜圣物等等。
  9. 韦伯认为善举的教义和实践就意味着一个好天主教徒有一种精神银行的账户:人会习惯于罪孽,但是忏悔和善举可以抵消这些罪孽。(注:这里就必须要说明一下和中国哲学的区别,中国的佛学、儒学、道学也讲忏悔,但是忏和悔是分两部分的,“忏”代表的是对以前犯下的罪孽,认识到错误,产生了后悔,希望改正;“悔”是彻底改正以前犯下的罪孽,永不再犯;所以中国的哲学就不存在这种精神银行的说法。既然说到了这里就再说清楚一点,前文提到的“安全感”,其实在中国哲学当中有很多更确定的说法,其中一个中国哲学共通的大概能对应上这种安全感的概念,应该是“定”,但是我个人以为“定境”比所谓的“安全感”要更高级一些,更准确一些,而“定”在中国哲学中只是一种过程和方法,并不是终极目的。这里也体现出来了东方和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西方的宗教强调的是被动的被救赎,东方的哲学强调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救赎。感觉很多东西可以说,一个是因为宗教的东西比较敏感,不敢多说,而且要说起来也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说得明白的,就只能先点到为止了。)
  10. 中世纪的天主教,还有汲取宗教动力的第二个途径。基督徒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修道士和修女这样的宗教精英,另一类是相对而言的普通平信徒。修道士和修女要接受全面的压力,去过一种虔诚的生活,要脱离尘世,进入隐修生活,以不断的祈祷,以肉体的苦心和精神的苦修,实践强有力的禁欲主义。僧侣的宗教力量完全不是发挥在对尘世的改造上。
  11. 马丁·路德把这种僧侣的修行方式带入到普通平信徒的日常生活中,宗教动力便从精英那里传播,到了所有信徒当中。这就是第2个途径,就是普通信徒用僧侣的纪律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
  12. 韦伯概括出了几个环节之间的因果链条:第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控制者宗教力量,但仅仅用于修道士和修女。第二,路德的宗教改革废除了修道院,把寻常的职业变成了宗教“天职”。第三,激进的加尔文主义找到了得救预定论,这样一种强制力,赋予了日常生活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持久动力。带来的经济后果是,诚实经商,而不是贪求最大利润;可靠稳定的生产销售,进而转变为一种大规模的生产体系;持续的积累和投资,以促进商业的发展。第四,新教徒资本家开始了发家致富。(注:我的理解,就是把对僧侣们的纪律要求,也就是戒律要求,扩展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去,而这些要求恰恰符合了资本主义初期发展时的客观条件。)然后宗教教义开始淡出,本杰明·弗兰克林,把这些精神用世俗箴言的形式,表现在世俗化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之中。(注:突然想到,文艺复兴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资本推动的文化层面的变革,时间是14世纪到16世纪,而文中提到的宗教革命就是文艺复兴运动当中的一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并非新教伦理促进了理性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而恰恰正是理性资本主义诞生以后,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选择了新教伦理,作为它发展的一种思想基础。当理性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以后,就抛弃了新教伦理的躯壳,只保留了它的内容。同样的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当中,不断的选择了新的文化思想,作为他的意识形态内容,这个选择的过程同样是不断抛弃的过程,这一切过程当中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的标准,都是有利于它本阶段发展的意识形态。)第五,宗教信仰的回声都已变得多余。到1900年左右,“清教徒是为了履行天职而劳动,我们的劳动却是迫不得已”。资本主义的势头都会裹挟着我们与他同行,为了免于堕入阶级结构的最底层,我们就必须勉力求成。(注:这不就是鲜明的客观物质环境决定了意识形态吗?)

自从禁欲主义开始重塑尘世,并在尘世贯彻他的理想起,物质财富对人类的生存就开始获得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控制力量,这力量不断增长,最终变得不可动摇。


胜利的资本主义不再需要一种宗教动力了,韦伯甚至评论说:


在他获得最高度发展的地方——美国,对财富的追求已被除去了,原有的宗教和伦理含义,变得越来越与纯世俗的感情息息相关,这实际上往往就给了他一种体育运动的性质。


兰德尔·科林斯认为,即使是在美国,也仍在周期性的再现宗教复兴,包括20世纪70~90年代的最近一次复兴,这与资本主义的又一次高涨恰好重合。


但是我们从新教伦理的被抛弃,与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上,是不是能推导出结论: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由于资本家失去了新教信仰的约束,极致性的聚敛财富,毫不掩饰的展示资本的贪婪,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内生性的矛盾冲突的爆发,结局就是经济危机。


一点体会不知道对不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