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1989年5月20日,作为国务院最早批准设立的四个台商投资区之一的杏林台商投资区,正式获批成立。
从项目落地前的积极接洽,配合考察,到项目落地后的现场办公,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问题;从建立“卓越创新中心”,进一步服务台商台企,到编制减半《惠企政策e码通》,设立惠企窗口,大幅压缩惠企事项办理时限;从“两免三减三半”到利润再投资退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再到2019年深化增值税改革落地后的税收减免大礼包……30年来,投资区人坚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持续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让台商扎根投资的决心越发坚定。30年间,投资区人不断捧出一项项优惠政策,积极帮助企业降低成高新技术本,提高竞争力,让台企发展壮大的信心越来越足。
从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两岸新家园,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投资区设立前,全区只有3个较大的中型工厂集美区,工业总产值仅2亿元左右。到2018年,集美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达686 亿元,财政总收入123亿元,台资企业7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家,创造工业产值近330亿元;吸引入驻台湾青年创业团队256支,台湾创业青年631人。
为了更加生动而立体地展现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华美蝶变的历史印记,在近一个月时间里,投资区开展了以“奋进30年我的投资区记忆”为主题的照片及故事征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共收到各类照片近千幅,其中,既有投资区铿锵前行的精彩瞬间,也不乏台企发展壮大的动人故事。
接下来一周时间里,本报将连续推出《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成立30周年之照片背后的故事两免》系列报道,与各位读者共同感受杏林(集美)投资区30年来改革发展的巨大变化。
王进法/摄
◆正新的员工们正在为正新轮胎做着出厂质检。从像这样的重卡车胎到农工业用车胎,从轿车车胎到摩托车胎,再到自行车胎……几乎你能想到的绝大部分轮胎,正新都可以生产。作为全球轮胎行业的领跑者之一,正新绝对是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的“重点台企”
1989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杏林台商投资区正式成立。同年,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简称“正新”)在投资区设厂。
30年间,正新从当初总投资仅2000万美元的一家公司,发展成了今天全球知名的“轮胎霸主”:横跨五大洲,拥有5个研发中心、17座生产基地,总员工人数超过30000人,销售网络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能迅速成长壮大,从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一步步走向世界,正如正新厦门集团副总经理黄介相和行政中心副总经理陈莹光所说的:“企业离不开投资区、各级部门为我们量身定制的良好外部环境。”
海峡导报记者 李立宇
优势突出 吸高新技术引正新来厦设厂
1967年,正新橡胶工业股份公司在台湾创立,之后发展成为台湾规模最大的橡胶轮胎制造厂商。到上世纪90年代初,大批订单涌入,台湾正新集团产能严重不足。考虑到台湾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正新就有了扩大发展的想法。
据正新厦门集团副总经理黄介相介绍,恰逢大陆开始改革开放,这是一个机会,在老董事长罗结先生的规划下,正新一行人来大陆考察了多个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厦门有着突出的优势:语言、气候、人文风企业俗与台湾最相通;距离台湾相对较近,人员、物资往来便捷,利于资源互相支持;陆海空交通潜力巨大,物流、外销等优势明显……
正因为如此,正新最终选定杏林台商投资区。1989年5月26日,正新在大陆第一家企业“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而此时投资区获批成立才仅仅6天。黄介相笑着说:“我们就算不是杏林台商投资区设立后注册的第一家台资企业,也肯定是最早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正新当时顶着“来大陆投资的第一家台湾上市公司”的头衔来厦设厂,核准严格,着实不容易。但黄介相肯定地说:“这无疑是正新走向开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办事高效28天平整俩山头
正新刚来杏林的时候,公司附近都是小山丘和农田,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办公的地方甚至都是两免和农民合租的瓦房。
“尽管条件艰苦,但当时政府高效的办事效率,让我们信心十足!”黄介相说,那时区领导答应要在4个月内把土地平整完毕,交付给正新使用。听说工作人员拿到批文后,为了加快进度,是一边开大会向群众解释,一边发放土地补偿金。后来只用了28天,就三平整了2个山头,总计56万平方米。
就这样,3个多月后,厂区用地如期交付正新。黄介相不禁感叹:“像这样一个项目,在台湾用机械作业,要花一年时间,厦门竟真的在4个月内完成了。从那时起,我们要在这里扎根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
态度诚恳 部门带队帮忙招工
“正新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我们真的要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正新厦门集团行政中心副总经理陈莹光说,不仅是办事效率高,政府部门诚恳的服务态度同样让人感动。
政府工作人员会到正新厂区来现场办公,简化审批流程,以保证特事特批,为企业解决问题。当时,像汽车这样的交通工具还比较少,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上门,还是自己骑着自行车。
那时,正新需要更多的工人,区劳动局方面会第一时间了解需求,不仅是需要工人的数量,甚至细到需要男女工人的比例,然后亲自带队,从周边城市到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帮忙招工,并尽快将工人带给正新。
陈莹光感动地说:减半“政府帮了我们很多忙,而我们有什么困难,第一时间也会想着去找政府。在30年的投资过程中,我们与政府结下了深情厚谊。”
发展迅速 年年都是纳税大户
从公司成立,持续经营发展,正新如今已成为全球轮胎前十强企业,其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市场中的占有额排名前列,成为国内外橡胶行业名列前茅的国际知名企业与品牌典范。正新还先后成立了厦门正新海燕轮胎、厦门正新实业等9家子公司,拥有约1.3万名员工,年营业额高达20.5亿美元。
黄介相说:“正是在这样良好的互动中,正新迅速成长壮大,我们的投资信心也越来越足。正新继续看好这块投资乐土,会不断调整方向,寻求商机,永续经营。”
集美区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