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环评公司属于什么行业类别(环评分为哪三种)

我国环评行业从业者的构成情况是怎样的呢?


本文对各类环评行业从业者在利益链条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分化方向及利益诉求实现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其角度对环评工作的态度作出了一个大概的分析。



一、经营者。


经营者是环评机构的经营决策者,也是环评行业中承受压力最大的阶层,其工作涉及市场商务、企业管理和应对监管。


生存和发展是其要务,实现途径和最终目的都是获取利润,他们是一部部全力寻求利润的机器,通过判断出的利益和风险变化做出经营决策。

行业

严格遵循资质管理制度的合规经营者要背负上人工成本,其盈利途环评径仅为环评技术服务的酬金,而违规经营者通过挂证骗取资质,加之资质挂靠变现额外获利,违规经营者的竞争优势导致市场资源向其倾斜,合规者也不得不沦为违规者以求得生存。


适者生存是环评市场在资质管理下的竞争法则。故,除少数脱胎于体制,无生存之忧,且机构收入与经营者无关的环评机构外,环评市场上几乎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合规经营者,环评市场适应者的存在本身就是违规的标识。


二、环评工程师和总工。


此群体是环评行业的技术中坚力量,其熟练掌握环评技术,能够独立承担或协作完成环评工作,也承受着来自经营者、建设单位和技术审查机构的多重压力。


作为对项目承担着法定责任的项目负责人,环评工程师们既要按导则规范倒推出预设结论,又要以严谨恰当的遣词造句规避掉潜在的个人风险,字斟句酌之难,如在平衡木上舞蹈,善于此道且精于此道者可担当总工职位。


对风险的担忧让环评工程师中的大多数坚守着专业精神,对挂名编制的敏感项目必细致审阅方得心安,此群体的个人责任成了制衡经营类别者挂靠资质所带来风险的主要因素。


因对项目审查审批的深度介公司入,他们熟知在不踩底线的前提下,人情世故是推进工作的润滑剂,大多也经历过各种明规则潜规则,能感受到主管官僚对环评市场的掌控力。


此群体眼中的经营者们一面勾兑着人情利益关系,一面做着批发其署名权的勾当,其辛苦编制出数万字的技术报告,所获不如经营者们倒卖报告内封前的那张盖章的纸。


按照资质监管要求,即便同样的内容,如没有什么那张纸的背书,其编制的环评文本就是违规证据。


近年越发严格的技术复核让此群体坚信环评行业的方向终究是以“技术为本”,但评审会上为了顾全场面的和谐和“圈子”的融洽,面对不切实际的审查意见,其也无法据理力争,只得唯唯诺诺承受屈辱。


此群体中勤奋多产且心有驿动者不甘于受经营者压榨,但又碍于家庭责任无法放手一搏,往往会转为无需坐班的行业自由人,一面挂靠证书保底,一面挂靠资质有限地承接廉价项目,成为环评行业依持技术自给自足的“小手工业者”。


环评工程师们在经济上较为宽裕,大多有过创业梦,资质、信息、财力的欠缺,耻于勾兑的群体特质又成为他们中大多数“飞跃”的障碍。专业、矛盾、清高和屈辱并存的技术群体等待着行业的颠覆性变革。


三、专家。


此群体多来自各环评机构中总工级别的环评工程师,行业协会与企业高级工程师,高校教授,环保行业研究人员,主管部门的技术型官僚等,是各自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


技术审查的费用来自政府财政资金,专家的选聘与劳务报酬并未实现市场化,故此群体虽理论上应位于环评利益链的前端,但现实中除了按日计酬的劳务报酬外,专家们并无其他正当获利途径。


合格的技术审查所需付出的工作量与人工费用远非目前地方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所能支撑,专家为审查项目付出的精力也多凭职业操守,自然也不便使其过多地承担责任风险。


收入付出失衡造成具备市场需求的“高含金量”专家远离审查工作,偏远地市建立起的技术审查专家库徒有其表,评审会也沦为了少数业内利益相关者、固定的万能专家、人情专家和退休官哪僚自娱自乐的封闭“圈子”。


利益上的隔绝与非市场化选聘既不能保证专家的专业性,也无法确保其独立性。


人,并非绝缘存在于现实世界,专家群体对项目的技术审查意见会受到专业局限、从业经历、责任风险、状态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专家也会被领导意图、人情往来、同业竞争、潜在利益等非技术因素所左右。


故,以市场化机制,按项目所需选聘专家以确保审查的专业性,联合社会群体监督以保证审查的独立性尤为重要!


环评行业的公正和进步离不开真正的专家们对专业和良知的坚守,他们值得人们尊敬。


四、普通技术人员。


这类技术人员完成了环评的入门转型,在迈向环评工程师的道路上,是环评从业者数量上的绝对主流,也是完成承担环评业务量的绝对主力,其工作多为环评工程师代笔数量众多的报告表业务,优秀者也承担报告书的实际编写。


因此类人士技术上能让经营者信得过,年龄上较工程师年富力强,家庭上无负担投入度高,故承接的急活儿,重活儿,不确定的活儿……多安排此类人士承担。


他们中的多数出身环境专业,怀着理想进入环评行业,具备踏实做项目的主观愿望,但无奈交稿时限和项目经费掣肘,不得不在速度与质量间平衡,理想与现实间妥协。


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对业务的误判,对技术类别实力的吹嘘,多半会转化为此类人士的风险与压力。


因其尚未取得证书加持,既又无资金财力,又无信息来源,除环评技能外别无长物,只得编写报告度日。


其劳动时间之长,所付心力之巨远超其他类别的环评从业者,“加班加点”,“不眠不休”,“劳而不获”成为工作常态。


其所编制报告无法署名,项目多挂总工及环评工程师之名,业绩为他人作嫁衣裳,离职后要由零开始重获认可,故亦无资本与经营者博弈。


其所获往往为当地平均工资上下,自行糊口有余,养家立室勉强,此等环评雇工处于环评行业利益链条末端,是行业中最感艰难者,是环评技术从业者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也是环评从业者的职业分流阶段。


此群体其行业上升通道一是走技术路线,考取证书成为环评工程师之后再按工程师路径分化。


二是走业务路线,将工作中所遇之关系信任转化为其业务来源,稳定后即可转化为环评机构经营者。


长久无法突破此阶段者多会成为转接项目的“枪手”或离开行业,同时,又有更多行业新人源源不断补充进入。


五、行业新人。


此群体多是刚从事环评行业不足一年的新手,不乏环境专业应届生、实习生,高校在读研究生等,他们在环评技术上处于入门阶段,仅能从事环评登记表、报告表中的程序性、机械性的那部分工作,其成长速度取决于自身的勤奋钻研,前辈的言传身教和项目的磨炼,行业新人的转变过程也是其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这个群体在经济收入上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但对技术的好奇与未来的憧憬能抑制住浮躁而让其暂时超脱于利益。他们是普通技术人员的补充来源。


六、挂证人员。


环评工程师证书是环评工程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环评机构获取资质的“刚需”,因而被市场赋予了经济价值,异化成明码标价的商品。


挂证群体的来源复杂,大体可分为公职人员与社会人员两类,公职人员来自环保行分为政系统、技术部门、高校教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人员则来自环评行业自由人、环保技术人士及专业考证挂靠者等。


近年严查挂证,公职身份的环评师因信息易于检索验证,被需求者认为风险过大而被证书挂靠市场所抛弃,这也解释了处于未注册状态的环评师为何占到了环评师总数的40%,考虑到已注册环评师中尚存大量无法核实真实职业身份的社会挂靠人员,便可知挂证群体曾是环评工程师的绝对主流。


部分业内挂证者在风险制衡下尚可对署名项目书面审核,可视为技术顾问。业外挂证者哪无技术能力,完全听天由命为人背书。


环评业内对挂证行为普遍持宽容甚至羡慕的态度,视其为技术人员发奋进取的动力与努力付出的回报。


故,挂证行为即便未受到法律的庇护,也在经营者旺盛的需求与从业者齐心的呵护下自行发展出了诸如“挂证不挂章”、“见证即付款”等游戏规则,恶意违规的经营者及无良中介一遭网贴曝光后即会受到业内众人唾弃。


挂证群体因分为资质管理而存在,随着资质管理制度的废除与全国社保的联网,证书的挂靠价值也注定丧失。


七、行业自由人与枪手。


中低端环评市场有数量不小的项目被行业自由人和“枪手”消化,行业自由人通过自己的皮包公司挂靠资质获取承接项目的资格,再通过各种渠道签下项目自行编写,属于环评行业自产自销的手艺人,项目数量虽少,但利润率高,其所得远胜于坐班的环评工程师。


“枪手”则纯粹以个人身份承接上家转出的二手项目,并按项目结算佣金,其承接项目的同时也分担着经营者的资金风险。


其往往混迹于各类行业论坛和社交通讯工具群,利用网贴、群发等招揽业务,枪手的收入取决于承接项目的数量与完成项目的速度,收费也采取一口价的方式,故其手边往往同时进行数个项目,现场工作时间与项目经费投入也无法保障,是环评从业者属于中的最不安定者。


随着近年环评质量的严格管控,枪手的工作效率和收入也随之降低,多数不得不进入兼职状态。


此群体实际上具备完成环评项目的技术能力,却碍于市场准入的合法资格和承接项目的关系门路,不得不付出更多辛劳,承担更多风险方能在行业利益链的排序中靠前一些。


一旦脱离了严格的技术审查,其付出和什么风险往往也会转为环评质量的劣化。


八、弄权官僚与掮客。


经过近年的大力整治,“红顶中介”名义上被整体隔离在环评市场竞争之外,但“红顶”的利益链条仍未斩断,官僚弄权者仍在行业中调配着资源。


公众对环评工作越重视,政府的监管条款越严格,其在行业中能调用的权力就越大。


集行业监管和行政审批权力于一身的弄权者在行业生态链中是神一样的顶级存在。


弄权者既能运用审批权力主导资源对接以获取经济利益,又能运用资质“原罪环评”选择性打击竞争对手,行业既能让公众参与、技术审查属于等环评程序成为愚弄公众的表演道具,也能使资质监管、市场准入等监管条款成为徒有其名的一纸空文,监管权力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掮客,即弄权官僚之利益协作者。掮客的选取取决于弄权者的信任,也许会以环评机构经营者、专家、行业自由人,甚至行业外人士等身份出现,但其本质仍是与弄权者官商一体的掮客,是其在环评市场中上下其手的假肢。


对于业内其他经营者,不与弄权官僚合作,即与之争利,往往争做掮客寻求庇护而不得。


此种组合一旦形成,一方以加强监管为名操弄权力屏蔽市场竞争,一方以包过审批为名高额收费,鱼肉建设单位,造成环评市场资源大量倾斜,颠覆了整个区域的行业秩序。


此群体是阻碍着环评行业健康的毒瘤,他们的主观意愿、获利方式和环评工作技术服务的目的完全不相容。


我国环境专家奚旦立谈现今环评制度的感受时讲三种到“当权力与经济发生关系,技术就变得苍白了”,用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个群体对环评制度的伤害最为恰当。


九、行业非技术从业者。


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行业非技术从业者,如业务人员,挂靠证书中介及工商代理项目中介。此类人士在行业中为利益所驱动,随波逐流,其存在既增加着环评项目的成本支出,又造成了业务信息的传递障碍。随着环评监管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此群体将会逐渐缩公司小,最终消失。


分清楚了我国环评行业从业者的构成,在三种利益链条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及其利益诉求实现方式,即可做出符合环评市场实际需要的精细化调控措施。


综上所述可知,环评工程师和普通技术人员的环评技术群体是环评行业的主导力量,总工、专家是环评质量的技术保障,此四类群体是环评行业价值的直接创造者。


环评机构经营者、行业自由人与枪手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在资金付出与风险的双重压力下具有两面性,对其不能放松警惕。


因资质管理而产生的挂靠人员应区分对待,无技术能力的是掺入行业的沙子,有实际技术能力的则是资质管理的润滑剂。


弄权官僚与掮客是环评行业的寄生毒瘤,应作为严厉打击整治的对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