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中山市国税局赖全胜(中山市税务局何汉良)

我与粤北采茶戏


——从对一个戏曲的调研到对韶关文化的思考


在这个基础上,我撰写了《“茶调飘逸,客韵长存”——20世纪中后期粤北采茶戏兴衰背后的韶关地区社会生活与民众记忆》(母版论文是《粤北采茶戏与韶关文化——以粤北采茶戏看韶关社会生活多元性与包容性》)并且与队伍中的王洋同学一起,以此论文及其延伸的调研报告参加第五届中山大学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比赛,荣获三等奖。


在向各位与会者展示韶关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也了解到其他队伍(包括以往队伍)的口述史作品,其中以戏曲作为载体的口述史调研项目,主题大多数倾向于艺术本身的演变,以及对于艺术家的培养问题,对于民众与传统艺术之间的情感联系,虽有提及,但并无专门的深入思考。


而我们队伍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细节——艺术家们虽然不太愿意直言粤北采茶戏在市区的一些问题,但言语中还是有所透露——现在年轻一代对于粤北采茶戏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市区),与此同时粤北采茶戏的观众群体依然不在少数,而有关部门也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对几位艺术家的采访中,这看似矛盾的两者却能够或多或少反映出韶关文化传承的一些问题。


“不是说政府重视采茶戏就发展特别好,这是整个社会大背景的情况,以前是没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就是看戏看电影这么两项,以前没有电视这些娱乐,演戏方面相对还是比较稳定。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些港台歌曲等多元化的文化因素加进来,进入大众眼中,慢慢的大众欣赏角度,大众欣赏的东西就多了,西方的一些艺术就更多人去欣赏了,我们中国戏曲慢慢的就在走下坡路······”



(2015年笔者与张老师的访谈)


张承清老师(粤北采茶戏知名艺术家,粤北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7月21日在韶关市文化局的访谈中,就提到这个问题。事实上就同样一个传统戏曲,在曲江区的访谈却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计划生育的,反腐倡廉的,包括什么社会稳定的特别是去年那个连续两年搞党的群众路线......去年开始我们就是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把我们这个曲江文化惠民工程、风度曲江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包括我们每年的文化广场,欢乐广场......”


赖全胜老师(粤北采茶戏知名艺术家,曲江区采茶剧团团长)在接受我们的采访的时候,虽然也点明粤北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难,但曲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相对有活力,而市区的采茶戏活动相对没有曲江那么活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客家话在市区使用率不太高,因此以客家话作为载体的采茶戏在市区并不流行。在2015年行文的时候我也在思考,韶关人与粤北采茶戏之间,无论是辉煌的过去还是现在的尴尬,这两者存在着什么样的情感联系。不过由于大三任务日渐加重,这个课题也暂时放下来了。


不过在课题冷却了一段时间之后,2016年下半年,韶关市粤北采茶系传承和保护中心成立,而“传统文化进校园”这类的活动也在一步步展开,可见韶关市对于保护文化遗产还是给予很大的支持。由此我再一次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专业是历史学,虽然为了深入学习与了解粤北采茶戏,看了相当一部分粤北采茶戏的视频片段,也看了一些粤北采茶戏的剧本与音乐系的论文,但在行文上更加倾向于粤北采茶戏的发展脉络,以历史学的视野去体会韶关人民对于采茶戏的情感联系。如我写翁源地区粤北采茶戏的情况时,是这样写到的:


“许多翁源的同乡也是这样来描述翁源的粤北采茶戏,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并不会去深究采茶戏到底有什么艺术形式,也不会在意粤北采茶戏的历史究竟是怎么样,他们看粤北采茶戏,就是极其朴实与纯真,第一时间把采茶戏与自己的劳作联系在一起。所以,翁源采茶戏没有过多的雕刻。但是直到今天依旧十分活跃。翁源的群众在劳作中,也根据自己的生活创作出粤北采茶戏的经典——《阿添牯》(注:在翁源的客家方言,“牯”是男孩的意思)。”



(粤北采茶戏《阿添牯》剧照)


但随着对于这个课题观察的深入,有不少来自文学系与音乐系的韶关籍同学咨询我这方面的了解与观点,而且随着交流的增多,我接触到更多的韶关乡土文化平台,也了解到更多的韶关文化元素。我感觉到我所做的课题,既是一个历史学的课题,也是属于全体韶关学子均可以涉足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就具有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来自于每一个韶关人对于家乡文化的热忱。


是的,做学问——尤其是历史学这类要求史料处理遵循严谨原则的人文学科——不能够为情感所左右,可是人文学科的第一个字就是“人”,人非机器,孰能无情?对于家乡的情感,的确不能作为掩饰家乡历史发展中出现一系列负面问题的借口,在行文中必须秉笔直书,但这份情感,却能够使得每一个韶关人发自内心地去观察、思考自己的历史。


或许如同本文开头所言,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但开始的不仅仅只是粤北采茶戏这一个具体的课题,伴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一代韶关学子对于家乡文化的观察与思考,我感觉我们再也不能简单用“乡土文化”来形容韶关的文化,因为韶关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特殊的历史环境,韶关的文化对于广东、中国乃至对外交流,都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只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正是因为对于粤北采茶戏的考察,我感受到的就是每一个具体的文化细节都可以作为一项课题,在深入学习中拓展,在拓展中深入,积少成多,这样我们韶关的文化研究才能够多姿多彩,而且不要避讳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误差,秉笔直书,这样才能够在发展我们的文化中反思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


愿韶关年轻一代的莘莘学子行动起来,为韶关的文化传承提供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与希望,而我们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