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大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银行(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划分标准)




这些小银行原本都是那三家大银行的资产,只不过被分开运营了。每个小银行可以从原来的大银行那里维持之前的一部分客户,具体可以开展的业务也和原来一样,唯独就是他们不能跨州经营。当时间来到1952年,事情出现了转机。这些年来德国联邦政府不断地跟盟军“求情”,“你把我们大银行拆散了非常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啊,也对企业和我们德国经济增长不好啊。”面对这样“求情”,本来美国是无所谓的,对你德国经济增长不利关我啥事呢。可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势头越来越旺,美国就想着把德国发展起来可以帮他们抵御一下(注意:此处并非我编造,乃是有正规学术研究处出,参考文献见末尾),所以就同意让这些德国的小银行重新组合在一起,变成更大的银行,也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开展业务。美国同意了,那法国和英国也屁颠屁颠跟着同意了。于是,30个小银行合并成了9个中型银行,这9个中型银行分别在美法占领区、英国占领区、西部区(也由英国占领)开展业务,他们由过去的州级小银行变成了区级中型银行,跨区的业务还是不能展开。


来源:Huber, K., (2021),见文末


需要捎带解释一下的是,30个小银行合并成9个,这并不是盟军强迫的,而是这30个小银行自己就有合并的意愿,只不过盟军同意他们合并,相当于给他们开了政策的口子。所以我们还是可以把这次合并理解为一次外生的事件,德国银行的规模再次因为外生原因发生了改变。至于为什么这些小银行自己就想合并呢?研究发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小银行的行长们觉得合并之后自己官更大了,权力也更大了,福利也更好了,所以他们愿意合并。这一点其实挺重要的,因为如果这些银行的行长是因为他们觉得合并后银行效率更高才合并的,那么银行合并和实体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又存在内生性问题了。虽然政策开口子是外生事件,但合并的决定还是内生的。但现在研究发现合并的决定和实体经济效率包括银行自身效率没啥关系,那么就连这一点内生性的可能也排除了。所以做研究真是不容易,一点点小问题都马虎不得。


好了,事情的发展还没完。时间到了1955年,美国和前苏联的冷战愈演愈烈。德国变成了美国对抗前苏联的桥头堡。在这个时候,盟军全力支持德国经济发展,恢复了德国联邦政府的全部独立自主权。到了1957年,德国通过法律,解除了银行不能跨区经营的限制,那9个区级中型银行又被解放了,他们又能合并了。而且他们真的合并了一些。最终,到1958年,我们熟悉的那三家全德国范围的大银行又回来了。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和跌宕起伏的经历:Commerzbank, Deutsche Bank, 还有Dresdner Bank。


总之,故事虽然曲折离奇,但我们现在关心的核心内容就一点:德国在那段时间银行的规模因为外生原因发生了改变,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变大。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德国的企业融资情况,银行的经营情况,以及德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判断哪种银行规模更好了。当然,从1947到1957这十年,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德国企业自身发展也有变化,不完全和银行的规模大小有关,所以我们要研究银行规模大小对德国企业发展的影响,还得把那些其他因素也控制掉,这是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常套手段。包括德国经济增长和银行经营情况也是如此,要把除了银行规模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都控制掉,剩下的有影响的因素就是银行规模大小了。


就针对德国的企业而言,总体说来,银行变大之后也并没有更有利于德国企业的发展。甚至有证据表明,很多德国的小企业,当他们的合作银行突然变大了,他们反而更难贷款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这些小企业原本申请贷款的时候可能资质不如哪些大企业,所以审批会比较麻烦。如果审批他们的是小银行,那审批的速度还可能会快一点,这样更有利于这些小企业拿到资金。如果审批他们的是大银行,那大银行的审批速度,包括处理这些企业资质信息的整体能力反而更低了,因此这些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也增加了。总之,当银行变大之后,他们的运营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可能多了一些繁文缛节,这并不利于企业贷款和发展。


参考文献:Huber, K., 2021, “Are Bigger Banks Better?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German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29, no. 7, page 2023-206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