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其他收益新规属于什么类科目(其他收益属于什么类会计科目)


1.概述:海外银行非息收入占比40%左右,大行在非息业务上更具优势

1.1.伴随 70 年代金融自由化进程,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明显提升


美国、德国、日本银行业非息净收入占比普遍位于 30%以上,英国在“金融大爆 炸”的 90 年代甚至一度突破 70%,显著高于我国 20%左右的水平。趋势上,我国商业 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近年来也有明显提升,2020 年达到 21%。 非息收入的结构往往与各国的融资体系和金融体制相关,美国和德国的手续费类 收入占比相对较高,日本交易类非息收入占比更高。从业务层面来看,近年来资管类、 投行类、财富管理类等业务的中收占比提升较快。





具体看各国的发展趋势:


美国:美国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净营收1比例的走势与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相契合:20 世 纪 30 年代分业经营开启后,占比一路由近 40%水平下滑至近 10%;伴随 20 世纪 80 年 代混业试点,到 90 年代法律形式上认可混业经营,占比再次回升至 40%以上,并持 续至 2008 年,这一阶段从收入的构成来看,自营交易收入规模震荡上行,更多是来 自中收及其他收入的走阔,尤其是非传统中间业务的飞速发展;随着金融危机后新 金融监管法案出台约束银行部分高风险业务,非息里自营收入占比有所下滑,但整体 也能保持在 30%以上高位(2018 年 33.8%)。



1)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20 世纪 90 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如互联网、ATM)、 新中介技术(如贷款证券化、信用评分)以及金融工具和市场(高收益债券、商业票 据、金融衍生品)的引入和扩张,促进资本市场繁荣,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均提升, 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2)贸易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伴随直融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金融脱 媒下银行通过信用扩张获利更困难,主观上提升多元化经营的动力。


3)监管管制放松:代表性的 1999 年的 Gramm-Leach-Bliley 法案允许银行进 一步扩展到与传统银行中介无关的金融服务活动,大型银行迅速拓展产生非息收入的 非传统活动(如证券承销、保险销售、零售经纪)。





日本:日本在 90 年代的金融制度大改革下,陆续放开银行经营证券、信托、保险等业 务,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长足发展。长期低利率环境下,日本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 非常狭窄,也促使其积极拓展利率不敏感的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


从调整口径后的日本所有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在经济衰退期,受交易类收入影响,整体非息占比波动较大,20 世纪 90 年 代末处于 40%上下,手续费收入仍保持稳步增长,是拉动非息的主要部分;


2)2008 年经济触底后,非息占比整体提升,由 2009-03(2008 财年)的 23.3% 回升至 2019 财年的 41.5%,这一阶段手续费类中收保持基本稳定,主要是包括股票 和其他证券销售收益、信托账户等在内的其他收入提振拉动。





德国:德国和我国的间接融资体系类似,虽然较早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及混业经营,但融 资模式一直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利息收入是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90 年之前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力不足。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受到低利率市场环境的冲击,再加上金融全球化和资本市 场发展冲击下,更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所有银行口径的营收中,非息收入占比由 20 世纪 90 年代 20%左右的水平,整体稳步提升到 2019 年的 30.5%,结构上主要由手 续费净收入驱动,占整体营收的 25%左右,其他自营业务等收入只占营收的 5%左右。





1.2.结构上,大行在非息业务上更具优势


混业经营为各类银行均带来非息收入快速发展的机遇,受区域、牌照、业务资 源禀赋差异等影响,各类银行的非息收入贡献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商业银行非息收入/营收的比例大幅提升,而结构上大 型银行机构2这一指标显著高于小银行,大行 2020 年比例为 36.5%,相比小行高出在 10 个百分点以上,多牌照综合经营下多种类的佣金收入贡献营收结构更加均衡。


日本这一差异更显著,全国布局的城市银行非息净收入/净营收的比例在 2019 财 年高达 51.6%,长期保持 40-50%的水平,占比远超聚焦区域小微客群的地区银行,地 区银行和第二地区银行非息收入占比 2019 财年分别为 22.5%和 17.7%,和我国区域银 行的占比基本相近。 同样,在德国各类别银行中,全能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也远高于其他类别银行, 近年来处于接近 40%的水平;


而公有性质的储蓄银行(包括地方政府持股的地方储蓄 银行 Landesbanken 和联邦州持股的区域州立银行 Sparkassen)占比整体提升,由 21 世纪初的不到 20%提升到 2019 年的 28.6%;专业银行如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 会业务相对单一,主要职能包括为客户提供住房购置和建设方面资金,为地方政府和 公共机构提供抵押、商业贷款以及为中等规模贷款提供担保等,所以非息收入占比只 有 10%左右。进一步按规模分类的话,3 家大型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在 40%以上,高于 146 家区域性商业银行。





总体来看,各国商业银行中综合大行非息业务贡献营收比例更高,区域小行和 专业性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低于行业水平约 10 个百分点。另外,受交易类业务影响,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综合大行非息业务受到的波动影响也相应更大。





2.详拆海外银行非息业务:收入多元,创新驱动结构演进

2.1.美国:非息收入以信托业务、传统手续费和自营业务为主


2.1.1.信托收入:受益于资本市场发展,以量取胜且具备较高稳定性


信托收入作为美国商业银行核心非息收入之一,主要得益于美国根深蒂固的信 托文化。FDIC 披露的银行业信托收入范畴较广,不局限于传统的账户保管和清算, 涉及个人和企业的信托及代理账户管理,也有机构的投资管理顾问账户等。因为与我 国信托行业不同,美国在混业经营背景下,信托更多是作为一个制度为所有金融机构 使用,其委托管理的大的架构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相似,所以贡献的中收可类比国内 财富管理概念。2020 年美国 FDIC 在保的授权信托机构 1578 家,其中商业银行下属 信托公司数量占 93%,含托管资产在内的总受托资产规模占 98%,信托收入占 93%, 商业银行信托业务在数量、规模等均占垄断地位。





趋势来看,得益于美国庞大的资本市场体量,信托为银行贡献较高且相对稳定 的中收。20 世纪 90 年代是信托业务发展的黄金期,银行业信托收入增速 15%左右, 带动在非息收入中的占比由 10%提升至 13%左右;21 世纪初-2008 年间,受托资产规 模快速拉升带动相关收入提升,规模 CAGR(2001-2006)为 16.2%,相应的平均费率 略有下行;次贷危机后,商业银行受托资产规模震荡上行,2020 年整体信托资产规 模达到 145.7 万亿美元,贡献信托收入 358 亿美元,增速 5%左右,测算平均费率基 本稳定在 0.03%;在 20 世纪末和 2008 年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信托规模有明显回落, 相关收入负增。可以看出,信托业务具备低费率特征,管理费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规模 扩增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大型金控集团更具优势。并且 80 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数 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信托收入仍能保持稳健提升。


结构来看,商业银行信托业务结构按客户类型分类,主要包括个人信托和代理、 公司信托和代理、养老金业务、投资管理以及托管和保管业务,各业务按是否具有投 资决定权又分为管理型和非管理型。受托资产的 88%是纯托管类,平均费率较低,约 万分之一,费率相对较高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投资管理类以及个人信托业务。而美国 商业银行 21 世纪以来在业务费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主要通过拓展低费率的托管业 务,实现信托业务总收入的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0 世纪 90 年代规模快速提升归因:


首先,信托理念的稳固、社会信用环境的构建、以及完善的信托税收和登记制 度是美国信托业务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托、遗产信托和慈善信托等民事信托和公益 信托的普及促进了银行相关信托业务的发展。单看银行托管资产规模和美国居民资 产相比,21 世纪初在 58%,十年后基本提升至 100%以上水平。


其次,伴随居民财富体量和基金规模壮大,资产托管业务得到长足发展。20 世 纪 80-90 年代美国金融市场活跃,居民资产配置到金融资产的比例有明显提升,且金 融脱媒下存款占比下行,包括共同基金、养老金产品等获得增配。


一方面,养老体系 改革下,1970 年代末开始,包括 401k 计划和 IRA 账户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养老金计 划必须以信托方式设立,如 401k 的托管人主要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负责集中管 理该计划的缴费、按雇员要求进行投资操作及向退休雇员发放退休金,往往综合金融 集团可同时胜任托管人、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等多重职能。另一方面,美国居民 理财意识强化下,持有共同基金的居民户数和占比也快速攀升,共同基金资产规模由 80 年 1300 亿美元大幅增至 2000 年的 7 万亿美元左右,CAGR 达到 22%。而共同基金 占美国基金市场份额八成左右,此后 ETF 等创新基金产品的发展,都为资本市场提供 源源不断的资金,资管需求的繁荣也推升了托管业务需求。





此外,随着国际跨境资本流动的逐渐频繁,国际金融市场完善下全球证券投资 活动的日益活跃,也促进了美国商业银行国外信托账户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在行业性业务机遇下,银行做大托管业务,一方面是加大系统建设资金投入,同 时做大资管业务,实现托管与资管业务的协同,比如美国托管规模前两名的纽约梅隆 银行和道富集团同时也是著名的资产管理公司;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并购专业信托公 司,如美国银行 2007 年完成对美国信托的收购,并创立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美国银 行信托资产管理公司”。





2.1.2.存款账户服务收入:利率市场化松绑附加服务收费,长期趋势下行


存款账户服务收入作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长期保持除“其他”科目外非息收入 贡献度首位,其中支票账户透支费是主要来源。趋势来看,存款账户服务收入的发 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利率市场化后存款账户服务费规模和占比均有所提升,1994 年占非息收入的 比例上行至 19%。我们认为 90 年代服务费提升的原因包括:第一,Q 条例利率上限 的逐步取消允许银行向储户支付市场利率,因此银行逐渐放弃了零售存款产品的“捆 绑”定价(即免费提供捆绑产品,如支票打印、保险箱、旅行支票来补偿存款人低于 市场的利率),转而支持个人零售存款产品明确收费,即在激烈竞争下提高利率吸收 存款,同时对原本免费的各项服务进行收费,从而实现传统服务费的提升。第二, 1994 年的《里格尔-尼尔法案》消除银行跨州扩张的管制,银行在扩展业务边界的同时,同时由于通信和计算能力的进步,可以基于信用评分提供自动化贷款技术,以前 所未有的方式直接营销与费用相关的服务,都有助于获取更多账户服务类中收。





2)长期来看,收入在金融危机后回落并趋于平稳,占比小幅回落后保持在 13% 左右。2008 年存款账户服务收入达到顶峰,主要是金融危机期间贷款需求低迷,存 款规模仍持续增加也给银行准备金带来负担,银行普遍通过提高收费金额或增加收费 项目来减缓压力。但相应的消费者透支支票账户的频率开始下降,根据经济研究公司 Moebs Services 数据,每个账户每年的平均透支次数从 2008 年的 9.8 次降至 2011 年的 7.4 次。针对账户收费监管也开始趋严,一系列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出台,包括 2010 年“多德-弗兰克法案”第 920 条通过,美联储严格限制银行收取特定透支费用, 要求银行获得消费者同意才能选择使用涵盖借记交易和 ATM 取款的透支服务,以及 禁止银行对 ATM 透支和一次性信用卡收费收取费用4等。因此透支费用收入下行之下, 存款账户佣金收入规模进入平台期,营收端占比整体下行。





2.1.3.自营交易:与资本市场表现和监管政策密切相关,混业后交易类收 入整体提升


营收中自营交易类收入占比波动相对较大,其中交易账户收入主要是交易性现金 工具和表外衍生工具合约(包括商品合约)产生的净损益,证券损益主要是持有至到 期和可供出售证券的损益。自营交易承担市场和信用风险,因此其发展与银行资产摆 布结构相关。 从银行业资产配置角度来看,90 年代得益于直接融资发展和金融市场繁荣 (1985-2007 年间,美国股市市值/GDP 由 54%增至 146%,债务证券余额/GDP 由 102% 提高至 183%),同时金融创新蓬勃发展下,包括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诞生, 商业银行资产端证券投资资产配置比例有小幅提升。





从营收角度来说,自营交易收益更多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21 世纪初经济危机 期间交易账户收入走平,金融危机期间营收也大幅受挫。2008 年后虽然伴随金融资 产公允价值修复、整体收入恢复,但相关业务收入仍受监管制约。因为金融危机暴露 了投行自营交易的巨大风险,此后以《巴塞尔协议Ⅲ》、“多德-弗兰克法案”、“沃尔 克法则”等为代表的监管法规相继推出,金融监管整体趋严。例如沃尔克法则禁止投 行从事证券、衍生品及商品期货期权等的自有本金交易5,相应的投行经营策略较之 前也有所收敛,主动降低风险相对较高的投资业务比例,将业务重心更多转向风险相 对较低的资管业务,一定程度上也是对 90 年代过度金融创新和复杂混业经营的一种 纠偏。


2018 年以来自营投资收益及其占比的再度提升,又反映了金融监管的结构性 宽松,因为特朗普上任之后就迅速开启监管放松进程,包括 2019 年美联储和其他四 家监管机构最终批准通过《沃尔克规则修正案》,放松对商业银行自营交易等的监管, 给中小型金融机构监管豁免,给大型金融机构一定程度的自营交易空间。 所以,银行自营交易收入整体受资本市场、银行自身风险偏好、以及监管约束 多方面的影响较大。





2.1.4.投行类收入:狭义投行业务收入稳定,创新投行收入是非息生力军


狭义:FDIC 自 2001 年开始披露细分的“投资银行、咨询、经纪和承销费用和佣 金”数据,营收贡献度在 2001-2008 年保持在 2%左右,受挫于金融危机,后续在 1.5% 上下,整体波动不大。 广义:2001 年同时新增披露的还有“资产证券化收入”和“出售贷款净损益”, 考虑到业务类型可归类到广义的投行业务中,这两类业务 2001 年分别贡献了营收的 3.8%和 1.3%,加上投行咨询承销收入合计占营收的 7.2%,在 2001-2008 年间是在除 其它杂项外银行营收端的最大贡献科目。考虑到资产证券化发端于 70 年代、繁荣于 80 年代,预计也是 80 年代商业银行“其他”非息科目快速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


首先,回溯美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历程,20 世纪 30 年代的《格拉斯一斯蒂 格尔法》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之间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包括禁止吸收存款的机 构单独或联合发行、承销、出售股票及各类有价债券;1987 年美联储允许商业银行 从事承销业务,但其收入不得超过附属公司总收入的 10%,之后提高到 25%;1989 年 美联储允许 J.P.摩根承销企业债务证券和股票,混业经营落地阶段伴随资本市场繁 荣发展,也是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基础。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对贷款需求降低,需要 探索更多直融途径,投行业务迎来机遇。


其次,资产证券化自 80 年代创造出来到 2008 年金融危机前呈现快速膨胀的态 势。1985 年美国诞生全球首个非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是计算机租 赁票据,1988 年以企业贷款和债券为基础资产的 CDO 产品被开发,美国的 ABS 市场 自 80 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银行通过金融创新绕过监管、提高杠杆率,通过积极发展 资产证券化将表内信贷出表,提高长期限资产的周转率。数据来看,2000-2008 年受 资产证券化业务繁荣影响,非息收入中资产证券化净收入贡献 10%,仅次于银行账户 业务和托管业务。





次贷危机后,资产证券化收益随证券化产品规模的下降而急剧下降,业务收入 基本归零,同时出售贷款净损益接力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主要是巴塞尔协议的推行 和资本监管的强化,对信贷资产流转业务推动明显。贷款销售收入和资产证券化业 务收入类似,都是加快资产流转的方式,属于投行类创新业务之一。美国商业银行很 早就改变了传统的“发放&持有”的经营模式,80 年代起随着巴塞尔协议推行,银行 持有贷款的监管成本增加,出于资本监管和信贷风险管控的需要,美欧等主要经济体 信贷资产流转市场发展迅速,并且伴随杠杆贷款和银团贷款的发展,贷款销售在 80 年代后半期和 90 年代迎来两次浪潮。


从几个时点数据来看6,美国 1988Q1 总贷款出 售额度为 2363 亿美元,与 1983 年总销售额相比增长 784%;二级市场 1991 年总的银 行贷款销售额约 80 亿美元(LPC 数据),到 2003 年总交易额增至 1445.7 亿美元,年 增长率 27%,超过原始贷款发放约 14%的年增长率。


21 世纪以来,随着巴塞尔协议Ⅱ中资本充足率等相关监管要求推行,商业银行 更加主动开展信贷资产流转业务,减少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资产占用、释放资本空间、 转移信用风险。2002-2007 年在巴塞尔协议Ⅱ推行过程中,美国信贷资产流转市场出 现爆发式增长,市场交易量年增速一度超过 50%。目前,美国信贷资产流转年均交易 规模接近 6000 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对公贷款余额的 12%,是国际最大的信贷资产流 转市场,年均交易规模增速超过 30%以上。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作为贷款 服务机构继续为基础资产提供管理,并有机会开拓证券化操作的结算、资金托管、财 务顾问、担保等中间业务。





2.1.5.分类银行:不同规模的银行的非息收入的结构差异明显


不同规模的银行介入非息业务方式也不同。除了各类银行都有的 50%以上非息收 入在口径宽泛的“其他”科目外,传统的银行存款账户服务费收入仍是各类银行主要 非息收入之一,但贡献度均有所压降。 小银行依托传统银行和代销获取非息收入,其中托管类业务收入占比整体提升, 目前已经超过存款账户收入,业务结构较大中型银行更传统; 而中型银行三类主要业务合计占非息收入的比重仅为 20%,其他类型中收或非商 业银行业务收入贡献度更大,业务或更加多样化; 大行存款账户收入和托管收入都相对平稳,而受益于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资产配置 能力,以及凭借深度介入货币和资本市场,交易账户收益占比显著高于中小银行。





2.2.日本:非息收入以投行为主的手续费和自营收入为主


相较美国银行业较为多元的非息收入结构,日本银行业的非息收入以手续费和交 易性损益为主。日本央行披露的银行非息收入主要分为手续费佣金、贸易收入、其他 营收、其他收入和信托账户佣金五大科目,以扣除相应费用后的净额计算占净营收和 净非息收入的比例来看:


1)目前手续费佣金净收入是银行主要的非息收入来源,贡献净营收的 17%左右, 约占非息净收入的四成。趋势上,手续费佣金净收入/净营收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持续提升,预计受到银行综合化经营影响。


2)因为日本“主银行”制度下债券采取包销制,90 年代债市繁荣时期,计入其 他营收科目的债券销售收益贡献营收的 10%左右,经济基本稳定后也能贡献 20%左右 的非息收入。



4)传统中间业务,包括借贷及存款相关费用收入、信用卡收入和按揭服务收入 等总体占比下行,尤其是信用卡业务贡献的中收规模也持续压降,结合公司信用卡贷 款规模稳步提升,贷款规模增速在 2010 年达到高点后回落到个位数,贡献收益降低 预计是受到费率下降的影响。


4)贸易净收入科目项下主要是一些衍生品交易类收入,与其他营收同可归类到 交易类业务。所以总体来看,日本银行业交易类非息收入虽然波动较大,但占比不低, 是非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5)信托账户佣金的贡献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 2%-4%的营收占比。日本从 1953 年开始推动实现信托业务的专业化经营,由专以信托业务为主业的信托银行开展信托 业务,并允许信托银行兼营业存款、证券过户代理、不动产买卖与出租代理等业务。


虽然日本银行业 17%的净营收来自手续费净收入,占比与我国商业银行相当,但 在不同类别银行间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城市银行近 50%的非息收入占比中手续费净收 入贡献度最高,占到净营收的 20%以上,接近区域银行的两倍;同时衍生品交易、债 券销售、股票证券销售等科目的交易类净收入占比也高于行业。 区域性银行非息收入中,手续费净收入占比与交易类收入基本相当,但交易类业 务收入主要集中在股票证券销售收益为主的其他收入科目项下,衍生品、债券交易等 相对疲弱。





2.3.德国:非息收入中手续费收入超过八成


相较非息收入组成较为多元的美国,以及相对以手续费和交易类收入为主的日本, 德国的中收结构更为传统。非息净收入的 85%左右来自手续费净收入,交易组合收入 占比在 10%上下。 各类别银行来看,全能商业银行佣金收入占营收的比例在 30%左右,整体高于地 方储蓄银行和专业性银行,但从非息收入的结构角度来看,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非 息收入中佣金收入占比整体更高接近 100%,对于佣金收入依赖性较高,而商业银行 交易类等其他业务的贡献度相对较高。同时,商业银行中大银行佣金收入占非息收入 的比例略高于区域性商业银行。


综上,对美日德三国的商业银行非息收入的发展分析以及结构分拆,体现了以 下几个特征:





1、 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和混业经营等金融自由化进程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 经营模式,营收更加多元化,非息收入占比均有明显的提升。


2、 结构上,手续费收入仍是主要的非息来源,但来自信托、投行业务和财富管 理等高附加值的业务对手续费收入有明显拉动,而传统的手续费业务如账户 管理等长期趋势下行;自营收入的占比有所提升,但整体比例各个国家也较 为分化,受资本市场、监管等影响较大,从构成来看,更多来自混业经营下 的投资交易,以及创新衍生品业务等收入贡献。


3、 业务层面,大资管业务(包含信托、资产管理、托管、财富管理)、大投行 业务(IPO、承销、并购重组、各类资产证券化等)、衍生品交易投资等业务 是主要的非息业务增长驱动。





3.海外大型金融机构的中收构成和趋势详解

考虑到行业层面的数据对于手续费收入的结构拆分会不太清晰,我们以海外大型 金融机构为例,对手续费收入做具体分析。


3.1.摩根大通 JPM


JPM 是国际领先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公司整体非息收入占公司营收的 50%以上 (2019 年 50.5%),并且在次贷危机后在行业的非息占比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公司的 非息占比仍有提升。非息收入中,资管、投资交易和投行业务贡献最高:


1)资管财富业务佣金收入是公司非息收入第一大来源,2020 年占非息收入的 28%。从客群分布看,JPM 资管业务主要服务机构投资者、私人银行客户和零售客户 三类客户,其中机构客户和富人阶层占主要地位,2020 年机构客户 AUM 占比 47%,但 同时近年来逐渐向零售投资者倾斜。


资管财富管理业务收入贡献巨大而且收入规模在 不断提升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提升,美国居民的财富规模 在迅速扩张,居民和非盈利部门的资产从 2000 年的 52 万亿美元上升到 2020 年的 147 万亿美元,且在 2020 年,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资产占比达 50%;第二, 在宏观环境影响下,JPM 的 AUM 规模也从 2009 年 1.2 万亿美元增长到 2020 年 2.7 万 亿美元;第三,JPM 自身不断加强资产管理团队建设,AWM 部门员工人数由 2006 年的 1.3 万人扩张到 2020 年的 2.1 万人。





2)自营交易收入是 JPM 第二大非息收入来源,由于投资的收益风险偏高,交易 业务具备自然垄断的性质,适合摩根大通等大型机构开展,JPM 的投资资产规模由 2006 年的 4577 亿美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1.1 万亿美元,推动自营交易收入的增长。 由于 CIO 伦敦鲸事件,自营交易 2012 年明显受挫,但资本市场的发展(标普 500 从 2016 年年初的 2000 点左右增长到目前的 4000 多点),以及对金融工具投资和风险管 理的需求增大,推动自营交易收入扩张。


尤其在 2020 年,在疫情影响之后的宽松货 币政策下,利率下行促进固定交易收入大幅增长,股市反弹也提高了股票投资收益, 目前对公司营收的贡献度和资管业务基本相当(2020 年占比 27.7%)。投资交易收入 中,权益类投资与外汇交易类业务贡献最高,2020 年分别达 34.2%与 23.6%。从整体 趋势来看,自营收入结构由信贷、商品和权益占据主导转向权益、外汇和利率交易类 业务主导,权益类交易贡献收入占比整体呈上行趋势,从 2009 年的 21%提升至 2020 年的 34.2%。


3)投资银行手续费收入贡献度相对平稳,结构上,承销业务收入占主导,2020 年达 75.1%,其中债券承销收入高于股权承销收入,2020 年两者在投行手续费收入中 占比分别为 46%,25.1%,而咨询类收入占比自 2003 年以来整体处于 20%-30%的水平。 在 2008 年收购贝尔斯登后,摩根大通的投行实力明显提升,投资银行手续费收入也 在逐年增加,2020 年,JPM 的投行业务排名全球第一。在 2020 年,由于新冠疫情, 众多客户寻求流动性,需要债权、股权等融资,进一步扩大了投行的手续费收入(承 销收入从 2019 年的 51.6 亿美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71.2 亿美元)。





4)传统中间业务,包括借贷及存款相关费用收入、信用卡收入和按揭服务收入 等总体占比下行,尤其是信用卡业务贡献的中收规模也持续压降,结合公司信用卡贷 款规模稳步提升,贷款规模增速在 2010 年达到高点后回落到个位数,贡献收益降低 预计是受到费率下降的影响。


从业务分部的角度来看,目前 JPM 的业务主要划分四大板块,包括零售业务项 下的消费金融与社区银行(CCB),以及批发业务项下的企业与投资银行(CIB)、商业 银行(CB)、资产和财富管理(AWM)。零售业务板块 CCB 下设消费者与小微银行、房 屋贷款、卡与汽车融资三大子板块;批发业务下,CIB 主要涉及投行等资本市场业务, CB 主要涉及对公的企业融资等业务,AWM 包括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被划分在批 发业务条线,反映了 JPM 以机构客户为主的业务特征,同时还有部分非高净值客户财 富管理业务是通过 CCB 板块下摩根大通财富管理条线完成。





JPM 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尤其是在并购、发债和股权等领域都 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因此在非息收入中,与资本市场相关性较高的 CIB 业务板块贡献 最高,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20 年占比过半达到 54%;零售条线的 CCB 与 AWM 资 管板块也是重要的非息收入来源,占比仅次于 CIB,近年来贡献度相对平稳,2020 年 在非息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 27.3%和 16.7%。再具体分析:(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CIB 板块非息收入中,投资交易类业务贡献最高,整体呈上升趋势,从 2015 年的 42%提升到 2020 年的 50%,投行业务收入是 CIB 板块非息收入的第二重要来源, 2015 年以来稳定在 25%-30%之间。


2)CCB 板块非息收入结构由银行卡类收入占主导,逐渐转转向其他类收入主导。 目前其他类业务对非息的贡献最高(2020 年达 32%),而零售项下资管业务非息收入 贡献度基本稳定在 15%左右。


3)AWM 资管板块的非息收入基本全部来自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


4)CB 板块非息收入贡献度不高,主要是从事表内资产相关的企业融资业务,所 以非息收入的结构划分也较为简单,主要由存贷款相关业务手续费收入与其他业务收 入构成,2020 年存贷款类业务贡献该分部非息收入的 38.7%。 并且总体来看,除了 AWM 分部主要是资管业务收入以外,CIB 和 CCB 分部均有资 管业务贡献非息收入,从规模来看,2020 年三项资管收益分别为 106.1 亿、47.2 亿 和 27.8 亿美元,符合 JPM 以机构客户为主的业务定位。





3.2.富国银行 WFC


富国银行同样拥有较高的非息收入占比,整体在 45%左右,但是与摩根大通的业 务模式截然不同。摩根大通主要凭借较强的资本市场运作能力,实现自营交易和资管 业务高贡献度,而富国银行多年来选择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核心的低风险经营战略, 即使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也受创较小(富国银行总营收为 419 亿美元,较 2007 年增长 6.4%,其中净利息收入增速 19.9%),并在 2008 年并购美联银行,真正建立全美第一 大零售银行地位,与表内相关的传统存贷业务贡献较高的手续费收入,同时财富管理 相关业务对非息收入的贡献度有明显提升。


具体来看,首先从业务分部上,富国银行非息收入约 45%来自社区银行板块,这 是由于富国银行注重社区化战略引领,发挥交叉销售优势,零售客户人均持有富国银 行产品数从 2000 年的 3.7 个增至 2015 年的 6.11 个,但受 2016 年虚假账户事件严重 影响,贡献度较 2009 年回落达 10 个百分点。目前第二大贡献来自财富与投资管理板 块,贡献约 35%的非息收入,且比例不断提升,十年间提升幅度超 15 个百分点,这 得益于富国银行员工深度下沉社区形成的强大营销能力,强大的人才队伍与广泛的营 业网点,并依托交叉销售的核心优势,实现各业务板块和产品的联动。从数据可以看 到,2020 年末富国银行与摩根大通财富管理部门员工分别为 2.95 万人、2.01 万人。





与社区银行高非息收入贡献度相对应的是,从业务种类来看,与表内存贷业务相 关联的几大手续费占非息收入的比例 2020 年合计达到 42%,其中包括存款账户服务 费(20.3%)、卡费收入(10.9%,主要是抵押贷款相关)、按揭业务收入(10.7%)。而 财富管理相关业务收入占非息收入比重 2020 年为 37.7%,包括 8.8%的信托及投资管 理费,以及 28.8%的经纪业务佣金。相比之下,投行和交易类非息收入分别占非息收 入的 5.7%和 8.3%。 趋势来看,富国银行 2020 年披露的业务架构条线调整,此前经纪业务佣金和投 行业务收入归类在信托和投资管理费科目下,整体代表财富管理业务大类贡献非息收 入占比持续提升,较 2006 年提升幅度达 20pct。与之相对应的是按揭业务、卡费以 及存款账户服务费等收入占比整体压降。此外,交易类非息收入占比由 2006 年的 5% 左右提升了 5pct,而保险业务收入因业务重心转移,由 10%的贡献度压降至不足 1%。





3.3.德国和日本商业银行


考虑到大型综合银行的非息结构相对多元,我们选取两家德国全能银行和三家日 本大型城市银行来看。 目前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的非息收入占营收的比例处于 40%-50%的水平, 90 年代末资本市场繁荣下投资收益走阔,手续费收入贡献度也有提升,2008 金融危 机冲击下证券交易巨额亏损拖累交易类收入占比降档,目前非息收入中手续费占绝对 主导,这也和德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有关。 三家日本商业银行非息占比有波动,但 2020 财年也均达到 50%以上。与德国不 同的是,日本受益于相对成熟和活跃的资本市场,银行非息收入中交易类业务贡献度 较高,与手续费创收比例基本相当。



具体手续费收入的结构来看,各家银行受自身战略定位影响业务结构,以及分 类口径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业务类型多元,资管业务、证券相关佣金收入均贡献 较高份额。 德意志银行佣金收入中资管业务占比最高,达到 28%,同时投行证券相关业务如 承销咨询费、经纪人佣金分别占总佣金收入的 13.8%和 13.6%,传统银行中收占比不 高。德国商业银行中收主要来自贸易支付类和证券交易类业务,占手续费净收入的六 成以上,资管业务在 2008 年以前也占据 20%以上的份额。 日本商业银行佣金收入更分散均衡,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手续费收入的 15.4%来自 资管类服务,长趋势来看信用卡和资管类业务贡献度整体提升,同时信托类收入占比 下降。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的信用卡业务贡献度更高,占手续费收入的 28%,同时近年 来证券相关收入占比明显提升。





4.我国商业银行的中收现状:非息收入占比偏低,手续费收入以传统业务为主

早期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存贷汇业务为主,业务形势较为简单,随着业务日趋多元 化,各大商业银行逐渐加强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中收占比也整体提升,商业 银行营收端非息收入占比由 2010 年 17%左右的水平提升至 2016 年 27%的高位,主要 由手续费收入拉动(由个位数提升至超 20%的营收占比)。但是近年来受表外业务强 监管和减费让利的影响、尤其是对同业资管业务的监管加强,银行手续费拖累非息收 入占比略有回落,2021 年中期为 20.8%,目前较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仍偏低 10 个百分 点左右;同时投资类收益占比波动较大,但 2008 年后整体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大部分银行将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计入手续费,但其本质仍 是依托资负表的收息业务,2020 年起监管要求银行将信用卡分期业务手续费收入调 入利息收入。从上市银行口径数据可以看出,调整后的手续费净收入以及非息收入 占比都有下降(2019 年重述前后占比差距在 3.5pct 左右),2020 年占比分别为 14.8% 和 24.9%。 分类别银行来看,2020 年国有行、股份行、城商和农商行营收中手续费净收入 占比分别为 13.5%/19.2%/10.7%/6.1%。股份行业务灵活、占比较高;农商行受限于 区域和客群,手续费收入贡献度较低,更依赖传统收息业务;城商行近年来手续费收 入贡献度有所下滑,但交易类非息收入明显提升。个股之间占比分化很大,零售业务 龙头招行占比超 30%,部分深耕对公业务的区域性银行占比则在 5%左右。





业务分部来看,2019 年老 16 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净收入的 50%以上来自零售业务, 并且近十年来零售业务贡献度整体提升,相应的对公业务贡献的手续费净收入比例由 50%以上回落至 40%左右。2020 年受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收入调入利息收入影响,零售 业务贡献度有回落,目前对公和零售对手续费收入的贡献度基本相当。 分类银行之间有较大差异,以 2020 年数据来看,股份行显著受益于近年来的零 售转型,零售业务贡献了超 60%的手续费收入,且贡献度持续提升;城商行则更依赖 对公业务的贡献。 换个角度来看,零售业务实现的营收中,手续费净收入的占比也显著高于对公业 务,此前差距在 5-10 个百分点,剔除信用卡分期后的差距相对收敛。


所以进一步拆分结构来看,各家银行披露的口径不完全相同,目前银行手续费收 入大致包括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理财、担保承诺业务、托管等部 分。上市银行整体结构来看,目前银行手续费收入仍以传统业务为主,银行卡、结算、 托管类业务合计占到手续费收入的 50%左右,相对更高附加值的投行咨询类及理财手 续费等占比不足 10%,对总营收的贡献度不足 5%。





趋势上,除了 2020 年有疫情等因素扰动外,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中传统结算业 务占比较早期整体压降;银行卡费收入近十年提升幅度较快,2020 年占比回落除了 疫情影响,更多是信用卡分期收入划入利息净收入的原因。与传统中间业务相对应的 创新中间业务占比整体在 50%左右,受资管新规等监管政策影响,理财代理业务收入 占比有所回落,未来随着理财净值化整改的完成,这部分收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他山之石:非息收入的发展借鉴

我国商业银行非息业务的发展借鉴


综合美日德银行业以及海外大型金融机构非息业务的结构情况,小结如下:


1、 整体非息收入的比例在各国金融自由化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是逐渐提升的, 提升的幅度与各个国家的融资体系、金融机构的体制和经营模式、监管等体 系息息相关。可以看到,直接融资体系、混业经营以及监管相对开放的国家, 证券交易类收入以及投行类的非息收入占比更高一些;


2、 从业务发展的角度,进入到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商业银行的非息收入更加 均衡,综合投行业务、机构资管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的中收贡献度也自然会 有明显的提升;而低附加值的传统中收业务的占比回落。(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给我们国家商业银行非息业务的发展借鉴:


1、 从海外国家的手续费收入结构中可以看到,传统的手续费收入占比必定趋势 性回落,取而代之的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财富管理类、投资银行类以及资 产管理类收入。我国商业银行未来需要更加重视:


1)表外资产负债表:提升表外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和管理能力,驱动非息创 收空间。近年以来,伴随银行普遍加码财富管理业务布局,理财、托管、代 理代销等业务中收实现较快增长,多家银行零售 AUM 增长可观,财富管理的 业务动能开始显现。例如,招行发力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零售 AUM 三季 度已经突破 10 万亿元,自 2018 年首次超过表内总资产规模以来,目前已经 达到表内规模的 1.16 倍,相应 Q1-3 累计实现财富管理类中收 297 亿元,占 手续费收入的 36%,较 2019 年末提升超 5 个百分点。此外,招行公告的理财 子公司的 ROE 也远高于表内资本的盈利能力,根据今年上半年 15.57 亿元的 利润规模和期初期末净资产测算,年化 ROE 高达 37.7%。





2)投商行联动:在国家倡导提升直接融资比例、以及资本市场加快改革的 趋势下,积极拓展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等业务,提升服务企业 表外融资的能力。其中,兴业银行以商投联动为战略定位,业务结构有一定 代表性,2021 年中期公司 FPA(对公融资总量)余额 6.53 万亿元,较年初 增 7.68%,超过总资产增幅,其中包括债融、权益、资管、ABS 等表外非传 统对公融资余额 2.36 万亿元,增幅 16%,占 FPA 总额的比例上行至 36.1%, 表外传统对公融资和表内对公融资占比整体下行,表外非传统 FPA 增量和增 速均超越表内。随着“再造一个表外兴业”的推进,上半年投行和代客 FICC 业务为兴业贡献了 39.15 亿元营收(占总营收的 3.6%),同比增速高达 26%。


3)大资管业务:加强对机构客户的服务和合作,包括拓展机构合作的业务 链、提升托管业务的服务能力、加强产品创设等高附加值的资管业务能力。 截至 2020 年,我国银行业托管规模已经达到 169 万亿元,近十年增长近 12 倍,年均复合增速 31.7%,托管存量规模较快增长也拉动存托比(资产托管 规模余额/存款总量)整体攀升,目前托管行业总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其中,从基金业协会公布的今年二季度基金代销机构情况来看,在股票 混 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里,银行渠道占主导地位,前 10 名机构中占 8 席。其 中,招行的股票 混合型基金总保有规模高达 7535 亿元,市场份额继续居行 业首位。





2、 非息收入中,自营等交易类业务的收入也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虽然我国是 分业经营,有些投资业务受限,但是交易银行或者 FICC 等业务对于商业银 行来说是非常熟悉和有价值的业务板块。发展多元化交易类业务,除了贡献 管理风险敞口的利息、差价收入,还能增厚代理买卖业务的手续费、做市业 务的差价收入、设计结构化产品的收入等。


目前平安银行、兴业银行都在大力发展交易银行业务:


1)平安银行的资金同业业务聚焦“新交易、新同业、新资管”3 大方向, 2020 年资金条线固收业务实现交易净收入 43 亿元,同比增长 33.9%,贡献 2.8%的总营收;利率互换交易量、黄金交易量和债券交易量的市场份额分别 为 11.9%、9.4%和 1.4%;2020 年利率互换及外汇衍生品代客交易量约 1038亿元,同比提升 12.4%;2020 年包括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汇兑损 益在内的整体投资交易类收入占营收的比例为 6.6%。





2)兴业银行也致力推进“结算型、投资型、交易型”三型银行建设,2020 年实现代客 FICC 业务收入 35.6 亿元,同比增 35%,占总营收的 1.8%;在 中央结算公司的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量排名第二,在外汇交易中心的利率互 换综合做市交易量排名第一、汇率综合交易量排名第八;2020 年公司整体投 资交易类收入占营收的比例达到 10.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