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md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及实现途径研究(为什么研究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

一直以来,投行在普罗大众眼里是一个光鲜体面又多金的行业,无数优秀人才对其趋之若鹜。投行圈知名意见领袖王大力,运营自媒体账号“大力如山”多年以来,也在后台收到过无数年轻人关于投行的种种问题。





公众号“兽楼处”执笔人、泛财经领域的意见领袖兽爷为本书撰写推荐语时写到:“大力是戎马半生的投行老兵,这本《投行职业进阶指南》荟聚了这些年的职场“战斗”经历,这些经历如涓涓细流,从细微处入手,刻画了一个投行人的宝贵品质和职业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更多金融券商从业者少走弯路,多一些正确成长的机会。”



可以说,这本书讲透了在投行业从新手研究入场到初阶分析师再到高阶合伙人的成长路径,既有案头参考的实用性,又适合长远的职业规划,对在投行职业生涯不同阶段(想进入投行业的人、投行新手、资深从业者)的人皆有指导意义。同时,这本书中介绍的许多方法和建议其实对每一个想要进入金融行业的人都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投行职业进阶指南》已于2020年7月出版。1500册限量签名本在开预售的当天就被抢购一空,一周之内登上京东新书销量榜单第一,随后又登上了月榜第一。出版社都被打了个措不及防,忙着安排加印,供货。



王大力新书出版的消息也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兴趣。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写这本书的初衷,给投行求职者的建议,以及关于投行业未来趋势的思考。以下选用部分访谈内容与大家分享。



1、《投行职业进阶指南:从新手到合伙人》出版后,收到了很多圈内人的好评,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写下这本书的?



之所以会去写这本书,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也是从青年人那个阶段走过来的,我知道过去那个阶段的我最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指导,或者说那个时候的我做走的哪些弯路是完全可以提前避免的。但说实话,投行这个职业,在国内的发展年头并不上,也就这么几十年,大家看着好像发展的很快,那只是因为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的很快,被动的把投行带起来了。但在本质上,国内的投行还很传统,并没有形成什么特别成熟的一些东西。包括我们投行的职业发展体系,这么些年也没有打造的很成熟,至今都跟我们以前一样,用的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那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如果能遇到专业负责的导师或者领导,那你就能发展的更快更好的,但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导师或者领导,那你甚至很可能在投行就呆不下去。我觉得这种事情对年轻的投行从业者来说伤害很大,对投行这个职业也伤害很大。那我做这件事,其实就是为了让这些青年人,特别是那些没遇到靠谱导师或者领导的青年人,能多了解一些在投行职场上,可能没有人会告诉他的一些常识或者建议。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现在网络上、包括一些文艺作品里,对投行的一些描述,都是比较夸大和极端的,要么就是非常的推崇,什么投行来了年薪百万,要么就是什么行业寒冬来了,投行不行了之类的。所以对于很多想要入职投行的年轻人,可能根本就搞不清楚国内真正的投行是干什么的。那么我写一本介绍真实国内投行的书,如果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真实的投行,其实对我们这个职业自身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这样,投行所吸引到的一些关注,才是真正的关注,所吸引到的愿意投身投行事业的新鲜血液,才是真正喜欢投行这个职业的人。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才让我产生了写此书的想法。




2、投行中实习生的留用机会多吗?投行部门是根据什么条件,在实习生中选出可以留用的人呢?如果没能留用,您对他们未来的从业方向一般会有哪些建议?



留用机会并不多,因此投行中实习生的留用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想要进入投行工作的年轻人,当然可以去幻想,也许在实习中遇到的都是关心自己的师长和相谈甚欢的同龄朋友,甚至还能找到心仪的对象,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活。可惜,现实就是现实,在实习过程中,你们的师长在关心你们的同时,也会暗暗记下你们的表现,以衡量你们是否有留用的价值。那些跟你谈得来的同龄朋友,也许会在背后铆足了劲,想要PK(淘汰)掉你拿到留用名额。



听起来很黑暗吗?但这就是竞争的本来面目,我们当然希望所有来实习的年轻人,最终都能如愿的进入投行。但多一个实习留用名额,其所在的团队领导、部门领导,未来就要多背上一个业绩指标。资本市场考察的是证券公司的业绩,证券公司考察的是投行部门或者团队的业绩,而投行部门或者团队的领导,自然也要考察想要转正的实习生的能力和潜力。



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实习生应该踏实努力获得公平竞争留用名额的机会,而不应该幻想用情谊来获取留用名额。说到这里,有个话题无法避而不谈,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会有的疑问:券商投行部门的实习生,是不是有很多都是靠着关系进来并最终留用的?



首先要告诉大家,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作用的。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也许投行从业者会让这些托人情的年轻人直接过来实习,但留用转正的名额,最终却很少会给到这些人。并不是因为从业者们都秉持公正,觉得这样对其他实习生不公平,而是从业者们也要为自己考虑,因为每一个留用转正的名额,最终都会转变为他们的业绩压力。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假如公司给投行部门设定的业绩要求是,部门每个员工平均每年要创造100万元的收入,那么十个人的部门,每年至少需要给公司带来1 000万元的收入。如果今年部门新留用了两个实习生,那么人数就从十人增加到了十二人,相应地,明年部门要给公司带来的收入也必须从1 000万元调整至1 200万元。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公司不给投行部门新增员工的名额,而是业务部门本身确实不想招新人,招人计划是需要根据未来业务的发展提前规划好的。



那么,为什么从业者大多不留这些关系户呢?因为这些关系户的实习表现,也许说不上及差,但很少会是实习生中表现最好的那一部分,毕竟他们的实习机会都是托关系获取的。所以大多数从业者为了自己部门或团队的发展,在支付同样成本的条件下,自然会选择那些表现最好的实习生了。



所以,投行部门是根据什么条件,在实习生中选出可以留用的人呢?



首先,在我看来,投行的实习生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我将其概括为硬实力,比如学校和专业、考取了哪些证书、在哪家机构有过实习经的历等等。而另一类则可以称为软实力,主要是一些没办法直接考察,或者无法进行量化对比的能力,比如工作态度、言谈举止,甚至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三观。


一个人的硬实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分出高低的。比如说实习经历,通过简单交流,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简历中提到的实习经历是否含有水分。再能说会道,也很难隐藏真相。因为这个行业的圈子其实很小,你以前实习过的券商也好,会计师事务所也好,甚至平时所接触的同事和领导,可能在同一个圈子内,打个电话就能知道你过去实习的真实表现。其次,如果他的实习表现确实令人存疑,正式员工若仍想给他留用机会,那么肯定会私下询问他之前的实习单位其实习的表现如何,再与其现在的表现做对比。



但对软实力的考察,难度就比较大了。短短的几场面试,只能帮助我们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但很难只通过面试就看清一个人,了解他的真实工作态度。因此,在对实习生进行留用筛选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考察其在软实力上的表现。



所以,实习生能否留用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想通了其实就变得很简单。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个人在软实力上的真实表现。我知道有很多年轻朋友见多识广,比我们年轻的时候优秀多了,而且在面试中也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但是,如果在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能力,又觉得可以蒙蔽考核者,那么恐怕最终的结果就会让你很失望了。比如有些实习生把自己过往的实习经历包装得非常优秀,但平时做的实习工作,却令正式员工觉得不尽人意,一个项目建议书都要反复修改好几遍才能达到要求,根本不像是做过类似实习工作的样子。又比如有的实习生在正式员工或者领导面前工作时,表现得很踏实,但一旦离开旁人的视线,就开始拖沓划水,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没人催便能拖上一天。这些表里不一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这里,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要朝着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去努力,最终获得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取决于你在实习工作或者生活中真实的展示。



如果未能获取实习留用机会,毕业无法直接进入投行,而未来又想从事投行工作,我认为最需要做的补救措施,就是去做和投行相关的一份工作,作为未来进入投行的“跳板”,这种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我称之为“曲线救国”。


风险管理


首先,在我心中排第一位的“曲线救国”路线,是其他金融机构中的融资业务部门。比如说银行的投行部门、信托公司的融资部门等。这些部门所做的业务,都属于投行业务范围内的一种,跟券商投行中的债权业务相似。简单地说,这些机构同券商相比,只是因为各自的牌照不同,所以做出的债权类产品名称不同而已。从事这几个行和业的朋友,在专业基础上与券商的投行业务是互通的。另外一点就是,这些朋友也是在资本市场融资业务的一线工作,很多时候他们所面对的客户群体跟券商投行所面对的客户群体会有一部分重合,所以他们跳到投行就相对容易一些,我们也比较认同这些朋友在投行承揽和承做上具备的潜力。



但有一点要特别向大家说明,对于一些在金融机构非融资业务部门工作的人,比如银行支行里的对公部门,特别客户都是一些小微企业的人,或者银行的柜员、大堂经理等,我们考虑起来就会比较谨慎。因为这些人虽然也在金融机构工作,但没有做过大型融资项目,或者说不具备一级资本市场的工作经验。那么在投行人眼中,他们几乎等同于一个新兵,如果他们来到投行,未来不仅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转换工作思路、更新知识,也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去指导。如果他的人脉关系非常强大,强到可以直接带来投行项目或者业务渠道,那么也没问题,我们会往承揽的方向加以考核。



排在第二位的是会计师事务所。但大家要记住,这里特指那些有证券从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其他普通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行并不怎么看重。因为投行需要的是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审计,而不是只会做账的会计。



在国内,有证券从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又会分为四大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和国内所(立信、瑞华、天健等)两个阵营。而针对券商投行部门,主要做股权业务和债权业务的团队,对两类会计师事务所阵营会提出不同的需求偏好。比如做股权业务内部审计的团队,可能会更倾向于从四大所跳出来的人,而主要做债权业务的团队,会更喜欢国内所里经常做债权业务审计的人。这是有原因的,相对于国内所,四大所的审计收费和标准都会高一些,这就导致国内的债权业务审计大部分是由国内所承接的。而对于IPO之类的股权业务,注重声誉和影响力的发行人,特别是资金和实力雄厚的发行人,会更多地选择四大所来做审计。比如国内已经上市的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每年的审计业务大多都是交给了四大所承接。



排在前两位之后的“曲线救国”路线,就是资本市场上的其他一些中介机构,比如评级公司、律师事务所等。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这些中介机构中,我们也会优先挑选那些参与过投行相关业务的候选人,比如在评级公司里为各种债权业务做过评级,在律师事务所里参与过IPO项目中法律相关的业务,等等。而对于没有这些工作经历的人来说,可能跟其他行业相比就没有太大优势。举个例子,假如你在知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但从事的是刑事纠纷领域,从未涉足过资本市场的法律业务,那么如果没有其他亮点,可能就很难转行进来。



也许大家觉得上面所说的这些救国线路有点少。的确如此。但现实中,投行在进行社会招聘的时候,重点考虑的只有上面所说的几个职业。因为别说在金融行业以外,即便是在整个金融行业之中,投行这个细分领域也属于就业竞争最激烈的一个。特别是对于那些发展不错的券商团队来说,随时发布一条招聘信息,就有数不清的来自券商同业的简历,更别提来自其他行业的应聘简历了。



最后还想告诉大家,在你们身边可能有些同学能够获取投行实习留用的机会,毕作用业后直接进入投行工作。但这不代表他们就一定有做这份工作的能力,也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比你们优秀。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运气好,正好遇到了合适的机会,赶上了行业的扩招。对于这些运气好的朋友,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你们能珍惜自己获得的机会,千万不要错把运气当成实力。毕竟投行这个行业,知识和人员的更新迭代都是很快的,尤其是在整个行业发展波动比较大的时期,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如果你们进入投行后途径就放松了自己,而不是努力进步,那么同样会被行业所淘汰。



3、初入投行的年轻朋友,社交是否是必要的?是应该更倾向于精细自己的业务能力还是多出去寻找社交机会?您有哪些建议?



我知道,您问题里所说的这个“社交”,并不是单纯指为了交朋友,更多地是想通过社交,建立起自己的职场人脉和社会关系,以及通过社交挖掘业务上的客户。很多初入投行的年轻人有这种想法没有错,因为投行式的社交,本质就是为了建立职场人脉和社会关系,从而挖掘业务上的公司客户。



但在我看来,对于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来说,把这种社交由想法变为现实,即便会有效果,也是很小的,有时甚至会有相反的效果。因为在如今这个年代,投行应聘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很多年轻人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为进入投行做各种准备。所以能够进入投行的新人,很多都是校园象牙塔里最顶尖的那一拨,读书考证不在话下,但在社会阅历和情商方面,除非本身比较早熟,大部分应该都还属于正常水平。甚至有些年轻的朋友,读书时把精力几乎都放在考证上,为人处世的情商可能还达不到正常水平。



所以,如果工作还没几年,就抱着这种功利性的目的去社交,会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水平不够。运气好的,可能也就是碰壁几次而已,比如满足投行途径融资条件的客户,门槛早就被投行从业人员踩烂了,刚入行的你搭上无数关系,最后连大门都进不去;运气差的,比如在面对不满足投行融资条件的皮包公司时,资深从业人员能一眼看透,从而纷纷绕坑而行,而刚入行的你可能会把别人当个宝,三言两语就被忽悠到前台,最终人家满载而归飞到海外小岛,你则落得个锒铛入狱的结局。



因此,md当你们处在这个阶段时,更应该去做的是,继续保持你们在校园里或者刚入行时的那种单纯和质朴,遵从自己的天性。年轻人就应该在行业里、在工作中正常交朋友,交往三观一致、可以信任的朋友,在大家尚且不必出于职业需要而委曲求全的时候,更应该好好珍惜这个阶段。未来也许有一天,在你们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些朋友才能在关键时刻拉你们一把。



4、当积累了一定的投行工作经验之后,您建议大家如何做出职业选择?承揽一定比承做更有发展前途吗?



当大家积累了一定的投行工作经验后,所面临的第一个职业选择,通常是承做岗位做到董事、业务董事、执行董事这类职级的时候,也就是作为团队中的项目执行负责人的时候。如果这些同行们还想继续进步,那么就会面临是否要转型做承揽的压力了。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项目执行负责人会选择转型承揽,毕竟从表面上来看,承揽的收入和职级都和要更高。但大家千万不要对此有所误解,觉得选择继续专心做承做,就没有任何上升空间了。这种想法肯定是错的,因为在我看来,如果继续专心做承做,仍然至少有三条发展路径,可以供大家选择。



第一条路径,就是在原岗位继续深耕,把自己的技术水平,从“术”的层面逐渐往“道”的方向提升。具体是指,不能再只顾着自己技术的提高了,因为即便自己的技术再高,也只会让你在业务上越来越资深,或者简单地说,只会让你做项目的效率越来越高。但这些进步,却很难让你在职级上得到提升。因为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当你到达一个高点,再想继续提升自己的位置,仅靠个人的效率会变得非常慢。处在董事职级附近的承做人员,恰好就是在这个高点上。所以,要想继续提升自己的位置,要么就去换一个新的环境,要么就必须学会借助他人的力量。而这里说的第一种路径,就是一种借助他人力量的方式。



从“术”的层面往“道”的方向提升,具体来说就是,你要学会把自己的技术归纳总结出来,多去重点培养自己手下的承做员工,要让他们的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到项目负责人的水平。如果大家理解不了这种解读方式,那下面讲一个通俗点的比喻。如果你已经是一名在武林排名前列的高手仍想继续提升自己在武林中的地位,那么继续靠下苦功提升自己战斗力,效率就变得很低了。你应该选择重点培养自己的徒弟,让他们变得更强,最好是能变得像你一样强。那么,当人们提起你的徒弟的时候,也都会想起你,你在武林中的地位,就能往一代宗师这个更高的方向靠拢。本文所说的第一条路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而在投行的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具备这内部审计种培养承做人员能力的项目执行负责人,在各大券商内部都非常抢手,甚至很多其他团队会慕名而来,专门找你进行业务上的合作。包括越来越多的国内券商,也已经在公司内部专门设置了一个项目执行总负责人的岗位,专门负责管理和分配公司内部所有投行项目的承做人员。而这个项目执行总负责人的岗位,最高职级也能达到MD,堪比承揽岗位的同行。所以这个方向,就是我们选择继续承做的第一条发展路径。



第二条发展路径,就是在公司内部寻找转为类承做岗的机会。什么是类承做岗?就是这个岗位需要承做的技术,平时的工作内容也与承做息息相关。比如投行质控这类中后台岗位,就是此处所说的类承做岗。



相对于投行的其他岗位,质控岗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低级别和高级别的质控员工,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有很大不同。比如在现实中,一般有过投行工作经验的人,都不太愿意去做低级别的质控员工,所以券商只能更多地去招应届生,或者去招聘审计、律所这些其他中介机构的员工来做质控。但招来的这些人,很多又只是将质控岗位作为一个临时性跳板,更多是为了日后可以转去投行的承揽承做岗位。所以,现实中有很多做了两三年质控的朋友,一有机会就会转岗去做承揽承做。



此外,质控岗位对高级员工或者管理层的要求又非常高,特别是对其专业水平和过往的投行项目经验有很高要求。这是因为需要他们去判断,是否承接某个投行业务,以及某个投行业务能否达到申报要求。因此,质控的高级岗位,大多都是由一些项目经验丰富,但又觉得出差太累,不愿再到处跑的投行承做人员转岗过来的。



因此,拥有丰富实操经验的项目执行负责人,是完全有资格转去投行质控这些类承做岗的,而且也非常受欢迎,那些项目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甚至可以直接去负责管理整个投行的质控部门。这对于承做岗位来说,也是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径。特别是最近几年,监管机构对券商的内控要求越来越严格,各家券商对质控岗位的需求的提升也很快。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各大券商,都越来越重视业务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质控这个岗位,如今质控岗位负责人的级别,至少是跟承做承揽岗的负责人平级的,甚至有时还会比他们更高一些。所以这个方向,就是承做岗的第二条发展路径。



至于第三条发展路径,就是到外部寻求其他机会。在这里所说的外部机实现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跳槽去其他公司,但仍然做本行业的承做岗,这种跳槽主要追求的,是未来在薪酬、职级或者平台发展上的一种进步,比如你在这家券商虽然是项目负责人,但相应的职级只是到SVP(高级副职能总裁)或者董事,月薪也在2万~3万,但你跳槽到另一家急需招聘项目负责人的券商后,对方可能会把你的职级升为ED(执行董事),薪酬也会相应地水涨船高。或者市场上的其他券商虽然在职级和薪酬上无法给你调升,但你觉得去之后会被领导或公司更重视,这都是现实中大家跳槽时会经常遇到的情况。



其次,是转去大投行业务范围内的其他市场,继续做其他市场的项目承做岗位,比如在股权业务、债权业务,或者在券商投行、银行投行等机构之间进行市场或行业的转换,这种跳槽主要追求的,是扩展自己在专职能业技术上的宽度,相对于仍在本行的纵向成长,这种在横向取得成长的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职业选择。



以上这三条发展路径,就是现实中那些没有选择转型承揽的承做人员,所做的最多的几个选择。但这里更想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最终你选择了哪一条路径,是以上三个继续承做的路径也好,是转型承揽也罢,其实都有好有坏,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因为每一条路径的存在已经证明了其合理性。唯一需要大家提前了解的,是做这个选择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关于这个选择的意义,想告诉大家的是,承做和承揽只是职业的两个发展方向,没人可以说哪一个方向就一定比另外一个要好。虽然大多数的投行从业者,最终都会选择从承做转去承揽,但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投行这个行业里,大多数服务类行业的从业者都会去选择类似的主干路。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公司的普通员工,他们在本行业晋升的主干路就是升合伙人,而合伙人的主要职责其实就是承揽审计业务、法律业务。所以等他们升到合伙人之后,也会从审计业务、法律业务的承做工作,转移到承揽业务上。



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大部分承揽人员的收入,确实是要比承做人员更高一些。二是由服务行业的特性决定,比如投行、审计、律师这种服务行业,都是靠着口碑效应行走于市场的,所以投行的承做技术人员业务做深了,有了自己的声誉,可能有时候都不需要你主动转型承揽,自然就有业务主动来找你合作。



但究竟如何选择,自己一定要提前考虑好,不能说自己只是奔着挣更多的钱去。因为在投行这个行业里,收入是和你所承担的风险成正比的,拿的钱越多,要承担的风险自然也越大。特别是国内这两年的资本市场,监管和反腐的力度越来越大,业务承揽手段也被整改的越来越规范,承揽想挣更多的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也不能看到别人选择走什么路,自己也就闷头跟着走。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喜好,选择一条愿意一直走到底的路,哪怕走得很辛苦,也仍然能奋战到底。我想,这才是我们做这个选择的意义所在。



5、科技的快速发展会对投行从业者产生冲击吗?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趋势,投行从业者会失业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要辨证的去看。风险管理首先,大家不要有太大压力,毕竟我们国内整个金融市场,包括投行,他之所以能赚钱,更多的是靠自己的牌照垄断,从始至终就不是一个靠科学技术、靠劳动力去挣钱的行业,更像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就像投行这个行业,其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更多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体现在沟通协调的能力上,而不是什么为什么申报材料撰写、财务数据计算等等基础事务。而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目前所谓的什么金融公司科技公司,特别是那些声称是针对投行领域的公司,顶多是拿着对申报材料进行快速复核、高速搜及索整理相关信息等去蹭金融科技的热点,他们所做的,无非是提高基础事务工作的效率,对投行的专业性工作还md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太过于担心科技冲击这个问题,至于“人工智能让投行从业者失业”更是过于杞人忧天了。



另外呢,我们也要看到和去拥抱这种变化。虽说目前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对行业改变的影响还很小,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确实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业内人常常自黑,说自己所从事的投行工作,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我们指的是,投行里的基础性事务工作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而随着未来技术的进步,我认为这些基础性工作是一定会被AI所占领的。所以这就提醒我们,在投行这个行业里,一定不要让自己陷入到基础性工作中而无法自拔,我们更应该去修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业务营销的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只有我们掌握这些真正的专业能力,在行业迎接科技浪潮的时候,我们才能代表行业与科技结合,而不是被科技所替代。



其实,你在投行这个行业里呆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未来跟历史是很相似的,因为投行是由“人”组成的,并不是什么冷冰冰的科技,而“人心”是不会随着时间有太多改变的。就像行业里的年轻人,现在所经历的迷茫和苦闷,跟我们过去所经历的是差不多一样的。大部分的普通从业者,投行这条路走的都很辛苦,我们在过去刚入行的时候,在向前走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对未来感到迷茫,也经常会怀疑自己的选择。包括你们未来在行业中会遇到的事情,那些未来可能需要做的选择,以及你们做出的选择,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大部分也都是我们所经历过的,而这其实也是我写这本《投行职业进阶指南》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提前带带路。



6、作为多年投行从业者,您认为有哪些投行人士的遭遇,没有进过投行的人是不会相信的?



我想,应该是“投行也存在着欠薪问题”,这来源于外界对投行这个职业最大的误解,就是会觉得收入高的行业,行业素质自然就高。如果真像大家想象的这样,那券商行业就不会有自律组织的存在了,而前几年网上就开始爆出“券商从业者讨薪”的类似新闻,其实这种事几乎每年都有,包括现在,只是有的被爆了出来,有的没被爆出来而已。别说券商的普通员工了,甚至券商的高管,什么董秘了、分管投行业务的副总裁了,都有因为被公司拖欠薪水,特别是奖金收入,而与公司打官司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到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其实不止是外界不相信投行业里也存在着“欠薪”行为,包括我们很多同行也都没清晰的认识到这个事实的存在,所以在我写的这本《投行职业进阶指南》里,也有不小的篇幅是教给大家在择业的时候,应该如何避免掉进坑里。



7、研究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觉得投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行业,好像只要进入投行,就能年薪百万,投行从业者的真实收入是这样的吗?能不能帮我们揭秘一下?



当然不是这样,觉得进入投行就能年薪百万的朋友,一定是连投行的薪资构成都还没搞清楚。其实投行的薪资结构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薪酬,另一部分是项目奖金。在基本薪酬这一块,对于入职券商总部的同行们来说,无论是在投行部还是在其他部门,无论是在投行部门里做股权业务,还是做债权业务,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大部分券商对于总部不同部门的正式员工,都会根据其职级高低、入职实现年限来设定一个统一的薪酬区间。而投行这个职业,之所以有吸引人的高薪,主要是因为其收入水平,更多是由第二部门项目奖金所决定的。投行从业人员能拿多少项目奖金,一般是不设上限的,这与他所负责的项目数量,以及他在每个项目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是正相关的。



所以,很多业外人不清楚投行的薪水构成,只看到了投行高薪的新闻,就会对投行的收入产生很大的误解。特别是一些刚入行的年轻人,会发现自己干了几年投行,收入好像也很一般。其实,从进入投行开始,项目奖金在从业人员的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随着你的能力和职级的提高,才会从低到高逐渐攀升。而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相比,在职业前期拿到的收入其实差不多,但在职业的中后期,收入所能达到的上限却是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



比如我在入行的时候,想改善下伙食都只能通过买点便宜的肉包子吃吃,而现在投行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大,就看咱们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价,给他们上车的机会就已经比我们那个时候小很多了。所以应该要正视投行职业的收入水平,它不可能让谁工作没几年就能挣够买房的钱,包括在我们那个年代入行也是不可能的,但好在投行这个职业,如果你能发展的足够好,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它是能够在收入上给你带来足够买房机会的,这并不是什么画大饼,这是我们这些投行从业者的实际经历所验证出来的事实。而像我这种先后收入上的反差,在行业里其实并不是个例。我想,这也是投行,在收入方面所能展示出的真正吸引力。



8、您的新书热销,在京东上了经管类销量榜的第一名,有没有收到什么读者的读后感受反馈?以及最打动您的是怎么讲的?



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反馈,有很多写得很长,我觉得特别感动。在这些评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下面这段:



“很高兴遇见了大力哥这本书。本人大二,金融专业,其实对学金融出来干什么,以及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努力都很迷茫,仅有的一点对职业路径的了解也只限于知道出来做事是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分的模糊认知。 之前对投行的认知,确实如小马过河一般,有听闻把投行吹到天上的,也有说没背景没资源搞什么金融,投行进去就是让你做改错别字格式等无意义工作云云。大力哥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对投行这个职业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所以说很高兴遇到了这本书,在此需要感谢大力哥。 我觉得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其在扫盲的同时,还将投行与其他职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共性提炼出来了。以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大概是“如何穿西装看起来才像投行精英而不是像地产中介”,现在发现神秘的投行和生活中大众熟悉的地产中介其实很像,都是干中介的,只是项目内容、客户都不一样,本质都是在承揽承做。只是房产中介主为什么要工作在承揽,投行二者都重要。甚至,女朋友学的是城乡规划,之前觉得跟金融蛮不同的,现在想想,也有很多共性,城乡规划也是在做承揽承做的事,只是这一行里承做比较重要,所以女友常跟我说以后就业了可能每天都在画图画图画图。”



因为我的这本书更多是为了对投行一无所知的年轻人准备的,能让他们先通过此书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国内投行是什么,然后再选择是否愿意从事这个行业,那么这种择业的选择才是真的出于他们自身的想法,而不是受各种投行或真或假传闻的影响,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个行业更愿意看到的未来。






《投行职业进阶指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