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医保问责(关于医保和社保的相关法律规定)

短评


12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六起问责典型案例。其中,第一起案例就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医疗保障局等部门领导干部因推进“放管服”改革不力、放管结合不到位,造成群众办理医保难等问题被问责。该问题最初由网络曝光,有网友提到自己办医保业务的遭遇——当地的医保业务窗口每天就发60个号,办业务的人特别多,大家都连夜去排队,但更可气的是有中介代办,不排号、不是本人,花钱就能办。


在“放管服”改革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政务服务效率普遍得到提升,这其中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老百姓跑的次数少了,这主要源于改革过程强调简政放权,大量过去要求的证明事项被取消,而政府部门在工作流程上也进一步精简;二是数字政府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办理。总的来说,“放管服”改革不仅有顶层设计,也逐渐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但为何哈尔滨医保部门的改革在“最后一公里”遇到了问题?影响改革落地的,显然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问题。调查显示,哈尔滨市医疗保障局、医保中心负责的83项业务模块中,除8项因涉密等原因不能网上办理外,8月媒体曝光时仍有21项未实现网上办理,这与该部门2019年工作会议提出的年度目标相去甚远。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并非单一部门的责任。


报道提到,当地市级事权下放后,哈尔滨市医疗保障局、医保中心对道里区医保业务监督指导不力,业务培训不到位,存在放后失管、一放了之等问题。而区人社局、医保中心对承接的45项医保业务,未采取有效承接措施,准备不充分。除上级培训外,区人社局未再组织任何培训,造成工作人员操作不熟练、办理效率低。


“放管服”改革经验表明,改革压力必须层层传递,上级负有统筹改革并监督落地的责任,而基层则要完成执行并及时做好反馈,如此上下级形成化学反应,才能保证改革真正落地。哈尔滨的案例中,涉及的各级政府部门都未尽责,不但导致改革不到位,出现问题时也得不到及时纠正。


那么,当地是不是只是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从报道披露的其他细节看,恐怕并非如此。比如说,在每天可办理120个医保预约号的情况下,未认真测算便决定每天发放60个号,造成群众办理医保事项难,甚至还出现黄牛倒号、中介代办的现象。如此种种,皆可看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用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伟的话来说就是,“问题根源在于当前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惯性”。


“放管服”改革落实情况,间接展示了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与哈尔滨案例相对应的,如今,针对民众需求,一些特殊政府部门不仅午间提供服务,节假日甚至都能保证办理业务,这是“放管服”改革带来的新气象,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可能是多种因素带来的结果。简政放权的推进,加上有充分的技术作支撑,的确提升了政务工作的效率,民众得到了方便,而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客观上其实也减轻了负担。但归根结底改革还是要“从心开始”,这里的心,除了热心,更重要的是责任心,而如何保证改革“有心”,可能需要当地再想想办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