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云南省工商局冯林简历(云南孙小果的简历)

“康帅博”“依利”“白事可乐”“王老古”……看到这些名称,你认得出是在“山寨”谁吗?


为了傍上知名品牌的顺风车,一些山寨商品往往会有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名字;在外观设计上,山寨商品也会尽量与知名品牌靠拢,鱼目混珠。


对于这类商品,阿里巴巴集团采取了新举措。9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在旗下的天猫商城中,以“大数据 大众评审”为核心的“组合拳”来打击山寨商品及商标,已有近两百个涉嫌山寨的品牌被识别并遭处理。


大数据提高识别山寨效率


据了解,此次天猫商城利用“大数据 大众评审”打击山寨商品的机制,目前已经开始运转、发挥作用。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了这套机制的整个流程。


首先,天猫商城会利用大数据对品牌库做日常的对接和扫描,通过对商标(商品)做文字、图像等方面的比对,筛选出具有一定混淆度的商标(商品),这些被筛选出来的数据将组成“山寨预警模型”。


“此次山寨商品的识别和管控,是由阿里巴巴集团品控部门,通过对平台商品质量的日常大数据进行监控分析挖掘出的。”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天猫商城拥有自己的品牌库,会和国家品牌库进行对接、校验,将天猫商城中的所有品牌与知名品牌进行近似比对,通过平台大数据挖掘多个维度(如消费者评价等)的信息,产生预警数据。


在经过大数据筛选后,这些涉嫌山寨的商标(商品)会被提交到淘宝大众评审员参与判断,每个商标(商品)需要至少推送给800至1000名大众评审员参与判断。


这些大众评审员的任务是:通过观察商标(商品)的外观、形状等方面,对“是否会产生混淆”这个问题作出“是”或“否”的选择。如果超过一定比例的评审员认为该商标(商品)对其产生了混淆,天猫即会启动一系列治理机制,比如该商标所属的旗舰店不再续签、相关商品删除等处理,未来还会考虑通过限制贷款、限制活动等手段对山寨商品作不同程度的处理。


“目前已超过23万人参与了评审,处理了两百多个山寨品牌。”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电商行业分析师冯林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非常重视对山寨商品的打击:“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或者出现山寨商品,会影响消费者对其信赖以及自身声誉,认为平台至少在供应商把控环节上标准较低,进而产生对平台销售的所有商品的不信任情绪。”


对于阿里巴巴集团此次的做法,北京华讯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韬律师认为,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的海量商品中,如何识别、评判涉嫌违法违规的山寨商品,一直以来都是难题,如果仅仅采用人工的方式,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也根本完成不了。


“但如果利用大数据的方式,将某些涉嫌违法违规的商品所具有的特定属性或参数都放入电脑系统里、让电脑去筛选,就能极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张韬说,“这也有利于电商平台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众评”能形成客观公众认知


在天猫商城此次推出的打击山寨商品组合拳中,最引人关注的亮点,无疑是“大众评审”的引入。


事实上,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年底,同属于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便上线了“淘宝判定中心”,让用户作为大众评审员通过完成“判定任务”的方式,参与到卖家违规行为、平台交易纠纷等问题的解决中。


这些大众评审员通过公开招募组成,采取自愿报名 资质审查模式,由买家和卖家共同组成,符合一定条件便可申请。


从《淘宝网大众评审公约(试行)》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需要符合会员注册时间满一年、芝麻信用分大于等于600分的要求。


除此以外,买家还须同时满足会员等级大于等于VIP2、信用等级大于等于“三心”、近90天要求淘宝介入的交易笔数小于等于三笔的要求;卖家须同时符合信用等级大于等于一钻、近30天纠纷退款率低于行业平均值、申请成为评审员的当个自然年内无违反《淘宝规则》严重违规(含出售假冒商品)相关规定被扣分的条件。


在淘宝判定中心的网站上,法治周末记者看到,目前累计参与判定人数已经超过84万,而大众评审员成功处理的任务数量,也已经超过163万。


有观点认为,此次天猫商城的做法,可以看作淘宝网成功经验的推广。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宏光教授认为,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大众评审更能抽象调查出,相关公众是否会对山寨商品形成混淆、误认的情况。


冯林分析称,天猫此次引入“大众评审”的做法,在降低自身人力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与买卖场景之间的互动。


“在引入大众评审员大量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后,能够形成一种公众的普遍认知,进而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的评判依据。”冯林说。


“这种大众评审的方式,有点类似国外的陪审团,让公众在事实认定部分参与进来,群策群力。现在有很多大众参与的项目,比如‘众筹’‘众包’,对于这种大众评审的方式,也可以起个名字叫‘众评’。”张韬说,“这种做法也能释放电商平台所承受的一些压力。”


张韬表示,对于山寨产品是否构成近似、产生混淆,公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原本这是由平台工作人员来审核的,但是这种方法的代表性不强,一个人认为存在近似、混淆的问题,与十个人认为有这样的问题,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张韬还提到,大众评审员的代表性问题,也值得重视,“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同人群的看法可能会有所偏差,因而是否可以考虑对大众评审员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的问题让身份更加合适的大众评审员来评判。比如对于专利侵权的问题,普通公众可能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判断”。


处理山寨商品需注意风险


然而,虽然山寨商品时常被人们拿来调侃,但邓宏光向法治周末记者提醒,“山寨”一词不属于法律术语,不是所有的山寨商品都存在法律问题。


“通俗来说,有观点认为,山寨商品是盗版、克隆、仿制等的商品,但直到目前为止,对于‘山寨’也没有准确的定义和标准。”邓宏光表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克隆仿制都构成非法,除非被克隆仿制的对象享有法律上相应的权利,如果没有法律上的权利,从法律上而言,没有办法制止他人克隆和仿制。”


邓宏光认为,客观来看,仿制是进步的阶梯,所有的进步都是从一点一点地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开始的,仿制并非洪水猛兽,并非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张韬对此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单纯说“山寨商品”并不是一个法律问题,但“山寨商品”仿制已有知名商品的做法,很容易引发法律纠纷。


“山寨行为往往被认为是傍名牌、搭便车,根据以往部分违法违规山寨商品的具体行为来看,主要可能涉及侵犯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问题,侵犯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和包装装潢权等不正当竞争问题,以及产品质量问题。”张韬说。


正是由于“山寨”并非直接与违法挂钩,因而张韬坦言,电商平台在识别、评判、处理所谓山寨商品时,也是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的。


张韬介绍,电商平台在自己的平台内部对山寨商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平台的内部管理行为,依据的是平台与商家之间通过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平台责任、商家责任等法定权利义务。


“如果电商平台在对山寨商品的处理过程中,比如让某些商品下架、停止销售等行为,出现误判、错判,导致商家有一定的损失的话,电商平台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张韬说,“电商平台只是通过内部管理的方式,代行了一部分政府执法与司法的权力,而对于山寨商品是否违法的终局认定,依然掌握在政府相关的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手中。”


不过,据法治周末记者咨询多位电子商务律师、查询相关判例得到的消息显示,目前还没有发生因电商平台的误判、错判导致商家起诉平台的案例发生。


邓宏光觉得,任何事情都会有相对模糊的边界区域,也都会有较为清晰的中心地带。在他看来,对于范围不清晰的山寨商品,可以搁置模糊问题,转而处理那些相对更清晰、法律上争议不大甚至没有争议的部分,比如假冒商品问题。


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山寨商品的识别是极为复杂的法律问题,天猫商城在打击山寨商品的过程中,对于错判、误判的情况,会有相应流程来解决,且会以此推进相关机制模型的优化。


建立政府与平台双向数据共享


尽管存在风险、需要不断完善,但这种采用大数据、大众评审等创新方式加强平台治理、消费者保护的做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未来有纳入电子商务立法的可能。


在8月举办的一场电子商务立法研讨会上,参与起草电子商务法草案的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室相关人士曾表示,社会共治原则作为电商立法的最大共识,已经非常明确,淘宝网开创的“大众评审”机制,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平台治理的有益尝试,也正是未来电子商务法倡导的方向。


张韬认为,大众评审这种方式,可以成为政府部门在办理相关案件上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大众评审员这样的调查方式,是政府部门目前难以实现的,可以补强政府部门在专业性之外、大众参与度的不足”。


此外,张韬还提议,随着“大数据 大众评审”方式的不断深入推进和推广,未来可以考虑电子商务平台与政府部门间建立数据共享,形成联动机制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