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厦门马巷工商局在哪里(厦门市思明区工商局地址和电话)

过去由于山地的阻隔,加上水路沟通的缺乏,福建在唐宋之前一直地处帝国的边缘,另类的存在,同时也阻隔了中央政权对山地重重福建的消化。福建乍看都是山地,只有沿海部分有几块小的平原,这些小块平原在以农为本的帝国里几乎微不足道,在这样的地理结构下,平原的大小已经不是决定地缘中心的主要因素,能够由此影响多少腹地,才是谁能在这些沿海平原脱颖而出的法宝。由于闽江流域在福建闽越地区的核心地位,它的入海口处——福州平原,自然也就成为了闽越地区最早最持久的地缘中心。


福建境内有“五江二溪”(由北向南分布有:交溪、敖江、闽江、木兰溪、晋江、汀江,七大水系)。居中的闽江水系最大,足以覆盖福建的中心区域,谁有机会控制住闽江的入海口,便有机会溯江而上,沿着上游的诸多支流,将自己的控制区向腹地渗透,由于所有河流,无一例外的最终都指向海洋,而山地腹地又缺乏有足够农业潜力的盆地型平原。所以河流入海处的冲积平原,无一例外的成为了所处流域的地缘中心,在整个东南沿海丘陵地带,都缺乏与经济实力相对称的平原纵深的情况下,这类一幕仍然在各地上演。只不过原始的驱动力,思明区由农业转而变为工商业了。



在唐之前,福建一直以类似诸侯国的形式和中原政权分分合合,中央政当时权也没有能力消化这块边陲之地,便一直以地方诸侯王国代理的形式存在于政权中。随着中国帝国的实力强大,人口增加,不但长江流域开发了,福建也走上了历史舞台。


福建在唐宋便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特别是南宋偏安,经济严重倚重海外贸易营收,“沉东京浮福建”这句俗语解释了因为南宋偏安后福建的地缘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但当时没有选择福州这个传统的闽越中心地区作为当时中国海外交工商局马巷流的窗口,并非因为位处闽南的泉州,有机会取代福州在福建地区的中心地位。恰相反,正是因为闽南地区不属于福州所在的闽江水系直接覆盖区,而没有机会成为外族入闽的第一选择。


当来自中原的汉族,在西晋灭亡之后,大规模的向长江以南地区全面迁移时。那些数量地址巨大的中原移民,只可能选择土著居民相对较少的地区进行开发。而之前属于次级地区的闽南地区,反而有机会借此机会,直接吸收到技术上更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包括人口)。泉州所处的晋江水系,便是得名于这次南迁。正是有了这次中原文化的直接刺激,提升了泉州在福建的地缘地位,在随后的唐、宋时代,泉州方才有机会成为帝国的海上贸易端口。


明朝的海禁,泉州港首当其冲重点管控,贸易一落千丈,但几百年海外贸易的历史惯性,整个福建以海为田盈利维生如何说禁便禁得了?于是贸易变走私,海商变为海盗。从诏安到霞浦,福建沿海的走私渡口不计其数,最后逐渐集中到龙海月港和晋江安海港,虽然月港河沟纵横,且距入海口较远,但非常便于官府管理,盘查甚至盘剥,于是官府一张一弛间,月港便成为整个东南沿海最大的走私港,直到隆庆重新开海,月港才被正名,不再是走私港,而是官府指定为唯一放洋之地。可惜月港衰落便是注定的,港口条件不佳,早晚注定被条件更好且是必经之处——九龙江出海口的厦门取代。


月港刚正名不久便遇到朝代更替,郑成功与清军在闽南沿海对峙拉锯争战几十年,不仅战火殃及月港。同时清廷为扼制郑氏,在沿海实行迁界,郑成功占据厦门金门两个海岛凭海战优地址势对抗清廷,同时当时整个南中国海的东西洋贸易都要经郑成功海商集团之手,厦门岛正式被开发了。


在中国,以海岛为城市的只有两个,一个厦门,一个香港,郑成功改了厦门的命,英国人改了香港的命。正因为厦门是个海岛,所以在经由郑厦门成功开发后,之后的五口通商,80年代的特区放在厦门,都是因为是个海岛管制。


顺便说说厦门香港,当年英国人之所以选择香港岛,是因为中央高度集权的帝国对土地问题十分敏感,绝不会让外来文明进入到自己农业文明腹地,所以,占据一个岛屿的工商局难度,要远小于取得一块与大陆相连的土地。这才是香港岛脱颖而出的主导因素。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得到广州这样一个港、陆两相宜的殖民点的话,英国人决不会考虑香港这样的岛屿的。几十年后,英国人终于有机会选择了一种即得到了实际利益,又不触及中央帝国红线的方式,就是以“租界”的形式,来布设他们的地缘支撑点,那就是长江口的上海。


香港的历史机遇是在49年以后,大陆的政权轮换,使得香港成为了人才和资本的避风港,这为香港的起飞打下了基础。虽说从实力对比和地缘关系上来看,如果红色中国想乘势从英国人手中收入回香港的话,轻而易举。但对于已经当时已经决定站在铁幕之后,之后甚至又想自成体系的中国来说,留下香港这个与西方世界接触的窗口,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对于香港来说,这个历史机遇的价值则在于,它居然有机会将整个中国作为辐射的腹地(英国人最初的设想,也无非是让它能够辐射广东地区)。这种因地缘政治因素,而获得的机会,使得弹丸之地的香港,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想象一下在长达三十年时间里,大陆地区进出口西方的货物,大部分都需要跑到一个点上去转口是什么概念。同时并有机会让粤语和香港文化,长时间风靡整个中国。但随着中国的全面开放,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便不会再有了,香港人的优越感随着香港边缘化是注定扭曲的,这点大家这两年都看到了。


而厦门,本来中央设厦门这个特区就是希望能以对台的地缘优势,承接对岸的产业输出,带动福建发展。可惜,福建的先天弱势就是沿海平原狭小,没有足够腹地消化掉所有从对岸所转移过来的产业。而更重要的另一个因素是,对于和香港同处自由经济背景下的台湾来说,有香港这个中继站存在,对于跨海而来且政治上处于对立状态的台商来说,无论从实际业务的服务、中转,还是心理安全上都会有更多帮助。所以地理上更接近于香港的东莞,在承接香港产业转移的时候,也成为了台商在珠三角的重要投资地,拥有更强腹地,和更多发展空间的珠三角,在和厦漳泉同时起步的情况下,接收到了比福建多得多的台湾产业。随后在两岸关系缓和上海浦东开发的背景下,长三角接收了台资的第二波转移。


所以从地缘上看,福建注定将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挣扎,现在福建要赢回像宋朝泉州时代的福建在全国地缘重要性,几乎快成不可能任务,唯一的优势似乎只有港口,唯一的机会是等两岸电话统一后两岸的融合,而这融合过程中,两岸还须竞争出一个中心城市,福厦泉或台北或高雄,都有机会,因为背靠大陆,出在福建的概率更高一点。



再说下厦门及和泉州的竞合。


在泉州港衰落及后几百年间,月港和厦门港先后崛起,中继了福建的海外贸易,不过在最近,厦门和泉州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到放桌面上讨论了,这是之前没有,因为门在民国之间才从泉州分出去,在这之前厦门是泉州的一部分,虽然厦门港崛起替代了泉州港的功能,厦门也充当泉州的对外窗口和脸面,不过当时也没人觉太大不妥,一直到设立特区时,广大的泉州籍南洋华侨还把厦门泉州视为一体。但现在不同了,政策划分导致利益的分成不平均了。随着泉州经济的发展膨胀,时间一长,利益分配问题更加突出了。


政策是中国的国情。因为政策,同等条件下客户当然会选择厦门的公司,出口也得通过厦门,结果利润被抽走一部分,退税没你的份,都被厦门的公司拿走了。增值税减去退给厦门公司的退税额后还有一部分成了厦门的财政收入,而港口、物流又为厦门带来了繁荣。所以,泉州的很多产业只要是做出口的,你就成了厦门的加工厂。


在泉州看来,好钱快钱都让厦门赚走了,去建设小小的厦门岛海上花园,而干活的泉州地区财政捉襟见肘没钱建设那么多嗷嗷待哺的乡镇。最关键的是,两地的立身之本都是港口,一山怎能容二虎。所以在未来,两地是替代关系,竞争远大于互补合作。厦门一直有国家省里支持,国家让他从厦门出发他能跑到泉州去出海?这点不仅是泉州,福州地区的集装箱出口也约有15%-25%舍近求远从厦门港走。


这竞争一直存在,不过让话题尖锐到排到台面上的是厦门市政府,厦门市政府得了便宜不卖乖,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但厦门市政府不仅明目张胆挖泉州的总部墙角,还好大喜功给闽南地区做规划,自己是店面,泉州当工厂,漳州当后花园,这下可犯了众怒。厦门现在最大腹地和支撑资源都是泉州地区,一旦泉州甩开厦门自己开店,厦门非死即伤。厦门市政府自我感觉太好,完全没有搞明白厦门现在的优势,就指望靠国家政策在混日子,这个中心那个中心都是在画饼充饥,最后都成为房地产。不过厦门现在有伴了,平潭。两个都在申请自贸区。我想了很久在高人指点下才明白什么是自贸区。


所谓自贸区,就是能够自由做买卖的区域。香港和新加坡都是自贸区,货物进出无需关税,海关无须翻仓倒柜,经营无须执照。现在只有上海在做实验,这有什么区别?


从税收上讲,保税区针对的进出口“关税”,自贸区针对的不仅是关税,还有“营业税”和“所得税”。从功能上讲,保税区针对的是物流仓储和加工业,自贸区针对的不仅是物流仓储最主要地是国际贸易。保税区是我们为了方便我自己进出口设立的平台。目的是为了发展与尽可能多的外国和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而自贸区不是,是提供给国外企业之间的交易平台。因为主角不是我们,是外国企业之间的交易平台。


那我们为什么要为外国的企业之间提供这样的服务?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迅速增加税收和拉动我们的经济。


既然自贸区那么好,但事实上,世界上真正的自贸区也只有新加坡和香港。这是因为设立自贸区是要有条件的,首先你必须是国际物流中心,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你是搞不了的。所以平潭第一个PASS,还有为什么连天津搞不了,因为天津是终端港,目的港,而且不是不冻港,没人会选择绕道到你这里中转货物。其次,这自贸区有风险的。你必须开放你的金融。起码贸易的资金要能够自由出入。这就出现了经济上的风险。而中国不是新加在哪里坡这样的弹丸小国,新加坡香港的本土经济即使被外来资本完全摧毁,它们依靠提供国际物流和国际金融服务依然可以过得很好。中国不同,如果开放了金融自由贸易,马巷造成的灾难不像新加坡和香港那样可以通过自贸区的收益补偿得了。所以,连美国都没有真正的自贸区。


所以如果真正运行自贸区,第一步是必须金融封关。就是关内和国内之间的资金不可能自由流动,而关外(不含大陆)和关内的资金反而可以自由流动。因如果不封关,就是全中国都是国际自由贸易了,等于中国成为自由贸易国家而不仅仅是上海自由贸易港了。新加坡小,自身的需求少,贸易主要是针对国外的,所以全国都是自由贸易区也没问题‘同时封关是成本很高的措施,如果没有足够的营业额支撑,是做不成的。所以,上海自贸区的重点就是金融封关,因为自由贸易需要自由金融的支撑,所以才会有金融改革的话题。但上海又不能不搞自贸区,首先,别人不能在你这里自由做贸易,因为你的工商局要审批人家的贸易资格,不符合你制订的规矩你就禁止人家做;其次,别人赚的钱你的银行是不让人汇出去的,甚至别人外出采购的钱你也不让人随便汇出去。仅此二点你就没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了。因此,你的物流就无法拉动贸易、金融、商业、服务业了。那谈什么国际金融中心。


看看,如果厦门和平潭如果知道自贸区水这么深,肯定知难而退,不过不要紧,瞎猫碰死耗子,他们的出发点是有政策加身就好,至于做不做的成,两地政府可没想那么远。(编者注:厦门和平潭均是福建自贸区的一部分。)



之前写到福建山多地少,港口成为支撑提升地缘优势的关键。福建的港口条件那是无可匹敌的全国第一。甚至还有两个最好的大港没有开发,那就是三都澳和湄厦门市洲湾,但你看下三都澳卫星地图,可惜啊,周边都是山,一小块平原也没有,离福州也远和,注定浪费了,三都澳如果长在江苏,呵呵,绵长的苏北海岸线不缺平原就独缺一个深水港。


一个优良的海港要成为商业大港,就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拥有广大的腹地。什么叫做腹地?腹地就是一片广袤的土和地,上面有大量的优质人口与庞大的生产。重点就在庞大的生产,广袤的土地与大量的优质人口不过是庞大生产的保证。因为商业大港唯一的功能就是物流。如果一个海港没有庞大的生产作为腹地,就无物可流,那这港口只能捕鱼。


现在的福建,有相对庞大生产的就是福州和泉州,虽然可能产业层次和规模在全国都排不上号的,但在福建关起门当个山大王彼此比划两下还是可以的,另外在未来,上海广州之间是可以加一个区域中心的,就像当年的宁波泉州广州三足鼎立一样,现在上海是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宁波没机会了,广州也胜券在握,福建还在三个弱中心,三个中心就是没有中心,没有一个强中心福建更没有竞争力,现在福厦泉都有机会当这个中心,如果政策平等不厚此薄彼的话,福州和泉州胜出概率更大,当然如果台海隧道顺利的话,那个隧道端口所在地显然胜算要多加电话几分。


三个选手中,厦门缺的是腹地,而如果厦门把泉州当腹地只倚重泉州的话风险无疑也最大,因为一旦泉州有机会单干,厦门厦门市便喝西北风了。而泉州缺的是整合,一整合完就是一个大型的海湾城市,自称体系,而且城市格局对称漂亮,还直接临海临港。


而福州缺的是腹地,看福州卫星图会一目了然,福州四面都是山,只有长乐东面一块平原最有潜力,又靠近机场,临空产业将是一大亮点。福州的另一个重心是南边的福清,福州港的主力港也在福清南边江阴,可惜但隔着山,福清坐拥龙高半岛,可以自称小气候,如果台海隧道北线走平潭,福清将在福建县域经济中独孤求败,不过福清可能没有和晋江一决高下的机会,晋江改区这几年中随时可能实施,泉州地区排名前4位的晋江石狮南安惠安都可能退出县域排名竞赛。


至于福州的平潭,一旦试验成功十有八九会像厦门之于泉州那样独立出来单干,搞不好还拉上福清。不过我看没有几个人看好平潭,不知道哪位决策的喝大了要折腾平潭浪费财政。天时地利人和平潭只占了地利,就想复制一个厦门岛?厦门三者具备,先前条件那么好都就发展成这样,平潭哪来信心?没有机场和海港怎么搞产业?另外关于平潭对台承接产业问题,台湾的产业该出来的都出来了,现在台湾如果说还有什么牌,就是产业相关的服务业和相关人才了。他们如果出来也是跟着产业跑,去上海区深圳会来你这?台湾的产业现在除了极个别的在国际分工上有点含金量,其他都不行了,老盯着指望台湾不现实,还一厢情愿。


福清下面是莆田,大家拭目以待,一旦湄洲湾大开发,受益最大的除了泉州就是莆田了,福建第四城就是莆田,漳州的朋友要居安思危了。


抛掉三都澳,福建最好的大港湾就是湄洲湾,向莆铁路和长泉铁路将是他的左膀右臂,泉州福州经济腹地都在他视线内,将来如果福建要建国际中转的深水港,湄洲湾也是首选。湄洲湾两岸惠安和莆田半岛都还有大量土地可供开发。湄洲湾也是泉州未来思明区的最大潜力,你看泉州政府当年将湄洲湾南岸的新区取名泉港,有深意。



卫星地图上厦门行政区域围合范围,和漳州以角美为界,和泉州南安以大帽山为界,四周都有山脉作为分水岭。在清以前厦门(当时厦门隶属同安,同安隶属泉州)还在泉州名下的时候,这便是同安县管辖的范围,厦门独立成市的面积分量就等于古同安县范围。这便是厦门和同安当年析出泉州的地缘政治和划分依据。假设没有大帽山存在,古代同安县和晋江县便会以水头安海的海湾处为分界了。


厦门缺腹地,所以就有人顺势造谣传厦门直辖市有鼻有眼,起初半信半疑,后来看了信息内容就知道不靠谱,因为里面说明厦门直辖市包含了晋江石狮但不含泉州,大家看看厦门及泉州地区的地缘环境便知,泉州晋江流域是个完整地理板块,没有任何决策者会这样业余分拆。有朋友按阴谋论的说法,说这谣言未尝不是厦门主政者所想的,他们未尝不想要泉州市区,可这样大泉州剩下的惠安南安等便失去地缘中心支点,那把整个大泉州划给厦门呢,不谈可行性,厦门政府第一个不同意,第一厦门消化不了,第二按厦门市政府风格,它只要好地方捡现成,落后地方对它是累赘。


翔安是03年才从同安区分出来,现在是现在未开发的好地,如果翔安机场能如愿建成,翔安将对厦门贡献巨大,好像厦门已经把岛外市级中心定在翔安马巷附近,还不错的选址。空港的重要性谁都知道,从地图上看,也是整个闽南最好的选址,净空好拆迁量小周围空间也大、可以依托有大量空地的翔安在哪里搞高端制造临空产业,国内空港没有哪个不想做这个,越大机场越多国际航线的越有优势,最后就是是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的较量。去年戴尔便在厦门之外在成都另开一厂,便是看中成都双流机场的潜力,成都作为西部开发桥头堡,自封北上广后的第四城有一定底气,有比东部沿海低的运营成本和离欧洲更短的航线距离,更有有大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工业基础和人才。


在翔安机场上,厦门是赢家,漳州朋友以后坐飞机更远了,虽然漳州有未来新机场的规划,但小机场终是没有大机场吸引力。而对泉州地区来说,坐飞机是更近了,但自己的机场和利益也保不住,惠安大港的泉州新机场很难建成4F机场,4F机场跑道至少要到4公里还不含缓冲区,惠安大港湾南边有山,北部有斗尾高速路,如铁心建大机场这两问题得砸大钱了。能秒杀翔安的选址是晋江内坑,可以和晋江高铁站做联运,从漳州和莆田到晋江站均在半小时左右,客源没问题。但如果翔安机场批建了,这个可能不会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