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合肥包河区代理记账管理系统(合肥包河区找代理记账)


自1950年1月合管理系统肥市成立城郊区至2002年3月包河区成立,在合肥的行政区划中,郊区一直存在了半个多世纪,虽然其间名称和管辖区域不断变化,但在半个多世纪中,郊区还是以其鲜明的特色为合肥的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不断变化的郊区“地盘”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后,皖北行署为方便合肥新建机关、工厂、学校的征地工作,将肥东县城东、东外、张洼等3个乡划归合肥,第二年1月,就在这三个乡的基础上设立了合肥市城郊区。这应该就是合肥郊区最早的雏形了。


但随着合肥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合肥郊区的“地盘”和名称也在不断变化。


曾经的中共合肥市郊区区委、区政府办公楼


据档案记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郊区的行政区划,大规模的变动有四五次,其间小范围的划进划出则更为频繁。


1951年1月15日,合肥市城郊区政府成立,辖区除了前面说到的城东、东外、张洼三个乡外,又从肥西划进了城南、金斗、德胜、北外及卫岗等五个乡。


但仅仅一年半后的1952年8月,原城郊区又被分为东、西两个郊区,面积再次扩大:东郊区辖7个乡,西郊区辖8个乡。也许是印证了那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到1955年1月,东郊和西郊又合并统一建立郊区。


1960年3月,郊区曾短暂改名为蜀山区。在这之前,包河区又从肥东、肥西划入一些乡到郊区。仅仅三个月后的1960年6月,合肥市施行以市管社制。实现城市人记账民公社化后,各城市人民公社既管城市又管农村,既抓工业又抓农业,不便于工作的提高,因此各区增辖城郊公社,郊区也改为北市区。


1963年5月再改为郊区,这之后的面积再次扩大,不仅划入了肥东、肥西的部分公社,而且还划入了成立不久的长丰县部分区域。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关于确定合肥市郊区界址问题的指令


1963找年5月至2002年3月包河区成立,郊区的名称一直被沿用,只是在1983年后将人民公社改为乡镇。管辖区域也在不断增加,档案记载,至改革开放前,郊区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共辖16个乡镇、154个村民委员会。


创造多个“第一”的农业发展

作为城找乡接合地区,郊区一直包河区是城市粮食、蔬菜和副食品的主要产地。因此,农业生产是郊区的主要特点,也因此出现了不少典型。例如,在1952年2月,郊区就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陈以春农业生产互助组。


1963年3月,合肥南淝河与板桥河疏浚工程施工现场


据合肥市郊区志记载,陈以春是当时西郊区陈夹衖的一名农民。1952年,当时的西郊区号召农民组织互助组,互帮互助发展生产。陈以春所在的陈夹衖有30多户农户,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有困难,不是缺少劳动力,就是不会种田,没有生产工具。


当工作队一进村庄宣传,陈以春和其余13户农户就积极响应,成立了西郊区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因陈以春上过两年学,会记账、记工分而被群众推选为组长。


14户农户抱在一块,集体干活,集体播种、收获,凭工记分,以工换工,耕牛等生产资料折成工分,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着实为那些生产困难户解决了难题。生产得到了发展。短短一年,互助组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十几户农民喜笑颜开。


互助组迅速扩大,经验很快在郊区推广开来。1953年,陈以春农业生产互助组成立了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1954年初级社又办起了养猪场、粉坊、豆腐,并为合肥师范学校送鲜豆浆,很是红火,群众收入均有增加。


无独有偶。郊区另一生产队张夹街在1953年成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更是厉害——记载他们“按劳计酬,多劳多得,年终算工分”等先进经验的《张夹街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年生产计划》材料经过毛主席亲自圈阅、评点后,被编入《毛泽东选集》,现在在《毛选》里还能翻到呢。“走进《毛选》”也让张夹街名声大振,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常青养鸡场


除了互助组外,郊区早在1961年就有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据档案记载,在1961年的历史上,“南新庄”这个名字在安徽省红极一时。


这年,由时任安合肥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亲自在郊区蜀山公社井岗大队南新庄生产队进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简称责任田)试点,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包产到户”就这样首次出现于合肥市郊区,并迅疾推广到全省。


据老人们回忆。在南新庄生产队实行的“包产到户”试点,让20多户农户尝试着种起了“责任田”。农户与生产队签订了合同。在责任田里定产是上缴给国家,自留地自己种自己得。


不久,这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显示了其记账生命力,不仅粮食产量比前一年增产一半,有的农户还种了蔬菜,养了鸡、猪。当年郊区1221个生产队中,实行“责任田”的有417个,占总数的34.2%。


虽然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责任田”仅仅运行了一年便告终结。但它在我省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所起的作用代理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特色鲜明的工业和交通

除了农业生产外,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郊代理区的工业发展也有自己的特色。


据档案记载,郊区的区属厂家,大部分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具有城郊特色。直到1976年以后,区属工业才逐步增添了机械、纺织管理系统、建材、化学等行业,产品也远销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这些企业为便于自身交通,还修建了大量专用道路。


由于靠近巢湖及一些地形特点所致,水运交通也是郊区的一大特色。郊区水运航道有南淝河、巢湖及滁河干渠等。而相对应的合肥,郊区也有不少码头货场及渡口。据档案记载,郊区曾有码头9座,码头岸线总长856.4米,年货物吞吐量21万多吨,货场面积35100平方米。


昔日的南淝河


除了码头之外 ,为方便行人过往,郊区不少地方还设有渡口。过去,南淝河上就曾设有渡口。


上世纪50年代后国家大力兴办水利工程,区域内兴建了董铺水库,开挖了滁河干渠,又新设置了一些渡口。一度使全区渡口达到了十几处。


这一点也得到了郊区义城老街附近老人的证实,他们说,因靠近巢湖,义城老街原先也有渡口,就设在辖区内的施口村。这渡口是合肥历史上水上黄金线的重要出入口,从前的客商和纤夫到了这里,总要先吃饭加水,然后再出发。


不仅如此,老街附近的原周坎村港口张郢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大型造船厂,老人们说,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战前,解放军战士还在这里演习过呢。


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和空间布局的需要,存在了半个世纪的郊区早已走进了历史的记忆中,但她为合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及相关产业方面,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