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万亿光伏战争:美欧联手绞杀,中国如何反击?「产业战争12」

视频请看下面链接:

万亿光伏战争:美欧联手绞杀,中国如何反击?


2012,是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同样也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生死时刻。


这一年,地球并没有毁灭,但中国光伏产业却遭受了灭顶之灾。


这一年,美国、欧盟先后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



美国率先发难,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250%的反倾销税和15%的反补贴税;


欧盟紧随其后,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并扬言,如果中欧短时间内未达成解决方案,税率将大幅提升至47.6%。


要知道,当时中国光伏总产能的90%都销往海外,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欧美加征巨额关税,将极大地削弱中国光伏产品的竞争力,滞销的光伏产品也将严重威胁中国上千家相关企业的生存和近百万人的就业。


这场突如其来的光伏战争,我们怎么应对?


乘风起飞


中国的光伏之路源于上世纪末,当时,国内光伏产业几近空白,但国际上对于太阳能光伏电池日益庞大的需求,让国内开始注意到光伏发展潜力。


1988年,中国拟建第一个光伏电池示范项目,看到一线曙光的天威英利创始人苗连生抓住时机,成功争取到项目,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吃螃蟹”的第一人。


苗连生


不过,引领中国光伏产业“起飞”的,却另有其人。


2000年,37岁的施正荣带着40万美元、光伏专利技术和一份商业计划书,从澳洲回到了中国。


施正荣


日后,这个“年轻人”将与众多光伏企业一起,述说见证中国光伏产业的兴衰变迁。


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在最初创业、四处推销项目时,施正荣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01年初,施正荣与无锡市政府合资,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锡尚德)。


成立后仅一年,无锡尚德就建成投产了首条光伏电池生产线,10兆瓦的年产能是中国此前4年的总和,甚至有人直言,此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产能确实是上来了,但当时国内狭小的光伏市场,却极大地限制了产品销路,所以这一年无锡尚德以严重亏损收场。


但不久之后的一次重大机遇,不仅化解了无锡尚德的销售窘境,还将中国光伏产业推向了第一次高峰。


2004年,德国更新《可再生能源法》,大力加强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欧洲各国也紧随其后,纷纷出台政策补贴,鼓励光伏产业发展。


在海外订单激增、国内政策扶持下,中国光伏开始爆炸式增长。


而无锡尚德因为布局早、规模大,占尽先机,开启了不可思议的高增长之路。



2005年12月,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资本市场的巨大热情让施正荣身价飙升,并成功问鼎中国首富。


从创业到首富,施正荣只用了6年,这种奇迹般的致富速度让其声名大噪,“光伏大佬”、“光伏界的比尔·盖茨”、“能够拯救地球50人”之一……各种荣誉称号也纷纷砸向施正荣。


在他的影响下,光伏产业也被带上成功的光环,成为市场眼中的“香饽饽”和“造富圣地”,资本争相涌入,都想从这场行业盛宴中分一杯羹。


巅峰时期,全国600多个城市都将光伏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几乎每个城市都建有光伏产业园。短短几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数量就从几家猛增至近400家。


而迅猛发展的光伏产业也导致原料价格水涨船高,2006-2008年,多晶硅价格直接从22美元/公斤暴涨到500美元/公斤,翻了20多倍。


拥硅为王,达产成金”成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共识。


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也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重大转变,迎来了高光时刻。


2007年,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


然而盛况之下,难掩危机,中国光伏大而不强、质量堪忧的弱点也十分明显。


当时有种说法很形象,叫“两头在外”,即中国光伏产业链上下两头都高度依赖海外,90%以上的晶硅原料靠进口,90%以上的光伏产品销往国外。


中国主要做中间技术含量很低、利润超薄的来料加工组装环节。


而这种靠代工组装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虽然看起来风光无限、很是热闹,但其实只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灭顶之灾


2008年,突然爆发的金融海啸袭来,此前高歌猛进的中国光伏产业急转直下,开始走向低谷。



金融危机之下,欧美各国都大幅削减光伏补贴,需求直线下降,多晶硅价格也从500美元/公斤暴跌回20美元/公斤。


此前以高价、大量与国外商家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的无锡尚德,不得不撕毁协议,赔偿了2.12亿美元的高额违约金,损失惨重。


海外订单锐减,中国光伏产业更是集体遇难,顶峰时400多家光伏组件企业,一度只剩下不到50家,行业一片风声鹤唳。


然而更惨的还在后面,2011-2012年,在以德国光伏巨头SolarWorld为首的欧美光伏企业的反复撺掇下,美国、欧盟先后发起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


就如视频开头所说的那样,中国光伏产业遭受灭顶之灾,濒临崩溃。


2013年,昔日行业老大无锡尚德无力支撑,破产重组;



光伏巨头江西赛维重债缠身,奄奄一息;


众多相关企业也是惨遭重创,元气大伤,新生的中国光伏产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面临着这场可能影响未来世界能源格局的光伏战争,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国家果断出手,开始进行反制。


一方面,祭出“双反”大棋、硬刚到底,保护我国光伏企业的正当利益。


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补贴力度。


2013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光伏产业促进文件,制定高标准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给与0.42元/度的高额补贴。



在多重政策的保驾护航下,中国光伏产业再次迎来爆发,新增装机量屡创新高。


不过,在利益驱动下,光伏行业也开始滋生乱象。


各地出现户主通过私加光伏板等方式,增加上网电量来骗取光伏发电补贴的“骗补丑闻”。


更有一些不法机构,盯上国家的光伏扶贫工程,搞出了“零首付”的光伏骗局,即居民不用出一分钱,只需配合一些光伏企业到银行签个贷款协议,就能在自家屋顶建个光伏电站。


贷款10年,月供由电站发电收益支付,不足的,则差额由光伏企业承担,10年期满后光伏电站归用户所有。


不仅分文不出,还能免费用电,更能在10年后免费获得一个光伏电站。


是不是很诱人?是不是觉得稳赚不赔?


然而真相是,不法分子利用银行贷款,给居民安装一套价低质劣的光伏发电系统,然后私吞其中的金额差。



比如从银行贷了10万,搞个劣质系统只花了7万甚至更少,那骗子就至少能赚3万。


这些诈骗的光伏企业,往往一段时间就会倒闭,在下一处地方换个名字继续行骗。


至于贷款,谁签的贷款协议,银行自然会找谁。


正因为“骗补”、“诈骗”这些丑闻不断涌现,光伏产业一度身披骂名,“是靠政府补贴存活的垃圾产业”、“即将销声匿迹”等骂声充斥网络,甚至只要有人发文为中国光伏产业辩护,评论区就是骂声一片。


浴火重生


在国内声名狼藉,在国外被打压制裁,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生存环境,不说是十分糟糕吧,至少也是危在旦夕了。


不过,在国家高额补贴和对犯罪的严厉打击下,中国光伏企业还是顶住了质疑,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不仅成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赶超突破,还顺便完成了全产业链的国产替代。


光伏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部分。


上游是从硅料到硅片的原料提纯制备环节,


中游是从硅片到电池、组件的组装制造环节,


下游则是从组件到电站的组合应用环节。



早期的中国光伏产业,做的基本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中游组装生意。


简单来说,就是从国外进口硅片,然后就着玻璃、背膜等配件,粘个胶,搞下固定,最后组装成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再出口到国外,赚点微薄利润。


而利润最肥的上游原料环节,则一直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直到2006年,中国企业才开始进军这一领域。


在上游制造硅片环节,曾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技术路线之争,一种是将多晶硅原料铸成多晶硅锭,再切割成多晶硅片;另一种是将多晶硅原料拉成单晶硅棒,再切割成单晶硅片



这里要先科普下,所谓多晶硅和单晶硅,主要是看硅晶体的晶面方向,方向不一致的,就是多晶硅,方向一致的,就是单晶硅。


简单来说,就是单晶硅比多晶硅拥有更规整的内部结构。正因为如此,与多晶硅相比,单晶硅的光电转换效率更高,但缺点是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由于价格优势明显,多晶硅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受青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市场主流;而单晶硅则更像行业贵族,被较多地用在高端产品上。


走哪条路线,国内光伏行业出现了重大分歧。


不过在仔细研究、反复比较后,以隆基股份为代表的新一代光伏企业得出了结论:“即便多晶铸锭能做到零成本,单晶电站在度电成本上仍有优势”,因而,“未来光伏发电的主流路线是单晶高效电池。


由此,单晶硅成为了国内光伏制硅的主流发展路线。


2012年底,隆基股份率先引入昂贵但先进的金刚线切割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尽管最初引入这种技术让隆基亏损超数千万元,但仅两年后,隆基就扭转了采用新技术造成的亏损局面,还因为新技术的优势效率,产能持续扩张。


在隆基的示范带领之下,金刚线切割技术开始了在国内光伏行业的普及之路。2019年,中国单晶硅片市占率达到65%,首次超过多晶硅片,成为市场主流;2020年,这一比率更是超过90%,基本实现对多晶硅片的全面替代。



如今,金刚线切割技术的普及,每年为中国光伏产业节省成本超过100亿元!


而在下游产品的研发上,国内光伏企业也是狠抓此前的“痛点”,加大投入力度。


就研发强度而言,中国光伏上市企业的研发费用,普遍维持在营收的4%左右,而以光伏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更是接近超过5%,可见光伏企业对于研发创新的重视。


在巨额的投入下,2019年,隆基股份单晶PERC电池的正面转换效率达到24.06%,首次突破24%的效率瓶颈,这个此前常年被德国、日本光伏企业垄断的记录,开始由中国光伏书写。


2021年,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又先后在光伏电池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数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


根据中国能源网数据,在全球领先光伏产业的前20强中,中国企业占据了15个席位,拥有绝对的领先和规模优势。


正是在这些光伏企业的拼命坚守、持续努力下,中国光伏产业才能在内忧外患的高压下逆势崛起,走向辉煌。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2019)》,2050年,光伏将成为中国的最大电源,贡献全社会用电量的近40%。


毫不夸张地说,光伏将在未来30年的能源结构转换中,发挥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不过,对于中国光伏的亮眼表现,有人欢喜有人愁。


世界头号强国就坐不住了,又开始挥舞政策大棒,玩起了熟悉的制裁游戏。


2021年3月,美国8名参议员向国会提交《禁止中国太阳能法案》,试图禁止美国联邦资金采购中国尤其是新疆生产或组装的太阳能电池板


12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重点禁止从新疆进口多晶硅。


而作为昔日光伏霸主的欧盟也在蠢蠢欲动,欧美意欲再次联合绞杀中国光伏。


不过这一次,中国光伏不会再像十年前那样毫无还手之力,欧美曾经的制裁打压,已经让中国走出低端组装的舒适区,成为俾睨世界的光伏强国。


那些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加强大。


20年跌宕与兴衰,愿昔日的血泪教训让中国光伏一直领先世界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关注,下期见。




参考文献:

东亚前海机械:光伏产业链处于景气周期,持续看好光伏设备板块,李子卓

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2019),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策论光伏:框架及驱动力分析——产业链比较基石系列之三,陈显顺等

中美贸易战火在即,光伏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卢健飞等

厮杀中的光伏行业:价格战没有结束,胡婳溦

隆基股份“翻身”故事,万晓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