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冯绍伍(广东省税务局办公室主任冯)






创新运用税收大数据助推贵州中医药


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贵州省税务局课题组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公布《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做大做强十二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贵州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贵州省税务局课题组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以税收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对贵州中医药产业“工农互促”和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进行了探索分析。


一、贵州中医药资源优势分析


(一)自然资源优势


得益于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立体气候,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根据2020年全国第四次重要资源普查阶段性成果显示,贵州省内资源主要以植物药为主,在多个市县内均有分布,有药用植物资源5304种,位于全国第三位,是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贵州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生产的药材品质优异,特别是天麻、太子参、剑河钩藤、赤水金钗石斛、大方圆珠半夏自古以来就是优质道地药材。


(二)文化资源优势


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在防病治病、养生健体方面,与周边各民族进行不同程度的交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族医药理论,为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其中以苗族医药最具代表性,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具有起源早、种类多的特点。据《关岭县志》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岭已有药市产生,商品类药物已达200余种,在境内多地形成了繁荣的“场期药市”。


(三)中药材和中成药的品种优势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发展中药材单品74个,其中有56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省共培育了10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大县25个,1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1296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85个,共有中药材(不含刺梨,下同)种植面积711.14万亩,产量206.68万吨,产值224.43亿元,相比2015年底分别增长49.6%、18.1%、84.8%,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2020年全省规上医药企业工业总产值353.77亿元,同比增长4.4%;完成中药产量6.47万吨,产销率达85.5%,销售额过1亿元单品达43个。目前,全省进入医保的独家品种药品44个,单品年均销售额达3亿元,另有尚未进入医保(基药)的独家品种药品105个,市场潜力在300亿元以上,潜力巨大。


二、基于税收大数据的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本课题报告选取的农业样本组50户企业2020年累计入库税收占贵州中草药种植产业税收收入比重为66.7%,工业样本组50户企业2020年累计入库税收收入占贵州医药制造业税收收入比重为55.59%,因此我们认为分析组有一定代表性。


(一)农业样本企业税收及相关数据分析


1.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带动农业样本企业增值税综合税负持续降低。得益于减税降费政策对涉农领域的大幅度倾斜,2018-2020年,农业样本企业共减免税费0.90亿元,是同期企业入库税收(0.34亿元)的2.6倍,减税降费金额远大于实现税收额。随着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实施,2020年样本企业增值税综合税负为0.3%,较2019年(0.4%)下降了0.1个百分点,较2018年(1.1%)下降了0.7个百分点,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显著。


2.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关键指标显示农业样本企业经营逐步向好。2020年,农业样本企业实现主营营业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172.7%,增收3.78亿元。实现营业利润总额为0.4亿元,同比增长290.3%,增收0.59亿元,营业利润率达6.7%,创2018年以来新高。与此同时,农业样本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7.4%,较2018年下降2.5个百分点,企业经营状况呈现逐步向好趋势。


3.增值税发票数据反映农业样本企业正将销售重心转向省内市场。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0年样本农业企业累计实现开票销售收入5.59亿元,同比增长72.6%。从销售流向来看,2020年省内市场占比57.9%,较2019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省内市场占比有逐步扩大趋势,反映企业的销售重心正转向省内市场,工农产业协同已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二)工业样本企业税收及相关数据分析


1.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的红利为工业样本企业释放更多的发展资金。随着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实施,样本企业2019—2020年分别减免税费3.96亿元、5.23亿元,增值税税负分别为9.2%、8.2%,较2018年(12.2%)分别降低3.0和4.0个百分点,减负效果明显。有88%的工业样本企业表示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后,企业的市场预期将越来越好,因此大部分企业都计划将减税红利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等形式投入再生产。


2.企业资产负债率继续保持稳定,显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受疫情影响,2020年工业样本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89亿元,同比下降11.3%,企业户均资产降低了0.56亿元,在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影响的同时,工业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依然保持稳定,2020年为41.9%,与2018年(41.8%)、2019年(42.0%)基本持平,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3.省外市场是工业样本企业产品销售“主阵地”,省内原材料购进占比略有提升。从增值税发票数据的产品销售流向看,工业样本企业产品销售范围较广,且大部分销往省外,2018—2020年,省外占比保持在94%左右。其中市场占比前三一直为华东、西南、华中地区,连续三年合计占比均超60%,是贵州省样本企业产品销售“主阵地”。从购进情况看,2020年工业样本企业省内采购中药材比重为27.2%,较2018年(25.6%)小幅提升了1.6个百分点,发展潜力较大。


4.人才、研发、规范化生产多管齐下,发展动能逐步转换。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工业样本企业逐步将发展转向人才引进、研发投入和规范化生产驱动。五年来累计新增固定资产22.16亿元、研发支出14.54亿元,目前样本企业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职工占比28.4%,较2015年提升2.1个百分点,有GMP生产线数量210条,较2015年增长23.5%,市级以上医药研发平台26个,较2015年增长了36.8%,直接带动样本企业拥有专利数量增加了86个、持有批准文号药品数量增加了126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药品数量增加了31个,发展动能逐步转换。


(三)贵州中医药产业工农产业协同发展的初步探索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中医药产业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总结推广了“制药企业 基地 合作社 农户”“品种 市场 制药企业 协会 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共享模式,2019—2020年累计带动贫困农户20.13万户、贫困人口62.6万人增收。其中较为典型的威门药业,公司在大方县和乌当区建立了原料药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种苗基地,再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方式在适宜种植的地区进行推广种植,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2020年已实现种植面积2.85万亩,采购中药材2694吨,带动农民增收6300余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贵州中医药产业实现“工农互促”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药材供应能力存在结构性问题


2020年,农业样本企业省内销售额3.23亿元,占比为36.6%,工业样本企业省内购进中药材原材料2.4亿元,占比为27.2%,两项占比均较低。一方面我省63.4%的中药材销往省外市场,另一方面省内中医药工业企业仍需要由省外购进72.8%的中药材原材料,产品的供应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不匹配问题。经走访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是:


1.规模化种植程度偏低,部分药材供应量无法满足省内企业需求。由于我省中药材种植多在坡地、林地,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山地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仍以传统的高人工投入为主,小农经营特点明显,规模化种植程度偏低,产能有限。以健兴药业为例,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中药材33种,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毛大丁草、红花龙胆、前胡等多个中药材品种开始出现短缺,企业只能选择省外采购,并开始选择自建基地满足生产需求,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


2.标准化种植水平较低,良种推广不够,导致优质中药材供应能力差。一是标准化种植基地、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较少。农业样本企业中,仅有30万亩种植基地和4个中药品种符合原GAP规范要求,远远无法满足工业企业需求。二是优良品种优质种子(苗)推广力度不够。受制于种根成本较高、标准化种植水平不足等原因,目前我省仍以自留种为主,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单产差异大。以天麻为例,2020年全省天麻需种量缺口820吨,且依赖于省外购买,使得大量劣质种子(苗)充斥市场,导致部分种植的药材不能入药。


(二)中医药工业企业发展遇到一定瓶颈


1.缺乏全国性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足。工业样本企业中,健兴药业、益佰制药是目前销售收入排名前两位的制药企业,2020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6.56亿元、16.37亿元,仅为行业领头羊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的2.7%和2.6%,比2018年的4.6%和4.1%分别下降了1.9和1.5个百分点,销售规模在全国范围内来看相对较小。总体上看,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中医药产业在精深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中成效不突出,定价自主权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低。


2.受新冠肺炎影响,生产经营受较大冲击。2020年工业样本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89亿元,同比下降11.3%,营业利润率也降为6.3%,较2019年下降了1.94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税收12.66亿元,同比下降25.5%,行业整体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明显。以健兴药业为例,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其2020年中药材原材料采购金额仅为97.45万元,较2019年(565.61万元)下降82.8%,全年实现税收1.67亿元,同比下降38.7%,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


3.国家医保目录的调整,使部分企业大幅度减收。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对39个中药注射液限制报销使用范围,2019年扩大至44个,并严格限制77个中成药的使用,造成了相关企业大幅度减收。以益佰制药为例,其主营的艾迪注射液属治疗辅助用药,2020年单品营业收入为8.27亿元,较2017年下降了22.9%,给企业发展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三)产业发展协同度不足


1.原产地的药材初加工能力不足。目前全省现有初加工能力仅占总产量的22%,且靠近原产地能有效联动的加工经营主体较少,加工装备落后、生产线水平不高、加工工艺参差不齐、标准化初加工技术普及程度低等问题,仍存在100多万吨中药材缺少产地加工所需的场所、设施、设备。比如半夏初加工能力仅占总产量的8.8%,太子参为9.0%、钩藤为12.9%,大量新产的药材不能及时加工入库,产业加工效益提升以及优质优价难以实现。


2.中药材流通环节发展滞后,省内药材采购占比较小。贵州虽然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却缺乏大型的中药材集散地,大部分企业都依赖于在省外采购中药材,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18—2020年,农业样本企业产品省内销售占比由45.0%增长到57.9%。而工业样本企业省内采购中药材比重仅从25.6%上升至27.2%,采购占比仍较小。因缺乏流通中间平台,甚至出现由省外药材供应商(如亳州)在省内农户采购药材后,再销售回贵州制药企业的情况。


四、案例分析启示


(一)世界中医药发展启示


中医药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目前我国已同外界签订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发展主要是在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韩国在中医药传入后,与本国融合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汉方医药和韩医,并在中医药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纵观日本和韩国整个中医药发展过程,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支持息息相关。一是政府扶持。日本通过政府的引导,形成完备科研体系,并实施了专利网战略、仿制战略、专利先行战略,围绕汉方药的生产加工技术在国内外申请大量专利,极大地促进了汉方药的发展。韩国财团依据国家释放的政策信号,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障了韩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二是标准严格。日本和韩国在中医药的标准制定、生产、包装、质量追溯体系等方面,均确立了细致、严格的标准,同时注重与临床医学结合,保障药品疗效。三是价格优势。大多数的韩国制药企业以规模化生产和低成本化战略作为主要的竞争方法,注重产品标准化的实施,因此,在世界中医药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


(二)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启示


作为“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亳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药立市”,打造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生产加工、中药商贸、中药开发与培训、中药文化传承与交流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中药产业体系。在以专业市场的主导和整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通过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微观层面的引导和管控,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最终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数据显示,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生产品种超过1000个。同时,形成以医药批发企业为骨干、以中药材集散基地和交易中心为枢纽、以药商为依托的比较健全的中药产业流通体系。


(三)茅台集团工农互促启示


茅台酒是国内白酒行业率先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第一个受到原产地域保护的白酒品牌。为保证有机原料供应,酒厂与当地政府、相关机构及企业和农户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种子、育苗、移栽、土壤培肥、田间管理、收割、贮存、运输等一系列环节形成了绿色有机原料供应链体系。一是发展订单式农业。由茅台酒厂、仁怀市粮油收储有限总公司、村委、农户或合作社签订三重协议,村委会与农户签订生产管理合同,明确生产目标,规范种植行为,又由粮油收储总公司与村委签订收购合同,严格保护价收购政策,最后由茅台集团有机原料生产发展中心与粮油收储总公司签订收储协议。二是强产品质量监管。仁怀市丰源有机高粱育种中心提供有机高粱种子,贵州琨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用茅台酒生产废弃的酒糟生产的琨恩有机肥,市有机原料生产发展中心统一采购储备生物农药,茅台酒厂、粮油公司以及专业合作社定期或不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检查监管,建立起相互监督机制。同时仁怀市农牧局还成立了仁怀市有机农业发展中心,各乡镇(街道)也专门成立了有机原料生产基地办公室,进行层层监管。三是生产信息可追溯。酒厂还建立了基地信息化追溯系统,主要的基地村每个村聘请1名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组织能力的人员,负责本村的有机生产的组织、检查、指导、记录等工作,形成档案资料并保存5年以上,产品质量可追溯到专业合作社。在信息化系统的管控下,有效确保“贵州茅台酒”酒用有机原料的品质和数量。


五、贵州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全省中医药大会部署安排,贵州要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事业和产业并举,抓住“三个关键”,推进“四个建立健全”,实施“五大工程”,开启贵州中医药强省战略新征程,走出一条符合规律、体现特点、引领方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以需求为导向,高标准、严要求提升中药材种植和供应能力


1.围绕中药材的生态适宜性,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是根据中药材生长对气温、降雨量、海拔、土壤等生态因子特有的适宜性,围绕贵州省重点单品核心产区,不断配套完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基础设施,集成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推进贵州省中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二是通过采取补贴、赊购等形式,不断加大优良品种、优质种子(苗)推广力度,结合标准化推广基地进行示范推广,不断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品种基础。


2.围绕省内重点制药企业需求,补足中药材供应结构性短板。一是通过政府接洽、产业协会对接等方式,同中医药工业企业建立良性互动,以制药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采用“企业 合作社 农户”“企业 服务组织 农户”“流转佣工”等多种模式,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对话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干扰,有效结合企业需求与农户实际,开展“订单式农业”,明确生产目标,规范种植行为,实现从种子、育苗、移栽、土壤培肥、田间管理、收割、贮存、运输等一体的中药材供应模式,有效补足中药材种植的结构性短板。二是结合部分制药企业的特殊需求(如野生药材),重点以“道地、绿色、生态、有机”为核心,有计划开展部分珍贵药材的生态化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


3.围绕重点单品发展目标,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一是结合我省重点单品的发展目标,严格按照《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要求,持续加强我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生产,加快制定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保障中药材品质,从生产科技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产业化水平、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建设后GAP时代中药材生产基地。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龙头企业 合作社(种植大户) 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农民按标生产、规范管理,推进药材全程标准化生产。三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肥一体设施,建成能排能灌、土质良好、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标准中药材生产基地。四是推进优质优价,以道地性和临床疗效为主要评价依据,制定完善道地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推动建立以优质优价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创响我省道地药材品牌。


4.围绕规模化种植和产地初加工融合发展,提升重点单品产地初加工能力。一是通过强化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由政府引导,各中药材主产区重点扶持,结合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需求,引导经营主体自主开展现代化清洗、烘干、分拣、分级等初加工。重点扶持建设、提升一批中大型初加工基地,进一步提质增效。二是加强初加工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完成产品标准,利用好贵州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中国国药等国内质量追溯平台,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逐步推动中药材全环节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以打造全国龙头企业为目标,做大做强贵州民族制药工业


1.加大对本地民族制药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协助企业药品(特别是独家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目前省内尚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独家品种仍有105个,拥有300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因此应大力协助企业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增强本地制药企业竞争力。二是加大对省内制药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在同等条件下,药品招标、医保支付等方面政策适当向本地制药企业倾斜,增加企业发展机会,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2.鼓励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区。一是积极培育全国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大中型制药企业,按照市场规范,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高规格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配套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原辅料、包装材料生产企业,以及具有一定攻关能力的研发机构,满足省内中成药制造业产能扩张及研发等方面需求,补足产业链薄弱环节。


3.加快药食同源资源开发利用,开拓产业经济增长点。推动大健康产品产业转型,重点发展已纳入国家《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的黄精、金(山)银花、薏苡仁3个单品和纳入国家药食同源试点的天麻、铁皮石斛、灵芝3个单品,总结经验、充分验证、科学评估、攻克难关,逐步建立完善药食同源资源开发和利用体系,拓展中医药衍生品产业,培育一批类似于“石斛水”等迎合市场需求的中药保健品、中药养生食品,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以“工农互促”为方向,为贵州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组建大型中药材贸易集散地,拓展企业原材料供应模式,掌握中药材定价权。一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尽快建设大型中药材集散地,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贸易集散地,形成向下辐射中医药农业,向上辐射中医药工业的良性循环。将贵州中药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弥补长期在中药材销售方面的劣势。二是要规范商贸企业在中医药产品流通中的行为,推进流通企业GSP认证,规范采购原料、购后检验、库存货物、销售中药产品等行为。同时利用贵州大数据产业优势,借鉴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先进经验,采用“统一质量管理模式、统一储存、统一采购、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打造“平台 实体”的智慧中医药产品市场,加快构建线上线下销售模式。


2.推动建立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一是由政府主导,通过规范政府补贴政策,统筹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相关专项资金,建立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母基金,通过释放政策信号,采取以奖代补、绩效奖补、融资担保等多种形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向中医药产业。二是在基金投资环节,针对项目投资组建专业评审小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审,形成政府监管、产业协会顾问、基金管理人专业化运作的模式,保障基金良好运行和有效使用。三是建立健全基金退出机制,确保基金有序退出,保障被投资企业的发展以及基金投资者的权益。


3.搭建产学研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医药科研单位,形成科研合力,对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中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研究。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对接,协同企业推动新品种研发、新技术运用、新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模式。二是依托现有省内科研机构,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积极引入国内中医药产业专家,带动培养本省专业人才,壮大我省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强大技术服务体系。三是持续改善交通、邮电、信息、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环境保护、卫生事业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助力“黔药出山”。


4.坚持经济效益为主、社会效益补充的发展模式,实现我省中医药产业工农互促、合作共赢。一是坚持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制定符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建设“定制药园”,鼓励医院优先采购以乡村振兴重点地区生产的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制药企业产品,实现互利共赢。二是继续在制药企业中推广“公司 合作社(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选育适宜品种推广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民按标生产、规范管理,推进药材全程标准化生产,实现定向的优质低价。三是鼓励制药企业通过“流转用工模式”,对当地流转土地的农户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户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水平,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而反哺解决制药企业的用工荒、用工贵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获2021年度中共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调研课题一等奖)



课题组组长


丁习文 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课题组副组长


冯绍伍 省税务局党委委员、


总审计师、博士



课题组成员


王 英 省税务局原二级巡视员


谢学刚 贵阳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罗冬梅 省税务局科研所所长


夏 冬 贵阳市税务局党委副书记、


副局长


洪孝庆 贵阳市税务局副局长、博士


刘 利 省税务局企业所得税处副处长


郑巍巍 贵阳市修文县税务局党委委员、


纪检组长


田骄阳 贵阳市税务局收核分析科


一级行政执法员


杨丰溶 贵阳市乌当区税务局


一级行政执法员


徐 翔 省税务局第二分局一级主任科员


王燕飞 省税务局科研所一级主任科员


许世英 省税务局货劳处三级主任科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