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北京民族文化宫小吃街(北京民俗文化街美食)

这是一张上世纪50年代北京长安街的老照片,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长安街既神圣又亲切,它不仅是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还蕴藏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成长记忆,长安街有什么秘密,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



“最初长安街应该说是元朝的顺城街,明朝将元朝南城墙南移二里,但是明朝时在天安门前东西两侧建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形成了一个广场,不许百姓通过,东城的人要到西城去,得绕道棋盘街,才能够到西城。清王朝衰败之后,北洋政府时期就把长安左门右门两侧的墙拆掉,那门洞也可以走了,这条街整个就畅通了。”一段话纵横几百年,历史烟云似乎拂面而过,接着话题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也进入了长安街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1958年,“北京市总体规划”长安街宽度定为120米,这个宽度当时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长安街又被称为“神州第一街”,为什么要规定这个宽度呢?赵知敬解释,东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是北京总体规划中的东西轴线,长安街的性质定为城市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举行重大集会和庆典活动的场所,道路断面功能要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城市市政管线埋设需要,绿化环境需要,尤其是重大节日游行列队的需要,当时也有能落飞机的要求,所以道路红线定的比较宽。


赵知敬回忆,后来又作了85版的上报国务院的长安街规划方案,是在1964年长安街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按照长安街的红线宽度为120米,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00米,以旧城中轴线为天安门广场主轴;建筑高度上,东单到西单控制在40米以内,东单以东、西单以西控制在45米以内。方案还提出,除现有的天安门广场,东单和西单分别建设东单体育广场和西单文化广场。


赵知敬曾说,长安街上的建筑是共和国历史的缩影,他表示这正是几十年来长安街建筑变迁的特点,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电报大楼等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貌;六七十年代在这条街上所建的建筑寥寥无几,反映出当时经济上的困难;90年代,新建筑的数量和样式最多;之后随着国家快速发展,长安街的建设更加关注环境绿化、休闲和老龄化设施的建设。


“建设东方广场矛盾很大,开始东方广场是从王府井一直到东单拟建成一幢建筑,这一幢建筑在长安街整体规划中会显得鹤立鸡群。”作为亲历者,赵知敬回忆当年,多位专家将问题反映到中央,东方广场的设计被要求重新论证,最终分成三组建筑,每组又分为3—4幢,高度相应降低,弱化了建筑体量。在赵知敬看来,东方广场控高调整后,整体建筑风格并没有打破长安街的天际轮廓线,这也是长安街在发展中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赵知敬在长安街整治现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