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乐都区税务筹划定义(乐都税务局)

乐都,分布在河湟谷地狭长地带的人文古都。横穿其间的湟水河滔滔不息,亘古回荡的农耕底蕴源远流长。


纵观往来,从一个农耕古镇到楼宇错落现代化城市挺进的更迭。这里,有奔向幸福小康的动力,有共创美好家园的自信和毅力。


细看当今,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残破的旧宅喜迁新居,从产业单薄到家家有产业,增收致富门路广开。这里,有摆脱贫困的渴望,有战胜贫困的干劲和豪情。


过去的三年间,海东市乐都区2.5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8.4%降低至2.8% 。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旅游扶贫……当这些因地制宜的项目到产到户,湟水谷地,尤其是在乐都区南北山的脑山沟壑中,持续发挥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巨大作用。


拓宽致富的“大路”


深秋的一天傍晚,家住乐都区寿乐镇仓家峡村的巴措毛,急忙赶着自家的牛群入圈。眼前的牛圈算不上很大,但是这对于搞养殖起步晚的巴措毛一家来说已经足够。


“今年光靠这20头牛就能让我家脱贫啦!”现年60岁的巴措毛很有自信。仓家峡村地处乐都区的浅山地区,是个纯牧业村。有可利用草场600公顷,过去就有人家养殖牦牛。由于草场分布零散、牦牛生长周期长、成本高,百姓很难通过养殖牦牛增收。


要想脱贫需要产业发展,需要有致富的门路。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组在调研和分析后决定优化养殖模式和技术,从山东一家养殖场引进了比较成熟的西门塔尔牛。


“我们村畜牧业底子厚,村民们大部分都有养殖经验,西门塔尔牛具有生长周期短、收回成本快和饲养条件简单的优势,能发展成规模。”村党支部书记仓尕旦介绍说。


在仓家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每人补贴5400元实施到户产业养牛项目,巴措毛的20头牛也正是因为这个政策壮大起来的。


“刚开始想的是政府免费给我们的牛,不要白不要。没想到,自己越养越起劲了!”巴措毛坦然地说。没过半年时间,巴措毛养的3头牛就到了出栏的时间,当时就有了近万元的收入,一头母牛还产下了小牛。


“那时候起,我就想着多养些牛,还把家里的0.4公顷地都种上了燕麦草,让牛吃得更好!”尝到甜头的巴措毛干劲十足,通过自筹和陆陆续续借贷的钱一步步地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家里已经有了20头西门塔尔牛,来年不仅可以还完借款,还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现在仓家峡村的47户贫困群众已经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而且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牛,加上光伏产业扶贫分红、公益性岗位,户均每年能增收2万多元。”仓尕旦书记笑着说,“今年,扎碾公路也通了车,我们村还有了自己的旅游扶贫项目。这下,村民们的选择就更多了,除了养牛还可以在就近的华锐风情园务工,也可以在路边卖特产。”


寿乐镇仓家峡村计划于今年彻底脱贫“退出”。而在乐都区今年要脱贫的28个村子里,像仓家峡村一样依托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的还有很多。


高店镇富硒大蒜、洪水镇大果樱桃、蒲台乡油牡丹、峰堆乡分布式光伏、高庙镇卯寨景区……精准扶贫以来,乐都区累计投入到产到户资金14761.44万元,结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的培育,建立健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群众全面发展,产业发展斩断了“穷根”,为当地群众拓宽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大路”。


敲开幸福的“大门”


走进乐都区中坝藏族乡泉脑村,红砖青瓦的新居整齐划一,入村的硬化道路上不时有汽车穿行而过。


作为深度贫困村,不管是村民还是村干部,谁都想不到曾经那个破败的小村庄如今能变成一副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模样。


“以前,我们几代人生活在山上,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吃的是窖水,出行、看病、上学都很困难。现在,政策好,我们搬进了新房,每户五间砖瓦房,老人看病,娃娃上学方便多了。”说起搬迁前后的对比,泉脑村村支部书记赵洪维说。


搬迁前的泉脑村在海拔2800米的山顶上,那里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吃水困难、交通不便。 2017年10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35户12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到了交通便利、地理条件较好的洪水镇,剩余的100户非建档立卡户搬迁至李家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水、电、路、管网和社会服务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家。


贫困户赵洪良的家里整洁明亮,家俱家电一应俱全, 80平方米的房间还有一个小院, “原来住的房子破破烂烂,下大雨就倒的倒塌的塌,太苦了。自从搬下来,我们住得好、娃娃们上学好,交通好,看病方便,外出方便,干啥都方便,村里人都高兴,等明年天然气开通,我们往后的日子过得不比城里人差。”赵洪良格外兴奋。


“苦我们这一代人,幸福下一代人。”这是中坝藏族乡副乡长谢明俊在当时进行搬迁工作时经常对村民们说的话。他说: “泉脑村搬迁搬得好啊,要知道在这15年内,村里可是一个媳妇都没娶进来过,没有一个姑娘想嫁到以前那个村子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村民们观念上的变化,逼着大家产生内生动力,村子里马上要成立养殖合作社和扫帚加工厂,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户的就业问题。”


搬下来的这两年,泉脑村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中的不少人不再整天只知道晒太阳,而是想着“政府该帮助我们的都帮了,现在我们也该解决自己的问题了”。这些,都是搬迁带给大家的看不到的“红利,”也是脱贫工作最为关键的内容。


对此,泉脑村第一书记熊成育满怀信心: “今年泉脑村的脱贫没有问题,村里也没有拖后腿的问题,都能达标,泉脑村‘摘帽’指日可待。”


“十三五”期间,乐都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7466户24767人,搬迁规模居全市之首,年底实现全面入住。七里店易地搬迁安置点成为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个项目建成后可安置乐都区芦花、马厂、中岭等11个乡镇的1946户居民。


畅通小康的“大桥”


这段时间乐都区中岭乡的党员干部都忙个不停,深夜挑灯赶材料,紧盯项目进展,成为这段日子的常事。“脱贫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中岭乡党委书记朵春英郑重地说道。


中岭乡,位于乐都区下北山地区,是省级深度贫困乡。这里的村民们大多靠天吃饭,由于道路崎岖,九转十八回,交通不便,山势也比较陡峭,许多村居都是依山而建。


筑基强根,畅通群众在脱贫路上的每个环节。 “相比临近川水地区的贫困村,我们这边的发展相对滞后,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谈起中岭乡脱贫工作中的思路,朵书记表示完善村子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岭乡山大沟深的“窘境”。


为何朵书记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么看重?当我们踏上前往中岭乡铲铲洼村的道路时,这个谜团跃然于眼前。


通往铲铲洼村的是一条山道,沥青路面早已代替了以往的泥泞山路,不过看似只有一段车程的山路,在曲折盘桓下路途便长了起来。途中浅山坳里废弃的庄廓长满了杂草,临近处砖混式的新居此起彼伏,沿路的山丘两侧村民们忙着将收获的土豆装进麻袋里。


铲铲洼村现有住户173户, 627人,村民们靠种植土豆、青稞、豌豆等传统农作物和外出打工为生。


“过去,别说把家里的洋芋送出去,就连自己一年也出不了趟远门。” 62岁的贫困户孙福寿望着眼前的沥青路若有所思。


老孙说,中岭乡的土豆原本就在乐都远近闻名,可是一到土豆收获季节,大家都高兴不起来,都在为土豆的销路发愁。


不过,困扰老孙和铲铲洼村村民们多年的难题就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下迎刃而解。随着乡村道路硬化项目的实施,山路变得宽敞起来,硬化道路也直通每家每户。


自入村的山路被“打通”,铲铲洼村的面貌也开始发生变化。一辆辆满载建材的货车进入村里,村民们从过去居住的窑洞迁入砖混式结构的新居,太阳能路灯、崭新的卫生院、文化广场,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了起来。


“过去,我们村除了窑洞就是窑洞,现在可不一样了,你看村里水电路这些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生产生活都有了保障,大家的干劲越来越足了。”村党支部书记李积库由衷地说道。


如今,铲铲洼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庄变得更加靓丽,村民们也能靠种植“ 65 ”洋芋,搭乘电商快车,实现脱贫“摘帽”。


精准扶贫以来,乐都区为引导贫困户发展脱贫致富产业,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扶贫专项资金6240万元,同比增加1040万元,增长20% 。截至今年3月底,共争取各类支农专项资金3.6亿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