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中国城市名带有恩字的(恩字在中间的男孩名字大全)

你有没有想过


乡土,中国社会里最传统的一部分;西洋,外来文化中最激烈的一部分。当两者相遇、勾兑,所衍生之地一定无比耐人寻味。


别藏了,就是你,广东开平


中国乡村、全球化,这一点可太有意思了。


19世纪中叶,美国、加拿大相继发现金矿,再加上铁路的修筑,需要大量的华工。人们在乡下受够了望不到头的苦日子,便相约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尤其在鸦片战争前后,《开平乡土志》记载,当时“父携其子,兄挈其弟,几于无家无之。”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碉楼。你很难想象,具有古罗马、巴洛克、哥特式风情的建筑会出现在中国乡下,开平是个特例。


但这些碉楼并非“照搬”西洋风格,而是结合家乡洪涝、匪患多的特点,碉楼平地起,分为更楼(预警)、众楼(防洪避匪)、居楼(居住)三种类型,看似“不中不洋”,但正如张国雄教授所言:“它(碉楼)不是文化移植,而是文化的吸收和创造……这样一种‘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建筑,全世界唯一,更具世界意义。我愿把它称之为‘中国农民的创造’。”于是,锦江里、马降龙、自力村和三门里这四处作为“开平碉楼与村落”代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广东省第一个“世遗”。


作为最早融入全球化的乡村之一,开平在上个世纪已引入西洋风物。


在开平的街头巷尾,学校、图书馆、居民楼无不充斥着大半个世纪前的西洋味。


虽然西方文化在进入中国乡村后曾引来强烈冲击,但经过数十年的碰撞,已沉淀成随处可见西洋风情和乡野风情相互融合的产物,都说“建筑是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思维转变的最佳记录者”,开平诚不欺我。


开平的人口不多,69万。而生活在海外的开平人就有75万,是妥妥的“侨乡”没错了。


因靠近水路,开平也曾一度昌盛。临近苍江的楼冈墟,在20世纪30年代的鼎盛时期,就有80多家临街商铺。1932 年的《开平县志》载:“每岁八月十一日,网市尤为热闹……其邻县购网者亦结队齐到,初十夜旅客露宿,挤拥达旦,他市所未有。”


而荻海埠开埠以后,也成为台、开、恩等县农副产品的重要中转站,果栏、猪栏、海味栏等相继开业。而积累至今,开平还有嘉士利饼干、味事达味极鲜酱油和广合腐乳等拳头产品。


在开平,还有区别于江门市区的方言。开平话属粤语四邑方言片区,在内部又可细分为赤坎片、城内片、水月片和龙马片。又因开平靠近台山,开平话和台山话虽然存在差异,但两者基本可以互通。


这些独特的四邑方言,又汇聚成开平民歌。在乡间、在庙头,对于开平人们来说“无意不可表,无事不可唱”,比如这首《婆梳梳》,“婆梳梳,捡田螺,捡几多?捡三箩”又在开平世代孩童之间流传。


开平人不只民歌唱得好,提起粤剧那更是风头一时无两。全国知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就是广东开平人,其开创的“红腔”唱哭几代人的心窝。《红烛泪》《昭君出塞》和《荔枝颂》更是奶奶辈必备的粤曲歌单。


而在开平民间,还保存着泮村舞灯、七夕慕仙、围香、楼冈网墟、大梧火舞龙等民俗,传统的乡土色彩非常浓烈。


在开平,除了有西洋的气息,岭南味、乡土风情均在此缱绻流连。赤坎古镇拥有浓烈的华侨色彩,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会,留下600多座骑楼建筑群,而欧陆风情街、加拿大村、赤坎影视城均在古镇内。


开平马冈鹅,皮薄、肉纹纤细、肉质好、脂肪适中,是为“广东四大名鹅”之一。不论是烧鹅、白切鹅、豉油鹅、狗仔鹅,马冈鹅都能带出“鹅”中鲜味。


而马冈鹅的绝配,可能还是一碗马冈濑粉


最好的马冈濑粉,得用马冈鹅汤。把马冈鹅、排骨等原料熬足十数小时,那汤中带有鹅肉香气,汤汁连着濑粉,干三大碗都嫌少。


开平人又好“吃粥”,尤以鲫鱼粥和赤坎鸭粥为最。在开平长沙镇曙光路一带,鲫鱼粥店很多,人们习惯“一鱼两吃”,把鱼肉切成丝丢入瓦罐煲粥,鱼骨则清蒸食用,鲜美无比。


除此之外,开平还有水口腐乳、金山火蒜、潭碧冬瓜、豆腐角等美食。只有吃过开平,你才明白这中国首个“世界名厨之乡”并非浪得虚名。


或许正如巴金先生所言:


“南国的风物的确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


开平隐于市,但它早已滋生出自己的力量。


News


校对 |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