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共青城俄罗斯中国的吗(俄罗斯共青城位置)

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主要家底,但却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向中国销售了数十亿美元现代化武器装备,为军工综合体度过危机作出了贡献。俄罗斯的军售商业化,就是从向中国出售苏-27歼击机开始的……

“休克疗法”导致经济灾难

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主要家底,但却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改变原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建立共青自由的市场经济成为俄罗斯自上而下的共识。


以当时第一副总理盖达尔为代表的政府领导人雄心勃勃,全盘的接受西方国家推荐的经济改革“药方”,在全俄境内推行一步到位的 “休克疗法” 激进改革,试图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一步跨跃到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力图将俄罗斯改造成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强国。


苏联解体前夕的1988年, 莫斯科开始执行单方面缩减军事生产的激进计划, 仅国家生产一项缩减就达20%。


1989年3月21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通过决议, 正式确定了国防工业大规模转轨计划。1990年,部长会议国家军事工业委员会会同国防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司,于1990年制订了《1995年前国防工业转轨和在国防综合体发展民用产品生产的国家计划》。


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减少对军工企业的拨款,1995年前大幅度扩大民用产品的生产,到1995年末军工企业民用产品的产量达到其总产量的60%-65%。


在1986年和1987年的改革失败后,克里姆林宫希望借此扭转乾坤。但是,这个计划很不完善:没有考虑到改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没有对各地区、各企业的具体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缺乏转产的立法基础;没有考虑到进行转产的经济条件, 共青在减少国家对国防工业预算拨款的同时,没有对企业转产的拨款问题做出说明, 如建立贷款资金的具体措施等。


工人和集体农场女青年是俄罗斯年轻人过往的偶像

1991年11月15日,叶利钦总统发布《关于俄罗斯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212号令。1991年12月3日,又发布了关于开放物价的第297号令。1991年12月29日, 叶利钦再发布总统令, 批准了私有化计划,即《1992年俄罗斯联邦国有企业私有化纲要基本原则》。


随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先后出台,一场声势浩大的激进改革, 席卷俄罗斯大地。莫斯科寄希望于激进的经济改革, 试图通过“休克疗法”大踏步地过渡到市场经济。


但事与愿违, “经济奇迹” 没有出现,俄国经济不仅没有就此腾飞, 反而却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更严重的消极后果, 致使俄罗斯本已削弱的经济继续下滑。


据联邦劳动部中国的统计, 从1992年1月—1993年9月这一期间, 物价上涨了162倍,然而,高物价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刺激生产,带来生产的高增长;相反,俄罗斯经济大幅度下滑, 进入1993年后, 情况更加严重。


1993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91年下降了29%。经济的下滑又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 财政赤字不仅未能如期消灭,却一路攀升到了1993年的11万亿卢布。生产的大幅度下滑,还反过来刺激了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在放开物价的第一年高达2500%,第二年仍居高不下,为900%,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使居民实际收入骤然下降了45%。


俄罗斯经济危机时的漫画

军事工业陷入严重困境

孱弱的国力再也无力支付高额的军费投中国入, 俄罗斯放弃了苏联时期的庞大军费规模,选择了与其国力相适应的军费规模。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每年的军费投入逐年下降。1994年政府宣布的军费开支为406万亿卢布,按照汇率转换成美元只有65亿美元。这与原来每年上千亿的军费支出相差实在太多。军费占GNP的比重也从原来的20%下降到3%以下。


而且,俄罗斯政府向俄罗斯国防部实际拔款还远低于军费预算。1994年,俄罗斯政府实际只向国防部拨出了188万亿卢布,接照汇率转换成美元只有117亿美元。


苏联解体之初, 由于国家政策取向和军事战略的重新制定与调整,使军队对武器装备的需求急剧萎缩,导致军事工业一度陷入严重困境,国防订货和军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其中国家订青城货降到苏联1/15的水平,70%的军工企业没有获得国家订货。


同1988年相比,1991年军工企业的国家订货平均减少20%—60%,1992年的军品订货比1991年减少30%,1993年的军品订货只及军工生产能力的10%-15%,1994年以后又进一步压缩,仅为1991年的6%,4年内军品订货减少了约80%。


联邦外事及国防政策委员会报告指出, 军工综合体危机比武装力量危机还要尖锐、严重,许多类型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丧失,特别是各种特种材料和零配件生产厂商急剧减少,军事舰船制造业现状令人担忧,几乎所有的军工企业都面临这种困境。像可以年产100架米格-31截击机的下戈罗德市的 “雄鹰” 国有飞机制造厂,1993年国防部只购买了15架飞机,1994年甚至只订购2架。


米格-31截击机

另一方面,国家没有对由于大规模削减军事订货而造成的损失进行任何的补偿,这给军工企业的财务状位置况带来消极影响, 造成企业利润下降。


在得不到国家拔款的同时, 企业的费用增加了, 如停产设备的保养费用、改产民用产品的费用、人员重新培训的费用等。对于军工企业来说,一方面失去了国家的订货, 另一方面用于军转民的转轨资金总是不能到位。


就政府推行的国防工业转型计划来说, 虽然在一开始联邦政府就确立了将资金重点拨付给出口转产项目的原则, 但是,始终没有给予全额拨款,1992-1997年的实际拨款仅及计划额的10%, 到1998年这笔经费则处于全部停止状态。


以军事工业占绝对比重的远东地区为例, 按计划, 远东军转民规划1992-1995年需要资金约20亿美元, 可实际到位不足1%。其滨海边疆区1992-1994年转产计划需要资金9.17亿美元, 而实际拨款只有 0.8%。国家军事订货大幅度削减使许多军工企业经济陷入困境,生产量急剧下降。


不能按时足额地偿付国防订货货款的结果,造成了国防订货订单发布、 财政分配及国防生产间的巨大缺口。生产供大于求, 订单的制定毫无逻辑地没有优先次序。结果是, 钱是花完了,但未按需求生产,同时生产出来的是不需要的,使整个国防工业的供求关系呈现出相互矛盾及僵化的特征。


俄罗斯军工行业因为生产出大量多余的武器装备储备, 而蒙受了重大损失, 因而必须进一步增加激励机制以寻求海外军售市场。


激进改革的重要一步,莫斯科先是在1992年成立国防工业部门委员会, 撤消了原国防工业部。试图打破多年形成的、僵化的部门封闭管理格局, 并着手进行军事综合体的的结构调整。


在微观层面上则推进军工企业的私有化改造, 一部分军工企业通过发行私有化债券的形式先后实行了私有化。但是, 这种毫无秩序的军工企业过分私有化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不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军事工业首当其冲,跌入市场的大潮中,政府对军工研制和生产失去控制,军工生产一片混乱。


此外,国家政治俄罗斯取向和防务战略的重新制定和调鳖, 使吗军队对武器装备的需求急剧萎缩。


中国和俄罗斯一样遭遇“军转民”的难题,但是中国解决得更好

这样,备受两面夹击的军事工业综合体陷入了严重困境,生产急剧滑坡,1990年,军工产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0%,1993年则锐减至22%,事实证明,在几年内如此数量地削减生产, 并不能真正解决军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相反,只能是用粗暴的方式破坏生产,从而使国家丧失这个主要的创汇生产部门,已经转产和正在转产的军工企业向消费品生产进行“倒塌”式过渡。结果造成在生产工艺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匆忙上马,产出了大量的劣质消费品,或者在缺乏最基本的市场调查情况下, 对同一类消费进行重复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这不但没有建立起文明、有序的竞争,反而对多灾多难的俄罗斯经济造成了又一次沉重打击。


对华出口最终扭转颓势

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约70%的国防工业企业,80%的研制生产能力,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90%的科技潜力。也就是说,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全部军事科技生产能力及工厂的3/4(以及这些工厂90%的产成品), 剩余的25%在乌克兰(14%),白俄罗斯(2%)和其他一些苏联加盟共和国 (8%) 。


苏联有100多万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军事科技工业,这其中,有70%以上军工企业员工留在俄罗斯,其余17.5%在乌克兰, 白俄罗斯有3.2%, 哈萨克斯坦有1.7%, 还有约0.1%-1.4%在其他的独联体国家。


航天发射场有两吗个在俄罗斯境青城内,主要用于发射军用卫星和试射导弹,另一个是分布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 其主要用于发射大型飞船和宇宙空间站; 绝大部分的武器设计机构和试验场都留在俄罗斯境内。


因此, 俄罗斯军事科技工业的基础仍然是十分雄厚的。首先, 俄罗斯的军事科技工业体系完整,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门类齐全,军工生产基础尤在。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9个国防工业部门及其所属军工企业、研究院(所)、武器设计局和试验基地等。俄罗斯独立时拥有130多家生产武器装备的大型总装配厂,其中,生产导弹的49家; 生产飞机的37家; 生产海军舰船的24家; 生产地面武器的24家。


此外,还拥有2000家到3000家为军工生产提供零部件的配套工厂。这些军工综合体能够生产150多种(套)先进武器系统,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仍居世界首位。


其次,俄罗斯军事科技工业的劳动力和科研力量基础仍然十分可观。苏联1981年直接从事军事科技工业的人员约有800万人,加上民用工业部门为军工生产服务的人员,共有1600万人之众。其中,有100多万科技人员从事军事科研工作。


俄罗斯独立时,全俄直接服务于军事科技工业的员工仍有550万人, 其中科技人员约80万人。即使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整个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防工业拨款锐减, 导致军事科技工业急剧衰退时, 俄罗斯军事科技工业仍拥有近300万名员工和约50万名的科技人员。 其直接从事军事科技工业的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的比例,仍居世界前列。


用于发射卫星的“质子”号火箭(左)以及名声卓著的“联盟” 号火箭

虽然俄罗斯经济危机不断, 军事科技工业严重萎缩,军工企业的军品和民品生产都双重下挫,但俄罗斯领导人仍然不忘记保留和充实军事科技工业的人才队伍。再次是俄罗斯军事科技研究生产潜力巨大,基础扎实。无论是在导弹核武器、生物化学武器、 航空航天武器, 还是在坦克装甲车、火炮等常规武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科技生产潜力巨大, 基础十分牢靠。


尽管如此, 俄罗斯军工综合体自1991年初建立以来就面临严峻的形势,国防开支急剧下降,武器采购费和科研费大幅削减。在1991年以后,国防工业产量不断下降, 军工综合体急剧衰退,


1991年军工企业的武器生产减少了29%, 开发新武器的研制工作大幅度减少22%,坦克生产减少718%


1992-1997年俄罗斯军火工业产量持续下降,其中军用品产量下降速度比民用品下降速度更快,且1992年的军工产值比1991年下降了50%以上。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根据国家统计委员分统计,与1991年相比1996年军火工业产量下降了80%以上,1995年与1994年相比,产量下降了249%。


在军工企业各行业中, 电子业、通信及特殊化学制品业以及武器装备制造业生产俄罗斯下降得最快和最多。原子能工业由于其军事专用性下降情况比较滞后,在1992年和1993年产量都没有减少,不过到了1994年产出也开始下降。


军工产出下降导致实际生产只能保证生产能力的10%—15%,低于工厂企业利润的最低水平,军工生产规模不得不缩减, 其中弹药生产下降93%,战略火箭和核潜艇的生产已降到 “最低水平” 。钚、 铀等核原料的生产完全停止,其他还有大批工厂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据初步统计,军工领域已失去200万个工位,1700家军工企业已有几百个彻底关门。如生产核潜艇位置的4家工厂有3家停工,而尚在开工的这1家,每周只能维持3-4天的工作。


生产导弹、火箭的企业中,有8家全面停产, 有16家转为3-4天工作制, 还有多家大型坦克工厂停工。所有这些使国防工业受到很大打击,在1991-1994年的4年期间丧失了200万个就业机会。


军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生产停顿几个月的现象屡见不鲜,工作时间缩短,许多生产车间被关闭.军工企业大量破产,员工大批失业,就业问题成为军工企业面临的头等大事,职工没有可靠的社会保障使军工企业的社会问题更加尖锐化。绝望的工人们纷纷加入到罢工者的队伍。


苏联解体后,全俄军工行业职工月均工资水平一直低于机器制造业,整个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平均工资水平,最低的1995年, 军工行业职工月均工资水平只有机器制造业职工月均工资水平的78%, 只有整个工业职工月均工资水平的41.3%和整个国民经济平均工资水平的46.8%。


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 “轻舟" 弹道导弹, 是俄罗斯目前最拿得出手的潜射弹道导弹。 但为其提供星光制导设备的地球物理学中央研究院已经不复存在

1995年1月整个俄罗斯军工行业人均工资为40.1万卢布, 而地方工业部门人均工资为67.9万卢布。从1997年起国防工业职工月均工资水平开始提高, 分别相当于机器制造业,整个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平均工资水平的88.6%,631%和744%。


由于军工企业工资水平下降, 军工企业与地方民用企业雇员工资收入反差拉大, 收入的差距导致俄罗斯军工行业职工纷纷离职另谋生路。在军工企业人员减少的过程中, 科技人员的流失给我国军工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苏联时代, 军工企业的科技人员在苏联时代属于特权阶层: 漂亮的住房、优厚的研究条件和上等的生活水准对科技工作者有着很大的诱惑力。苏联的原子和化学武器研究机构都是些庞然大物,在俄罗斯, 没有人知道有多少科学家参加了军事项目, 仅能源部从清洁女工到科学家就有150万人。


过去, 他们根本用不着为资金分配的事犯愁, 那时, 大约40%的国家预算用于军费开支, 其中仅为军事研究就拨款150亿美元。


但现如今已经好景不再了,随着国家经济的崩溃,大多数的军工企业也陷入了泥沼。由于经济的衰退,政府无力把向研究和学校等部门提供资金放在优先地位,对科研工作的投资只占总预算的0.5%(应该占预算的4%-5%),而且常常拖欠, 总共欠债一万亿卢布。


用于军事研究和发展的费用也减少了75%,造成国防科研和生产方面的经费严重暖乏。例如,拥有宇航绝对优势的俄罗斯宇航局,苏解体前可得到国防总预算的25%, 但1994年以来只有靠借贷过日子,因而整个发射工作受到影响。1994年只有55颗卫星(民用和军用的)进人轨道,而原计划是发射120颗卫星。与此同时, “车里雅宾斯克70" 和“阿尔萨马斯16” 这些研究中心由于没交电费也被停了电。


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物价飞涨, 能源、运输、 原材料及零配件的成本越来越高, 以及对军火出口的高额征税。


这种高成本的经济环境严重阻碍了军事或民用军火零配件的成功出口。生产的高成本削弱了俄制军火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尽管俄罗斯的工资较低。


这些高投入成本意味着即使武器被售出, 其获利能力也是很低的, 不能用于再投资。国防工业委员会前主席在1996年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有些军备出口利润仅有6%,他的继任者称,考虑到高生产成本的因素,不论国内还是对外军售的亏损已达35%。


也就是说, 只有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军品, 各军工企业才能维持一定的现金流动或是赢得市场份额(当然这并不能排除个别企业通过军售创利的可能) 。


此外, 在苏联,军工综合体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以优惠价格从其他企业获得大量的特殊钢、有色金属、合成纤维等优质军工原材料。引入市场机制后,军工综合体与军工配套企业同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 在利润的驱动下, 这些军工配套企业更倾向于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用于出口, 以换取高额收入。


所有这些状况使大多数军工企业都面临相同的困境, 即辛苦经营却越来越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这种极端形势下, 以阿尔卡季沃尔斯基为代表的军工综合体领导人极力要求扩大对华军售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最艰难的那段时期, 俄罗斯向中国销售了数十亿美元的飞机、 防空导弹、 “现代" 级驱逐舰和“基洛”级潜艇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为军工综合体度过危机作出了贡献。


俄罗斯的军售商业化,就是从向中国出售苏-27歼击机开始的。从此之后, 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在国际军火市场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