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安徽劳务派遣许可证办理(营业执照办理流程)

本讲案例目录


案例1:建立劳务派遣关系应具备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资质条件且有招录、派遣劳动者的实际事实


案例2:不具备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资质条件而进行劳务派遣,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被判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案例3:派遣单位虽不具备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资质条件但法院认为不属于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而认定劳务派遣有效


案例4: 劳务派遣协议因劳动者所在的工作岗位不符合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性质而被认定无效


下面,我们来介绍本讲具体内容。


使用劳务派遣应满足一定的条件并遵守相关限制性规定,违反相关规定的,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劳务派遣,从而否定劳动者与名义上的“派遣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并对劳动关系问题作出其他认定。


一、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限制性规定


劳动合同法


第五十七条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第六十六条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第六十七条 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第九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本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35号)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或者其所属单位出资或者合伙设立的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的,属于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不得设立的劳务派遣单位。


第三十条 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


《劳务派劳务派遣遣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


第三条 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


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决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辅助性岗位,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在用工单位内公示。


第四条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流程的被许可证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


前款所称用工总量是指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人数与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之和。


计算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用工单位是指依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第二十条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等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以及船员用人单位以劳务派遣形式使用国际远洋海员的,不受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和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限制。


二、违反劳务派遣限制性规定时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的司法案例


案例1:建立劳务派遣关系应具备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资质条件且有招录、派遣劳动者的实际事实


案号:(2017)黔0102民初9958号、(2018)黔01民终5877号、(2019)黔民申1208号


简要案情及裁判要旨:本案中,2014年3月5日,陈某因确认劳动关系问题与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发生争议,陈某向贵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双方于2014年4月30日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与陈某于2007年9月至2014年4月期间存在劳动关系、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为陈某补缴2007年9月至2014年4月社会保险、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与陈某签订合同等。之后,陈某与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载明合同期限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为陈某缴纳社会保险。2016年12月20日,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向陈某发出《通知》:由于你与我单位所签合同于2016年12月31日到期,请于2016年12月27日前来我单位办理合同到期终止的相关手续。后经陈某核实,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未为陈某补缴2007年9月—2014年4月期间社会保险费用。陈某于2017年6月14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其请求之一为确认陈某与某建筑公司在2007年9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期间存在劳动关系,仲裁委员会支持了陈某的该仲裁请求。某建筑公司不服仲裁裁决,遂诉至法院,请求依法确认某建筑公司与陈某不存在劳动关系。一审庭审中,陈某为证明其与某建筑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提交了以下证据:1.《员工请假申请单》:载明陈某向某建筑公司机械管理服务站申请休2014年9月22日至10月22日共计30天的探亲假,欲证明第一次劳动争议调解后,其与某建筑公司之间仍存在劳动关系,该请假单均是某建筑公司领导签字批准;2.某建筑公司运转记录(2015年4月1日至10月、2016年10月30日、11月9日、11月13日):运转记录记载了作业车辆的作业时间、工作量等,在值班司机一栏有陈某的签名,陈某称该运转记录是某建筑公司统一制作并发放给陈某的,欲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3.陈某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载明参保单位为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参保日期为2014年4月15日,欲证明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是从2014年4月15日才开始为陈某缴纳社保,之前并没有缴纳;4.某建筑公司组织机构代码证、某建筑公司出具的委托书、陈某的驾驶证、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委托书出具时间为2016年10月17日,内容载明:“贵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兹委托我公司机械服务站职工陈某……到贵所办理(号牌号码或车辆识别代码)为贵A的机动车年审业务……”,委托人处加盖了某建筑公司的公章,受委托人处有陈某的签名,欲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5.贵A号吊车的行驶证、贵A号、贵A号罐车的行驶证,欲证明陈某至今仍驾驶某建筑公司所劳务派遣有的车辆,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6.贵州某银行的银行流水(2007年10月19日至2016年11月8日)、贵阳某银行的银行流水(2016年11月8日至2017年5月9日),欲证明2007年至2016年年底的工资均是由某建筑公司发放;7.铁路职工工作证:职工姓名载明为“陈某”,单位记载为铁二局一处十三队,发证日期为1993年10月25日,欲证明陈某一直是某建筑公司的职工;8.某建筑公司机械管理服务站与陈某签订的劳动合同、项目部3号拌合站发料单一份、拌和机砼发货单一份、拌合站砼发货单一份、拌合站砼发货单一份及工作服一套:劳动合同签订的时间为2014年3月20日,约定的合同期限为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工作岗位为临时性驾驶员;发料单、发货单上在驾驶员/司机一栏均载有陈某的名字;工作服印有“某建筑公司”字样,欲证明陈某是某建筑公司的职工;9.筑劳人仲调字[2014]第号调解书、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与陈某签订的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劳动合同签订的时间为2014年1月2日,约定合同期限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甲方为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乙方为陈某,主要内容为双方签订的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于2016年12月31日到期,双方同意终止劳动合同,但落款处无双方签名,欲证明某建筑公司第一次与陈某发生劳动争议后,某建筑公司多次做陈某的工作,要求陈某与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但陈某仍在某建筑公司上班;10.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7)黔01民特192号民事裁定书:该裁定书对某建筑公司要求撤销筑劳人仲裁终字[2017]第178-1号仲裁裁决的申请予以驳回,欲证明筑劳人仲裁终字[2017]第178-1号仲裁裁决书裁决某建筑公司为陈某补缴2007年9月至2014年4月、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的社会保险,某建筑公司向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仲裁裁决已被驳回,且裁定书已生效。某建筑公司在一审庭审中提交了2014年至2016年“租赁公司人员基本养老金扣缴台帐”、2014年5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12月“贵阳市花溪区社会保险缴费花名册”,载明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为陈某缴纳了社会保险。一审法院认为,确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成立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即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标准是实际提供劳动。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劳动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形成劳动关系,应该从双方之间是否形成劳动关系所具备的实质条件来探究,即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指挥与被指挥的隶属关系。本案中,陈某与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于2014年3月5日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并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于2016年12月31日止,故陈某虽然为某建筑公司实际提供了劳动,但系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派遣其为某建筑公司工作,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为其缴纳了社会保险,合同到期后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向陈某发出通知要求解除劳动合同,故陈某与某建筑公司之间并不存在劳动关系,某建筑公司的诉讼请求有理,予以支持。陈某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认为:陈某在一审提交了请假单、运转记录、发料单等相关证据证明其在某建筑公司工作的事实,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虽然对陈某提交的部分证据不予认可,但双方在二审中均认可陈某为某建筑公司提供劳动,对陈某提交的工资银行流水亦不持异议,仅认为陈某是受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派遣,到某建筑公司项目上从事工作,故本院对陈某自2007年9月1日起在某建筑公司工作的事实予以确认,本案的争议焦点为陈某是否是受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派遣到某建筑公司工作,陈某与某建筑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均称陈某是受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派遣到某建筑公司工作,首先,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并未提交证据证明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规定的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的条件;其次,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也未提交其招用陈某、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相关证据;再次,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也未提交证据证实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安排陈某到某建筑公司工作的事实,陈某对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该项主张亦不予认可,故本院对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关于陈某是受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派遣到某建筑公司工作的主张,不予支持。对于陈某与某建筑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问题。陈某自2007年9月1日起开始为某建筑公司提供劳动,接受某建筑公司的工作安排从事运输工作,领取某建筑公司发放的劳动报酬,双方之间符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规定的劳动关系成立的构成要件,2014年3月20日,某建筑公司亦与陈某签订了2014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的一年期的劳动合同,从陈某提交的银行流水来看,陈某最后领取工资的时间为2017年5月9日,某建筑公司亦未提交证据证明此后与陈某解除了劳动关系,故对陈某要求确认2007年9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期间与某建筑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诉请,予以支持。关于在劳人仲调字[2014]第号调解书中,陈某与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达成调解协议,确认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与陈某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为2007年9月至2014年4月、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为陈某补缴2007年9月至2014年4月期间的社会保险,并与陈某签订合同的问题。陈某称系迫于某建筑公司的压力且为了达到缴纳社保的诉讼目的而违心认可与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调解协议达成后,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与其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时间是倒签到2014年1月2日的,但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并未履行调解书,为其缴纳2007年9月至2014年4月期间的社会保险,故其又再次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查清事实,确认与某建筑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与某建筑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某建筑公司支付其工资、为其缴纳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社会保险。因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陈某在劳人仲调字[2014]第号调解书中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其中一项履行内容为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营业执照赁公司与陈某签订合同,故本院对陈某关于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是为履行调解协议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时间是倒签到2014年1月2日的主张,予以采信。在2014年4月30日达成调解协议前,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并未与陈某签订过劳动流程合同,也未为陈某缴纳过社会保险,也无证据证明2007年9月至2014年4月期间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与陈某存在劳动关系,故对陈某关于签订该调解协议系为达到缴纳社保的诉讼目的的主张,予以采信。某建筑公司对二审判决不服,申请再审,主要理由为二审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二审判决对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与陈某不存在劳动关系及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拒不执行筑劳人仲调字[2014]第号调解书的内容的认定是错误的。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关于认定事实是否缺乏证据证明问题。从本案二审中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及在二审调查中双方均认可陈某为某建筑公司提供劳动,对陈某提交的工资银行流水亦不持异议,仅认为陈某是受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派遣,到某建筑公司项目上从事工作,故对陈某自2007年9月1日起在某建筑公司工作的事实可确认各方不持异议。某建筑公司申请再审称陈某是受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派遣到某建筑公司工作,那么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是否经营派遣业务成为本案关键。经查,在原审过程中,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并未提交证据证明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规定的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的条件;其次,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也未提交其招用陈某、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相关证据;再次,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也未提交证据证实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安排陈某到某建筑公司工作的事实,陈某对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该项主张亦不予认可。所以,二审判决对某建筑公司、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称陈某是受贵阳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派遣到某建筑公司工作的主张不予支持并无不当。对于陈某与某建筑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问题。陈某自2007年9月1日起开始为某建筑公司提供劳动,接受某建筑公司的工作安排从事运输工作,领取某建筑公司发放的劳动报酬,双方之间符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安徽”规定的劳动关系成立的构成要件,2014年3月20日,某建筑公司亦与陈某签订了2014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的一年期的劳动合同,从陈某提交的银行流水来看,陈某最后领取工资的时间为2017年5月9日,某建筑公司亦未提交证据证明此后与陈某解除了劳动关系。二审判决对陈某要求确认20办理07年9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期间与某建筑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诉请予以支持符合法律规定,从而驳回某建筑公司的再审申请。


案例2:不具备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资质条件而进行劳务派遣,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被判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案号:(2014)宣中民一终字第00276号、(2015)皖民申字第00632号


简要案情及裁判要旨:本案中,2011年3月1日,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与某科技公司签订一份《劳务外包合同》,期限自2011年3月1日至2012年2月28日。合同到期后,双方于2012年4月12日续签了为期一年的《劳务外包合同》。前述两份合同均约定:某科技公司应明确从事劳务外包的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要求,然后由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工作人员自行负责其指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保证具有履行该合同的法定资质(如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对于因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资质问题所产生的法律不良后果均由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承担全部责任;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应为派到某科技公司的员工办理合法的劳动用工手续,与其建立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承诺遵守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某科技公司按照双方约定的标准和方式为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员工结算劳动服务费用,根据双方约定,某科技公司依照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外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性质与特点结算劳务费用。2011年10月10日,李某某经招聘进入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后被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派至某科技公司从事外包装配岗位工作。2012年6月18日,李某某在下班途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受伤,后被认定为九级工伤,工伤认定书中认定某科技公司系用人单位。后李某某诉请支付相关工伤保险待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等,并主张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和某科技公司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经劳动争议仲裁后提起诉讼。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双方的争议焦点之一为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与某科技公司签订的《劳务外包合同》是否有效。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系依法登记成立的为企业提供劳动服务的企业法人,其与某科技公司签订的《劳务外包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为有效合同。争议焦点之二为李某某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李某某经招聘至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后,遂被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选派到某科技公司从事外包装配岗位工作,其工资由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发放,故李某某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且宣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认定工伤决定书》中,业已明确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为用人单位。争议焦点之三为某科技公司应否对李某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将李某某以劳务输出的方式选派至其从某科技公司外包来的装配岗位上工作,并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李某某亦未提供证据证实其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某科技公司之间存在劳务派遣关系,故对李某某要求某科技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李某某对此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称:其一,依据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与某科技公司签订的合同内容、宣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认定工伤决定书》,结合李某某在某科技公司工作并接受其管理的客观事实,足以认定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与某科技公司为劳务派遣关系。其二,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与某科技公司系违法建立劳务派遣关系。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未依法登记为劳务派遣企业,不具有劳务派遣资质及承担经济责任的能力。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只能在辅助性、临时性、替代性的岗位上使用劳务派遣工,而李某某在某科技公司从事的工作为该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宁国市某劳动许可证服务公司与某科技公司借劳务派遣之名,以达到规避用工责任的目的,依法应对李某某的各项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在二审中主张:某科技公司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的法律关系应以双方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某科技公司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均不应对李某某承担赔偿责任。某科技公司在二审中主张:其一,李某某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的劳动关系,业经宣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予以认定。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未依法为李某某办理工伤保险,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李某某主张某科技公司在本案中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无事实和法律依据。其二,某科技公司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之间为劳务派遣关系,李某某系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派遣至某科技公司从事临时性岗位工作,某科技公司与营业执照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进行劳务费用结算,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与其劳动者李某某进行工资结算。且依据某科技公司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务外包合同》,某科技公司不负有为李某某办理工伤保险的义务。其三,李某某的损害后果系其驾驶机动车不当,与他人发生追尾而产生,其对案涉交通事故负有主要过错,依法不应认定为工伤。其四,李某某的损失并非某科技公司侵权造成的,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与本案纠纷不相适用,某科技公司依法不应承担工伤保险待遇赔偿责任。二审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二审主要的争议焦点为某科技公司应否对李某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一,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的注册资本仅为10万元,与其时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单位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的规定不符,且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未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依法不具备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资质条件。其二,某科技公司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务外包合同》,其实质为劳务派遣协议。鉴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无合法的劳务派遣经营资格,案涉《劳务外包合同》违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强行性规定,依法应确认为无效合同。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明知其没有相应的经营资格,某科技公司在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订立劳务派遣协议时未尽合理审查及审慎注意之义务,二者对违法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李某某均负有过错。李某某为某科技公司工作后,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因交通事故受伤,已被确认为工伤,因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未依法为其办理工伤保险,致李某某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与用工单位某科技公司应对李某某的工伤保险待遇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李某某的上诉理由,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予以支持。某科技公司对二审判决不服,申请再审称:原审法院认定基本事实和适用法律错误。原审判决书所附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劳动合同法后增加的条文,于2013年7月1日生效,对本案没有溯及力;案涉《劳务外包合同》合法有效。原审基于劳务派遣应由行政许可和《劳务外包合同》无效,以及某科技公司未尽审查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营业执照的义务,判令某科技公司承担连带责任错误。本案李某某同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有明确的劳动关系,李某某工伤保险责任应由宁国市安徽某劳动服务公司承担。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争议焦点是某科技公司对李某某的损失应否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一,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万元,不符合当时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单位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的规定,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亦未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依法不具备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资质条件。第二,某科技公司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务外包合同》实质为劳务派遣协议。原判鉴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无合法的劳务派遣经营资格,案涉《劳务外包合同》违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强行性规定,依法确认其为无效合同允当。第三,某科技公司在与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订立劳务派遣协议时应当审查其是否具有劳动派遣资格。原判因其未尽合理审查及审慎注意义务认定某科技公司对违法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李某某负有过错并无不当。李某某为某科技公司工作后,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因交通事故受伤,已被确认为工伤,因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未依法为其办理工伤保险,致李某某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原审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判令劳务派遣单位宁国市某劳动服务公司与用工单位某科技公司对李某某的工伤保险待遇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并无不当。


案例3:派遣单位虽不具备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资质条件但法院认为不属于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而认定劳务派遣有效


案号:(2017)吉01民终4670号、(2018)吉民申1453号


案例4: 劳务派遣协议因劳动者所在的工作岗位不符合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性质而被认定办理无效


案号:(2016)苏0312民初824号、(2017)苏03民终1657号、(2018)苏民监261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