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专家表示,设立临港新片区不是简单的扩区,而是在自贸区能级提升和差异化发展上的重要一招,是对在更深层次、更图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新片区位高水平开放的落地实践,对于中国面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一个新时代的临港经济发展模式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教授用“123481”对《方案》进行了概括。“1”指一个定位,新片区的设立彰显了我们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仍然坚持扩大开放,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2”是两个特殊,即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3”是指三块面积,除自贸区了先行启动的119.5平方公里外,还有整个临港地区约386平方公片区里,以及后续统筹的面积;“4”是指聚焦四个产业的发展;“8”是八大制度;最后一个“1”,就是根据规划,到2035年区域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
孙元欣表示,新片区的发展空间非常大。这里涉及三个关键词,一是临港。所谓临港,就是临近港口,这是新片区的一个主要特征。“目前对这个特征的解读还不充分,这次临港新片区在经济上就是要建立一个新时代的临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影响。在未新来一段时间里,临港的人口有可能会大幅增加,因此要做好各种各样的配套。在产业发展方面,临港新片区将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而如果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就包括研发、生产等一条龙,面积要形成产业集群,这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教育和资金投向。“按照范围我们前期的研究,至少有20多个适片区合于在临港发展的产业,形成三个圈。第一个圈是围绕港口的,比如说国际航运、物流、专业服务,第二个圈涉及到总部经济、专业服务和高端制造业,第三个圈则范围更广,比如说在迪拜,发展了珠宝、钻石、鲜花、文化等产业。”三是规则。主范围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靠什么来引领?靠规则。《方案》提出了五大自由,还有海关特殊上海监管区里面采取新的监管制度等,这些经过实践会慢慢形成中国自己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未来可能会对国际上有所贡献。
新片区的税收政策有了较大的突破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教授认为,相比现有自贸区的税收政策,临港新片区的税收政策有了较大的突破。比如,“扩大了新片区服务出口增值税政策适用范围,新研究适应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新片区税收政策。”对于这一条,胡怡建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是,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的税收政策在原有的图自贸区里面也提出要研究,但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政策并没有落地,而这次仍然提出要研究,但原来研究的是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金融,这次是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范围更广;其二,扩大新片区服务出口增值税政策适应范围,可能意味着对于跨境服务的出口将会适当临港放开,选择一些服务行业免征增值税。
再比如,“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胡怡建表示,单从税自贸区率本身来说,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税收并不比广东横琴、深圳前海和福建平潭更优惠,但是上海更聚焦,围绕的是先进制造业,瞄准的是建立更现代、更前沿的产业集群,这就有可能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实现产业链的放大效应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典范教授认为,《方案》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新片区方案新片区对产业的要求很高,要发展的几个重要产业都是现在一些卡脖子的产业,这些产业要代表国家实现突破的话,我觉得在创新性方面必须要有所作为。”他表示,《方案》中的产业规划,顺应了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的趋势;顺应了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趋势,把制造和服务、创新和制造很好地融合起来;顺应了平台化的趋势,提出打造一批高开放性的工业平台;顺应了全球价值链区域化和供应链的境外发展趋势,提出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顺应了跨国公司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临港,比如要建一些离岸的研发制造中心,“产业领域的创新需要利用全球的资源,而通过传统的方式引进是很难的,离岸研发中心、离岸制造上海中心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