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去年,青岛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建立了“顶格推进”的营商环境工作体制机制。7月份,调整组建了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由两位市委常委任双组长,专班办公室设在市行政审批局。9月,市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升格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
积极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契机,积极争创国家试点城市;对标《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重点任务,对101项改革举措全面研究落地方案。去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部分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支持地方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更大力度利企便民,6个试点城市为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据专家解读,选择这6个城市,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主体比较密集或集中,另一方面是这6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试点效果会更好。虽未能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但通过工作要点清晰表明,青岛要按照试点城市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健全审管协同机制。明确审管衔接机制和职责边界,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机制。审批部门与监管部门之间只有形成协同配合、服务联动的工作格局,才能真正提升行政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工作要点还明确提出,对新增划转事项后工作任务较重的,可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从行业主管部门办理该业务的人员中择优划转人员,统筹调配人员力量,厘清权责关系。
在“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方面,将市政公用服务中的5个审批事项、7个报装服务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需要告知、协调的事项全部集中至审批管理平台运转办理,切实解决项目企业折返跑、多头跑、重复开挖等问题;对一个施工许可手续涉及多个单位工程的工程建设项目,已满足使用功能的单位工程,可单独组织竣工验收,实现“先竣工、先使用、先收益”;对于引进的同类型或相近类型建设项目,可由园区管理部门或工业楼宇建设单位申请环评打捆审批。
工作要点中提出了诸多具体目标——
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争年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超过1.4万个就业机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年内争取新增20个工业设计中心、100个创新产品,争取新增5家单项冠军,争取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700家,覆盖率65%以上;年内争创2 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遴选不超过1000家企业入库培育,年内争取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6家,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500家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青岛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也清晰地认识到“营商环境仍需提升”。提升需要抓在手上、干到实处,有了这样一份全年“工作指南”,相信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必将实现更大突破,再上全新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