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2017年全年共多少天(2017年全年有多少天有多少个星期)

(视觉中国 / 图)


(视觉中国 / 图)


(视觉中国 / 图)



为了更好地活着

在与死亡有关的一切被视为禁忌的今天,我国关乎生命的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是被忽略的一课。新闻人白岩松曾这样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我们太缺乏真正的死亡教育。


从某个角度说,立遗嘱也是一种死亡教育:明白每个人都会死亡,提前为死亡做好规划与安排。此举不是因为“厌世”,恰恰相反,它可以帮助我们扫除长期以来对“死亡”形成的两个偏见:或因为轻视死亡,不懂得敬畏生命;或因为恐惧死亡,而悲观绝望、畏葸不前。


因为死亡教育的缺失,一些青少年把死亡想当然了,认为死亡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死了就解脱了,这会导致个别青少年不懂得珍惜生命,一遇到挫折就采取极端手段。


缺乏对死亡的了解和思考,也就无法了解生命的由来、意义和价值,不懂得保护和敬畏生命。


写遗书、立遗嘱,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生命终结的一次想象和“模拟”。


在模拟中,我们会更深刻地明白:死亡看似一劳永逸,却隔绝了无数可能,只有生命延续我们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我们才能带给亲人除了“遗产”以外更多东西。


立遗嘱虽是以防万一,但“万一”以外的“9999”情况,我们要无悔地活着。


没有人能够阻挡死亡,死亡必然会降临,只是在疾病和意外面前,没有人能够预测死亡具体到来的时间。也许没有人敢笃定地说,自己完全不畏惧死亡,这不代表我们脆弱,畏惧死亡是人之常情。


但我们对于死亡,不应只是畏惧和拒绝接受一种情绪,在度过这个阶段后,我们终究需要接受死亡的发生,并最终“向死而生”。


所以立遗嘱不是消极,不是悲观,也不是厌世,而是一种务实与清醒。正因为死亡必然来临,正因为无法预料死亡来临的时间,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地活着——热爱生命,善待自己,善度余生。


陈子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