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池州市的江南产业集中区,主干道旁的厂房空无一人,楼顶瓦片已经脱落 姜刚摄
新华社图
新华社图
决策变化快 基层难落实
本刊记者了解到,安徽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是当地积极争取并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的。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复后选址池州、芜湖两地成立了省级直管的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示范先行。
多位干部直言,集中区从选址开始,就多有争议,“投几十亿元把粮仓征掉了,后来省级直管模式负担不了,只好‘省市共建、以市为主’把负担甩给地方。”
事前缺规划,负债而建。集中区一位干部说,集中区设立6年后,总体规划才获批复。此前集中区发展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只是先把标准化厂房建起来。
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说,当初的口号是“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江北集中区没有城市依托,过了5年道路才建好,企业陆续投产,想要五年大发展,脱离了实际。
事中无考虑,产业布局“随意”。多位集中区干部说,集中区定位省级直管时,大家都期望上级会宏观布局和引导产业,但实际并没有。2012年,两个集中区行政管理体制从省级直管调整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后,无产业基础、配套优势的集中区产业发展更难定位,最后只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事后无补救,老百姓失望。集中区多位失地农民说,当初政府承诺集中区会引进很多工厂、会有家门口就业,但现在正常生产的企业没多少,一些失地农民找不到工作。
受访基层干部表示,两个集中区发展受困,还在于决策变化太快,让基层无所适从。原本集中区为省级直管,不少企业是冲着这个金字招牌来的,没想到一年多后改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企业觉得政策稳定性差,有的干脆就不投资了。
管理体制的变动还造成集中区政策含金量缩水。集中区一位干部说,省级直管时,集中区用地计划单列,每年有5000亩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体制调整后,用地指标由集中区和市里统筹,指标锐减到每年1000亩或2000亩。
配套政策缺乏也让集中区“心有余而力不足”。集中区干部反映,作为派驻单位他们没有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想建学校和医院等产业配套都难。
协同施策助力脱困
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十年时间,从国家示范“先锋”沦为负债百亿的“烂摊子”,两个集中区的教训深刻。
曾经巡视过集中区的安徽省委巡视组一位干部认为,两个集中区从政策高地到发展洼地,违背经济规律、在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超出承受能力发展集中区,脱离了实际。
基层呼吁,面对集中区过大的摊子和沉重的包袱,省市应发扬担当精神,协同起来,精准施策,助力脱困。
还应强化园区整合,避免同质化竞争、浪费有限行政资源。以池州市为例,江南产业集中区、池州经开区、池州高新区都集中在城市东面,可探索三区联动,促进园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