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上了水泥路、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家家住上了安全房……这些变化,对于保山的贫困群众来说,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幸福。
脱贫攻坚,基础为先。自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保山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紧盯最困难村组,瞄准最困难群体,通过实施农田改造、道路交通、饮水安全、通信网络等项目,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最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这是保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67岁的苏志才,家住施甸县甸阳镇袁家村羊水井村民小组。“没有水的日子,过得真是苦。”回忆起过去天还没亮就去挑水的情景,苏志才至今都会皱眉,“要么大清早就去挑水,要么晚上去挑水,来回一趟要花几个小时,如果遇到干旱季,还要提着桶漫山遍野到处找,水比油还金贵”。
眼下正值四季豆大量上市,在施甸县由旺镇大秧田村的红鼎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新鲜的四季豆,等待打包好发往湖南长沙。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蔬菜能点对点直接发到省外,这在村里的路没修好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胡小龙亲身感受到的,正是保山对农村通信网络设施大力建设的成果。2016年至2019年,保山积极筹划建设了一大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实现互联网架构持续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到2019年底,全市4G网络物理基站总数达6000多个,基本实现城区、乡镇、行政村、热点地区、高速公路等重点区域4G网络100%覆盖,4G移动用户达17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59万户。
当前,5G网络正在加速布局,计划2020年至2022年,实现保山中心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到2025年底,实现各县(市、区)城市核心区、重要功能区、重要场所、重点景区5G网络连续覆盖,建成网络覆盖广,行业应用全,产业支撑强的新一代通信网络。
长期以来,购销难、运输难、质量保障难等“老大难”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商贸流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前行。如今,随着“数字乡村”工程的推进,一场变革正在保山的乡野田间火热上演——农村电商的发展,无疑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次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变革。
杨薇娜是隆阳区板桥镇电子商务服务站的负责人,她的团队让当地的农产品“飞”往全国各地。通过直播带货,板桥镇柴河村、秋山村等山区村都成了小有名气的“松露村”,开播以来卖出松露1.5吨,产值达60万元。2019年,杨薇娜在淘宝、微信、抖音等平台的电商总销售额达到了80万元。
可见,数字乡村、农村电商等已产生出明显的流入和溢出效应,并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带来了深远影响。(李洪才)
来源:保山日报
完
编辑:李美兰
责任编辑:杨清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