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临水照花人
月色倾城的上海滩,到处都充满着传奇的故事,有多少人,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剧场,一意孤行的上演着自己的悲欢。从繁华灿烂,到寂寞黯然,消耗着数十年的光阴,人海沉浮,兜兜转转,在人生的路上行色匆匆。
后来,相知相惜的人分道扬镳,互道珍重的人不期而遇。缘分就像无根的柳絮,无法掌控。张爱玲说过: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在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那也没有别的话要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也许正如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骨子里冷傲疏离,看似无情,实则情重。她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无怨无悔。但在遭遇背弃时,也能洒脱淡然,不去怨恨,唯有轻轻说一句:“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在千万人当中,错遇良人,所以当她感知一切无可挽回时,做了一次华丽倾城的转身。此后,或平淡如水、或灿若烟花、抑或是黯然神伤,都与人无关了。有的只是自己与自己的和解、释放、淡然罢了。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懂得人生从来都不是风霜不侵,现世安稳,假若生活不如人意,那也不过是一件旗袍而已,褪去了之后什么也不是。
张爱玲的一生,明媚如星,灿烂如花,她比旁人更明亮,更与众不同。她出生在纸醉金迷的上海,簪缨世家,豪门之后,却又背负着没落贵族的颓败与沉没。唯有坐落在苏州河畔的张公馆,斑驳的宅院光影之中,可隐约看见一点当年的辉煌样子。
张爱玲的家庭门第颇为显赫,祖父张佩伦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女婿。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深,性情又甚坏,而其母则颇受西方文化熏染,几度与小姑联袂赴法,伉俪二人不和,终至离异。不久后其父另娶。张爱玲从小便在沉闷而压抑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不过她的姑姑张茂渊却给她的人生带来了许多的温情,她曾经说过:“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我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 她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身份,却也让她的人生增添了些许传奇的色彩。
童年的时光最为短暂和快乐,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也不管经历何种不幸,孩童时期,总会有你那么多的趣事让人难以忘怀,这也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为美好纯净的记忆,而关于这段记忆,张爱玲在她的散文《私语》里面有过细致的描写。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两岁的时候搬到了天津,那是一座在英租界的豪华洋房,有院子,有花园,有秋千,有汽车司机,有佣人保姆,那个时候,张爱玲还叫张瑛,在那栋洋房里面,她和弟弟张子静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安逸风光的生活。
弟弟张子静从小身体孱弱,长相却清秀可爱,虽然她因着奇异的自尊心,不太喜欢弟弟,但是碍于没有玩伴,姐弟之间还是有一点不算深厚的情谊。她在《私语》里说:“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的背唐诗,她才醒过来总是不甚快乐的,和我玩了许久方才高兴起来。”这里的她说的是她的母亲,在张爱玲的记忆里,母亲一直处在一个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即便家里没有母亲,她也感觉不到任何的缺陷。后来,家里给弟弟和她请了私塾先生,一天读到晚,在傍晚的窗前摇摆着身子,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探索到了不为人知的神秘天地,那个时候的她也许就已经悟出了天地万物不同寻常的美丽。
张爱玲四岁的时候,母亲不顾一切抛夫弃子、去英国求学。八岁的时候,母亲回国,举家搬到了上海。母亲也开始关心她的成长,让她学画画、弹钢琴、学英文。她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置身于这样的家庭,张爱玲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过西方文学的艺术,从小便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了较宽厚的底子。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张爱玲有很高的天赋和悟性,决定送她上学,可是父亲却不愿在这上面花钱,两人还为此而争吵不休,后来在母亲的坚持下,她被送到了教会办的黄氏小学,直接跳级到六年级就读。从此改名叫张爱玲,就是这个叫张爱玲的女子,在风云际会的上海滩掀起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字浪潮。
童年的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
二、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在中学时期开始迷上了写作,常常趁人不备时伏案耕耘。因为太爱看书的缘故导致眼睛近视,所以配了一副眼镜。她的个子很高,又清瘦,即便是简单的衣着,也遮不住她文雅的书卷味,也许她不美丽,但是她从来都给人不平凡、不普通的感觉。这样的一个才女,如果有幸能够与之擦肩,也必然会为她回眸。
十二岁时,她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国光》上发表习作《牛》、《霸王别姬》,以及一些书评,其文思、笔致、才情,令人瞩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她考上了伦敦大学,受阻于战争,她未能到英国,而去了香港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又因战事返回上海,开始了文学生涯。
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张爱玲成名的时期,也是她创作上收获最丰的时期,从《沉香屑 第一炉香》发表后,她的一系列小说和散文就在《紫罗兰》、《杂志》、《万象》、《天地》等刊物是陆续面世。到一九四四年九月,小说结集为《传奇》由《杂志》社出版,共收小说十篇《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琉璃瓦 》、《心经》、《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共二十四万字。一九四五年初散文集《流言》有中国科学出版公司出版,共收散文三十篇。此外《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国的日夜》均为一九四五年以内的作品。另外,这一时期还有两部未完成的长篇:《连环套》与《创世纪》。
这一时期的张爱玲,初登文坛就崭露头角,引起的关注和惊异程度甚高,曾被人目为奇迹,因而名噪一时。这是她的主要创作时期,时间虽短,产量颇高。且大都较精粹,此时的她也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在文学史上诚属少见,称为天才少女也不为过。
张爱玲在创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路数,而且对各种文学体裁的驾驭都很有功力,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好。小说中也不只是写短篇小说,《传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从规模看已是中篇,另外她也着手写长篇,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小说家的才能。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二年,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历史性转变,张爱玲的创作不再引起注意,然而,她也并未辍笔这一时期主义总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十八春》,中篇小说《小艾》、《多少恨》、散文《华丽缘》。后期又写了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
张爱玲在文坛上的成就不容置疑,她以她绝世孤高的姿态,独立于上海滩的文坛顶峰,。正如柯灵所言:“张爱玲在写作上很快登上灿烂的高峰,同时转眼间红遍上海。”与当时的苏青、潘柳黛、关露被称为“文坛四大才女”,风靡上海滩。
年轻时期的张爱玲
三、尘埃里开出花来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是的,我们都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这个人,也许在蒹葭苍苍的水岸,也许在江南悠长的雨巷,也许在匆匆筑梦的廊桥。无论多少年都要相信,有这么一个人,等着你。
也许,爱情是一场劫难,我们每个人都要历经劫难,才会雨后重生。这一年,张爱玲二十四岁,遇到了一个让她低到尘埃里,但是也要开出花朵的人。他就是有妇之夫胡兰成,一个狂狷自负的文人,一个挟妓同游的汉奸。民国男子多如星火,却偏偏这一颗,点亮了张爱玲,让她绝然的抛掷一切,放逐天涯,离群索居,孤独终老。
那是一个有风的午后,胡兰成漫不经心的翻阅一本《天地》的月刊,在里面看到了张爱玲的《封锁》,仅仅是几个小章节,便让胡兰成觉得此文不同凡响,于是细致的读完全篇,令他拍案叫绝。于是再复读了一遍,仍然是意犹未尽。自此。胡兰成便对这个叫做张爱玲的女子铭记在心,他开始收集杂志,留意与张爱玲有关的所有作品,只要是她的,便觉得是最好。他对张爱玲的渴望,出自肺腑,且与日俱增。他对她的迷恋,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份情怀。他明白,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女子,必定有着一颗张扬孤冷的灵魂,于是他决定要去找她。
胡兰成从苏青处得来张爱玲的地址,去拜访张爱玲,可惜未能如愿。之后,张爱玲打电话给胡兰成,告知她要去他家中回访。这样的一次闲谈,竟谈了五个小时,对于两个初见的陌生人来说,五个小时算是很长的时间了。也许,相互间的情愫也情不自禁的产生了。
不知是相遇过早,还是重逢太迟,为何有种突如其来的喜悦,又有种浮云过眼的凉薄。他们的爱情,像是一株历尽风霜的老树,在迟暮之时,绽开了新的绿芽。她此时风华绝代,她的出现令她有种微雨燕双飞的惆怅。他恰好锋芒渐失,她的到来,令他有种意兴阑珊的黯然。
后来。两个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是这场金风玉露的相逢,终究给不了她朝朝暮暮,地老天荒。胡兰成后来去到武汉,身边有了周训德,兜兜转转,又跟范秀美结为夫妇。张爱玲明白吗,这个男人终究给不了她答案,所以,她及时止损,决意离开,临走时留了一段话:“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昨日的那场倾城之恋,埋葬于滔滔江浪中,连同她的深情,她的天真。曲终人散,一切又恢复到了往日的平静了。
后来命运又给了张爱玲另一种交代,在《倾城之恋》公演后,她认识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贵人---导演桑弧。桑弧的出现,让张爱玲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温馨明亮的灯。第一部电影《不了情》,男女主角都是当红明星,强大的阵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接着的《太太万岁》更是在上海的四大影院同时上演,连映两个星期,场场爆满。后来她把跟桑弧合作的两部电影的稿酬,都给了胡兰成。
那个时候,因为需要交流影片事宜,桑弧和张爱玲免不了来往密切,许多人觉得他们二人是一对璧人一个未婚,一个前缘已尽,导演和作家,简直是天作之合,于是有朋友热心撮合二人,但张爱玲一直沉默不语,理智的选择离开,二人就此错过。至于两人是否爱过,张爱玲在《小团圆》里面给出了答案:“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但是燕山的事她从来没懊悔过,因为那时候幸亏有他。”
张爱玲的过分清醒和桑弧的不勇敢,让这段情缘无疾而终,似乎根本就没有开始,就那样过去了。但是这段插曲,有让张爱玲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温暖。之后,张爱玲去了香港,她和桑弧便再也没有见过。张爱玲去世之后,很多人都写文章缅怀她,唯独桑弧一直保持沉默。也许,由始至终,他对她的爱,都是以沉默相待。
因为懂得,所以沉默。
杯中酒已尽,旧事已成尘。也许是想彻底与过去告别,抑或是如她所说,要换一种干净利落的活法,她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纽约,后来几经辗转到了彼得堡镇,也是在这里,她遇上了生命里的第三个男子,一个年过花甲的美国老人赖雅。两个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赖斯风趣幽默,童心未眠,总能给沉默寡言的张爱玲带了很多欢笑,他们谈文化、谈人生、谈阅历,越谈越投缘。任何张爱玲在异国他乡有了一丝丝的温暖。无论幸福与否,两人都决定要在一起,于是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幸福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赖斯此时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各方面都无法给张爱玲真正的安稳,之后张爱玲与赖斯相濡以沫的十一年,全凭她一直为生计奔波,对他细心照料。赖斯何其有幸,在惨淡的年岁,有一个张爱玲相伴左右。而张爱玲尽管为这段感情付出了无数艰辛,但是她的心却是满足而充实的,这种清苦的幸福,比起胡兰成的伤害来说,要温柔的多。
晚年的张爱玲
四、今生只做最后一世
结婚五年后,张爱玲有了去港台发展的打算,她去香港找到了好朋友宋淇,希望在那里找到合作的机会,宋淇向台湾皇冠出版社的平鑫涛推荐了张爱玲,此后她的命运被重新安排,跟皇冠杂志社签约后,张爱玲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怨女》,引起不小的轰动。之后,皇冠趁势扬帆,接连出版了《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半生缘》等,就这样,张爱玲在台湾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当年在上海的盛况,复又在台湾重现。而她就靠着皇冠出版社每年的版税让生活稳定充实。
后来赖雅离世,张爱玲定居洛杉矶,自此掩上心门,红尘世事不再过问,只静下心来翻译《海上花》和研究《红楼梦》了。
晚年的张爱玲,离群索居,闭门谢客。不停的更换住所,不断的逃避世人,吃快餐食品,一直开着电视机。她怕寂寞,喜欢热闹,却又隔绝一切烟火。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张爱玲在洛杉矶公寓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港台大陆的报纸分分作了报道,十九日遗体火化。九月三十日生前的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了太平洋。
一代才女的一生就此落幕,诚如她在《金锁记》的最后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