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立场)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我国在改革中极大地激发市场与经济活力。1978~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7%,远超同一时期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的增长率。1978~2017年,我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8%上升至15%,居全球第二。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把握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表1: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及我国进程


表2: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表3:从“一次开放”到“二次开放”


表4: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与世界相关国家的对比


表5:服务型消费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突出


(1)教育、养老、健康、文化等服务型消费供给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例如,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健康管理服务业、老年康复护理业、老年家政服务业等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目前,我国老年用品市场需求达1.6万亿元,但市场供给规模仅为4000亿元,存在1.2万亿元的供需缺口。


(2)服务型消费供给不足导致消费外流(见表5)。以教育为例,送子女出国读书成为我国中高收入家庭的新趋势。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由2011年的31.48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54.13万人,年均增长9.7%。如果按人均支出10万元估算,需要支出540多亿元人民币,而且留学人员逐步呈现低龄化趋势。


(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居民“买全球”现象本属正常。但消费外流超过一定规模,尤其是一些国内能够满足的消费在境外消费,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关键在于实现供求动态平衡的供给体系。这就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持续释放巨大内需增长潜力。


3.以打破垄断为重点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


(1)打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一是在以电力、电信、石油、民航、邮政等为重点的垄断行业,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除基础设施部分外,相当多的竞争性生产环节都可以放开市场引入社会资本。二是推动服务业领域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对可以完全市场化的自然垄断行业和企业,能退出的全部退出;暂时不能退出,或退出条件不具备的领域,可以通过出让国有控股权,发展混合所有制。力争1~2年内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价格管制,到2020年使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2)推动服务业向社会资本的全面开放。2013年以来,中央政府在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部分服务行业相继出台了指导意见,明确表示服务业市场向社会资本开放,向全社会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从现实情况看,教育、医疗、健康、文化等服务业领域,特别是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等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仍存在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服务业领域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市场准入,取消某些不合理的经营范围限制,使社会资本逐步成为服务业市场的主体力量。


(3)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公共服务业市场开放。2016年,我国政府服务类采购规模占采购总规模的比重仅为18.9%,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水平有明显差距。适应近14亿人公共需求变化的大趋势,要把形成多元供给主体、多元竞争主体作为发展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争取使政府采购中服务类占比提高到30%左右。


(4)建立与主动扩大进口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总的来看,单纯降低关税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效果有限。以药品进口为例,根据财政部2017年最新关税税率调整,我国进口药品最惠国税率为2%~4%,而进入销售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征17%的增值税,较高的药品税赋使得进口药品价格上升30%左右。根据国际惯例,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对药品进口增值税进行减免,欧洲的平均水平为8.8%,美国和澳大利亚、英国、瑞士等国家将药品增值税降低为0。建议在进一步降低关税的同时,逐步取消药品、常见病所使用的医疗器械进口增值税及重要日用消费品进口环节增值税;进一步缩短国外已经上市药品、医疗技术进入我国的审核期限,切实提升老百姓幸福感、满足感。


4.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加快利益结构调整


四、结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是人类发展史上独特而又重大的创举。“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有一种改革的状态、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气魄。这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实现改革大突破,又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激发干部群众“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新的改革突破,才能够赢得中国未来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